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贤明|严复思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价值意蕴
林贤明,法学博士,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摘 要
严复作为学贯中西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以爱国兴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满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坚定自信,为救亡图存而进行思想启蒙,表现了其作为先进的中国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严复思想立足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了关于自然、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相互关系的思想主张和治理方略,对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言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思想主张方面,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精神力量,会通的文明互鉴观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思想启迪,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精神根基。治理方略方面,开放的世界眼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宽视野,启蒙的教育主张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路径启发,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实践智慧。
学界研究严复思想的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学界对严复及其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在近代思想史领域。以李泽厚、史华兹、黄克武、俞兆平等人为代表,聚焦严复思想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整体研究,指出其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的重大贡献。学界普遍认为,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他引进和传播了近代西方科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为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近代中国人寻求实现救亡图存、富强国家之梦开辟了另一途径。黄克武对严复思想的形成背景、严复对五四时期各种思潮的看法及其思想特征进行研究,指出严复将西学引入中国后,通过实践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适合当时国情的文化思想体系,不断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俞兆平认为,严复在引进西方的先进思想的同时,并未放弃对于儒学的崇拜,其思想仍然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他翻译的《天演论》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传入中国,也在客观上助长了当时中国科学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除了研究严复思想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影响外,也有许多学者对严复教育观、翻译观、自由观、文化观等具体的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以马克锋、黄忠廉、高力克、王民等人的研究为代表。马克锋认为,严复“民力”“民智”与“民德”的“三民”思想具有严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支持。“民力”是基石,“民智”是资源,“民德”是保障。严复思想的闪光点在于指出了国民的道德水平、智力程度与体力现状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方向与道路选择,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座丰碑,开中国近代讨论国民性之先河,成为现当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黄忠廉对严复翻译思想进行探源,认为其翻译思想中所体现的适应与选择的思想和行为来源于古代,取法于先人,受惠于时贤,有别于西方。高力克研究严复自由观,指出严复对自由的历史性(英国道路与德国道路)、工具性(自由与富强的关系)和价值性(可为善亦可为恶)的认识显示了其自由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其自由观因其悖论而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欧阳哲生从严复思想中大量关于文明互鉴的思想文献入手研究其文化观,指出严复提出了文明互鉴之道,代表着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我探寻、自我进取。
严复研究是持续备受关注的显学,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学界对严复思想之于民族复兴有重大价值的共识。近年来,学者们更为聚焦严复思想的现代性意义研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普及和弘扬严复思想出谋划策。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偏重严复思想中某一相对独立内容,而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严复思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价值意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在学界丰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严复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转型的深刻影响,总结严复思想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汲取严复思想中的智慧,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以开放包容的自信姿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思想启迪和方法借鉴。
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转型的深刻影响
在国家内忧外患、面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时代,严复以爱国兴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为救亡图存而进行思想启蒙,表现了作为先进的中国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严复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在于,他满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开辟了一条和西方文明交融,又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崭新道路,这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李泽厚评价:“严复代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寻找真理所走到的一个有关‘世界观’的崭新阶段,他带给中国人以一种新的世界观,起了空前的广泛影响和长远作用。”
(一)“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的爱国情怀
中国自19世纪中期开始面临来自西方的压力,在同西方的多次冲突中以失败告终。国人开始从思想上改变视西方为夷狄的认识,试图向西方学习。然而,晚清前期国人仍然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仍然带有“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尚未有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直到甲午战争的惨败对国人思想造成巨大冲击,也成为扭转近代国人思想转变的重要契机。严复以炽热爱国之情、强烈的救亡意识,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他撰写一系列政论文章呼吁变法,在首篇政论文章《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发出了“亡国灭种”的警告,激发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在《原强》一文中,首次向国人介绍达尔文《物种起源》及其进化论观点,介绍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及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优胜劣汰学说,为救亡而进行思想启蒙,以思想启蒙促进民族觉醒。他译述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著作,借助进化论思想从理论上论证近代中国面临自然淘汰的危险,从学理上指明“亡国灭种”的严肃性,指出国家也有“天演”“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发展路径,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思想以石破天惊之势在国人之中广泛传播,形成对“亡国灭种”的群体认知,强化了国人的危亡意识,深深影响了当时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人民。严复的翻译行为和对翻译选题的选择与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分不开,是其爱国情怀的一种鲜明表现。他翻译西方著作的目的“旨在自强保种”。为开智启蒙、救亡图存,他选择对当时中国社会最重要、最有用的著作翻译,鼓励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认识历史演进规律,推动晚清中国走出困境。“震旦方沈陆,何年得解悬。太平如有象,莫忘告重泉。”这种在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注与思考中厚植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复兴的精神力量。
(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理念
