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的教学反思,不做也罢!

成长学院 河南教师 2022-12-05

教学反思

是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

理性观察与矫正

来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

也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

它能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

专业发展更为积极

对改进教学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但教学反思仅仅是写一篇文章吗?

目前存在哪些共性问题?

该如何改进?


近日,教育时报记者邀请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班长、学员

围绕“教学反思,到底该反思什么”

这一话题展

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本期研讨嘉宾:


呼宝珍  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陈宇班班长、扶沟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宋   君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应龙班班长、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副校长

马艳君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映潮班学员、开封市集英小学副校长

谢瑞莉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闫学班学员、驻马店实验小学教师

梁娜茹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朱煜班学员、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中心小学教师


主持人:

教育时报记者  王帅民





01


教学中难免有遗憾

对遗憾的反思是成长的基石


教育时报

大家都在提倡写教学反思,那么究竟该反思哪些方面的内容?您认为目前的教学反思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哪些?



呼宝珍:

没有思考,我们的教学就会肤浅。教学反思既要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痛点、疑点和亮点,同时也要关注理论根基。因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支撑的教育教学会缺失理性和深刻。


目前,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只是为了反思而反思,缺少对“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关注。其实,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比如,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师生冲突、学生矛盾,还有课堂上让我们困惑的教育教学疑点等。


如果我们能以反思的情怀去理解、处理这些疼痛和疑惑,就可以在自我回望和反思中,拥有一种独立的、清醒的教育判断。



宋君:

反思其实是为了改进实践,具有前瞻性。以我自己为例,我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反思。


一是反思“失”。这主要是指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遗憾之处,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二是反思“得”。我主持的中原名师工作室倡导“一课一得”,引导老师们在“读懂学生”的视角下,聚焦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主题式反思。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一些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反”而不“思”。这种反思不够深入,难以精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善于口头表达,缺乏系统梳理。三是多从教师“教”的角度反思,很少从学生“学”的角度反思。


马艳君:

近两年,我针对教学反思做过一项国家级课题研究。我发现教学反思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反思教学理念与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的反思包括:教师教育观念、自我发展意识、身份认同感、专业发展规划、教育制度与改革、社会环境、学校氛围等。教学方法的反思包括:课堂组织、课堂活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媒体使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成绩,课堂上师生的协作、师生冲突及处理、师生关系等。


就目前来看,教学反思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大多数老师偏重于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而忽略了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在我看来,教学理念的反思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学方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瑞莉:

我认为有效的教学反思至少应该包含三个关键因素:你、我、它。你——学生。今天的课,学生是否有收获?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是否愉悦?我——教师。我今天的教学是否有效?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哪些做法是受学生欢迎的?哪些做法是应该改进的?它——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具、信息技术等。上述内容在本节课中是促进还是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如何更好地改进?


目前,教学反思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态度不端正,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将其看作为应付检查不得不写的负担,不想写。二是缺乏科学的方法。不少教师在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往往用“好或不好”等主观感受来简单下结论,缺乏基于客观事例的具体分析。



梁娜茹:

只要是跟“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教学反思的内容。比如反思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亮点、不足之处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就我们学校而言,教学反思是常规检查中的一项,老师们也经常写,但这些教学反思存在两个共性问题:一是反思教师行为的多,关注学生的少。二是认识较为肤浅,反思内容大多是叙事,缺乏针对现象的理论分析。




02


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教学反思的价值根本得不到体现


教育时报

教学反思,仅仅形成一篇文章就够了吗?还应该怎么做?您有哪些策略和建议?


呼宝珍:

有些教学问题和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就会成为我们成长的障碍。文字是最深沉的反思载体,我们如果能及时地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产生的思考、感悟用文字总结记录下来,既可以推动思考的深入,也可以积累更多教育智慧。


反思的终点不是写出一篇文章,这只是开始。反思后,我们需要把自我反思的结果再次付诸教育教学实践,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

宋君:

仅仅写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文章只是反思的表达形式之一。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反思,都需要系统化、序列化、主题化,因为零星的反思价值太有限了。关于反思的建议,我提三点:一是要进行理论指导下的深度反思。二是要进行有温度的反思,在反思中收获职业幸福和前行的力量。三是要进行有宽度的反思,在教育实践中将阅读、研究和反思有机融合,让思考更有内涵。


马艳君:

教学反思确实要注重深度和广度,但我不建议每一次教学反思都面面俱到,抓住教学活动中的核心问题即可。针对核心问题,不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否则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得不到体现。


