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词学堂】 恁说《续诗品》之十三:固存

2017-03-31 恁人一个 诗评万象




固存

酒薄易酸,栋挠易动。固而存之,骨欲其重。视民不佻,沈沈为王。八十万人,九鼎始扛。重而能行,乘百斛舟。重而不行,猴骑土牛。


如何理解这一品呢,我们首先从固存这个词开始讲起。固存这个词啊,很生僻。在过去的典籍里面,有两种意思。

一个意思呢?是说,与生俱来就有的。它的代表就是《庄子·大宗师》里面的这么一段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意就是说,道这个东西,是天地未生以来,自古就有的。有情有信,是你可以感觉到,但是没有形状没有动作,你无法触摸它感知他,这个道家。可传而不可受,就是我可以传给你,但是你不可以感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另外一个意思呢?就是《尚书·仲虺之诰》里面所说:“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钟虺,姓任,是薛国的国君,薛是商的属国,同时钟虺又是类似于商朝宰相这么一个位置。为什么他叫钟虺,据说他出生的时候,天有异象,雷声虺虺,闪电如蛇,大雨倾盆,解了家乡多年的旱灾。我们说,中国古代有名的人的出生,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梦熊出了姜子牙。同时虺,也是蛇的代称,因为下雨的时候闪电就象蛇一样。于是钟虺的父亲就给他取名叫虺,并给他赤蛇的纹身,因为他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任仲虺。他辅佐商汤,与伊尹为商汤的左右相,是个功臣。钟虺二十四岁就任薛国国君,非常有远见,号召大家改进生产工具,挖池存水,发展农业,并倡导大家养牲畜,促进农业的发展,使薛国成为一个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这个时候的夏朝已经江河日下,众叛亲离,钟虺加入了商汤灭夏的行列,并作诰书,即《仲虺之诰》,其中有我们上面引的这一段话。推亡固存是什么意思呢?要从它前面几句讲起。当时商汤是夏的诸侯国,总觉得去攻打君主国没有道理。我们知道中国古人打仗一定要有一个道义的大旗,行所谓的正义之兵。商汤同样如此。钟虺就劝解商汤,要兼并弱小的国家,带着他们一起发展;攻打愚昧的国家,不能让他发展;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把这些注定要灭亡的国家给干掉了,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这样就能永葆昌盛了。这里的固存,就是说,要巩固正确的认识和观点。

 


但是,袁老夫子在这里所说的固存,却又是另外的一层意思。我们先看看他怎么说?

酒薄易酸,栋挠易动。固而存之,骨欲其重。

古人酿酒,这个酒分薄厚,酒薄是指酒精度数不高,还没有发酵到一定的程度,意味着里面的糖份比较多,而酒又没有遵循相应的工艺,那么这个薄的酒容易变酸。酒厚,就是度数高的,就不容易变酸,容易保存。栋,指房梁,挠,指弯曲。房梁如果是弯的,屋子就不稳,容易动,容易倾倒。什么样的梁容易弯呢?不够粗,不够重。也就是说,厚重的东西才是好的。所以要固而存之,把厚重的东西巩固下来,保存下来。骨欲其重,也就是说筋骨也要厚重,骨头要是粗,筋骨重,也就有力气,做事沉稳。古人有称骨算法,称骨越重,人的运气越好。


视民不佻,沈沈为王。八十万人,九鼎始扛。

视民不佻,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往往都是这样的国君饮宴的歌曲之词。视民不恌这一段,讲的是君主宴请大臣。视民,是给百姓做演示,做榜样的意思,要敦厚的高贵的给百姓做榜样,这样的人,是君子。君子是则是效,则,通法则、楷模,也就是说君子要做工作生活的楷模,来给大家效仿。也就是说君主在饮宴的时候,也不忘告戒下属。袁枚为什么要用这一句来讲我们的诗呢?意思是说,古人已经把温柔敦厚做为道德标准放在这了,我们写诗也要讲究敦厚。


