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京在哈工大要亲自主持:我来吧!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4-05-27


5月17日凌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机抵达哈尔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领衔记者、都市采访部主任杨思琪与同事组成报道小组,全力以赴完成报道。


从机场到苏军烈士纪念碑再到哈工大,现场“游击”,设备“就位”,他们打了一场“硬仗”。


回忆这次报道经历,杨思琪抓到了大量鲜活的细节,受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来稿,为大家讲述普京到访哈尔滨的故事。


本栏目长期征稿,征稿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普京在哈工大要亲自主持:我来吧!

本文作者:杨思琪


尔滨又出息了!


时隔半年,因为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到访,这座城市再度成为焦点。作为分社记者,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我和同事们组成前方报道小队,紧张着、期待着。


(一)


接机是我们的第一个任务。17日凌晨,我们终于等到了专机。


虽已立夏,但哈尔滨夜间气温不到10摄氏度。等待过程中,大家都感慨“穿少了”“低估了晚上的威力”。同事王松负责摄影,我则注重录制视频,确保细节应有尽有。


杨思琪(右)、王松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


即使做好尽可能的准备工作和心理建设,在重大活动现场依旧会出现没有想到的状况,比如远机位会被车辆挡住等。因此,在不违背现场纪律的同时灵活应变,显得尤为重要。


轰鸣声渐近,专机盘旋着落地,短暂停留后,普京总统走下舷梯,并与前来接机的中方代表一一握手、问候,然后走过红毯,登上专车。整个过程,我们都保持十足的专注,记录下每个瞬间。



拍摄完毕,我们迅速整理素材、剪辑出片,收工时已是凌晨3点半。


“一会儿见。”“今天见!”大家互道早安,回住处小憩片刻。


(二)


4小时后,我们再度集合,在哈尔滨国际饭店前等待。饭店对面就是哈尔滨市苏军烈士纪念碑,普京总统将在这里献花。


天气正好,拍摄现场有三个固定机位,同事何山在纪念碑左侧点位支上两个脚架和两台相机,我则站在园区入口处,负责拍摄全景。



3次彩排中,我们不断调整着拍摄视角。12时36分,安静肃穆的氛围中,军乐声响起,普京缓步上前,在纪念碑前献上鲜花,低头致敬,转身回行……全程不到两分钟。


我和同事一前一后,两个视角相互补充,记录下这一历史片段。



(三)


献花结束,重头戏来了!


普京将到访哈工大,发表演讲,并与师生互动。来不及休整,我们扛着设备,从纪念碑步行两站地,迅速冲进学校。


我跑教育口已有6年,在黑龙江,哈工大是首屈一指的高校,也是日常采访和调研的重点。普京的到来,为这份缘分增添了诸多惊喜。


下午3点整,普京一行到达哈工大主楼,首先参观学校发展历程及办学成果展。他认真倾听、多次点头,最后为哈工大题写寄语:“祝贺学校在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祝愿在教育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再创佳绩,感谢对俄合作的贡献。”


普京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书写寄语。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现场“游击”,考验的是“眼力”和“脚力”,同时也是准备力和预判力。在提前“踩点”过程中,结合校方事先准备的讲解,我们想到了一些可能停留的点位,而在这些“最出画面”的地方,我们现场4人分兵把守、争取先机。

参观结束后,立刻“转战”礼堂。放好录音笔、两部手机,打开电脑,我深呼吸准备一场“硬仗”。在长达12分钟的演讲中,普京称赞哈工大是“中国顶尖的科学技术和创新中心之一”,与俄罗斯近40所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他还特别提到了自己的母校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与哈工大开展了相关合作办学项目。


杨思琪(中)、王君宝(右)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现场。新华社记者 何山 摄


“中国和俄罗斯共有167个双边教育项目,有28个俄罗斯机构参与”“约有5万中国公民在俄罗斯接受高等教育,约有1.6万名俄罗斯人在中国学习”“2023年俄罗斯和中国领事馆共签发3.4万份学习签证,是2022年的两倍……”演讲中,说理、陈情并重,数据、事例皆有,我逐一记录下来。


在师生问答环节,第一个提问的是来自哈工大中俄联合校园的一名学生。普京在回答中,鼓励年轻人志存高远、畅想未来,并为之努力,表示两国年轻人携起手来,可以共同完成很多事情。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普京向担任主持的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提出要亲自主持,“我来指定现场师生提问”,还说“我不是互联网,我不能回答你的每一个问题,但我会试着就你关心的话题表达我的观点,也欢迎大家就深化两国教育、科技合作提出好的建议”。现场气氛热烈轻松,不时响起掌声和欢笑声。


“我和您同名。”“太巧了!”向普京提问的俄罗斯留学生丘布列维奇·弗拉基米尔刚自我介绍完,普京亲切地向他问好。


“总统,您好!”“你好!”中国学生与普京的问候也传递出温暖和善意。


普京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师生交流。新华社记者 何山 摄


从多读书、坚持阅读,到懂得欣赏音乐、把艺术和科研相结合,从选择喜欢自己的体育活动、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到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保持对事业和工作的热爱……普京鼓励现场的青年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现场气氛热烈,也让普京总统的“话匣子”一发不可收拾。尽管已经有所预料,这场互动会的报道任务将十分紧张,但显然现场更具有挑战性。


据工作人员透露,根据时间安排,原计划有12个提问机会,实际上则多达19个,时间较原计划延长。同事录制的现场视频长达1小时36分钟,我的速记也多达1.2万字。


当晚,我们立即整理采写稿件,播发了新华社通稿《俄罗斯总统普京到访哈工大:希望俄中两国青年加强交流》,登上海内外各大媒体显要位置。


杨思琪(中)采访俄罗斯阿穆尔州州长瓦西里·奥尔洛夫(右)。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两国元首宣布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黑龙江省是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重要省份之一,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的哈尔滨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在这里,中俄故事在不断上演,我们的报道也将继续,为大国外交增添鲜活注脚。


征稿启事


“我在现场”是中国记协微信启动改版以来开创的首个栏目,是编辑部重点打造的精品栏目。


“我在现场”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一线采访故事,深挖故事细节,分享真知灼见、流露真情实感,鲜活明快、可读性强。编辑部不定期将优秀作品集纳成册出版发行。


更多稿件请参考文末 #我在现场 专栏。投稿地址zgjxwxtg@163.com标注【我在现场】+单位+姓名+联系方式。


投稿要求:

1、字数2000—3000字最佳;

2、强调现场感,记者在现场;突出故事性,记者讲好故事;提高可读性,语言表达简洁凝练。


优质投稿将单篇展示在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上,编辑部会与记者本人联系,后续沟通稿酬等相关事宜。




更多阅读

哪家记者?出差去南极,一去168天

都这表情了……下次还来?

一瞬间,凭什么有穿透力?

这件事,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专题评议!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ID:zgjxacja)

本期编辑:李永锡 樊杨 任金蕊

实习:彭曼依 黎苑婷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