其他
周钰哲|低空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要素分析与实现路径
周钰哲,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空天信息研究室副主任。
摘 要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经济形态,正凭借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加速向超万亿级市场规模迈进,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经济具有产业成长性高、产业链条长、产业融合性强、应用辐射面广等特征,对塑造经济新增长极、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技术产品迭代升级、加速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存在政策法规环境、基建服务保障、核心技术产品、产业生态、应用场景、专业人才等发展要素供给不足、配置欠优等问题。部分省市发展低空经济已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空域改革政策驱动型、空地基础设施保障型、优势产业环节推动型、特色场景应用牵引型和产业创投基金赋能型。未来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低空管理改革;加快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飞行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加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协同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多元打造低空应用场景,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当前国内关于低空经济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较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试图对低空经济概念进行定义,并从产业链配套、关键支撑技术、通用航空等细分产业情况、单个省市发展对策等视角探讨低空经济的内涵、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低空经济的跨行业跨学科研究、发展机理和发展要素识别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此,本文将阐述低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组成,重点对低空经济发展机理、部分省市典型做法以及低空经济发展要素进行识别与归纳总结,并提出路径选择建议,以期为我国加快形成低空经济特色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借鉴。
低空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低空经济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和经济增长潜力,能为新产品新业态等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有望成为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一)低空经济的涵义及特征
自2009年首次出现“低空经济”一词后,我国学者在航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低空空域场景的特点,就低空经济的内涵开展研究,代表性观点主要两种。从狭义上来说,有学者认为通用航空等同于低空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外国文献中并不存在“低空经济”一词。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有观点指出,通用航空应该包含无人机产业,且无人机将成为通用航空的主导产业。目前,狭义的低空经济是指以通用航空为主体产业,以无人机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从广义上来说,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该观点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目前有关低空经济的论述大多围绕这一观点进行完善和扩展。
笔者认为,将低空经济的内涵认定为单一的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这一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然而将低空经济的外延拓展过多过广,也必然使得对低空经济的理解陷入空泛。此外,其与临空经济等概念的区分也必须加以关注。临空经济是指在机场周边形成的与航空运输活动密切关联的产业集聚,其地理区域以机场为核心,应用场景以航空运输为主。本文从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将低空经济定义为各类低空航空器在飞行活动中所关联的新兴产业,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驱动的运输系统为核心内容,由低空运载装备(航空器)、空地基础设施(机场、航路等)、天地一体化管理设备及服务系统等构成。从产业链划分的视角来看,低空经济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详见图1)作为低空经济产业的基础,产业链上游是指原材料及部件,主要包括航空材料、航空部件和软件等。作为低空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链中游是指低空飞行器和机场设备,主要包括无人机、直升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空港空管设备及系统软件、相关辅助设备等。产业链下游则为低空配套与服务,主要包括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地面服务保障、运营维护,以及低空物流、低空旅游、航空摄影、空中巡查、医疗救援等各类场景应用。
由此来看,低空经济具有产业成长性高、产业链条长、产业融合性强、应用辐射面广等特征,其未来将向更便捷、绿色、智能、高效、安全的趋势发展。产业成长性高体现在以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为主的低空经济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未来市场空间大,成长性高。产业链条长体现在低空经济涉及数十个科技和工业门类,涵盖原材料及部件、低空航空器和地面设施的制造、飞行运营保障服务以及各类应用场景等细分领域,产业链条上下延伸较长。产业融合性强体现在低空经济产业广泛关联第一、二、三产业,融合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新能源、数字化和信息消费等新业态,并以“低空+”组合式产业形态呈现,还兼具空地融合、有人无人融合、军民融合等特征。应用辐射面广体现在低空经济应用以航空器、航线、机场等为核心,易跨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域,广阔辐射和带动军用、警用、民用等领域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空中游览、低空物流、城市公共治理、农林值保等。
(二)低空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理
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多融合、强带动等产业属性,与新质生产力本质高度契合,是典型的依靠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低空经济广泛融合高端航空装备、先进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安全应急等领域技术,其技术依赖性强、产业链条长、牵引效应突出。发展低空经济可有效拓展5G、动力电池、无人机等我国优势产业的应用场景,促进数实融合,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重要平台载体。具体分析,低空经济能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低空经济塑造发展新动能,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低空经济与信息通信、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业态相融合,已拓展出“低空+物流”“低空+农业”“低空+巡检”“低空+文旅”“低空+应急”等各类应用场景。当前,全球低空经济已进入创新持续升级和应用不断延伸阶段,成为全球战略必争之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大力拓展低空旅游、低空物流、无人机配送等消费级应用。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低空经济将继续拓展更多的“低空+”应用场景,催生更多新场景、新应用和新业态,激活新型消费潜力。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到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从1900多亿增长到5000多亿元,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2030年则有望达到2万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20%左右。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加快打造包括航空器及零部件制造、低空基础设施、飞行和地面服务保障、各类场景应用等在内的超万亿级产业集群,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经济增长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低空经济加速技术产品迭代升级,促进区域交通融合
