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年演400场歌剧!上海大歌剧院的计划靠谱吗?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22-04-23

上海大歌剧院鸟瞰效果图


文 | 李澄



12月18日,上海大歌剧院在浦东举行了奠基仪式,这将是一座拥有大中小三座歌剧院的专业歌剧院,在中国乃至亚洲无论从专业程度还是规模上都将是惟一的。可以说,这样一座“歌剧院航母”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也只能对标上海。在1998年上海大剧院、广州星海音乐厅,2007年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张运营掀起全国各城市演出剧场升级2.0或者直接进入2.0狂潮之后,上海大歌剧院的横空出世将引领中国剧院升级3.0的新潮流,并且必将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从上海大剧院到上海大歌剧院,上海人民总是有幸第一个享受到文化设施升级所带来的更高、更好的文化艺术享受。

 


“大歌剧院”与“大剧院”不止差了一个字


上海大歌剧院“扇柄”螺旋状楼梯效果图


大剧院与大歌剧院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在功能上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今天遍布全国各个城市的大剧院都是综合性剧院,拥有多个剧场或音乐厅,歌剧、舞蹈、音乐会、音乐剧、戏剧乃至戏曲都能够上演,比如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广州大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而大歌剧院则首先是专职演出歌剧的专业剧院,上海大歌剧院更是拥有了大中小三个专业歌剧院的剧院。


据业内与上海大歌剧院舞台设计相关的专家透露,上海大歌剧院的大、中两个剧院的舞台都是九宫格分区的全包围型舞台,是真正专业的“生产型”歌剧院舞台,而我们今天遍布全国所有的大剧院舞台都是品字形舞台。比如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舞台就是品字形结构,作为近十年全国生产歌剧最繁忙的舞台,其实是有缺憾的。据了解,上海大歌剧院舞台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国家大剧院十年的实践经验是最重要的实用性指导意见。


既然舞台定位在专业“生产型”,那么大歌剧院也自然定位在了“生产型”,未来上海大歌剧院肯定会有大批量的自产歌剧上演。据澎湃新闻采访上海大歌剧院运营筹备组组长林宏鸣的介绍,“未来开张后第一年将上演歌剧400场:上海大歌剧院开业后,第一年演出目标为650场,观众65万人次;前5年平均年演出目标720场,年观众75万人次。”


一年400场歌剧!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如果按照综合剧院的模式,歌剧+芭蕾+音乐会,400场演出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综合演出650场,其中歌剧占400场,就当下中国各家大剧院、歌剧院的状况看,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样还是来自澎湃新闻的这篇报道,林宏鸣对上海大歌剧院未来的节目规划是,“未来的上海大歌剧院包括大、中、小三个歌剧厅,演出内容以歌剧为主。其中,大歌剧厅2000座,主要演出中国民族歌剧、世界经典歌剧、音乐会版歌剧、交响合唱、清唱剧等;中歌剧厅1200座,主要演出实验歌剧、轻歌剧等;小歌剧厅1000座,以青年观众及国内外游客为目标群体,欲打造一台天天演的集通俗美声、独特场景、黑科技为一体的情景歌剧。三个厅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主要面向三大类观众:一类是音乐和歌剧的爱好者,一类是对歌剧还不太了解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一类是游客,大歌剧厅和中歌剧厅的观众,相当一部分要靠小歌剧厅来培养,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塔中、塔基,上下之间会相互流动。”

 


演出剧目从哪里来?


上海大歌剧院观众厅效果图


关于演出剧目从哪里来?林宏鸣称之为三足鼎立:创制中国民族歌剧,与国内外优秀歌剧院联合制作经典歌剧,引进国内外优秀歌剧。“有了好歌剧院,我们就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歌剧引进来。”


