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7日,《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在宁举办“没有赛事的训练”与“没有观众的赛场”学术工作坊,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办会的方式,线下参会40余人,线上围观300余人。学术工作坊邀请了五位主旨演讲嘉宾,原江苏省体操队高级教练赵山成,体操世界冠军黄旭博士,《解放日报》主任记者吴驷先生,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路云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智慧教授。他们从参赛切身感叙事、从教经历等视角,在疫情背景下,分析了备战东京奥运会的不同情境,探讨了“赛事与训练”和“运动员与观众”的辩证逻辑。
《体育与科学》杂志主编程志理在开场白中说,2020年是疫情元年,世界格局一下子陌生化了,体育情境也陌生化了,过往的默认被打上了问号,这是一次体育学作为人的运动行为研究的学科定性的“现象学还原”的契机,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给了我们许多可能性探究。去年我们在疫情初起的背景下,也组织过学术工作坊,《体育与科学》杂志还出版过专栏。疫情下的一年,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也积累了更多的体验,在运动实践中亦发生了许多具体的问题,为此,我们年初考虑2021年学术工作坊选题时,确立了本次论坛的主题。
赵山成从“没有赛事的训练、没有观众的比赛、训练方针以及精神力量”四个方面围绕主题阐释。“没有赛事的训练”是一个特别的时段,是暂时的无赛事,并针对此阶段提出训练中的四个注意事项:(1)训练不可松劲;(2)要精细地调整原来的训练计划;(3) 要考虑到竞争对手在无比赛期间的可能发展;(4)加强实赛性训练。针对“没有观众的赛场”,赵山成认为虽然没有观众,但比赛仍然是正规价值的比赛,唯一变化的是赛场的场景,提出实赛性演练作为训练的指导思想,将念动训练作为重要训练手段,并提出念动训练要结合场景做出模拟,且分出多种模拟,比如“实拟”“虚拟”“虚境虚拟”等等,并以戏曲演员的“身体模拟”和中医处方“一医一方”的具身化予以诠释。在“训练方针”方面,赵山成提出从实战出发,认为“为赛而练”是根本的登攀途径,“以练应赛”是直接的目标。最后赵山成还讲到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精神力量”,提出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无论有无观众,只要心中有祖国,心中同样有观众、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黄旭结合带队以及多年参赛的经历,讲述了运动员在备战奥运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训练策略,面对新冠疫情,在赛期不明确的状态下,运动员从积极的角度克服心理障碍,从体能综合到伤病康复再到难度发展,时刻为比赛做好充分准备。此外,黄旭以切身感的叙事阐述了观众对于运动员的重要性。
吴驷通过三个方面的陈述,诠释了体育竞技价值终极实现“观者”的意义:第一,现代体育运动与大众传播是“共生”的关系;第二,体育表演之本真面目是体育内在的严肃性和可围观的表演性;第三,互联网时代如何观看体育,提出体育解说在互联网时代,会给体育带来全新的面貌。
路云亭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以崭新的视角对运动员与观众的关系进行了演绎。第一,通常而言,人们会根据某种习惯,想当然地将精英运动员看作赛事的主导力量,其实运动员的重要性高于观众。第二,寓意体系的考察,运动员是失落的孤立主义者,观众是泛大众的存在。第三,没有观众的运动会是一种运动者的自赏方式,它本质上是一种回归母体的自恋过程,而非走向大众的展示过程。前者更像自语表演,后者更像戏剧表演。第四,包括东京奥运会在内的大型赛事,其整体竞技过程就是一种戏剧表演过程。没有观众,就等于封闭空间内的彩排,无以面世,便无法制造高潮。任何竞技表演的高潮皆为观众与竞技者共同创造。第五,缺少观众的比赛仅仅是一种内卷式比赛,在没有互动行为的前提下,运动员的身份无以确定,运动员的意义无以体现,运动员在特定场域的精神会变得残损不全。第六,从民族志的角度看,运动员的身份是浪子、游侠、出位者、放逐者、失去家园人士的集合体。古今中外,恒常如此,而观众则是接纳者、家园、故乡、母亲河、家山的合成体。
王智慧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在人类共识危机情境下的四大奥运景观。奥运景观之一:在共识危机情境下,东京奥运会的延期而非停办反映了人类共同体的不屈服精神,生命政治进一步构建了奥林匹克精神新的内涵,“脱域的共同体”促进了身体符码再造。奥运景观之二:共识危机下“无赛可比”的情境并未打乱“停赛不停练”的封闭集训,延长的训练周期、保持最佳竞技状态的思虑等使得运动员身心都面临压力,训练技术、心理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应用促进了运动员身体再造。奥运景观之三:当奥运赛事的观众由“线下”转为“线上”在场,单主体的互动与相对滞后的多元反馈,运动员在特殊的竞技场域空间中不仅是竞技者也是展演者,角色身份的互嵌、多元身份符码的生成、情感链接方式等将产生新转向。奥运景观之四:智能传播技术的发展为赛事与观众提供了连接,促使现实空间隔离向虚拟空间连接过渡。虽然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接力与线上集体欢腾,然而考虑到集体欢腾的短期性、可变性以及突生性,“共情、共景、共述”被打破,人机互构下的数字身份与自然身份的融合,将会引发关于是否仍是运动员,看与被看以及是否真实肉身在场竞技等一系列思考。
专家深厚的理论建树,深刻的剖析演绎,创新的思维模式,为本次研讨的主题打开了研究思路。与会学者积极参与了讨论,专家进一步给出了深入解读,在这种思想延宕中,我们经历了一次体育学、训练学、竞赛学的反思,本次论坛也是一次多学科、多领域思想相互碰撞的学术盛宴。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