近年来,航空强国建设持续推进低空经济重点技术方向的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混合动力无人机、轿厢式运载装备、空地全自动接驳装备等为代表的新型低空飞行器,以及新能源动力系统和智慧综合航空电子等新一代机载设备陆续涌现。同时,人工智能、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正加速赋能空天地一体化低空智联网的产生。新产品的迭代升级将推动低空经济达到产业拐点,助力城市空中交通(UAM)和区域空中交通(RAM)场景的实现。目前,美、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已着手布局能够替代汽车、铁路等中短距离地面出行模式的UAM系统。因此,发展低空经济是缓解大城市地面交通拥堵、破解城市发展瓶颈、提升区域交通运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临海(水)、临边、山区等交通不便、减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压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要的重要途径。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大力发展以低空飞行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可有效缩短区域内城市间时空距离,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3.低空经济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新技术含量高、创新效力强、生产质量好等特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发展低空经济可推动现有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例如,低空遥感、低空喷洒可实现精准农业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无人机、航空机器人等制造需求将直接带动航空制造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无人机航拍测绘、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兴起,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业成本,促进传统服务业模式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发展低空经济可推动生产要素高效优化配置,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例如,低空空域资源的稀缺性将引导资本、人力、数据等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企业和产业流动;低空经济对通信、导航、气象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新需求,将催生低空数据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和税收;低空经济将加速人工智能、通感一体、电推进等新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孕育无人机即服务、定制化生产、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商业模式。此外,低空经济还将影响应急救援、城市交通管理、安全保障等多个领域,可有力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高效智能化升级。
我国部分省市发展低空经济的特色举措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密集推出发展低空经济的执行层面政策与细则,结合各地实际确定发展目标,明细发展规划,抢抓新兴产业窗口期,推动区域低空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4月,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均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计之后各地仍将陆续出台低空经济发展配套政策,加速低空经济产业化落地。海南、四川、浙江等省持续在通用航空、民用航空和无人机等领域布局相关政策,而深圳、珠海、苏州、合肥等地密集出台相关促进政策,先行探索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路径。政策端持续发力,产业端也加大了研发与投资力度,赋能我国低空经济的繁荣发展。目前,国内已涌现出许多可供参考的低空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本文将其归纳总结为五种类型。
(一)空域改革政策驱动型
空域属于国家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空域管理改革步伐。空域改革政策驱动型是指以低空空域改革为契机,依托改革政策先发优势,充分释放改革动能,为地方低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典型代表省份为海南和湖南。2016年,国家空管委在海南启动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随后,海南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零关税”等政策优势,探索出“国家部署、军地协同、行业监管、国企实施、多元化运营”的新模式,实现高效便捷的低空飞行审批管理,为海南在低空旅游、航空运动、应急救援等方面领“飞”全国奠定了基础。2020年,湖南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率先实施《湖南省低空空域划设方案》《湖南省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规划》《湖南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21—2035年)》《湖南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及其他升空物体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催生出12项全国第一的改革成果,形成低空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全域服务”的“湖南样板”。
(二)空地基础设施保障型
空地基础设施保障型是指通过加快通航机场、直升机起降点等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航线、航路、飞行网络等空中基础设施划设,健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等手段,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并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拉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长,典型代表省份有四川、湖南、海南。四川依托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运行中心加快打造和管理“目视飞行”低空飞行网络,截至2023年底,在全省开通8条低空目视通道,形成了环成都和贯通川南北的低空飞行网络,协同管理空域拓展到7800平方公里。湖南致力于构建全域低空空域协同的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成全国第一个可服务全省的A类飞行服务站(长沙飞行服务站)和全国第一个联接军地民空管信息系统,并建设53个地面监视站,形成覆盖全域的低空监视网。海南发布了全国首张省域无人驾驶航空器适飞空域图,搭建中国低空空域大数据中心、通航大数据信息平台、海南无人机综合监管试验平台,形成了自主飞行试验区、一站式飞行服务系统和塔台飞行服务席融合的低空保障模式。
(三)优势产业环节推动型
