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动交通 | 他许下诺言,将生命的1/10献给港珠澳大桥!

2017-04-11 王倩 宋腾飞 中国交通报


白天、夜晚贴身守护,只要港珠澳大桥建设需要,他就在这里,经常通宵达旦,六年有余;

不管元旦还是春节,相伴的不是家人的温暖,而是伶仃航道转换、沉管浮运带来的压力;

无论晴天或是下雨,总是第一时间执行巡航任务,本应金光闪闪的肩牌却满是被海浪打湿留下的绿色铜锈;

……

这便是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海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成宝刚值守工作的真实写照,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建设中的港珠澳大桥东连香港,西接澳门、广东,穿越伶仃洋,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可谓“超级世纪工程”。桥区横跨全球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珠江口水域,广东90%的货物航经于此,日航经船舶达4000艘次,每年的台风、寒潮等季节性极端天气达200余天。29.6公里海中桥隧主体工程、3个海上人工岛、33个单体重达8万吨的隧道管节拖航沉放、超过1500多航次大型构件运输安装……成宝刚和同事们守护着“超级世纪工程”,1000多艘施工船舶、2000人次工程人员在海上同时作业。

一桥如虹,飞贯伶仃,是他的梦想。浩瀚的伶仃洋上,成宝刚许下“将生命的十分之一献给港珠澳大桥”的诺言,常年漂泊在海上,实于干事,乐于奉献,给予落水者生的希望,有效推动海事监管大型趸船的建造,直面沉管浮运、伶仃航道转换等重大挑战,克服生活苦闷、劳动强度高、精神压力大等重重困难,守护世纪大桥,多次出色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实现了“超级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水上交通“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艰巨目标。






01



忠于救助 给予生的希望

在守护大桥建设安全的六年里,海上应急搜救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使命,这是成宝刚的又一种担当。每次救援都会有危险,成宝刚也会紧张和害怕,但是经历多了心里就有底了,看着眼前的险情,只想不顾一切地把人救起来,他说:“救起了船员,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想到自己伸一把手,就可以救起生命,很有成就感。生命在期待,我们没有权力选择放弃!”

回忆起第一次救人,成宝刚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珠江口水域作为全国船舶交通密度最大的水域之一,是公认的水上交通事故易发敏感区域。2013年5月8日深夜,一场疾风暴雨突袭伶仃洋,一艘来不及回港避风的渔船被巨浪掀翻,三名船员全部落水,成宝刚指挥海巡船火速赶到事发水域。

茫茫大海,漆黑暗夜,狂风咆哮,波浪肆虐,必须尽快找到沉浮于冰冷海水中的落水者。顾不上自身安危,他在海图上绘制出搜救范围,指挥船艇根据当时的风向和潮汐立即在暗夜骤雨中搜寻。

探照灯一刻不停地扫向海面,他的眼睛紧紧盯着那束光,盼望着那光束中出现奇迹。然而,救助就像大海捞针,搜救人员早已全身湿透,浑身哆嗦。

突然,一点点白光从探照灯下闪过,他赶紧把灯回转过去:三名船员共同抓着一块桌面大小的木板,连呼救的力气都没有了。此时,成宝刚和同事立即驾驶海巡船从下风向慢慢靠近,把绑着浮索的救生圈抛了过去,从冰冷的海水中成功营救起三名身体蜷缩、几近休克的船员。

然而,这并不是最危险的救援。成宝刚印象中最惊心动魄的是一次紧急组织、指挥救援,将破洞进水、即将沉没的香港渔船及时拖至海岛边。

2015年1月19日清晨,由于船员疏忽驾驶,一艘香港籍渔船与一艘货船碰撞。成宝刚接到通知后,立即调派海巡船,第一时间赶赴事发水域。到了现场,发现渔船船头穿孔,机舱进水主机故障,船舶失去动力迅速下沉,船头已明显下沉一米多,船上7名香港船员危在旦夕,当时气温只有10度左右,海水冰冷。

成宝刚立即把海巡船上的水泵借给对方排水,让船员紧急处理。同时,他和另一名同事在现场组织途经船舶协助救援。“当时,有2艘途经船舶参与救援,用缆绳系固缆桩,拖带遇险船舶前往香港岛。然而,由于现场巨大的风声,无法进行正常语言交流,加上船员操作不当,遇险船舶一直在下沉,救援船倾斜严重,随时有倾覆的危险。”成宝刚回忆起当时的险情。