沈沈为王,语出《史记·陈涉世家》,讲的是陈胜吴广的事。陈胜小时候,常与人用耕,辍耕于陇上,怅恨酒之,曰:苟富贵勿相忘。意思就是如果我宝贵了,不会忘记你的。用者笑而因曰:若为用耕,何富贵也?陈涉叹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成王后,雇佣他的人,也就是常与用耕者闻,至陈扣宫门,说要见陈胜,宫门的守卫要绑他,他就讲道理原由,守卫也不理他。正好遇上陈胜出行,他就站道边上喊,陈胜听见了,原来是你啊,就叫他上车,带他回宫了。雇佣者一入宫,“见殿屋围嶂”,感叹:涉之为王,沈沈者!沈沈,宫室深隧之貌也。沈,也通沉。但集韵中说它图南切,谈音。感叹说陈胜当了王,宫院深深啊,稳重了。中国有几个皇帝,出身都不好,比如刘邦,朱元章。人当不当皇帝,是不一样的。比如刘邦,当初做亭长的时候,经常渡江找樊会吃狗肉,取老婆也一个钱不带,那是很轻佻的。袁老夫子在这里为什么用这句话呢?当君王要沉稳下来,做诗也要这样,要沉稳沉静下来。



接下来,用了两个典故,八十万人,九鼎始扛。九鼎,是指禹铸的九鼎,用了八十万人才把它们扛起来。禹铸九鼎,是夏朝,大禹治水以后,平定九州,四海升平,百姓积蓄很多,这个时候,有个叫施黯的人就说:九州都贡献了金子,有什么用处呢?夏禹就想起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鼎成仙去,他自己也想铸鼎。但他又想,我把这些老百性的税赋上来的黄金,拿来给自己铸鼎,会引起诸侯责备的。怎么办呢?变通一下,可以为百姓铸鼎,和施黯说,我们拿这些贡金来铸鼎,为九州的每一州都铸,把他本州的山川形势铸在上面,也就是地图,比如易州鼎铸易州地势山貌,扬州鼎锋扬州的地势山貌,然后再把从前治水时遇到的各种奇禽异兽神仙魔怪都刻出来,铸在鼎上,鼎成之后,拓印出来,给九州的百姓看,让他们知道哪一种是有益的,哪一种是有害的,免得他们不知道,跑到山林川泽里去劳动的时候,受到魑魅魍魉的害,这样不就是为百姓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吗?所以说,禹这个人还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他是想为自己表功,但他说为百姓考虑,让老百姓能辨识。这是什么?害虫图谱,和当地地图。那这个鼎,于是施黯就说这太有意义了!禹就说,这个确实重大,所以就要重大,不能轻易迁移,那就放在都城之外来铸。施黯领命,取山海经图,找个地方开始铸。过一段时候夏禹又说,我听说这个金属也有雌雄之分,你最好分出来,选雄金铸五个阳鼎,选雌金四个阴鼎,五阳法四阴术,完美了。过了两年,史书记载,天现异现,一连九天,大白天也可见太白星。我们知道,这个太白星是夜晚最闪亮的,古人对天象是非常在乎的,因为有可能是福,也有可能是祸啊。正在这个时候,施黯来报,九鼎铸成了。禹非常高兴,知道异象代表什么了,是九鼎铸成之兆啊。于是下令把九鼎搬到都城之中,就是夏邑阳城,这也代表着大禹成为九州之主了,因为九个鼎代表着九个州啊。易州鼎,衮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梁州鼎,幽州鼎,豫州鼎,陆游也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个九州,就源自于此。这九个鼎,铸着各州的山川铭物,珍禽异兽,就象征着全国的九个州,其中最大的是豫州鼎,河南一带,豫州是中央枢纽,是夏王朝都城阳所在地。九鼎铸成,虽然目的是为了百姓识图,但也彰显着大禹是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所以九鼎成为了天命所在,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称为镇国之宝。这九鼎非常重,就说到了我们提的这个典故了。为了迁移这九个鼎,从荆山搬到阳城,非常不容易,八十万人,花了三四个月。也正因为九鼎象征着天下,如果有心的人,只要打问这九个鼎的经重,就意味着他要夺天下了,于是也就出现了这个一个成语,叫问鼎中原。夏朝被商灭,九鼎还在,迁到了商都,周灭商后,迁到了周朝都城镐京,后来周成王的时候,在洛阳营造新都的时候,就迁到了河南洛阳西,一个叫夹县的地方,称定鼎。九鼎一直到战国末年,为秦昭襄王所获,搬到了秦属地,这个过程中,其中一个鼎飞落泗水,派许多人去找,也没找到,而另外八个鼎,秦灭亡后,就再也找不到了。这就是八十万人,九鼎始扛的典故。还有一个典故,一言九鼎等,都是从这个里面来的。袁老夫子把这个典故用到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要厚重起来。九鼎之所以那么有名气,成为镇国之宝,就是因为又重又大,不可迁移,才能留存久远。我想,如果这九鼎留传到现在,未必会比金字塔,或者说狮身人面像,或乐山大佛小。意思就是说,要厚重起来,这个一言九鼎才能成立。