优势产业环节推动型是指依托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原材料供给、规模化制造等自身优势产业环节加快低空经济技术突破和企业聚集,从而推动当地低空经济产业形成创新引领、规模化生产、上下游配套集聚等良性产业生态,典型代表有北京、江西、深圳、上海、广州等地。北京依托延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开展智能化、无人化技术创新试验,建设高端无人机装备产业基地,打造超百亿元规模的无人机产业集群。江西依托园区载体深化无人机制造优势,在共青低空经济产业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京飞无人机、凌悦无人机、空中未来等无人机制造企业。深圳以“产业+政策”双轮驱动引领低空经济,围绕无人机、eVTOL等低空经济重点领域补链强链,基本形成覆盖全环节的无人机产业链,依托优势政策聚集大疆、丰翼科技、广州亿航、上海峰飞、Lilium等行业领军企业。上海聚焦eVTOL等低空经济前沿技术领域,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研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集聚峰飞、御风未来、沃兰特等多家eVTOL头部企业。广州依托政企深度合作模式优势打造低空产业链,广州空港管委会和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以空域管理、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为抓手,支持亿航智能、广汽集团的技术研发生产及产品推广应用。
(四)特色场景应用牵引型
特色场景应用牵引型是指部分省市依托自身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开放发展“低空+”应用场景领域,通过“低空+旅游”“低空+农业”“低空+物流”“低空+应急救援”等丰富的应用场景牵引上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典型代表省份有云南、黑龙江、湖南、江西等。云南省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陆续引入热气球、直升机等“低空+旅游”产品,通过“飞行运用+特色营地”等模式,不断拓展观光、体旅、研学等方面,多层次满足游客体验需求。黑龙江利用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开展农业植保、作物监测、安全应急等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壮大智慧农业产业。湖南长沙县于2024年4月率先实施县级层面低空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开通首条常态化无人机低空物流航线,通过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监控指挥中心远程控制无人机起降和监控飞行安全,预计年内开通5~10条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实现不低于1万架次的物流无人机飞行量。江西吉安市积极建设低空应急救援体系,依托各乡镇政府大院、乡镇卫生院、火车站、体育广场、学校操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地,建设219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实现市、县、乡三级航空应急救援全覆盖。
(五)产业创投基金赋能型
产业创投基金赋能型是指部分省市通过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充分挖掘区域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低空经济相关企业,瞄准上下游产业链开展产业投资和产业招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其中,赋能本地低空经济产业链的集群式发展和全生态发展,典型代表省市有苏州、武汉、广州等。截至2024年4月,苏州已新签约16个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总规模超过200亿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2024年5月,《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鼓励各区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基金,市、区共同形成总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低空经济发展基金群。2024年6月,广州产投与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低空产业创投基金,作为广州第一只以低空经济为主题的基金,该基金严格落实今年5月印发的《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各级低空经济产业政策,以低空飞行产业链为主要投资方向。此外,安徽、江西、重庆、北京、杭州、贵阳、南京、沈阳等地均发起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规模从10亿元到200亿元不等。
从上述五种类型来看,部分地区为加速布局低空经济,竞相发力,多措并举,多种类型叠加,构建软硬件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当然,作为一种综合经济形态,低空经济确实需要多领域协调发展,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从多方面进行推动。类型叠加越多的地区,对低空经济发展支持越大,也越有可能成为“先行者”。
低空经济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随着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已取得一系列成就。从产业发展要素来看,低空经济各级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空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飞行器数量种类不断丰富、产业主体实力不断壮大、场景应用边界不断拓宽、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不断升级等。但也要看到,与低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低空经济在各要素环节仍有提升空间。
(一)空域改革是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先决条件
低空空域是低空经济的关键要素,低空空域管理是发展低空经济不可回避的问题。安全高效使用低空空域资源,有利于促进低空经济各产业链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近年来,我国空域管理改革持续推进。特别是2023年到2024年初,《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无人驾驶航空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也将在近期正式发布,表明我国空域资源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但是,当前我国低空空域资源的利用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报告空域所占比例小且各自分散,低空目视航线数量较少且多在管制空域划设范围。低空空域协调机制和低空空域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各地低空空域划设方式、方法和范围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评判尺度不一、责任界定模糊。低空飞行活动繁琐的审批程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营活力。在空域划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规制度、政策措施及安全责任等方面的政策环境,我国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二)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是促进低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支撑
