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十六)

2016-06-08 刘川 诗评万象


五言绝句粥饭读

刘川


导言:

因近期开始学写五言绝句,故茶余饭后,信手随缘读明清及更早的诗人作品,多涉猎五绝,随记几笔读后感受,且多有演绎发挥,呈与大家,闲读可也,不是赏析与学术研究。请批评指正,候教处:1203068559@qq.com。

——粥饭




上山

刘崧(明)

上山望大河,旗帜十余里。

不知何处村,但见青烟起。


【读后感】

大河拥山,浩荡自可想见。旗帜十里,艳艳闪亮目前。相衬之下,一处幽村(诗中说“不知何处”),青烟几缕,不见其村,只见其烟,实在引人遐思。应该是扎营山中,竟不知附近尚有一村,见其隐秘。空阔晴明的大眼光里,也有悠远含蓄的小情绪。这样的作品描摹生活常景,物态如真,不事雕琢,通篇自然朴实。凡令人心思明亮之处,信手拈来,就是如此。



栖禅暮归书所见诗

唐庚(宋)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读后感】

句句实写,容易呆板,不容易出诗。好在有“处处青”衬托“时时黑”,有“得”衬托“失”,给人柳暗花明之感。虽阴晴不定,终有另一重寄寓,使块垒暂且寄存。内心困境,自我解脱,莫求他人。如此说来,那山中禅寺未失,已在心中矣。



效李艾山前辈体

郑燮(清)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竹梧阴,何处秋声起?


【读后感】

秋风起,来自何处?不妨去竹林,那里枝梢动,有风足迹。可是,到了竹林清阴里,并不见风,仅一片萧萧,如雨、如人夜诉、如百虫鸣、如水低回暗涌。这些秋声又是从何处起?看看梢头,那里,仅仅是,一片白云。简单至极,引人浮想。欲拾秋树下一叶,小心,荡一脸波纹,灌满耳秋声!



忆梅

李商隐(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读后感】

虽然,孤孑一客,久滞异乡,心难有寄,可是毕竟还有满目灿烂春色;可是,越是在温红暖翠的春光里,心里想的,越是和自己共度酷冰冷雪的一枝“寒梅”。爱得何其苦,已成深“恨”。“恨”梅早开而早落,一转眼,就成陈年旧梦。作者早慧,科第早登,却连遭打击,仕途难进;与妻恩爱,却先他而亡,生死两隔。此“梅”是前程?是发妻?不必实指。全篇一波三折,几重转折下来,真能把人心揉得细碎。一首小诗,悲苦一生全在里面。读罢泪下。



发南昌月江舟行

陈三立(清)

雾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

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读后感】

月夜舟行,雾气如大团微蜢(夏日黄昏多见),浓密涌动。波浪滚动缓缓,波峰起伏,似一头头卧牛。那明月,如洁白的蚕茧,或者说白色蚕丝锦缎,把我的小舟裹起。这样的旅程,真是大美。不妨江洋就这样去了,披襟一笑,就这样不归了。句法拙朴简单,句句以真实可感的生活体验带人入境,也算秘诀。另外,使用三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不仅不呆板,反而让诗与众不同,追求形式上的某种“破格”,也算是使文本更加有效的有益尝试吧——毕竟,晚清民国初,各种新思潮已经影响到文化领域了。但不是说,诗词的体例、格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经过漫长历史优化与创作者、阅读者的高度共识,诗词的格式已经成为内容的一部分,高度统一汉语的“音、形、义”,实现了音韵、节奏与意含表达的最大和谐,此诗仅当特例看——服从表达需要的某种不得已。


参见: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一)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二)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三)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四)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五)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六)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七)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八)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九)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十)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十一)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十二)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十三)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十四)

【诗话文章】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十五)


关注微信公众号:诗评万象

微信号:spwx6868

欢迎各位诗友踊跃投稿,投稿邮箱:gaihs@139.com

  •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诗评万象”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诗词学堂报名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