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 袁培德:嘉禾城乡进行时
以在地之“小”,平衡大历史之“大”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专事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史、视觉传播。
作为一名“土著”摄影记者,长期服务于本地报纸《嘉兴日报》的袁培德,以其对于家乡的挚爱,以敏锐的目光以及对于家乡发展变化的深切关注,持续拍摄发生在他的身边,也是嘉兴人身边的各种事件,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崛起的嘉兴,留下了一部名之为《嘉禾城乡进行时》的“活生生的历史”(living history)。
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嘉兴,居于苏州、杭州与上海三城之间,得益于地理交通往返的便给,既承袭了苏杭两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早早吸纳上海这个国际化大城的活力与创新精神,成为一个杂揉了复杂历史基因与创新精神的江南城市。嘉兴自身历史深厚,人文荟萃,物产丰饶,其城镇化的起步虽然也有历史的羁绊与磕碰,但其响应城镇化的势头、热情与能力明显不同于其它地区。而由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彻底重塑了嘉兴人的精神面貌。历史上的相对自足却又比较和谐的城乡关系,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开始发生了明显向着城市的倾斜。当然,城市本身的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由开发而形成的城市新形貌,其丰富性与复杂性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天下闻名的鱼米之乡的嘉兴所可比拟。
面对这样的变化,如何以摄影的方式来面对并且呈现这个变化,无论是对于袁培德还是对于嘉兴人,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袁培德在做好报纸派赋的摄影报导工作的同时,从2007年开始,从深刻了解嘉兴的历史文化的、作为一个嘉兴本土人士的身份立场出发,开始与这种变化展开同步进行的拍摄记录。他的拍摄持续至今,已近15年,也已蔚然大观。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这个“城乡进行时”的变化是动态进行时的,那么只要这个变化不停歇,袁培德的拍摄记录也必将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式的动态进行时式来展开。
开始于1990年代的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无论发生于何地,必然涉及人的命运,也深刻触及、触动当地各方利益,同时也是地方各种利益重新组合与分配的机会。城市化的字面意义以及可见的,是大片农地被征,过去的农地上转眼间高楼耸起与群集。而此一进程的反面,却是农村土地划归城市后,祖辈以农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进入城市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以土地为手段的谋生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城市的弱势群体。当然,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会为失地农民提供在城市中的谋生的可能性,但这就有一个失地农民的身份要经历从农民到市民(城市居民)的转变过程。这同时也就面临一个身份瓦解与重建的过程。比如就像我们在袁培德的照片里所看到的,他们即使离土上楼了,却仍然会见缝插针地在城市的各种角落里种植农作物。因此,城市化的影响对于农民来说非常深远的,尤其对于农民个体来说。
而具体到嘉兴这个地方来说,其城市化进程就是一个传统富庶乡村解体与新型城市建起同时发生的过程。作为物富民丰地区的农民,嘉兴农民大多拥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本可丰衣足食安稳度日,但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往往会令其感觉本来拥有的自信与自豪荡然无存。他们需要重新学习与掌握在城市中生存的新的技能。而这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体现在袁培德的照片里的,就是我们可以看见一些因为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新职业,而这些新职业又与失地农民没有更多技能所导致的只能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如保洁工与保安等有着一定关系。
如何将城市化进程视觉化,是对包括袁培德在内的摄影家的挑战。在他的照片里,城市与乡村这两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立的要素,但往往被他以并置的方式呈现在一个画面里。而且,这种并置,往往是以城市的更为强势的形式被呈现出来。这种呈现,或许也有袁培德本人的主观感受在,但基本上这种呈现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强势的本质若合符节。
同时,城市化进程是人的社会实践。城市化进程中人在城乡空间中的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变化与发展很重要。这同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与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的推进而濒临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包括一些仍然顽强地以各种方式维持同时也面临不可挽回的消失的可能的习俗。也许,这些将要消失的事物可能更是袁培德要着力记录的。因为就是这些因了农民离土上楼而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终将消失的事物,如集体在河边洗衣的情景,说明了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人际交流方式。而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
而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诉求表达也是相对平稳的转型中的“尖锋”时刻,当然不会在袁培德的观看中缺席。而产业升级转型所引起的大量老工厂的关闭,也是一种时代变化的迹象。我们在他的照片中看到,具历史感的建筑被改造成消费场所,体现了消费意识与消费时代的到来。正是这样的有关城乡关系变化的、多视角的、有张有弛的观察上的步步展开与丝丝入扣的记录,才是今人要存、后人欲知的“城乡进行时”的各种时刻。而摄影记者的责任,就是经过自己对于这段发生在眼前的历史的无论是所谓的“重要的”还是“平淡的”时刻与事件的选择与拍摄,来展示自己的历史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记者,就是他所处的地方的视觉历史的编写者,即使那只是一份一个个人的有关当地的视觉编年史。而要以摄影的方式书写好这部编年史,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现实的思考与对历史的理解。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必须同时拥有现实感与历史感,两者缺一不可。
