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了解中国画,回归你本就属于的伟大传统
戴亚楠的试验田,艺术自然生活都是教育的资源
著有畅销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
新书《家庭美育必修课》即将于2019年出版
上一次分享了西方艺术史的入门书单,发了个小愿:如果有空就整理一个关于中国艺术的书单出来,因为这才是当下国人的刚需。真的有人后台追问,那就写一个在这里。
以前就跟大家说过很不忍回首的经历,在西方的博物馆里路过中国画展厅,只能礼貌性地到此一游,昏黄的一幅幅大同小异的水墨山水,对我却好似一位位长衫长须不苟言笑的老者,不得亲近,只好对自己本属于的文化敬而远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各种机缘之下有了一整年研习中国画,已然没有了过往的陌生感。回想这一路,自己研习一点笔墨当然是正途,辅路当是读书,而在中国买书读书当是最经济的一种学习方式了。
在我学一点画以及大量乱看中国画论的这些时日里,逐渐摸索出大致上有三类书要看:
第一类、相对系统的研究框架,可以依赖西方学者的书,尤其是面向普通读者的艺术史普及型著作。
第二类、中国画论看源头,启发影响后人的著作统共就那么几本,看过就知道人人都谈的那些个似曾相识的说法都是从哪引用的原文了。
3、高手艺术家写的,中国画论不能看只说不动手的人写的东西(理论不如外国学者,又没有操作体验,或大量引用前人观点或基本靠扯)
以上三类,这里都有基本款的推荐。多读一点书,多了解中国艺术,回归我们本就属于的伟大传统,这件事应该放在新年清单top3。
第一类 学术普及类
去年有一次高铁出差,带了本高居翰的书未能免俗拍照发朋友圈,有人留言“为什么不看中国人写的书?”这民族气节令人赞叹,又未能免俗拉黑了她。
我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为什么了解中国画还要去看外国人写的书?无论你承认与否,中国画学术的研究权威在西方,这是因为
1、我们的艺术史学科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而西方艺术史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知道会受到批评,但对于现代人而言,褪去罩在中国画上的层层雾霭把事情讲清楚,不再酱缸,难道不是当务之急?)
2、好画大量留存在海外。虽然海外研究者对于笔墨和文化的隔阂肯定有,但学术研究所需要的严谨性反倒让这些表述更清晰和客观。
No.1 高居翰 《图说中国绘画史》
先推荐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居翰(1926—2014),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教授,1997年获该校终身成就奖;曾长期担任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
这本《图说中国绘画史》1960年就出版了,在写作的时候高居翰还正在读博士,而书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一版再版,但由于买断了版权所以并未有源源不断的版税收入,不得不钦佩当时的图书策划人瑞士人史基拉。
第一本推荐它,是因为作为一部艺术通史类的作品,对于艺术零基础的普通中国人来说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图文并貌,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每次读起都非常愉快。
常跟大家沟通,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和作品产生连结”,高居翰的写作和研究风格正是这样,他通常会和读者共同进行画面的观看和体验,然后进入艺术史的角度,而并不是一下子用概念、生平、流派等名词限定住读者的想法。
如此具有可读性,不得不提书的译者李渝,她是高居翰的学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博士。她的文化底蕴和行云流水的文字,赋予了这本书更多的魅力。而她本人正是一位在西方绘画中漫游多年,终于因了高先生的感召而发现中国艺术之伟大并为止投入的典型中国人。
回想一这书的出现,在50年前,一位热爱中国艺术的年轻学者,为了一本未成型的中国艺术史著作,去到不同的地方搜集图片、到收藏家家中拍照,尽力获得一手信息,用创新性的表达方式让《图说中国绘画史》成为西方世界最为风靡的一本著作。
虽然高居翰后来也提到对自己早期的作品有诸多遗憾,但这本当年为西方普通读者写就的中国艺术入门书,如今用来为零基础的普通中国人入门中国画,真是再合适不过,善莫大焉。
我手头这本已经看到略有磨损,它被放置在书架上随手可得的地方,就像封面汉像砖上的两位对话中的人物,随时可以翻开一页开始和你一起放松却不失严谨地聊一聊中国艺术。
No.2 苏立文《中国艺术史》
这本《中国艺术史》其实是有实力放在第一推荐位的,但可读性的确不如第一本那么轻松,因为囊括了绘画以外的很多艺术形式,内容和容量上必然就增加了阅读的压力。可以把它和第一本作为互为参照补充的读物。