紧接着,袁老先生用两个相反的典故来说:

重而能行,乘百斛舟。重而不行,猴骑土牛。


过去的船,以斛来记,斛,就是船的重量。船很多,最有名的是什么呢?苏轼诗《书晁说之考物图后》:


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

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

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

前有百尾羊,听我鞭声如鼓鼙。

我鞭不妄发,视其后者而鞭之。

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

寻山跨坑谷,腾趠筋骨强。

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

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长作多牛翁。

 

斛,古代的记量器,十斗或五斗为一斛。如果是十斗为一斛,那么百斛就是一千斗,大家可以想象,一千斗,那是多大呀。百斛舟,是大船,大船在水里是很稳的。比如当年曹操要把船用铁链连接起来,就是为了稳,水兵操之如平地,就不浮,不会感受到晃动。苏轼说,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就是很稳。回过头来,袁老夫子说,重而能行,乘百斛舟,我如果很稳重,而且能够行走,这才是写诗的一种境地。


猴骑土牛,这个典故有两个出处,最早出自李白诗《单赋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

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沐猴而冠,是说项羽攻破咸阳后,见秦朝宫室都被烧得破破烂烂的,他就不想待在这儿了,想回家,就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秀夜行,谁知之者?这里又有一个成语,锦衣夜行,就是从这出来的。古代的成王败寇等,其实很简单,都是为了富贵。《史记·项羽本纪》评价这件事,“人言楚人沐猴而冠尔,果然。”沐猴指弥猴,性格很急,不能戴帽子,它忍不住的。意思就是说楚国的人性情暴燥,到了这里就耐不住性子,要赶紧回家去显摆,如弥猴戴帽子戴不长久一样。李白说,沐猴而冠不足言,因为他的族弟沈要到咸阳去,咸阳有这么一个典故,所以用在这里,意思就是说沐猴而冠这样的事,我们不去说他了。身骑土牛滞东鲁,也是讲小弥猴的事。三国时候,司马懿召辟州泰,为兴城太守,一下子就当了大官了,钟瑶就戏弄他,说他“释结而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麾盖,高阶级的官员出行车马上的一种标志,比如现在部长级的要坐红旗轿车一样,“如乞儿乘小车,意何快也?”,变化的速度太快了。泰就反讽钟瑶说:“诚有此哀”,但你是明公之子,又有文才,但是你当尚书当了这么多年,“弥猴骑土牛,又何耻也!”意思就是说,我虽然快,但你名门之后,世家子弟,又有名气,但当到现在还是尚书之职,就象弥猴骑土牛,没有什么升迁,还在老位置上,就别闹腾了。李白用个典故,说我自己性子不好,急着回家,不想要京城待,但是又滞留在了东鲁这个地方。这是猴骑土牛的典故,苏轼也用过这个典故,《戏毛国华长官》,也是说升迁很慢的意思。


回到《续诗品》,重而能行,乘百斛舟。重而不行,猴骑土牛。讲了一个辩证法,追求稳重,但这个稳重是要能行的,要稳且行,要把诗的意思、气韵要灵动起来,而不要死气沉沉的。重而能行,如乘百斛舟,稳稳当当的前进。如果光追求稳重,沉厚的东西,就如猴骑土牛,就会困顿不堪,太过刻意了,所以要追求能够灵动起来的稳重。从刚才的解释来看,我觉得,袁老夫子所讲的固存,却又是另外的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敦厚。



一、为什么是敦厚?


《礼记·经解》:“温顺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顺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

我们所说的敦厚,厚重,厚德载物,所以说诗是讲究厚度的,而这个厚度是哪来的呢?来自于儒家的传统。儒家认为,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段话出自《礼记·经解》,是孔子对六经的学习所讲的。中国儒家从自古以来,诗歌教化的基本要求,是要求你温顺敦厚的。顺,是行动的,有气韵的。所以袁老夫子这里的厚,就是指敦厚,就是诗中要有一种堂堂正正、厚厚重重的气概在里面。

 


二、什么是敦厚?