从摄影的角度来记录历史,有各种方式。从事摄影的记者,也因其所处不同的地方而有其优势与劣势。身处中枢重镇,当然会有机会目睹所谓的“大事”,并且有可能因为这种目睹、目击而留名青史。但处于地方一隅,是不是其看到的与记录下的当地历史就不重要?其实未必。大历史有被记录下来的必要,但所谓的小历史,其历史含量与容量却也未必因其地处边缘而小、而微不足道。所谓微不足道,是指小到不值得提及。但真正的历史,有时就隐身于这小、这微不足道中。古人说不以善小而不为。此话具体到摄影记者身上,那就是如何对待小的历史。这就取决于摄影记者的历史感。
从袁培德的照片看,可以发现,本地历史的意义与价值并非因地小而小。这些“小”,往往可以起到平衡大历史的“大”的作用。因为大历史的大,有时就是以忽略具体细节为代价的“大”,而小历史的充满了细节真实的“小”,则可能让历史变得具有质感,丰满起来。袁培德的照片,可以让我们再次思考历史中的,也是现实中的“大”与“小”的关系问题。
根据刚刚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八号),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89%。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值,体现了三十年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实际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袁培德的《嘉禾城乡进行时》所记录的江南一地的城镇化过程,既是一种发自在地个体的记录与观察,同时也是一份宝贵的视觉记忆,更是一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历史的城镇化进程在江南所展开的具体实践的视觉文献。
“滚滚历史车轮下,可能我们没有能力留住什么,却可以努力记录下来。记录它们曾经的样貌,曾经的辉煌,以及正在改变的当下。”诚哉,袁培德斯言。
■顾铮,学者、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1991-1993年进修于日本神户大学国际文化系;2001年访问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专事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史、视觉传播。
1 城市里的失地农民对待土地的情感依然满腔热忱
2 对待土地的情感和生活动的习惯,促使他们在城市围墙里的“飞地”上继续耕耘
3 围墙阻挡不了他们对待土地的向往
4 在城市高楼林立间他们收获着劳作的希望
5 老人是这一片土地上的生力军
6 他们和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争夺时间和空间
7 春天辛勤的播种,换来秋天的收获
8 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重土守家是镌刻在他们的骨子里的一份情结
9 他们在城市的“飞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10 躺在收获的季节里,享受一份劳作后的惬意
11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让农田铺满了鲜花
12 村里的水稻田为了配合乡村旅游,变着法地种出花样来
13 在都市的村庄里,粒粒皆辛苦的收获
14 在嘉兴的乡镇里,这样的传统水上集市正渐行渐远
15 在这座城市的河道里,曾经集体洗衣的情景
16 新居民的孩子们在城郊之间的砖瓦厂玩着他们的童年游戏
17 城市里的这家双语学校中,孩子们课间休息时的玩耍
18 那些年市民家中客厅的陈设是这样的
19 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拆迁后留下的遗物
20 乡镇老宅门里看见 72 家房客的影子
21 嘉禾农村厨房里的传统灶台和灶头画
22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在城乡结合部,一些工厂倾倒工业废料在农田旁
23 在城市品质提升的过程中,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现象
24 城市中心的嘉兴圣母显灵堂,正等待被修复。这里曾经是天主教在中国的大本营之一,规模号称中国第一、远东第三
25 城市中摇摇欲坠的老工业厂房
26 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企业曾经的样貌
27 始建于 1917 年的嘉兴圣母显灵堂内早已破败不堪
28 已经废弃的百年历史老工业企业窗外生命郁郁葱葱
29 堆放在工厂院落中已经被废弃的文化产品
30 百年老工业的厂房成为了创意文化产业的工作坊
31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艺术工作者正用废弃的材料进行创作
32 老工业厂房和当代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
33 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许多新兴的职业,比如车展上的广告小姐
34 保洁员、售楼小姐和保安
35 行走行走在钢铁架上的城市建设者们
36 在城市工业园区里,一些高能耗产业的制造业逐步被淘汰
37 新一轮的大规模造城运动正在嘉禾大地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38 城市化进程中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建筑“传奇“
39 看到城市社区里的文化景观,仿佛来到了欧洲的某个城市
40 住上洋房成为了许多来到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梦想
41 山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被挖空
42 大山向人们诉说,人类留给大自然的道道伤痕
43 留下了一个个积满水的矿坑
44 清晨,南湖旁的一位练功者
作者介绍
袁培德
媒体专栏作家,人民网签约摄影师,光明网签约摄影师,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嘉兴日报摄影记者。
8年孤身徒步拍摄西部八省, 3年只身采访京杭大运河全程,6年8次走进孟加拉国拍摄人的生存状态。
著作有《路上的故事》孤身徒步探险笔记(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视觉盛宴》摄影的技术和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镜界》袁培德从事摄影创作33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嘉禾疫情记》(雅昌艺术出品),《双河记》——从京杭大运河到贾木纳河(雅昌艺术出品),《沈家窑》(雅昌艺术出品)。
展览有《魅力黑白》袁培德摄影艺术展,《我从雪山走来》袁培德中国西部人文摄影展,《锦绣中华》袁培德风光摄影展,《中医诊所》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镜界》袁培德从事摄影创作三十三年全国城市巡回摄影展,《山河在》首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寻找出口》直面冲击——长三角地区当代摄影作品学术提名展,《运河两岸》袁培德中国大运河文化摄影展。
从事摄影40多年,曾获得“国展”金奖、“ 奥赛”金奖,以及国内外摄影大赛中荣获了1800多个奖项。作品《风雨兼程》被中国文联评为“国展”60年摄影精品,被“奥赛” 组委会评为20年精品并收入《2000-2020年奥赛荟萃摄影集》。
曾荣获浙江省首届十佳摄影家、嘉兴市首批“四个一批”文学艺术类人才。
审核 | 毛小芳
编辑 | 李夏姗
实习编辑 | 沈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