对于第一年演出目标的650场,林宏鸣介绍将包括400场歌剧演出,剩下的250场也都和歌剧有关,比如歌剧音乐会就可以细分为很多种——世界新三大男高音音乐会、中国三大男高音音乐会、中国十大歌唱家音乐会、中国民族歌剧选段音乐会……“你只要脑洞打开,内容会很丰富,一定可以把歌剧的主题充分发酵。”林宏鸣介绍,上海大歌剧院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专业歌剧院,必须具有自己的歌剧生产能力,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自制创排歌剧,并达到一定规模的歌剧演出场次。因而,上海大歌剧院具备四个核心功能“演、创、制、教”,即歌剧艺术表演功能、歌剧创作功能、歌剧制作功能、歌剧艺术教育功能。


据上海大歌剧院艺术委员会一些专家透露,受限于“专业的歌剧大剧院”,上海大歌剧院只限定上演歌剧以及与歌剧内容相关的音乐会节目,还有欧美传统歌剧院的“标配”芭蕾,其实可以选择的路是相当狭窄的。在中国,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一家剧院如果一年能上演400场歌剧都将是奇迹。就目前全中国每年自制歌剧剧目最多的国家大剧院来看,在12年的时间里自制剧目68部,其中原创歌剧18部、西方50部,共786场,新制作和原创歌剧平均一年6部左右,加上逐年累积下来的自制剧目的轮次滚动上演,每年应该在10部左右,演出场次约在80场左右。国家大剧院每部歌剧一个轮次上演4场的居多,其中《茶花女》《卡门》《阿依达》曾经达到6场或8场,但并不是每一个轮次都能达到这样的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北京歌剧观众的人数和购买力基本达到了当下的极限,这也可以看作是当下中国上演歌剧的极限。


近些年,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包括上海、广州、天津、西安、兰州在内的很多城市大剧院,每年都会以一到两部“年度歌剧”作为一种“标准模式”装点,或自制或联合制作,由于中外多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众筹”模式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而且又可以借助欧洲歌剧院版本设计乃至卡司阵容的票房号召力,联合制作在近年成为了一个相当流行的少花钱办大事的歌剧生产方式。但它直接反映出来的背后原因之一——所有的制作方在财力上的匮乏。


就目前,上海在歌剧上的吞吐量,上海大歌剧院大剧场里的每一部自制歌剧或者引进歌剧单轮的上演场次都很难超过4场。比如,今年和慧领衔上海歌剧院在上海大剧院的“年度制作”《阿依达》也只有3场。目前,上海具备歌剧生产的艺术院团只有上海歌剧院一家,最近的2019-2020演出季5部歌剧也包含了《阿依达》,除了《阿依达》的迪拜国际巡演和原创歌剧《天地神农》有巡演计划之外,在上海的演出每部2至3场,满打满算也只有15场。以这样的方式计算,未来上海大歌剧院要想完成第一年400场歌剧的目标,差不多需要100多部。


一年一百部歌剧,观众是个大问题。以国家大剧院的经验,开张的头两年几乎所有的节目都异常火爆,但几乎90%以上的观众都是“看房团”,这些观众的大多数可能这一生都只会进一次国家大剧院。而真正的粉丝观众是在“看房团”消退以后,国家大剧院用心血逐年培养起来的。所以,上海大歌剧院也不会例外,假如开张第一年的400场歌剧能够实现,票房也势必火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经历“看房热”和之后的冷落期。更何况歌剧观众远比交响乐、芭蕾的观众培育的周期要长得多,培育期如何和靠什么维持住400场歌剧,是相当考验管理者的。在国家大剧院开张运营的前后,曾经有不少关于观众的质疑声,当年有过一个统计数字,北京的交响乐观众只有四五千人,轮到一场音乐会不过几百人,国家大剧院一年那么多的演出谁来看?国家大剧院前任院长陈平有一个观点:“观众是培养出来的!”支持这个观点的是他手中的数字,从2008年到2018年,大剧院的会员从五千人增长到了30万人,其中歌剧会员6万人,舞蹈会员7.8万人,交响乐会员13万人。

 