作者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也是著名的中国艺术史的权威,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士,曾在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及研究。
苏立文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他早在1940年就来到中国,和很多中国现代艺术家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他也是最早向西方引介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国际权威。
这本《中国艺术史》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内容不算少,但也是一本比较标准的艺术史入门书,是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40年的经典读本。
如果完全没有接触过,可能还是会觉得内容有点多,不过对于开启艺术史的学习,存这样一本在手头很必须。
No.3 徐小虎 王季迁 《画语录》
和前两本的“正统”相比,这本《画语录》是非常奇葩的一本“学术研究”,虽然没有深入去了解内情,但显然因为某种桀骜不驯,作者徐小虎被美国“正统”艺术史圈子所不被接纳。她的研究方法在学术上被认为是不够严谨的,而她自己则认为是某种学术上的守旧势力作祟。
其中恩怨不去管它,对话的记录者徐小虎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从小学到大学分别于罗马、重庆、上海、美国普林斯顿就读,在五十岁上则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终于获硕士、博士学位。
这本《画语录》来自一场马拉松式的对话记录,对话的对象就是旅美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先生。从1971年到1978年,徐小虎以一种她特有的执着,不断追问,而这场世纪追问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在于,核心都围绕着中国书画笔墨问题。在这样的追问之下,王季迁尽最大努力解释了中国传统书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大问题。
对话的另一方王季迁,祖籍苏州的知名收藏家,央美的范景中教授分享一段故事可以概括他的眼光“高居翰曾在日本购得一幅山水,由于破损,题字和印章都漫漶难认。经过谨细的风格比较辨析后,他认为出诸谢时臣之手。另一位生活在东京的中国鉴定家费力地研究了题跋和印章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而王季迁展卷一览,即断为谢时臣。王季迁这样的法眼,举世又有几人?”
在书里有王季迁先生对笔墨的示范照片,这一前后的对话是非常有价值,也印证了我切身的感受“自己不研习一点笔墨是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中国画的”。
二人以时而犀利时而风趣的问答,对中国古代书画的时代风格、笔墨特质、 用笔技法、构图布局提出了各种精辟的观点。
高居翰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本书的诞生,有赖于难得的机缘巧合——结合当代数一数二中国传统鉴赏巨擘王季迁,以及拥有双重语言背景的提问者—诠释者徐小虎——徐小虎具备知识、热情与耐心,以灵敏而尊重的态度,引出王先生的看法与感知,任何读者只要仔细阅读,并不时参考书中插图,都会发现自己对这些无价艺术杰作的欣赏,已增添一层新境界”。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处在临摹得很痛苦的阶段,读完两位作者的对话,突然明白了每天追寻的“笔意”的究竟意义,在每一笔的临摹中习得笔墨精髓,才可能谈到画自己的画。临摹是学习笔墨的路径,而不是终极意义。
有意思的是有位当代艺术的策展人说“笔意是个谎言......线条没有高下”。这话对又不对,怎么说呢,在我线上课分享的时候也会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线条”,从个人表达的角度看,没有谁的线条比谁的更好,性格特点都在其中,就像签名;但从书法的角度看,普通人都能对字体的好坏有个基本的鉴别,必有高下之分。所以只是传统和当下艺术的标准不同,是社会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画语录》中王先生在徐小虎的追问之下做出示意和不厌其烦地诠释,将不可意会的笔墨意境用语言和示范表达出来,对话几年后王先生去世,这场旷世解读和记录更显珍贵。
第二类 经典必读类
一提到中国画似乎就开启了一种新的表达形式,语言突然充满了“气”“意”等虚幻字眼。其实他们大都来自几本著名的古代画论,今人不断祭起反复使用不断诠释,试图赋予更多含义,但只是让这些字眼愈加虚幻。
了解艺术最好的方式就是与作品连结,而了解这些“虚幻字眼”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往他们本来的出处去发现意义。他们坦率天真从未遮掩,穿越千年等待,等待在喧嚣当下与此时此刻的你相遇。