发展低空经济需要空中基建与地面基建融合发展。空地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可带动相关领域内产业链整体发展,是低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低空保障体系建设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服务于低空经济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加快构建行业社会共建、军民融合发展、服务高效便捷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对促进低空经济发展,保证低空空域安全高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低空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开展,但整体保障能力还有待提升。在低空基础设施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国通用机场数量共有451个,仅相当于美国的9%,且多数城市尚未规划低空公共航路网,缺乏起降点、中转站等地面基础设施。通用航空机场的建设管理长期沿用航空运输机场标准,导致审批周期过长、建设缓慢。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方面,低空航空情报、航空气象、维修等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实现全面覆盖,大量无人机仍依赖于与地面站的单点通信方式,低空飞行和空域资源的安全有效利用需求尚未完全满足。
(三)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而低空经济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必须注重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目前,全球低空经济技术呈革新式、体系化、融合化发展。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混合动力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新型低空飞行器不断涌现,相关技术的持续迭代演进突破将推动产业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能够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产生突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筑牢根基。虽然,我国已具备较为丰富的通用航空器产品谱系和较为领先的无人机产业规模,但在航空电子、飞行控制、航空发动机等核心子系统领域仍然存在核心技术水平落后、高新技术支撑能力不足、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不足、开放合作程度不高等问题,造成我国国产发动机竞争力不足,航空制造企业多为零部件制造和组装环节,通航主要机型依靠进口。
(四)产业生态为低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产业生态是指由产业链牵引的各类生产活动参与者、支撑产业发展的各类因素,以及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等构成的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机系统。成熟的产业生态能使产业要素之间共生、互生与再生,发挥出最大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包括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和服务,以及区域内外关联的产业、企业、产品和公共服务、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构建和维护良好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扩大产业影响力、确保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历经多年发展,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已初步形成产业生态圈。但各地发展不平衡,缺乏区域协同规划,导致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环节存在重复部署问题,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间之间的协同和资源整合存在一定困难,产业资金扶持机制和行业投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也导致产业细分领域投资过热或过冷等问题时有存在。
(五)各类应用场景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新兴技术的成果转化必须在实践应用中打磨、锻造,进而提高其稳定性、实用性、成熟度,从而引领产业升级换代。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低空经济的技术发明及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做大做强低空经济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应用牵引,加大多元应用场景开发力度,拓展和延伸系列应用场景,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业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形成成熟的、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从而牵引低空经济深入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空经济已在农林喷洒、空中巡逻、无人物流配送等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但目前我国在场景种类、场景数量上明显少于其他航空强国,例如低空物流、农业监测、航空摄影等主要依靠无人机作业模式,文体娱乐、商业飞行等消费类市场规模较小,航空文化宣传力度较弱。我国低空经济支撑生产性服务活动层次较浅,且应用场景受限、模式单一,亟待商业推广和创新。
(六)专业技术人才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迭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智力保障,只有产业链与人才链实现动态匹配,才能保障产业的高速高质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低空经济涉及领域多、产业链条长,需要各种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具有低空经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在飞行员、无人机操控、航空器维护、低空交通管理、信息与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供给和人才培养载体明显不足。截至2023年底,我国仅有不到9万名飞行员,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学校89所,与美国等航空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此外,我国飞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多为航空企业与航空院校进行“订单式”培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以飞行俱乐部、航空协会等为主的多元化飞行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在人才培养规模和效率上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我国一些航校训练容量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专业人才的短缺难以满足未来低空经济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需求。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以法治化、开放化、绿色化、市场化发展为导向,以安全发展和低空交通新基建为基石,构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具体有以下几种实现路径。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低空管理改革
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应当以航空法为上位法,以相关航空条例为主干法律,加之以规范性文件和通知公告、标准指南等,共同构成完整的航空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统筹安全与发展,健全包括空域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在内的政策支撑体系,提高空域使用效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与军民航各级空域管理机构的沟通和协调,联合规划低空航路、制定标准规范和工作流程,探索本地航路内低空空域开放模式,明确使用规则和监管程序,构建高效协同的全域低空空域运行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从隔离飞行到融合飞行转变,最终实现基于目视自主飞行的空域融合利用。简化低空飞行审批手续,以“军地民高效协同”为导向,试点从报批制向报备制转变,进一步发挥低空飞行的机动性、灵活性和便捷性。适当降低低空航空行业准入门槛,优化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适航证(AC)审批流程,精简更新小型通用航空飞机认证程序,激发企业运营活力。