危急之时,成宝刚跳到遇险船舶,指挥两艘救援船拖带。然而,缆绳的受力越来越大,绷的越来越紧,船上的木架也嘎吱嘎吱响,三艘船随时有可能沉没。拖至香港大屿山水域时,船舶下沉越来越厉害,成宝刚立即指挥救援船砍断缆绳。最终,七名渔民获救,遇险船舶沉没在浅水区后被捞起。

“跳到遇险船舶上,你不会担心船随时有可能沉没吗?”记者好奇地问。

“每次救援都会有危险,我也会紧张和害怕,刚来的时候也不敢,没信心,经历多了心里有底了,看着眼前的险情,不顾一切地想把人救起来,多尽一份力。”成宝刚真诚地回答道,救起了船员,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想到自己伸一把手,就可以救起生命,很有成就感。他说:“生命在期待,我们没有权力选择放弃!”

控制主机故障的万吨巨轮“太平洋运输号”,千钧一发避过马友石礁;救助碰撞进水的危险品外轮“改革者”,避免万吨化工品和大量燃油污染海洋;及时指挥海巡船将载有16名渔民的失控香港渔船从数万吨巨轮前拖开,齑粉惨剧得以避免……参加工作9年时间里,他多次在海上人命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沉着应对,有效实施水上救助、应急出动73次,参与、指挥重大抢险行动14次,救助遇险人员127人,大大降低了水上交通事故损失,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浮在海上的广州港珠澳大桥海事处。



02



忠于职守 直面极端挑战

在海巡艇1.5米长、40厘米的沙发上,经常头和脚都悬着睡觉,是成宝刚值守时的常态。风浪大时,沙发被摇晃的左右移动,没留神的话摇摆的茶几会夹到腿,锅碗瓢盆摔一地,有可能被东西砸伤,遇到横浪船也可能倾覆,命就交给船长了。

重逾航母、造价过亿元的沉管,通过海面长途浮运,下埋海底46米,在海底精准对接,被称为“深海之吻”,技术难度堪比太空空间站对接……大桥岛隧工程的关键工序“沉管浮运”,无疑是一项极端挑战,而这个重担就压在成宝刚的肩头。

由于沉管浮运需要根据潮汐选定作业窗口,经常凌晨两三点起拖。为了保障沉管顺利出坞,成宝刚白天部署准备工作,晚上则在沉管预制场周围水域警戒清场,通宵达旦。“夜间沉管浮运时,白天要集合全局的船艇,分派补给和监管设备并召开部署会,晚上则开船到沉管预制场附近警戒,防止无关船舶靠近影响出坞安全,经常忙到早上八九点才结束。”成宝刚介绍道。

然而,保障沉管顺利浮运,仅仅是这项艰巨任务的开始。沉管浮运阶段结束后,成宝刚所在的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海巡艇仍然要值守一周左右的时间,保障沉放、对接、回填阶段顺利进行,两班人24小时轮流值班,直到回填完毕。

在海巡船上巡航,浪大时经常会被浪打湿洗海水澡。后来,成宝刚淡定地不躲了,因为躲浪很容易摔跤,船上所有的地方都是钢铁的,有棱有角,十分危险。于是,他的制服上本应是金光闪闪的肩牌却满是绿色的铜锈。

回忆起看护沉管浮运的日子,成宝刚已习惯于艰苦的环境。他说:“以前没有趸船时,我们就睡在海巡艇1.5米长、40厘米宽的沙发上,经常头和脚都悬着睡觉。风浪大时,海巡艇摇的沙发都左右移动,没留神的话摇摆的茶几会夹到腿,锅碗瓢盆摔一地。浪大时要看准机会调头,不然遇到横浪,很容易造成海巡船的倾覆,有可能被东西砸伤,命就交给船长了。”

