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笔谈系列⑨】娄伟 | 加强区域合作,整体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娄伟 阅江学刊 2023-01-13


编者按: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2021年重点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为更好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现代化,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021年3月28日,《阅江学刊》联合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举办“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与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全球增暖1.5℃下东亚气候系统的响应及其情景预估”项目组等的众多专家,学者们围绕我国碳中和的能源方案、碳中和的实践路径两大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各抒己见。


本刊编辑部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主旨发言和专家点评的核心观点,并经作者审核润色,现以笔谈的形式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为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转型;碳市场;碳汇





加强区域合作,

整体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娄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本文目录



第一,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路径,简单而言,主要是减排增汇两条核心路径;复杂而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科技、政治等各个要素。


第二,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也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第三,要打破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的省级壁垒,促进西电东送,要大力推荐区域性及全国性可再生电力市场建设。


第四,西北地区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需要在当地大力发展产业,承接东部和中部的产业转移。尽管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自然承载力低,但是在无人经济的范式下,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五,在无人经济范式下,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劣势将被弱化,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将逐步凸显出来,整体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路径,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又非常复杂。说简单,是因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是减排增汇两条核心路径。说复杂,是因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科技、政治等各个要素,各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纷繁复杂。


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一棵大树,科技是树根,经济是树叶,区域是树干,环境是花朵,只有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国家才能像大树一样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仅要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也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有利于资源优势互补,这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区域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我国西北部地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就面临西电东送壁垒和就地消纳能力不足等难题。



西电东送本身就是区域合作问题。我国传统电力市场以省级市场为主,导致跨省跨区域的电力交易不足。特别是在电力的市场交易中,火电垄断锁定了大量中长期交易量,而可再生能源电力具有波动性,更适合短期交易,但存在交易量不足的问题。要打破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的省际壁垒,需要大力推进区域性及全国性电力市场建设。



就地消纳同样需要区域合作,我国西北地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就需要在当地大力发展产业,承接东部、中部的产业转移。但根据地理环境决定论,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的资源承载力低,自然环境不适宜人居,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在当地布局产业将导致产品远离市场,交通成本高昂,所以我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更倾向于向东部集聚,西北地区在吸引转移产业方面竞争力不足。但是在无人经济范式下,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根基,科技发展推动经济范式转换,经济范式转换影响产业区位选择,产业区位选择意愿影响区域合作。为什么说科技范式转换影响经济范式转换?科技创新及其物化工具是对人的各种功能的延伸与替代,工业技术及其物化工具延伸并替代了人的四肢功能,信息技术及其物化工具延伸并替代了人的眼睛、耳朵等信息感知器官。信息时代的经济模式主要是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人的部分思维能力,进而替代整个人的功能,实现无人经济。无人经济必然影响产业区位选择,进而影响区域合作。



过去,产业区位选择要考虑人力资源、自然禀赋及交通运输等要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核心要素之一。在无人经济范式下,产业所需要的人越来越少,也不需要考虑劳动者的就医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劣势将被弱化,而该区域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可再生能源丰富的优势将逐步凸显出来。在无人经济范式下,东部及中部地区完全可以把“一大”(占地面积大),“两高”(能耗高、风险高),“三低”(用人少、用水少、交通成本敏感性低)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充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加强区域合作,可以整体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原文出处:

董战峰、季曦、刘宇、李庆、王东、刘昌义、杨富强、涂瑞和、任树本、黄全胜、张安华、江志红、娄伟:《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笔谈)》,《阅江学刊》,2021年第3期,第34页。


董战峰,季曦,刘宇,李庆,王东,刘昌义,杨富强,涂瑞和,任树本,黄全胜,张安华,江志红,娄伟.碳中和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笔谈)[J].阅江学刊,2021(3):34.




责任编辑:沈丹

微信编辑:邱圣茹

校对:来向红、沈丹、李海中

作者照片:娄伟提供

文中插图:源自互联网

复审:刘伟

终审:渠红岩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推荐阅读

杨富强 | 碳中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张安华 | 碳交易的经济学障碍和规制性阻力

黄全胜 | 夯实基础优化路径尽早行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