李时勉《<犁眉公集>序》:“其气壮,故其辞雄浑而敦厚。”

犁眉公,是指刘伯温,他这个人气势很好,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雄浑敦厚,一个人,当他的地气很足,正义感很强,自然气壮。我们看一首他写的诗:


芳意自随流水逝,华年不为老人留。

浮花冶叶休相笑,自古英贤总一沤


这四句诗,和我们现在很多人写的不一样,虽然随意,但气势很宏大,讲的人生道理,没有刁钻尖刻的东西。浮花冶叶,是指任人玩赏的东西,冶叶是柳条上的叶子,在古代也指歌妓或娼妓,所以李商隐在《燕春台》诗中说,“闺房与客泪方兴,冶叶娼条便相识”,所以浮花冶叶,不是指美好的东西上,是指婀娜多姿任人玩赏的东西。刘伯温的这个诗,是个即事诗,总一沤,总是长期浸泡后会聚到一块去的。这个诗,虽然也是讽刺,但给别人留有余地,同时也彰显了自己的气势,有胆气,有豪气。敦厚,不在于是不是温良恭俭让,而在于是不是站在正义的一方,正确的一方。正如固存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我要坚持,长期坚持推行正确正义的东西。这是固存的应有之义,敦厚也是这样而来的。这是儒家的标准,但他不全面,比如李白有点狂放,柳永有些妖冶,李清照有点小家子气,按他的标准都不敦厚。那么什么是不敦厚?儒家的标准,比如:

《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说白了,这个敦厚,就是我们要写中规中矩的东西,写仁人大义的东西,写东西要大气,要厚重。但这不是全部,只是讲固存这一品捎带出来讲一下。回过头来,那么现代语境下,怎么才能做到敦厚?不能必须照孔老夫子说的,如果真这样,天下百分之八十的诗都是没有的了。真正敦厚的是,当你怀有一颗仁心,一颗斋心的时候,你的心是敦厚的。斋心仁厚,至少我说,也许在文字的内容上不追求敦厚,但写诗的心地,一定要做到斋心仁厚,就是写诗的三个标准,第一一定要真,写真话真性情真东西;第二要美,一定要写的雅致美好华丽一些,是情感上的美,而不仅仅是文辞上的美;第三要善,怎么体现善良?我们写的东西应该是敦厚的,应该首先所有的诗歌出自善心善意,而不是为了讽刺别人挖苦别人,甚至是写一些轻佻的东西出来。这是诗歌中善良的标准所在,所以说要固存,要敦厚。

 


三、怎么做到敦厚?


敦厚体现在诗外也体现在诗内,诗内的敦厚,第一不要浮。


什么叫浮?指诗歌作品在语言文字之外的情韵意境。语出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司空图总结发展了前人关于诗歌言、意之间表达关系的见解,对诗学审美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一讲我们讲的空行,讲到了意境,心有多大,梦就有多大。远而不尽,讲的是你的境界,反过来,近而不浮,这个浮,就是与敦厚相反的东西上。袁老夫子讲,重而能行,如百斛舟。同样我写的东西,我表露的东西,远而不尽是讲的意境,是我的梦想,而梦想出自我的修养,我的梦想越高修养越好,就越敦厚。诗外的敦厚决定的境界的高远和不尽,而诗内的敦厚,我的遣词造句,一定要不浮要厚重。这种厚重就是对感情的表达不要轻佻,不要随随便便下笔。我们看很多诗友写的诗,或我们评的很多诗里头,感觉到最大的一点就是太随意了,写的东西太随意了,没有轻过自己的推敲就拿了出来。诗的厚重首先体现在自己对文字的认真上面,就是“固而存之,骨欲其重”,要坚持长期的锻炼,才能使自己厚重起来。