清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经过了数次改良变法后,先进知识分子们深知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纷纷向西方国家学习。严复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严复孜孜不倦地以思想启蒙推进救亡。他在英国留学时学的是海军,却对当地的思想文化十分感兴趣,用心观察英国社会和政治文化,阅读大量西方社会科学经典著作,而后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古典经济学、政治与法学理论、社会学和逻辑学等西方思想文化著作,启蒙教育了一代中国人。严复指出:“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中国处于秦以来两千年未曾遇到的情况,这种巨变,与历史上往复出现的王朝更替截然不同,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进化,圣人也无能为力。严复推崇赫胥黎和斯宾塞宣传的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宇宙都遵循着进化规律,都需要通过相互竞争和自身调节,不断向“最适者”演进。他善于从浩繁的学术论著和观点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以“按语”的形式进行适应中国传统观念的阐发,形成国民易于接受的格言警句传输给渴求新知的读者,从而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王民认为,严复的“天演”进化论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最具价值的创造应该是对近代西方学说的选择与汇释。
(三)“自他之耀回照故林”的中西会通思想
虽然严复学贯中西,但在他看来,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达到中西文化会通。他十分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不曾中断,有其独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良性的交流,实现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严复指出:“惟教授旧法当改良。诸公既治新学之后,以自他之耀,回照故林,正好为此。”他并不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完全摒弃,而是需要参照西方近代文明,检视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要以西方文明为媒介,借助西方的眼光来观照,融通中西,便能很好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这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方法。
(四)“亦将有复苏之一日”的文化自信
严复对中华文明充满自信,在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必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他认为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经典的微言大义,必须通晓西方知识并运用于中国现实。在《天演论》自序中,他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他对于儒学的态度:“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鄙人行年将近古稀,窃尝究观哲理,以为耐久无弊,尚是孔子之书。四子五经,故[固]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炼而已。”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耐久无弊”,是“最富矿藏”。他指出:“则炎黄种类未必遂至沦胥;即不幸暂被羁縻,亦将有复苏之一日。”“然则横览五洲,纵观历史,五帝尚矣,自唐虞三代以至于今,虽官家之事世殊,而民族所居,长为天下如故,深根宁极,不可动摇,夫非吾等所有所居之中国耶!”严复直截了当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复兴,在于文化从未间断,指出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建议。
(五)“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主张
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理论的积极倡导者。他最早把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智育、体育、德育”教育思想带到中国,面对国家“愚、贫、弱”的状况,提倡要培养“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的中国青年。严复在《原强》一文中首次提出要克服社会危机、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首先“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在《原强修订稿》《天演论》《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等文章中进一步发展这一教育思想。他反思甲午败局、剖析洋务运动,由表及里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传统学术文化、君主专制制度等进行层层剖析,最早主张废除八股。严复吸收借鉴斯宾塞、赫胥黎、达尔文等人的进化论思想,形成对“天演”的独到认识,认为“天演”并非仅是遵守自然界“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还蕴含“治化”的重要部分。“故治化进而天行消,即治化进而自营减”,意思是人品性纯善,相互通感,而私利的恶意斗争就会逐渐消退。他融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关于教育的观点,提出培养“治化”最重要的方式即教育,主张通过学校教育大力提升国民素质。严复关切治化与民品的关系,涌动着他以一种非常敏感的洞察力对政治道德维度的深沉思考。
(六)“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的科学精神
严复重视研究因果关系和实证知识,提倡学习西方掌握科学方法,注重西方逻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到逻辑学作为思维方法论的重要性。在他看来,逻辑学是西方科学发明进步的关键所在,“执果穷因,是惟科学”。针对传统学术偏重形上、缥缈虚空的特点,严复提出“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的科学方法,强调学问之事,贵审其真。他提倡“言学者期于征实”,强调对自然界的认识要立足经验科学层面。他以《天演论》所内含的实证科学性,运用自然科学知识阐发社会进化论思想,引发了伦理价值观念的近代启蒙。严复提倡“群学”概念,蕴含丰富的总体思想,其既是一种知识体系,还是一种思想观念和现实变革的方案。他在《译〈群学肄言〉自序》中解释了什么是“群学”,提出“群学”就是用科学方法寻根问底考察社会问题,观察、研究和预测社会现象,以找到社会治理的方式,“群学治,而后能修齐治平,用以持世保民以日进于郅治馨香之极盛也”。严复的“群学”不仅是一套知识系统,还是一门明兴衰治乱、修齐治平的学问。他提出,治“群学”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为此他专门翻译了约翰·穆勒《穆勒名学》和威廉·斯坦利·耶方斯的《名学浅说》两部逻辑学专著,撰写《政治讲义》等逻辑学著作系统介绍西方逻辑学,促进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科学的转变。
严复思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贯中西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爱国的精神力量、科学的思维方法、自信的文化根基、开放的世界眼光、会通的文明互鉴观以及启蒙的教育主张,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弘扬。严复思想立足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对自然、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相互关系的思想主张和治理方略,对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精神力量
众所周知,严复在警醒国人亡国之危和唤醒国人救亡意识方面影响巨大。他在民族危难之际表现出的“首倡变革”“放眼看世界”的精神,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甲午战争之后,他翻译的“物竞”“争存”“天演”“进化”“优胜劣败”等词语,纷纷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词语,体现了国人观念的急剧变化,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得以迅速推进的关键前提。欧阳哲生指出,严复译介西方经典名著是为了适应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要求,对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的现实改革有着文明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严复的爱国情怀深刻浓烈、自强不息,先进守中、稳健理性,启发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又不盲目排外,克服激进的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严复强烈的爱国情怀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成为凝聚和支撑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会通的文明互鉴观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思想启迪
综观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融会贯通的思想是中华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严复作为“近代中国学习和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总代表”,在比较和重估中西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肯定西方文化具有先进性,同时批判“全盘西化”的观点,强调会通中西、贯通古今,促进文明发展。张永新在研究中指出,严复的中西文化观反映了他在文化选择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是对冯桂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中西文化观的发扬和深化,是中西文化观在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合乎逻辑的发展。