No.4 谢赫 《古画品录》
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批评著作。书中提到的“谢赫六法”鼎鼎大名,几乎涵盖了绘画的方方面面。迄今似乎也再没有一位评论家提出更具突破性的观点,尤其现今,东学西渐,更有许多糊成一锅粥的说法混淆视听。这只是更凸显了他的伟大吧。
作者谢赫是活动于南朝齐、梁时期的画家。对于他的其他信息,缺少纪录,所以这位赫赫有名的绘画理论家,我们几乎不知道这本书之外关于他的任何事。
谢赫六法
一、气韵生动
二、骨法用笔
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
五、经营位置
六、传移模写
各法不是孤立存在,他们之间是一个整体,是一幅好画的标准,也是艺术家创作应该照顾到的各个方面。
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画创作、欣赏和批评的最高准则,也是纷争最大所在,到底符合了什么样的标准才称得上气韵生动?这个词的分解组合已经几乎被用到所有对艺术家和作品的赞美中了。
在谢赫的时代,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因此“气韵生动”主要是对人物肖像画而言,后来才逐渐扩展到整个绘画领域,并且越出绘画领域。
到如今,气韵生动如果可以接地气的解释一下,是否可以理解为“一幅作品的唯一标准就是,它是否令你心动”。心动的频道不同,个人的禀赋造化不同,能接收到的气韵必然不同。
No.5 郭熙 《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产生在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集中地论述了有关自然美与山水画的许多基本问题。中国画的几种类型,山水、写意、工笔,山水更具高度和代表性。而《林泉高致》当中非常详细地谈及山水创作的很多核心问题,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标注是北宋著名画家郭熙,但其实是他的儿子郭思根据老爸分享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后来编纂而成的。当然啦,历史上很多重要著作都是,老师口述,弟子记录,如是我闻来的。
郭熙提出,山水画应当努力创造出一种美的境界,使观者“如真在此山中”,产生“可游、可居”的感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郭熙是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家,很得宋神宋重用。他认为画家不应单纯模仿一家一派,也不应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景色,而应“饱游饫看”,广泛摄取山水美的“精粹”,也就是说遍看美景之后的融合再创造,纯写实那就low了。
他看到了山水的意象“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人与自然情感的互相关照。在这本《林泉高致》当中,郭熙提出了“三远”说,也就是中国山水对于空间的不同处理的方式“高远、深远、平远”。
在今天看来,这依然是一本让人激动不已的书,很多重要的关于山水的程式其中都已经提到,粗浅地领会了这些,对于理解中国山水美在哪里近进了一大步。
原文优美且易懂,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有清晰的释译,交替读来也很轻松。
No.6 石涛 《苦瓜和尚画语录》
如果说中国画给人留下呆板的印象,主要原因还是好画看得太少。翻看石涛的册页和画册,一个活泼泼的画家跃然纸上,如同变化多端的一位绝世高手,甚至看他的作品你并不会认为他所处的时代竟然离你已经是几百年之前。
石涛的天才无法压抑,和很多开创性的西方艺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一样,石涛(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都是他)的突破和创新给中国艺术带来太多财富,他的笔法如此变化多端,与其说在画,不如说在玩耍。就是借用上天之手在纸上留下神迹,直至今天,依然给艺术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他提出的一画论触及中国画最本质的部分,当然对于一画的涵义一直都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他已经跳脱了技术层面的解释,把画上升到哲学和宇宙的高度,对每一位观者和画者而言,懂得与否只与自身精神境界所处层面不同相关。
石涛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他的说法甚至比当下的许多人更加前卫和有新气象,可见未必是到了现代,人就自然现代起来。固执僵化的头脑在哪里在任何时代都是大多数。
曾经每年收到一位职业山水画家用当年新作制作的日历,每次收到都非常辛苦地抓紧处理掉,因为每一年的画都如此腐朽陈旧,了无生趣。没有1%天分却偏偏努力到120%也是十分辛苦的一件事。
