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3期

2020年第3期 目录+摘要




“疫情下的中国体育”专题研究


变与不变:体育世界的当下与未来——《体育与科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体育” 云学术工作坊综述 /  刘米娜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尚未过去,疫情下的体育世界何去何从?这是当今许多体育人关注的问题。《体育与科学》杂志于4月5日邀请了体育界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体育”云学术工作坊,从疫情下奥运会等各大赛事的当下与未来、互联网与体育、体育学术发展谈到“宅家”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深入讨论疫情下体育世界的变与不变。在“人类社会共同体”理念下,积极贡献体育人的学术智慧,道出体育学人的家国情怀,为疫情下体育研究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共同推进体育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体育研究;奥运会;体育治理;互联网体育;公共体育服务


新冠疫情背景下体育在线教学的理论审视、现实反思与实践进路——“疫情下的学校体育”云访谈述评 /  闫士展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我国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转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各级学校的教学活动也临时性地采取了线上教学,体育在线教学也成为应对新冠疫情的选择。本文通过云访谈的形式做了“疫情下的学校体育”研讨,从课程论、教学论、认知心理学、法学等视角,讨论了此主题。研究认为:体育在线教学带来的教学互动信息的缺失、教学情境创设的障碍、教学方法的非有效运用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盲区,均造成体育教学质量难以有效保证。针对新冠疫情下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发展的现实,经与专家讨论,可以分出三个阶段,并且就三个阶段给出了分析结论:近期阶段,围绕新冠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合理研判体育教学恢复的各类风险,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中期阶段,健全教师培养和研修机制,切实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长期阶段,规范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完善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


关键词:新冠疫情;停课不停学;体育在线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学校体育;教育信息化


我国体育服务产业“新冠”疫情影响和恢复策略研究 /  吴香芝,张继民,侯喆,刘兵

摘要:通过网络、新闻、广播、报纸等方式实时搜集2020年冠状病毒疫情对中国整体经济和体育服务业影响的各种相关信息,通过微信语音访谈体育服务业企业管理人员、相关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专家,梳理和分析我国体育服务产业受疫情影响后果。基于当前我国疫情控制状况和帮扶政策落实状况,分析疫情后我国体育服务业经营策略。认为我国体育服务产业受疫情影响严重,中央和地方的帮扶政策需要各级政府积极落实,需要体育服务产业相关部门采取创新性、精准性帮扶方案,引导和鼓励体育消费;企业需要改变思路、创新经营方案、创新经营模式,在政府帮扶的同时进行有效自救。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体育服务产业;恢复经营策略;政策帮扶


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转向与价值重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体育产业发展的分析 /  张亮,焦英奇

摘要:为进一步解释新冠肺炎疫情给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本文从体育互联网产业、疫情期间的电子竞技运动的产业增长以及疫情结束后可能引发的体育赛事、休闲产业的报复性消费等角度对后疾疫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和价值转向进行研究,结果认为:(1)疫情进一步强化体育产业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产业线下“停摆”,激活线上产业创新发展;对体育共享经济发展和体育产业消费平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后疾疫时代“线上+线下”的一体化体育消费模式开始凸显;(2)疫情进一步激发了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活力,促使其成为未来新兴的体育产业,表现为疾疫背景强化了电子竞技品牌文化的传播,强化了电子竞技文化的价值认同;扩大电子竞技产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消费的新途径;对电竞产业、文化及其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将是我国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后疫情时代,体育赛事、体育健身和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将呈现短期的“报复性”反弹,表现为线上体育发展的产业创新模式得以延续,身体活动与健身APP的关联将更加密切;基于疫情危机的后续效应,民众的健身意识得以提升,将形成一定场域空间内的大众健身潮;基于疫情造成的损失,体育赛事与产业营销的压力将会外溢。


关键词:电子竞技运动;体育治理;产业升级;报复性营销;大众健身潮;体育消费



学术对话录


融合体育:认识、实践、发展——专访国际适应体育协会主席马丁·布洛克教授 /  王永顺,孙科,杨安禄

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融合体育将成为重要的残疾人体育教育形式。然而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我国融合体育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在理论与实践的诸多方面急需提升。马丁·布洛克教授是国际融合体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融合体育的研究与推广。此次访谈主要针对融合体育的基本问题认识、融合体育的实践以及融合体育的发展,以期为我国融合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借鉴。