沉管浮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每次沉管浮运过程中,经常会有十几艘中小型船舶靠近浮运编队,我们的海巡船要去拦截,依法查处并驱离船舶。”成宝刚说,每节沉管造价上亿元,一旦发生碰撞,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一节沉管损坏,其他预制好的沉管也会延后安装,并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成宝刚印象最深的,是第十五节沉管浮运的场景。“当时,由于沉管隧道基槽回淤比较严重,到了沉放现场没有办法按照计划施工,我和同事又护航浮运编队回拖。”他说,船上的补给已用完,连方便面都吃完了,只能饿着肚子又连续工作了六七个小时。

就这样,经历了4次模拟演练,33节沉管安全对接,成宝刚和同事们克服工作条件恶劣、精神压力超负荷、连续工作时间长等困难,成功保障了33节沉管浮运与安装的顺利进行。

除了沉管浮运外,他面临的挑战还有伶仃航道的转换。岛隧施工需要转换航道,而日均有4000艘次船舶航经珠江口,现在需要这些船舶改变长久使用伶仃西航道航行的习惯,转而绕行伶仃临时航道,监管难度之大堪称水上交通“大动脉搭桥手术”。

棘手的问题是,上下游的大小船舶有误入旧航道的危险。成宝刚和同事们反复研究探讨,首创“VTS+海巡船+警戒拖轮”三重保险警戒方案,即VTS电波喊话、海巡船拦截、警戒拖轮物理封锁,并成功应用于实践,在之后三次大规模航道转换中,安全服务数十万艘过往船舶,有效拦截极有可能影响大桥建设施工安全的违章船舶600多艘次,实现了六年内“零事故”。

▲夜间搜救,成宝刚在海图上锁定搜救范围。



03



忠于探索 智慧破解难题

港珠澳大桥建设初期,从岸基营地至海上施工现场有12海里的距离,海事监管船艇需要90分钟才能抵达现场;现在有了趸船,海事人员直接驻扎在海上施工现场,乘海巡艇前往航道只需要10分钟。他有效推动海事监管大型趸船的建造和顺利进驻施工现场,从90分钟到10分钟的变化,远比想象中重要。

一艘长85米、宽25米的趸船,被直径80毫米的锚链固定在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配备了VTS、CCTV、AIS、VHF、雷达、智慧海事监管系统等信息化监管设备……这是我国最大的海事监管趸船,也是全国第一个海上海事处的驻地。

然而,这艘大型趸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驻扎在这里的。

港珠澳大桥建设初期,从岸基营地至海上施工现场有12海里的距离,海事监管船艇需要90分钟才能抵达现场,船舶交通成本高,很难满足海事监管应急需求,有紧急任务时海事人员只能住在拖轮上,非常不利于现场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

“以前住在拖轮上,十几个人睡在一个船舱里的上下铺,无论夏天还是冬天,发电机休息时,通风就断了,半夜闷得喘不上气。出去警戒时船小风浪大,很难睡一个好觉,总要抓住个东西,不然会掉下床,还要担心系泊的缆绳会不会断掉,导致拖轮翻沉,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成宝刚淡然笑道。

于是,成宝刚一直在思考,如何化解面临的问题。“以前在其他海事处体会过趸船的便利,就想到应该建造一艘大型现场监管趸船。”他说。

成宝刚将想法付诸实践。针对大桥施工现场远离岸基、监管不便等问题,他经过详细调研,精确计算,撰写了论文《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监管趸船管用探讨》,在“珠江口海事安全论坛”上交流探讨趸船问题,科学论证了海事现场监管趸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效推动海事监管趸船“海趸1550”的建造和顺利进驻施工现场。

“现在有了趸船,海事人员直接驻扎在海上施工现场,乘海巡艇前往航道只需要10分钟,一旦出现险情,可以迅速抵达现场。”成宝刚高兴地说。如今,监管趸船可以承担现场海事业务办理、智慧海事监管专室和部分海事业务保障等任务,成为应急保障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党性锻炼基地、科学监管基地。

除了推动建造海事监管趸船外,成宝刚还先试先用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创新提出了在不同作业阶段和天气下可随时切换的八种监管模式。