大家都是学诗之人,我遇到了很多的朋友,学到一定的程度,大家就放弃了对诗歌的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动不动就写几十韵上百韵,都是用某个词牌,或和谁谁谁,用谁谁韵。这种练习是好的,是对技巧的练习。也许有很多人技术很纯熟了,但是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学完了这些格律技术之后,有没有想过再去学一些别的东西。有几位朋友真正真正的能坐下来,去看一看龙榆生先生的《诗词十讲》,能去看一看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能够坐下来读一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能够去仔细琢磨琢磨《续诗品》里每一字每一句说的什么意思,能够去分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里每一品所代表的意义,能够再去看一看《钦定词谱》里每一个词谱所用的体例格式,所用词牌的宫调声情,有几位朋友曾经这样做过?或者还有几位朋友能去看一看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能看一看吴枚的《词学通论》,能够看一看亚里士多德的《诗论》,能够去学一下古典西方诗词理论的东西上,甚至学一学现在的审美,学一学现在心理学的一些技术,能够把我们的诗歌不仅从技术层面上学习,而是更深层次的从心理层面情感层面知识层面,或更深远的境界层面去学习?不知道有多少位朋友在学这些东西?如果您在学,我觉得应该向您学习。诗内功夫诗外寻,一方面要学习诗词理论,另外,更重要的修行,就是敦厚自己的品格,去让自己厚重起来,只有厚重起来,才能气韵灵动,只有修行多了,只有积累多了,才能够酿出一杯醇酒来,才能不酸不轻浮。同样的道理,我们学诗,仅仅止步于诗法之前的时候,你写一百韵,又有什么用呢?你根本不知道诗到底应该怎样写。


所以说,要厚重,还是两条道,一条道就是修炼我们自身,另一条,就是去更深的去寻求诗歌的意境所在。清林昌彝《海天琴思录》卷一:“诗之要有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



格,就是诗的体制格式。格以辨其体,通过格来分辨他的体制格式。意以达其情,就是文章要表达的内容。趣以臻其妙,诗有四趣,精思妙思等等,只有诗歌里有了趣味,才能体会它的妙处。体不辨则入于邪陋,什么意思啊?就是拜托各位朋友写诗的时候,如果写七绝就一定按七绝的格式来写,七律就要按七律的格式来写,不要说平平仄仄都没有对上,粘连都没有就标一个七律。如果你只是写了自己看,那没问题,可是我们经常看有的朋友在各大论坛上、群里头发了一首七律,一看,失粘了,甚至韵都没有押上。拜托,如果您真想写诗,一定要先把诗的规则,起码基本规则掌握了,再去标七绝七律等等,否则的话,就是入于邪陋,让人笑话啊。我们不说邪陋,我们说让人笑话,笑您的浅薄。而师古之义乖,也就是不要过份拘泥于古人的这种格律,如果过于拘泥,就显得古怪乖张。同样的道理,意以达其情,写的东西内容要表达一定的情感,就是不隔,意象和情感是要关联想来的。如果情感不达,就容易堕于浮虚。什么意思啊?我们经常看见有的朋友写的诗,用典非常多,五花八门,非常华丽,甚至一首诗里有五六十个古字或很深奥的典故,也许这是一种爱好,我们不妄加评论,但是,你告诉我们,你要表达什么?只是想要炫耀一下对文字典故掌握的很多吗?如果仅仅是这样,何必写诗,编一本典故大全不更好吗?很多时候,看一些学诗很长时间的朋友,写出的东西上,全是典故,生典处处,写出的东西人不知所去,这就是情不达。这样的诗叫堕于浮虚,让人感觉你只是在卖弄在炫耀,没有什么感人的东西上。同样,如果没有情趣,没有诗趣,写诗要有诗趣,不能仅仅是口头语,那就是太浅白了,没有诗趣,流于凡境,比如打油诗,著名的张打油的“江山一笼络,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很多人觉得这个写的挺好啊,通篇写雪不着一个雪字,很绝。但是为什么叫打油诗?就是没有诗趣,通往大白话,所有才叫打油诗。


所以怎么厚重起来?第一,你要认真,认真的写你的诗,按照格律,按照宫调声情去写;第二,你要推敲字句,把意象选准字句选择准,让你的感情表达出来让人感知,不要隔;第三,要有诗趣,不要用大白话入诗。我想做到了这三点,至少能够达到不堕于浮虚,能够厚重起来。

 

 

 

 

往期精彩:

又是一年三月三

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算不算“曲线救国”

鹧鸪,诗里最美的鸟

楼兰,楼兰

诗援刺死辱母者:正当防卫,无罪辩护

岳飞诞辰日:冲冠一读满江红

春风一度,唯佳人美食不可辜负

世界睡眠日:读首好诗,洗洗睡吧

崖山,崖山

李清照诞辰纪念日:疏影尚风流

诗词国度的女人们:慕你绝世才华,慕你窈窕如花

关于中国诗词大会,诗词圈的人是怎么看的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木矣 寒砚 林小西

投稿邮箱:spwx6868@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