来自欧美歌剧市场的经验

上海大歌剧院效果图


如果想要引进世界上最好的歌剧院的剧目,其实数量是非常有限的。纵观全球的歌剧院,只有中国的剧院里在大量上演最新原创剧目,这些剧目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经不住时间和市场考验的,极难成为日后票房的保证。想要在数量上依赖原创歌剧是相当不现实的;而欧美的歌剧院越是历史悠久的歌剧重镇在剧目选择上就越保守,所以你会发现全世界的歌剧院,基本上都是在上演相同的三四十部有票房保证的经典剧目,差别仅仅是制作版本的不同和卡司的不同。如果大量引进,很快就会出现剧目选择枯竭的境况。


与中国的歌剧市场有一个不同之处,在欧美的歌剧院,经典歌剧每一年上演的场次要远远大于中国,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2019-2020演出季为例,这个演出季共推出23部歌剧,全部为经典歌剧,约185场演出。其中只有一部本演出季的最新制作,平均一部歌剧演8场,但《茶花女》《绣花女》《蝴蝶夫人》《图兰朵》《费加罗的婚礼》这样的十大经典剧目可以上演13至16场,而且分在不同的月份里由不同的明星来主演。比如《图兰朵》的13场分别由四位男高音在四个演期中主演卡拉夫,曾经在国家大剧院火爆的马克只是其中之一。大批量的世界头牌明星也是演出质量和场次的保证和票房推手。


所以,一座城市是否热爱歌剧并不是以上演新创作歌剧数量来衡量的,而是以最经典剧目的数量和这些剧目单轮次上演的场次来衡量。大都会歌剧院这个演出季的明星音乐会只有三场,一场是这个演出季中诸多剧目头牌的GALA,另外两场分别是“天皇巨星”安娜和达姆娆的独唱会。在歌剧之外的独唱音乐会上,大都会歌剧院只选塔尖上的那颗明珠。

 


歌剧是最烧钱的舞台艺术


上海大歌剧院2000座主礼堂效果动图


此外,400场歌剧目标最致命的障碍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字。当下中国的歌剧制作,无论是西方经典还是中国原创,都是动辄数百万的启动制作费用,一部自制原创歌剧目前的起步费用在600万元,而真正演出还要继续投入,都是相当不菲的数字。以歌剧创作旺盛且有质量保证的国家大剧院为例,这些年都是每年一到两部原创新戏推出,今年受各种因素影响就没能推出新戏,属个案,但再多也已经不是容易操作的事情了。如果是引进国际剧目,成本更加昂贵,性价比是最低的,从舞台道具的运输到乐团、合唱团、主要角色、指挥以及舞台技术团队的人吃马喂事无巨细都要有大额经费支持。国家大剧院早年引进马林斯基剧院的《伊戈尔王子》、帕尔马皇家歌剧院的《弄臣》、威尼斯凤凰剧院的《蝴蝶夫人》,但迅速意识到引进的一次性弊端并不能带来国家大剧院歌剧真正的繁荣,很快成立了自己的交响乐团、合唱团和基础角色的歌剧演员班底,从此走上了自制剧目和国际联合制作的生产道路。


上海大歌剧院要想完成第一年400场歌剧的目标还需要汲取更多前任的经验,跨越诸多艰难的障碍,才有可能达到。有趣的是京沪两地在文化引领上的“河东”“河西”,国家大剧院在开张运营前后,上海大剧院的成功经验起到了相当大的借鉴作用,而如今上海大歌剧院又将充分吸取国家大剧院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歌剧是个最最烧钱的舞台艺术,没有钱还是会一事无成,这来自一些规模相当的剧院的管理者的判断:“除非政府有绝对保障的、长期稳定的超大资金投入。”

 


 - THE END -


欢迎关注《音乐周报》

快手、抖音账号


 热门文章精选 


亚健康!中国歌剧之现状


不要错过!半部当代中国音乐编年史就在你的眼前……


他是70周年国庆大典联合军乐团总指挥,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动 | 人物


中国的钢琴艺术指导在哪里?


金钟奖男高音缘何“缺席”?


张国勇:交响乐中的仪式感


揭秘 | 国庆70年联欢活动中国交响乐首次“千人绽放”


我不主张考级,但我认为应该留下英皇 | 争鸣


好的合唱团,好在哪里?


声乐老师,你的声乐理论从哪里来?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订阅报纸”。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