由于船舶越来越多,航速越来越快,以前用海巡船逐船跟查,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广东海事局开发应用了智慧海事监管系统。成宝刚主动参与系统培训,仔细钻研,提出增加系统内船舶信息查询功能等建议,在广州海事局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推广使用,并根据辖区监管特点,增加了日常监管模式、沉管浮运模式、航道转换模式、吊装作业模式等八种监管模式,加强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深化了智慧海事的应用,系统优化了海事现场管理,推进辖区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忠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成宝刚,用自己的智慧不断破解监管难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在他的研究论证和积极推动下,很多建议被采纳。趸船的建造和进场“服役”为国家节省了千万元以上的监管成本,同时促成大桥海事处“零距离监管、零距离服务、零距离应急”的监管格局,并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做法被全国海事系统推广。

▲成宝刚在风浪中驰骋巡航。



□记者手记

他是硬汉 也是暖男

黝黑的皮肤、宽厚的肩膀、结实的体魄、笑起来眯成一条缝的眼睛……初见成宝刚,朴实而真诚,亲和力十足,让人觉得是个有担当、肯吃苦的硬汉。然而在趸船上生活了几天,发现他不仅爱好广泛,而且大小问题只要找到“刚哥”,马上可以搞定,让人又觉得是个阳光、体贴的暖男。

成宝刚是个硬汉,正如他的微信头像“大力水手”一般有担当、肯吃苦。船上的兄弟无论年龄大小,都喊他一声“刚哥”,台风来临前,他总是最后一个撤离。趸船上夏天太阳暴晒,甲板上五六十度,站在上面都烫脚,房间里闷热难忍;冬天空气阴冷,带着盐分和水分的冷空气钻进衣服里,总也暖和不过来;回南天气候时,地板上、甲板上到处都是水十分湿滑,永远也拖不干,洗的衣服在房间里几天也干不了;每次交接班时,从岸上运肉、蔬菜和淡水到船上,一个班期是五天,遇上沉管浮运还要坚守十几天,所以经常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榨菜和老干妈是餐桌上的“抢手”配菜;住在十几平方米的船舱里,空气和被褥十分潮湿,很多人得了关节炎……在这样艰苦的环境工作和生活,成宝刚没有半点怨言,一干就是六年,没有丝毫退缩,一点都不觉得苦。

之所以不觉得苦,是因为成宝刚心态好,总能在寂寞的生活中发现乐趣。船上的生活有多寂寞?监管趸船离岸12海里,通信较差,信号断断续续,往往开着门有信号,关上铁皮门信号就被屏蔽了,着急的时候需要抱着电脑出来到处走,拿着电话上下穿梭找信号,有时船员想用POS机缴费干着急,家里有事也经常打不通电话。由于海风盐度较大,不锈钢器皿都生锈了,花草也种不了,成宝刚养过两条狗,后来两条狗都不见了,有人调侃说是忍不住寂寞跳到海里了。于是,他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打篮球,经常一个人运球、投篮,十几个篮球掉进了海里,基本功也越来越好了。空闲时,他便在船上看各个方面的电子书,还参加过“一站到底”擂台赛,与女博士同台较量。他笑着说:“就是想变个节奏,换下脑筋,大概是在船上待久了,出去转一圈就很开心。”

成宝刚也是个阳光体贴的暖男,正如他的QQ网名叫成天笑,心态积极的他用自己的力量感染着身边人。与记者同行去乘船的路上,看到小男孩钻到大货车底部玩耍,他会担心孩子的安全。在船上,他会帮助兄弟们熨衣服、搀扶受伤的同事、替有事请假的人顶班,可谓有求必应。经常离家的成宝刚,每天晚上通过微信语音给4岁的女儿讲故事,往往忙到深夜开始讲故事时,女儿却早已睡了,但他仍然坚持讲完,让女儿醒来时可以听到他的声音。

采访过程中,朴实的成宝刚总是羞于提及自己的付出与辛苦,因为在他心里,为了守护港珠澳大桥的安全,这些付出都是应尽的职责,也是值得的。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太多的人们忙于逐利,有多少人可以静下心将细小的工作做到极致,忠于职守的成宝刚做到了,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让我们向榜样致敬!(王倩)

图片由 刘铭 摄


大家都在看


货车暴力抗法撞击执法车,3名路政员因公殉职!


感动交通 | 十数载苦寒考验,万丈盐桥见证他们的坚守!


感动交通 | 征服德国铁娘子美国总裁,他在国际舞台为中国赢得主导权!


感动交通 | 13年护送22万次上学路,他们是孩子们的保护神!



责编/吴倩           审核/田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