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的经验与启示

陈彩盈 体育与科学 2022-04-25


陈彩盈

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体育人类学与组织行为



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陈彩盈。本人与导师合作的《主体自觉、双向互动与话语建构: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的域外经验与启示》一文有幸发表于《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三期。在这里,向读者介绍一下该文的写作背景与研究思路。




一、产生问题意识



在刚入学的时候,参与了《闽台民间体育融合发展的参与式治理研究》的田野调研。因为该课题涉及人口流动的研究,于是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阅读积累了大量关于移民、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文化适应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通过查阅国外相关文献发现,这方面的内容非常繁杂,涉及很多不同的群体、主题等。但做研究并不是说研究的主题越大越好,这很容易导致“泛而不精”。合适的做法应该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慢慢聚焦到具体的主题去深入剖析。


在阅读国外移民、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社会融入的文献时,我开始慢慢关注到跨国流动运动员这一群体。由于国外涉及跨国流动运动员的实践议题由来已久,学者们对此亦有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有大量学者将文化适应问题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国内学界对于跨国流动运动员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如何看待的?目前做了哪些研究?和国外的研究有何差异?


通过查阅国内有关外援、跨国流动运动员、体育劳工移民、归化球员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学界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跨国流动运动员的引进、归化的利弊论证,引进、归化的路径探究,以及引进后的技战术运用等方面,而对于跨国流动运动员的文化适应问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这提示我们的研究或许找到了一个关切当前社会现实但又被学界所忽视的突破口。


接下来我们所要思考的就是在实践中跨国流动运动员的文化适应情况如何?目前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还尚未得到重视和解决的?这些存在的问题和前人关注的理论观点之间有无出入?于是,我开始大量搜寻关于我国跨国流动运动员在训练、生活适应情况方面的新闻报道、资料。目前我国已经引进了大量的外援和归化球员,确实这些跨国流动运动员的加入能够提高球队整体实力,甚至可以提升联赛以及国家的整体竞技水平。但事实上,在运动员跨国流动所带来诸多积极效应下尚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迁到一个新的国家,时空转换往往会带来各种不适应。如不同的训练体系、方式、理念、风格等使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会出现与教练、队友不同的意见甚至矛盾;习惯、语言、饮食、气候、信仰的差异使他们难以适应移居国的生活;家庭、社交关系的断裂使他们常感孤独、失落,在生活中独来独往,很少与团队、流入地进行交流互动,社交关系出现孤岛化;跨国迁移所引发的自我身份、文化认同及归属意识的矛盾和错位的心理。


这些不适应的体验导致了大量外援频繁“逃离”。如上海申花2017赛季花费巨大代价签下的大牌球员特维斯,但他的状态却起伏严重,后期甚至拒绝上场踢球,多次公开表示对他的国家阿根廷的思念,有人将其调侃地称为“特思乡”。最终特维斯还是选择与上海申花解约,回归阿根廷博卡青年。他在接受阿根廷媒体采访时把为上海申花效力的经历称为度过七个月的假期。2019年,意大利前锋沙拉维以1600万欧元的转会费从罗马加盟了申花,而仅仅一个赛季后,就已计划离队回到意大利,并且愿意为此大幅削减自己的薪水,因为他表示自己非常想念在意大利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360百科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跨国运动员的文化适应问题予以重视,如果对于这些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没有得到及时研究并解决,不仅会影响他们竞技水平的发挥,还会导致他们成为一群实用主义的过客、身在异国的异乡人,并有可能形成破窗效应,影响后续跨国流动运动员的招募或归化。   


通过前期的资料铺陈,我们的研究找到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于是,在问题的提出方面,主要是基于现实中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国外对于跨国运动员文化适应的理论与经验成就等,引出我的研究问题。




二、形成分析框架



在明确了研究的问题之后,我开始将所有可能涉及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的关键词、检索式进行全部检索,力求将这方面的文献全部搜寻到位。在前期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一种从整体着眼的方式,即通过大面积泛读的方式先在自己的脑袋当中建立一个全局观,也即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关注了哪些方面,分为哪几类大的主题,这些主题之间有无相互的逻辑与串联关系。在泛读之后,我大概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思路架构,发现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运动员主体自身所作的努力、运动员与团队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社会文化的大众话语、媒体话语等方面对于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的影响这三方面。


但此时,这些主题尚较为浅显,如何将它们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上位概念呢?如何将这三个主题之间串联起来呢?如何使之成为一个更具结构化的分析框架呢?经过和导师不断深入的讨论,结合国外的具体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这三个主题或许可以架构为两个更大层面的结构化主题,即从内部与外部两个视角来看待,也即从内部视角来看,跨国运动员的文化适应既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内部主体建构过程,且这个过程不是主体单向性的适应,而是一个涉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双向的、共享的互动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被外部社会文化环境所建构的过程。


对于跨国运动员来说,作为公众人物,无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公共话语,始终潜移默化地伴随着运动员的跨国之旅,从而影响其文化适应的过程和身份认同的塑造。在确立了大概的框架、思路之后,开始进入精读阶段,并对前期的主体架构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更深层次的再思考,并尝试建立一个较为明确、具体的主体框架,在每一个大主题之下分别确定了几部分具体的小主题与内容。


在运动员主体自觉方面,包括“主体转变模型”“主体跨国归属感”“主体叙事启发”三部分。在群体成员的双向互动方面,分为“强化运动场上团队意识”“提升日常生活融合体验”“参与团队内生文化实践”“重视文化适应的中介角色”四个部分。而在社会文化环境的话语建构方面包括“主流与边缘的话语表征”“我们与他们的话语隐喻”“接纳与排斥的话语矛盾”三个部分。




三、夹叙夹议的写作



在确定了研究框架之后,接下来就是进入论文撰写过程,本文虽然属于文献研究,但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机械照搬、挪用别人的研究观点和内容,而是需要把各学者们的观点、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的组织和串联,并进行适当的评述,切忌“回顾有余而评述不足”。


此外,由于文章是从运动员主体自身,运动员与团队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大众、媒体话语建构等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主题对国外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展开阐述。因此,这三个部分之间的论述如何做到衔接、串联、过渡也是写作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点之一。撰写完主体内容之后,需要思考的就是启示了。对于文献研究类文章,回顾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难的是从既有研究中形成新的研究方向或获得新的启示,且这样的方向或启示一定不能飘在空中落不了地,而是应该基于前面的回顾进行一一对应的展开,提出一些落到实地的想法。


因此,基于前文的内容,启示部分主要从“运动员主体自觉”“群体双向互动”“社会文化的话语建构”三大部分来进行阐述,每部分都包括理论启示和实践启示,并且基于前文二级标题所涉及的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目前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期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文献引用格式:

陈彩盈,杨海晨.主体自觉、双向互动及话语建构: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的域外经验及启示[J].育与科学,2021,42(03):95-105.




往期回顾 

程志理:论“体育之效”:2021年高考作文启示录

小城市应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吗?——基于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及证据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策略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3期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