关键词:融合体育;适应体育;特殊教育;残疾人



特邀论坛


文武兼济与重武轻文——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身体范式的对比 /  张再林

摘要:论及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二者之歧异,我们可以以“文武兼济”与“重武轻文”一言以蔽之。而这一歧异之所以成立,其故端在于中西身体范式的迥然异趣:一为以屈求伸,一为唯伸是从;一为尊德性,一为尚力量;一为身心一体,一为身心分离;一为涉身认知,一为祛身认知;一为审美,一为审丑。同时,唯有把二者不同提升到这种深层次的身体范式的高度,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这意味着,“范式”的“不可公度性”“不可通约性”决定了一度沸沸扬扬的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孰优孰劣的争执和比较问题实际上是一典型的“伪命题”;另一方面,这还意味着,中国武术的健康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坚守其文武兼济的民族传统,又要正视中国后期武术所面临的“重文轻武”的历史变异,而把中国武术所固有的和现代搏击所强调的“武”的维度的重振再次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


关键词:中国武术;西方搏击;文武兼济;重武轻文;身体范式


符号消费与社会共谋:体育明星人设的生成、维持与崩塌 /  於振鹏,李江,何满龙

摘要:消费时代对体育明星符号化的生产与建构,在将体育明星符号商品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和挑战。本文对体育明星人设生成、维持与崩塌逻辑进行研究,认为:(1)体育明星人设的生成是社会标签外化,特定时期伦理价值和消费符号互构的产物,表现为体育明星作为一种符号再现构成了记忆的符码,是消费社会抽象系统的符号化产物;体育明星人设的泛娱乐化传播是后现代集体欢腾的结果;社会角色期许与自我呈现趋同促成了体育明星人设生产的过程;(2)体育明星“人设”维持的根本在于自我呈现、媒体和粉丝三者之间的张力平衡,表现为体育明星的“舞台呈现”具有期限性特征,竞技能力的保持是自我价值呈现的关键;传媒对体育明星符号的编码和解码在维持明星人设的同时也主导着娱乐资本的价值走向;粉丝是体育明星人设产业链条上活跃的意义产消者和风向标;(3)体育明星人设崩塌近乎常态化趋势,表现为竞技运动的不可预测性促使体育明星人设危机呈现高风险特征;共识性的情感体验是体育明星人设维持的基础,负性张力外溢则会导致人设崩塌并出现社会认同危机。


关键词:记忆符码;集体欢腾;社会角色;粉丝;产消者;情感认同;泛娱乐化;职业危机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分化性发展与张力整合 /  李慧林

摘要:城市社区体育是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包含着诸多张力和矛盾,具有张力整合的特征。本研究通过对现阶段城市社区体育的分化性发展与张力整合进行研究,认为:伴随着城市居民的居住分异,社区体育参与群体、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空间、人际交往与体育规范制度呈现分化发展的态势,同时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分化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利益分化促使基层体育治理的利益关系调整、体育空间秩序重构,社会分化导致社区体育参与呈现阶层、经济地位、组织系统以及社会话语等多元分化趋向,社区分化进一步加剧了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需关系的失衡是导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分化性发展的动因。研究进一步认为要使社区分化与整合相适应,不断创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优化社区体育参与和消费结构是实现社区体育分化张力整合的基础;增强社会体育组织的嵌入性,充分汇集和利用社区、社区草根体育组织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三社”协同的运行机制,进行张力疏导和体育文化的显性表达是社区体育分化张力整合的关键;通过制度建设,确认社区群体构成的异质性特征,针对不同群体特质需求合理有效进行政策供给是实现社区体育分化张力整合的根本。


关键词:草根体育组织;体育空间;体育公共服务;体育组织;体育消费;阶层异质性;社区体育治理



新探索


黎族打柴舞身体文化记忆研究 /  孙德朝,顾慧亚

摘要:运用文化记忆和地方知识及文化符号理论,采用体育人类学动作截图法,对黎族打柴舞“九种舞步”截图,探求黎族打柴舞与黎族特质文化的关系。研究认为:黎族打柴舞“九种舞步”是黎族长期观察、体悟世界的身体符号,体现了黎族个体、群体对自然生存环境的调适、对生活质量诉求和对生命敬畏的符号意境;进一步对黎族打柴舞进行意向分析认识到,黎族打柴舞从生产生活中的细节动作模仿,到模拟自然界中动物智慧生存、生活行为,寓意爱情、祈求幸福,折射表达身体生命力和思想力,群体凝聚力和区域生命力思维方式、观念和主张。身体是认知世界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对传承、传播,共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体育人类学;黎族;竹竿舞;文化符号;文化记忆


体育教师污名化的成因、逻辑与自我救赎 /  张志斌

摘要:运用文献、调查法、辩证法梳理了体育教师污名化的问题。从学理分析了体育教师污名化的成因与逻辑,此基础上提出消除其负面影响的对策。结果表明:“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句广泛流行的“体育教师之问”对体育教师群体的伤害明显且令其反感。类似体育教师“污名”现象普遍存在。“体育教师之问”产生的原因复杂且互相交织与影响,其背后隐匿的是大众对体育教师群体非平等的身份认同本质,其逻辑是传统刻板印象与网络媒体助推;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的短板;工作偏见、课程偏见;体育学科基础薄弱、学校体育理论研究滞后;以及大众错误的体育认知共同作用的外在表现。类似体育教师之问和带有歧视和贬低的身份标签应引起所有体育教师的觉醒和共同抵制,更应引起社会舆论的足够重视,并予以谴责和纠正。