石涛最著名的一句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于广阔自然山川中求得灵感,并将之融入创作。最好的艺术家是内在最为“天真”的,不是幼稚而是有纯粹的那部分。有一颗赤子之心,有灵性能和天地万物对话,吸收养分。
艺术家写的字不是纯粹的理论阐述,而是每一笔每一眼中得来的物我合一的体悟,而作为读者,稍微多一点笔墨的实践才能站到和他们再近一点点的距离,如何在树石林泉,峰峦云雾间挥毫泼墨肆意人生。
这一本书还请拜托赶紧收到书架上吧。
第三类 实践思考类
和第二类不同的是,这一类不似前几本影响大,并没有在绘画理论上开宗立派,但做到了1、从某一个层面比较具体地解决了中国画创作者所面临的问题。2、从创作者个人经历出发,带出来创作中的思考。
若头脑清楚,这些实践中的思考就是在从不同角度补充对于中国画的认知,若是没有大致的框架,无法辩证思考,纠结在某人某句,那这些内容就成了学习的掣肘,且各取所需。
No.7 胡佩衡 《山水入门》
不学中国画看《芥子园》无感,不妨看看这一本。蔡元培先生对此书极为欣赏,誉之为“中国山水画之解剖术”。我的一位老师从十几岁即投身山水画的研习,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他说自己当年便是受到这本书的深刻影响。
好的入门书最大的特点是,给初学者希望和鼓励,把一件事情讲得简单清楚。纷杂的理念和虚幻字眼在这里都消失了,取代的是庖丁解牛般把山水所涉及的元素:树木、石山、泉水云烟、人物屋宇、运用法、渲染法一一呈现,由浅入深,条分缕析。
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画了近一年中国画,这本小册子很似学期末的划重点,学的内容太过庞杂,头脑中一团星云密布,有闪亮的星,也有深不可测的黑洞,这本看完,就突然拨云见日,逐渐清晰起来。
胡佩衡(1892-1965)先后执教于多所高校后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幼承家学,积累了深厚的笔墨功底,后学习素描、油画、水彩等,逐渐将起融入山水画创作,形成苍茫深秀、古着简朴的风格。
No.8 潘天寿 《关于构图问题》
题目相当不讨喜的一本书,但内容并不是那么无趣,读来相当地有启发。这本书收录了潘天寿1963—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
这本书其实并不象想象地那么技术流,没有习画的人完全可以读得懂。在我看的时候书中关于中国画视角的论述,刚好解决了我创作中的一个迷思。
构图即画面中的元素如何置陈,而这布局显然和观者的角度相关。过往概念化地了解所谓“散点透视”,那么到底如何“散”,“散”到何种程度才是合理?为审美、为作者的想法、为画面服务,就是合理。
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重心、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几乎涵盖了所有具体的构图规律。
读透了这本书,若把很多细节问题融汇于心,画画和观画的眼光都必将再进步一大截。
和每本书的相遇也是缘分,太多中国画大师的文字值得一读再读,黄公望《写山水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恽南田《南田画跋》,《傅抱石谈中国画》,《齐白石自传》,黄宾虹《画法要旨》......
了解中国画其实并不是再多报一个课程,或是听一些艺术谈资,套上长袍,焚香品茗高谈阔论。解决长久以来对中国文化的“隔”,唯一方式就是把她如何融入真实的生活。
对我而言,学中国画是我亲近中国文化的一条最好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生活环境里自然地出现中国的纸笔墨和摹本,孩子们也自然地皴擦点染和中国画亲近起来。
身边很多父母在积极地为孩子准备留学出国,其实除了英文、国际课程的学习,帮他积累一颗中国芯,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再去放飞。帮孩子塑造更为坚实的人生归属感,无论他走多远,都有清晰的自我身份的认知。
从今天开始了解和亲近中国画,
回归你本就属于的伟大传统。
在[妈妈美育研习营]里,除了习画
更会接触到多样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
艺术是世界性的语言是整个人类的财富
而无论欣赏、实践、创作
艺术应该给人带来的是本质的提升
[妈妈美育研习营]学员自述
[美育研习营]宣传片
P.S.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解,还是要说明一下,这里选择的是入门级的对零基础阅读友好的书籍,个人视野极其有限,如果大家有更多中文作者和作品推荐(入门级,又不要太过个人抒情的那种)我非常欢迎,一起来补充和丰富这个书单。
悠然过一生是戴亚楠的生活试验田
分享育儿、艺术、生活的真实体验
畅销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出版之后
广受好评,连续加印
荣誉参选2017年度“大众喜爱的50本图书”
新书《家庭美育必修课—生命合伙人Ⅱ》即将出版
联络life_partne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