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海外传播“功夫”的实践对中华武术走出困境的启示
罗应景
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武术传统发展
始终记得导师杨建营教授在我研究路途上说的第一句话:“找到你所发现的问题,然后解决它或者给出解决的办法。”这样一句简单的话,为我的科研事业,打开了崭新的一页。从那时起,我便开始留意和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并且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以期找到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中华武术需要提倡“技击”,以此发挥其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价值。随着问题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开始思考当下亟需提倡武术“技击”的迫因。
研究思路
从杨建营、路云亭、马廉祯等人的文章中,我总结出了中华武术所面临的三大困境:舆论困境、教育困境、竞技困境。正是这三大困境的形成和存在,使得中华武术日益衰落,甚至远离大众所需的方向。
随着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我开始思考困境背后的问题,即“为什么会形成这三大困境?”这个问题是构成我整个研究的核心,只有找到困境形成的原因,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史料与文献,我逐渐找出了对比与反差,即民国时期与建国后的反差。
民国时期,中华武术被视为“国之大事”,主要以攻防对抗的武术,培育中华儿女刚健自强等民族精神。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中华武术技击成分近乎完全消解,提倡“高、难、美、新”的艺术化的武术套路开始成为发展的主流。中华武术的三大困境也在技击缺乏之时开始酝酿。因此,困境形成的核心原因是“缺乏‘技击’实战相关内容”。
虽然找到了问题形成的核心原因,但似乎并不是单一地提倡“技击”就可以解决问题,否则部分用于杀伐的传统武术,也不会渐渐从大众的视野消失。此时,另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除了提倡技击,中华武术还缺什么?”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开始整日处于思考的状态之中,但久久没有找到答案。
2020年11月27日,学校举办了一场以“李小龙诞辰80周年”为主题的武术活动。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筹备这次的活动,我从网上购买了有关于李小龙的书籍,如《截拳道之道》《生活的艺术家》《李小龙技击法》《基本中国拳法》。同时,我也在知网上以“李小龙”为关键词,搜索了数篇文献。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从学术与研究的视角去了解自己的偶像。
短短33年,李小龙便将代表着中华武术的“Kung fu”一词写入了英文字典,甚至让外国人产生了“每个中国人都会武术”的错觉。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华武术“因李小龙而被美国和世界广泛认知,李小龙的出现改变着西方社会看待华人乃至亚裔的方式”。
越是了解李小龙的传奇一生,越是感到疑惑。李小龙不仅精通中华武术的诸多拳术,也精通不少西方武技,那到底是什么成就了李小龙的“功夫”?
从李小龙的成长史来看,其1940年在美国出生,随后不久便与父亲回到香港,一直到1959年才被迫去美国求学。由此可见,在李小龙19岁之前,主要是在中国香港度过,离开中国时,已经掌握了多种拳术,如太极拳、鹰爪拳、蔡李佛拳、螳螂拳、弹腿等。从历史来看,当时的香港还并未回归,没有被中华武术发展的诸多限制和禁“技击”实战的政策影响,所以李小龙得以接触中华武术最本质的“技击”实战。正是凭借对中华武术的自信,李小龙在1959年到达西雅图读书时便在学校创办了“中华武术队”,并于1961年在学校设立了“振藩功夫道场”。假如说李小龙所学的中华武术并不具有“技击”实战能力,那么根本不可能在美国这样一个标准的西方竞技思想国家生存。毕竟西方的“技击”实战崇尚的是“只有冠军才被看做是宙斯神最喜爱的勇士”的竞技文化。“西方搏击与其说是尊重道德,不如说是崇尚力量才是其无上道义”。所以有学者提出:“对于19岁以前的李小龙来说,可以说香港的一切都在无时无刻不影响与规训着他,小到家庭、拳种,大到社会环境。”
到达美国之后,李小龙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武技。各国的武技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李小龙也在此时找到了中华武术的不足,比如程式化的套路内容过多、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等。因此,李小龙开始吸取他国武技之精华,去除中华武术之糟粕,比如与在严镜海的指导下,疯狂地增强自己的身体机能。
在李小龙的武学体系中,确实融入了他国之武技,但不能非此即彼地认为:在中华武术基础上,融入了其他“技击”实战体系的某些优秀技术、思想、训练体系的中华武术就不是中华武术。中华武术“技击”的根以及中华武术的“技击”特色才是李小龙武学“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等思想实行的前提。因此,李小龙的武学之路可分为“形成期”“创造期”:其在中国的十多年中华传统武术学习是其武学的“形成期”,为其武学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小龙到达美国后,与世界之林的武技学习、融合从而产生了“创造期”。“形成期”是“创造期”的前提,也是整个李小龙武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传统的中华武术成就了李小龙辉煌的一生,同时,李小龙也成就了中华武术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盛名。
然而,李小龙的思想也会因为环境改变的原因,而产生偏激。他对自己创造的武学秉持一种“唯实战”的观点,如:“截拳道能采用任何方法,不受拘束。同理,它能善用各种技巧和手段,以达到目的。在武术中,效率就是一切。”客观地讲,这种仅仅从技击“实战”出发的“技艺”体系的贡献在于形成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核心,缺陷在于仅仅能够表达“技艺”,而不能全方位地承载文化。如果中华武术仅仅追求实战,将成为背离民族文化的“傀儡”,也不符合当代和平时代的需求。
研究启示
(1)只有如李小龙一般,以“技击”实战为根,中华武术才能重新获得尊重,“‘以德服人’的前提是‘以武服人’”,此“武”已不是指武力,而是指技击实战能力。
(2)只有如李小龙一般,以科学训练为养,进行真实场景的“技击”实战锻炼和安排一定量的身体素质塑造,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华武术的“技击”实战能力。
(3)正确看待李小龙对于中华武术拳种体系的构建思想,打造属于中华武术拳种自身的特色体系,形成自己的“干”。“功法、单势、喂招、散手、实战、套路”一个不能少,规则、礼仪、服装、文化背景等全部都要考虑,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完整且有特色的中华武术之路。
(4)客观看待李小龙所处的时代,因地制宜地取其精华。在李小龙所创的截拳道中同样充斥着“杀人术”的思想,虽然称之为“道”,却是“杀伐之道”,为了制胜而“不择手段”之道。这种“道”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必须提炼中华武术“技击实战”的教学内容,以时代需求为“枝”,才能枝繁叶茂。
(5)分析李小龙所作出的贡献,传播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贡献之一。而中华武术最为需要的“果”也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因此,从“根”的源头出发,中华武术“技击”实战相关的人、技术、规则、场地等等外部表达因素全部都需要作为考虑的对象。只有高屋建瓴地计划好中华武术所想要表达的特色文化,将文化与中华武术完美融合,中华武术才能走上参天大树的“复兴之路”。
文献引用格式:
罗应景,杨建营.李小龙海外传播“功夫”的实践对中华武术走出困境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21,42(03):64-70.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