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笔谈)
编者按: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2021年重点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为更好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现代化,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021年3月28日,《阅江学刊》联合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举办“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与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全球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的响应及其情景预估”项目组等的众多专家,学者们围绕我国碳中和的能源方案、碳中和的实践路径两大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各抒己见。本刊编辑部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主旨发言和专家点评的核心观点,并经作者审核润色,现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为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转型;碳市场;碳汇
笔谈导读
加快健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政策
董战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部副主任)
一、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协同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同过程的,减污降碳工作可以协同攻坚。
二、推进协同政策具有一定的基础,行政规制政策、市场经济政策和社会参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协同政策创新需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通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二元管理界面。
四、协同政策创新的重点方向包括健全行政规制政策、强化市场经济政策创新、完善社会动员政策机制、夯实协同政策实施保障、制定政策实施路线图。
协同生态文明转型,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提升中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位置——三位一体的碳中和路径初步探索
季 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一、协同生态文明转型,维持生态基底的可持续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前提。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维持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稳定可能是成本最小、效率最高且效果最持久的方案。
二、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点。优化宏观调控加微观自由的配置机制,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并存。
三、提升中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位置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减少参与国际循环带给我国的减碳压力,不仅对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目标非常必要,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内循环的优化。
碳中和目标对经济影响总体可控,组合政策有待深化——2060年碳中和目标政策模拟
刘 宇(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一、实现碳中和:单一政策抑或组合政策?
二、构建模型,设置情景组合。使用三类政策实现减排目标,包括能效改进、碳价格和可再生能源,设置6个碳价格场景、6个能效改进情景和2个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情景,共计72种综合政策情景。
三、政策情景分析:能效改进、碳价格与可再生能源。考虑到未来森林碳汇、CCS技术的不确定性,如果2060年碳排放下降到30亿吨以内,基本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四、仅依靠模型中的三种政策难以实现碳中和,且叠加多种政策时碳减排效果减弱。碳中和目标对经济的影响总体可控。单一政策不可能实现碳中和,组合政策有待深化研究。
长江流域城市碳中和的空间组织
李 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推进碳中和需要落实到具体空间。我们寻求的是碳中和整体绩效的提高,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提升碳中和绩效。
二、长江流域碳中和空间状况。统一的碳中和机制不利于提升碳中和绩效,有必要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采取差别化的推进政策,推动长江流域碳中和的发展。
三、长江流域城市碳中和特征分类。只要各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碳汇分布存在差异,碳中和就会存在地区差异,需要实施差别化的地区碳中和策略。
四、根据长江流域城市碳中和的空间特征,长江流域城市可分为三种组织类型:自组织形式的自中和城市、被组织形式的中和圈城市、他组织形式的跨区域联合体。
围绕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扩展国际合作,贡献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王 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地化项目主任)
一、《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置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设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必然受到制约, 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SDGs中多个目标与能源、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相关。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截至2019年底,全球SDGs进程已经落后于预期。
三、中国在SDGs领域的工作与进展。联合国官网发布了各国SDGs年度进展评估得分,总体而言,中国在150多个国家中排名第54位,这个排名高于我国人均GDP的世界排名。
四、在推动SDGs国际合作领域的创新探索。在我国国内,针对绿色债券已经开展了很多尝试,而且发布了中国90个城市的SDGs进展报告。
碳中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杨富强(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研究员)
第一,电力系统要从二元化(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和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并存)向一元化(对经济和环境的正面影响)过渡。
第二,现阶段不能过度倚重碳捕捉和封存(CCS)技术,以避免风险。
第三,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互相约束、促进和融合。
第四,目前各部门、各地方积极落实中央政府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本部门和本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景进行研究,提出清晰的指标,制定时间表。
第五,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考虑,把碳中和与投资、资源分配、成本和技术创新等问题联系起来。
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 引导大众参与并积极行动
涂瑞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首席代表)
第一,当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和生态系统退化、污染和废物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面临的三大环境危机,三个危机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第二,中国已经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这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把意识变成行动,贯彻落实非常重要。
第三,国内国际大循环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产生较大影响。
第四,实现消费端、供应链、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任树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原司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第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第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挑战十分严峻。
第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和促进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尽快制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具体方案。
第五,要摸清碳的家底。
第六,要防止把碳交易变成金融炒作。
夯实基础 优化路径 尽早行动
黄全胜(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
第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有更宽的视野,要与国家的能源安全、民生保障、充分就业等多重目标彼此统筹。
第二,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寻求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总体最优。
第三,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呼吁,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早行动比晚行动好”。我赞同这一点。
第四,我国可以通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促进产业升级,支撑高质量发展,达成美丽中国愿景。
第五,我国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从顶层设计、科学支撑、理性谋划、对标国际四个方面开展行动。
第六,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不能忽略,要脚踏实地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碳交易的经济学障碍和规制性阻力
张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
碳交易的实质是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目前,我国碳交易工作尚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包括经济学障碍和制度性阻力等方面。
第一, 目前,我国碳市场的交易主体主要是国有企业,相对而言,他们从碳市场获得经济利益的期待,进行交易的欲望和动机并不强烈。
第二,我国的碳交易在机制性、制度性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碳交易的市场监管规则问题,碳排放权依法占有、利用、处分和收益问题,污染物排放的监测、计量、统计问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保障问题等,都有待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相关制度的支持。
第三,虽然很多人对碳交易有较好的预期,但是不可否认碳交易机制具有局限性。
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服务碳中和决策咨询
江志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
第一,碳中和政策选择与实现路径亟需政产学研结合,全民共同努力,事关能源革命和技术创新。
第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会带来新思想,推动科学进步,引领技术发展。
第三,碳中和的政策选择与实现路径涉及地球科学的基础科学问题,大量工程技术问题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管理、法律等问题亟需学科交叉,在能源革命、技术创新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四,气候变化的很多结论实际上依赖于地球系统的模型建构,而地球系统模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多碳中和的相关研究是为决策咨询服务的,如何减少不确定性,怎么评估这些具有变化性的因素,怎么使模型更加合理,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五,目前,我国通过减排来倒逼技术发展,相信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非常重要的机遇。技术创新涉及效率、成本、效益、时间等问题,我们要一边积极推进转型改革,一边妥善解决各种问题。
加强区域合作,整体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娄 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第一,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路径,简单而言,主要是减排增汇两条核心路径;复杂而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科技、政治等各个要素。
第二,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也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第三,要打破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的省级壁垒,促进西电东送,要大力推荐区域性及全国性可再生电力市场建设。
第四,西北地区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需要在当地大力发展产业,承接东部和中部的产业转移。尽管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自然承载力低,但是在无人经济的范式下,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五,在无人经济范式下,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劣势将被弱化,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将逐步凸显出来,整体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备注:本期先推出全文导览,再按单篇推送,最后作精彩回顾。
责任编辑:沈丹
微信编辑:徐逸菡
校对:来向红、沈丹、李海中
复审:刘伟
终审:渠红岩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