关键词:体育教师之问;污名;成因;逻辑;救赎


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我国民间体育赛事治理走向分析 /  吴宝升,易剑东

摘要:当前,我国民间体育赛事治理已呈现多主体参与的格局,由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构成的体系呈分散治理的状态。我国民间体育赛事的善治标准是规范有序,健康有利。要达成善治,就应该从分散治理走向协同治理。形成协同治理的多方共识、确立体育协会的枢纽作用、形成决策的广泛协商民主、拓宽沟通与参与渠道和多元主体协同行动,是实现我国民间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分散治理;协同治理;民间体育赛事;善治;走向



研究报告


媒介、受众与权力:一个女性体育迷的自我民族志 /       杨茜,郭晴

摘要:该自我民族志讲述了笔者家族三代人与体育的故事。文章发现父母的电视体育观看行为是体育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也是父辈隐形权力的体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因被赋予“照料者”角色而被排除在体育迷之外,女性体育迷的成长伴随着对性别身份和文化观念、媒介使用劣势的反抗。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性别身份是对女性体育迷规训的重要观念缘起,同时还发展了福柯的权力理论,认为权力不但产生于对立的“不同”,也产生于科层的身份差。本文启示为现代人可以通过社会诗学想象力反思媒介,以追求栖居生活。


关键词:自我民族志;女性体育迷;权力;栖居


涉入度调节的交易成本模型:运动健身APP用户的参与意愿研究 /  蔡捷,孙晋海

摘要: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建立搜寻成本、支付成本、风险成本和评价成本四个维度,设定影响用户参与运动健身APP意愿的理论模型,并将高/低涉入度作为调节变量引入该模型。以运动健身APP用户为取样对象的实证结果显示:按照路径系数大小来看,支付成本、搜寻成本、评价成本和风险成本依次对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高/低涉入度在其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低涉入度用户的交易成本对参与意愿的路径系数更大。建议: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流程设计、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建立与用户交流的渠道等手段来吸引用户选择和参与。此外,对于高/低涉入度的用户要区分对待,设计出匹配其心理特点的用户界面和活动策略。


关键词:运动健身APP;交易成本;涉入度;参与意愿


身体锻炼与绿、蓝色景观暴露改善人体精神健康的耦合:路径、实证与协同效应 /  何晓龙,沈军,姜小平,胡辉,宋战兵,唐章文

摘要:WHO统计的数据显示,精神健康障碍已是全球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国际上针对人体精神健康非药物干预(身体锻炼、环境心理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中绿色、蓝色景观暴露与身体锻炼的交互与协同是最新的研究热点。交互作用是指绿色、蓝色景观有助于吸引人们参加户外活动,促进健康,同时又进一步接触了绿色和蓝色景观,改善精神健康。协同效应是指身体锻炼与绿、蓝色景观暴露联合改善精神健康的效果要优于单一的身体锻炼或绿、蓝色空间静态放松。因此,“绿色健身”“蓝色健身”等概念开始兴起。本文从户外绿色、蓝色景观暴露与身体锻炼改善精神健康的具体路径,相关指标的适宜测量方法以及横断面、纵向追踪和干预研究的实证研究进展;身体锻炼与绿色、蓝色景观暴露改善人体精神健康的补偿机制、个体差异、适宜参数和效果衰退等协同效应进行深入阐述。这有助于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系统介绍国际最新进展和理论框架梳理,推动国内该领域实证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可为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境心理疗法;锻炼;抑郁;焦虑;压力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社会生态学审思 /       黄美蓉,张艳平

摘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程度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新一代国民素质,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总体水平较低。基于社会生态模型理论分析究竟哪些因素、怎样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得出如下结论:(1)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个体因素包括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因子和媒体支持;环境因素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及便利性和气候条件;(2)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权重依次是社会人际支持、体育自我效能、媒体支持、体育价值观、体育场馆设施及便利性、气候条件;(3)大学生不认为制度政策和传统文化对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影响。研究揭示:大学生选择体育生活方式时,更在意体育锻炼之自身身体意义,在意体育锻炼之生活意义。大学体育要以大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社会生态模型;影响因素




往期回顾 

新冠疫情背景下体育在线教学的理论审视、现实反思与实践进路 ——“疫情下的学校体育”云访谈述评

文武兼济与重武轻文——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身体范式的对比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2期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诉孙杨案法律解读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