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程志理:论“体育之效”:2021年高考作文启示录

程志理 体育与科学 2022-04-25

今天上午的全国新高考Ⅰ卷,是就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写一篇启示的感悟与思考。作文提示说毛泽东主席在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毛泽东主席这段话的意义就是在讲体育运动的“命赋性”“成长性”与“教育性”,德智体美劳“体育第一性”。体育运动全过程遵循和适应生命规律,体育是以体力为外显形式以智力为灵魂的事业。从体认的视角看,人没有“先天”的意义,没有“抽象”的本性。一个人就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是一切的历史过往。人探究历史不是因为求知欲,而是因为历史就是他所有的一切。为此,大凡研究人,不论什么角度,都是对“行为”本身的研究,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真实性。体育运动是不死的文化场,是人类文化的永恒之路。


劳动是古人类身体运动的主要形式,身体运动还包括游戏、战争等等。“争强斗勇”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依靠它立足于社会和世界。“争强斗勇”反映到游戏中,逐渐演变成体育运动。体育的成长性决定了技艺没有人际间转移的直接性(区别于概念认知),技艺的成长依赖于生命史。


图片来源于微博

人体是复杂适应系统,身体变化万千,可塑性极高。人体能力的发展,就奠基在体内“有序状态”调节发展的基础之上。人体自身的科学性,远远超过当代的、关于它的科学知识的总体。因此,人体远比关于它的科学知识更“科学”。正因此,把身体认知纳入认知科学体系,既有现实意义,也有体育学学科建设意义。体育学以往在生物学层面的研究回归人类学,使体育学成为了“人学”的有机部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从价值关系来说:体育是人的成长方式。


体育是人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指每天从事某项身体运动,“体育生活化”在研究中被“现象”化了,失去了现象学的意义。体育运动成为社会构建方式,人的生活是否是人的成长以及如何成长,体育作为人的成长方式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体育文化阐释学的工作。研究体育是研究运动情境中人的行为特征,行为研究要“寻找真实性”,人的行为构筑了文化世界。文化最形象的注解就是“纹花”,茶杯是喝水用的,但是人类要在其上描摹,留下人的行为痕迹,也就赋予了文化意义。回到本体论(即存在论)追寻生活中人的运动行为,运动场成为了一个文化场域,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文化重叠共识”的生活意义。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是“体育生活化”最佳注脚。



顾拜旦们的奥林匹克世界,就是青少年成长的世界。顾拜旦首先是教育家,其次才是体育家。他的《体育颂》是教育赞歌,所以体育运动不死。体育运动是国之重器,代表着文化正统。世界不能没有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为世界树立文化存在。人因游戏而始,文化因游戏而生。



高考加油!




往期回顾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3期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策略

《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体育大事记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