我的建议有三点:一是教学反思要在每节课的教案中体现,针对教师的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对照反思,同时注重教法反思、学法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坚持一课一反思、一课多反思原则。二是每周进行一次个人或教研组集体反思,以个人反思为基础、集体反思为导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三是每学期末,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反思。

谢瑞莉:

我认为,教学反思仅仅形成一篇文章无异于纸上谈兵,对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价值微乎其微。所以,我建议大家以课题研究的标准,用课题研究的方法去反思自己的课堂,在“发现、聚焦、归因、计划、行动、发现”的真反思过程中,揭露教学问题、破解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梁娜茹:

教学反思,仅仅形成一篇文章是不够的,应该形成从反思到实践再到反思的良性循环。


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学习期间,刘娟娟老师就分享了她写教学反思的“四问”:特色是什么?精彩在哪里?得到了什么?缺失在何处?这“四问”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反思写什么的问题。我有时还会写“再教设计”,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按照“再教设计”再次给学生上课,以实践检验反思的结果和成效。在不断地实践反思中,我的课堂技艺有了进步,专业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03


留一只眼睛给自己

探寻教育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教育时报

除了反思,是否也需要教学“正思”,即从正面思考、总结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形成个人系统实用的教育教学智慧?


呼宝珍:

课堂教学中,那些闪耀着教育教学智慧的火花,是我们教师最津津乐道的事情。这些亮点,虽然未必有多大的光芒,也未必多么惊天动地,但值得我们去思考、留存。


没有教育教学反思,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向浅薄,教育思考就会走向肤浅,教育实践就会走向迷茫,教育的步伐也会变得越来越沉重。愿每一个老师都能“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在回望、反思、记录中习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在不断敲打文字的畅快与思辨中,觅得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宋君:

反思有利于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构建自己的教育理论。除了反思,我们也需要“正思”。例如,我聚焦自身优势和特色,提炼出了“智慧数学”的教学主张,把“智慧数学”凝练为一个核心、两大支柱、三条路径。即简单教、智慧学是智慧数学的核心,数学阅读和读懂学生是智慧教学的两大支柱,指向阅读的数学教学、指向儿童的数学教学和指向数学本质的数学教学是智慧数学的三条路径。


这些都是我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正向思考提炼出来的教育经验和智慧。不管是教学反思还是“正思”,最终都要指向学生的成长和教师自身的发展。


马艳君:

我认为要坚持“正思”、反思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研究学习,确实不能只盯着缺陷看。


一是记录成功之处。教学中的一些精彩镜头,如师生对答、智慧碰撞、情感交流等,记录这些优点,我们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借鉴使用。


二是记录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学中,我们难免有关注不到的地方,如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对于这些的反思,能让我们更精准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进提升。


三是记录教学灵感。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具有偶发性、短暂性、启发性等特点,若不及时捕捉、记录,很可能会失去一些宝贵的教育教学智慧。


梁娜茹:

大家的发言让我想到了全国知名教师支玉恒,2020年我读了他的一本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书中从“破题开篇办法多”“解释词语学句子”“学习段落悟情感”“认识事物明情谊”“阅读写作本相通”这五方面,分门别类收集了支老师的100个课堂教学亮点。


每个实录亮点后,还有点评,我想这就是教学“正思”的生动体现。在做好反思的同时,如何进行正面思考、总结成功经验,进而形成个人系统实用的教育教学智慧,支玉恒老师给我带来了启发。



谢瑞莉:

我认为“正思”很有必要。具体到一节课来说,这种“正思”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教学预设上,我们应该多基于以往的成功经验去揣摩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成效等,真正体现教师对学情的掌握、对学科的把握。


当然,这种“正思”要把功夫下在平时,随时抓住教育契机,去发现、唤醒和激励学生,把他们引向兴趣所在,使其更好地成为自己。把实现这些目的的每一个小点子总结、梳理出来,就是“正思”的过程。


除了反思,“正思”也是帮助我们实现从教学经验积累到教育理论探索的有效途径,从“教书匠”到“思想者”、从“经师”到“人师”的必然途径。


对于教学反思

您怎么看?

有哪些经验和智慧

欢迎留言分享!



原载:《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深度解读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这样把握!


啊?禁止手机进课堂,校长、老师也不行?


签赠丨最划算,莫过于边教书边成长!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自我镜鉴,学习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