严复会通中西的文化观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答案,为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和方法论指导。会通中西的文化观启发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既要解放思想,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民族文化血脉不断延续传承、焕发生机;又要实事求是深入研究新的时代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力量;还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深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推进理论创新的主动性,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统故苞新,融通中外,汲取人类一切精神养料,吸纳世界所有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迷思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窘境。
(三)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精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屹立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持续不断、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严复对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人类文明的奇迹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表明,‘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都是有害的,从严复到鲁迅并直到今天,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创造都是在不断探索、实践类似严复这条‘阔视远想,统新旧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的道路的。”
研究和弘扬严复思想是为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要主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各个文化形态独特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认同的和谐统一,确保中华文明在接续发展中不断“向内凝聚”、保持统一。要植根中国实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在历史传承中鲜明本色,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信念与决心,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四)开放的世界眼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宽视野
严复为救亡而进行思想启蒙,译作照亮了一个时代,为国人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梁启超、鲁迅、胡适等人都受到严复思想的影响,同时代的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评价严复:“虽半属旧籍,去时势颇远,然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关系者,复其首也。”这种影响在百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存在。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严复以西方文明为媒介,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西学中观照并发掘其价值,为新时代发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启迪。我们要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与其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才能绵延不断、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同时也要守正创新,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既旗帜鲜明反对照抄照搬、简单移植的崇洋西化倾向,也坚决反对故步自封、闭目塞听等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拓宽视野,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武装自己,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还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以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进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宝贵的精神力量,绽放中国文化的生机活力。
(五)启蒙的教育主张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路径启发
严复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重视专业人才培育。他认为,国家的兴衰强弱,能否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有生存立足之地,关键取决于国民素质。他以会通中西的学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他提倡独立思想,发展个体自由,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西学和逻辑方法作为教育内容,通过发展教育、学习科学、培养人才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周建超指出,严复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显示了其在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及其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启蒙的教育主张对新时代大力发展科教兴国,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这一方面启发我们走出书斋,以自然为师,培养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自由精神;另一方面启发我们重视发展教育、学习科学、培养人才的紧密关系,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集成功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六)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实践智慧
面对剧烈的近现代社会转型,严复不断探求“中国向何处去”的可能道路,寻找理想的社会变革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运作理念。他在回答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演化问题的基础上,对自然、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相互关系形成了基础性、整体性的知识体系框架。严复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引入西方逻辑学,对我国近代社会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开创了研究逻辑学的新时期,推动了中国思维科学的发展;变阴阳五行思维为逻辑思维,促进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把西方逻辑与中国传统正名论相结合,促进了中国科学用语的精确化;为逻辑术语的翻译定名工作作出了贡献。
科学的思维方法启发我们立足中国社会“真问题”,严谨治学、追求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立足中国的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立足中国的经验、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结 语
严复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仍不过时,他的思想与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先觉、先驱与先贤的严复,立足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对自然、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相互关系的思想主张和治理方略,是近代中国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思想主张方面,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精神力量;会通的文明互鉴观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思想启迪;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精神根基。治理方略方面,开放的世界眼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宽视野;启蒙的教育主张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路径启发;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实践智慧。任何一个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救亡需要启蒙”的年代,严复思想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把世界带进了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实践经验,对全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启示。严复思想既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又有相对独立的部分,许多内容在摆脱了原有的价值指向之后,仍可以作为思想资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实践智慧。因此,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发扬严复思想中的精华,赋予其新的时代意蕴,是学术研究仍需坚持的长期课题。
〔责任编辑:马 丹〕
原文见于《东南学术》
2024年第4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2024-08-26
2024-08-23
2024-08-22
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