(二)加快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飞行服务保障能力
应将低空飞行纳入国家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将通航机场、直升机场、无人机起降点等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预算,依托城市群进行综合规划布局,推动低空基础设施与民用机场、其他交通运输枢纽有效衔接。研究低空空域划设和航线航路划设方案,充分考虑空域使用需求,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安全评估、容量评估,形成科学严谨的划设理论和方法。支持各试点地区开通通航航线,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适飞空域图等。推进低空飞行和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协同发展,实现低空飞行网络与现有的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加快建设覆盖低空报告、监视空域和通用机场,固定运营基地,飞行服务站,专业维修站,无人机起降点等基础设施的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低空航空情报、通信监视、航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航空器安全数字化管控能力,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低空飞行监管的应用,提升监控数据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能力,实现空域精细化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固定运营基站、飞行服务站等服务保障设施市场化建设运营,发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方共建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吸引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三)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加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
一方面,推动各方交流合作。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创新机构在低空经济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重点项目、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探索科技项目库、成果库、专家库、人才库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支持航空科技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创新主体共建低空经济创新联盟、联动创新基地、学科交叉研究中心等。完善概念验证、中试小试服务平台等技术创新平台,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评价机构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内部协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大发动机、飞行控制系统、航电系统、动力系统、燃油系统、智能避障、航空监管、反制以及抗干扰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关。推进低空核心基础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创新,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应用。支持有人机、无人机、eVTOL等各类低空飞行器以及发动机、螺旋桨、航空级碳纤维机体、主控芯片、精密元器件、核心传感器/连接器、电机、电池、机载态势感知设备等产品研发,进一步提升关键核心部件和整机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和效益。
(四)协同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当地区位、基础产业等资源禀赋,确定低空经济产业与现有产业的结合点,因地制宜选择对相关资源高度依赖的低空经济产业细分赛道。综合研判周边地区产业布局与发展情况,科学规划、合理投资,与周边地区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互补关系。整合区域产业优势资源,以产业园区、产业支撑平台和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构建低空经济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联动机制,推动低空经济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合力。完善和丰富科技金融服务能力,调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投资机构、社会资本等各类金融主体,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创新企业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模式等,保障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资金的多源性。鼓励政企间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协议、政企联动工作机制等形式,发挥各自优势,共享整合产业资源,合作开展低空航线划设、飞行服务站建设、技术研发生产及产品推广应用等,合力打造多元共生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五)多元打造低空应用场景,开展应用试点示范
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确定低空经济潜在应用场景,以本地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应用场景牵引产业发展。围绕农林作业、低空巡检、应急救援、低空物流、低空会展等应用场景,开拓无人机、eVTOL等新型低空飞行器市场,推动传统行业向智能化、无人化发展。面向低空出租车、低空观光、航空摄影、低空飞行表演、低空飞行培训等消费市场,重点发展无人机和eVOTL,鼓励开发多样化低空消费产品,支持商业飞行和个人飞行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商业应用场景发掘,促进低空航空大众消费。通过航空展览、飞行体验、航空教育等活动,培养公众的航空意识,提高低空应用的接受度和普及率。支持在低空经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培育、重点行业应用、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城市创建低空经济示范区、设置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发挥辐射引领效用并推广成功经验。
(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加大人才供给方面的投入,制定分层次的人才引培计划。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航空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合作,扩大航空招生规模,优化航空驾驶员资质认证流程,通过政府补贴、志愿者服务等方式降低专业人才培训成本,完善航空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储备的稳定性。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各具特色的航空教育培训基地,简化办理飞行培训机构审批手续,大力扶持现有飞行培训院校,增加航校训练容量,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承办飞行培训学校,建立低空飞行、运营、维护等专业化人才的培训基地。大力支持建立飞行俱乐部、通用航空协会等航空人才培育培训组织,积极开展飞行体验活动、飞行理论讲座和模拟飞行训练等,提升安全飞行意识和保障能力,挖掘潜在的航空相关人才,持续做好航空人才的资质管理与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徐淑云〕
原文见于《东南学术》
2024年第4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2024-08-08
2024-08-07
2024-08-06
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