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术功夫习得与主体转化

杨国珍 体育与科学 2022-06-10


杨国珍

运城学院

   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教育




很高兴我的论文《武术功夫习得与主体转化》能在《体育与科学》第3期发表,感谢编辑部提供的机会,感谢审稿编辑给予的建设性修改意见与建议。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然而,武术传承的现状却是“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等,这些悖论现象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有幸去韩国留学,导师是从事跆拳道教学、训练、竞赛30余年的尹晸郁教授,借此机缘我便有了一个近距离体验与学习跆拳道的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跆拳道学习,身在异国他乡的我突然对武术传承有了一种“礼失求诸野”的失落感,身在韩国跆拳道学习与训练场域,却时时有一种武术的情结萦绕左右。我细细琢磨其中的缘由,认识到这正是武术的身体体悟。以此为切入点,我整理分析了西方体育教育与当前武术传承的弊端,将西方体育教育类型化为客体化、现代武术教育定位于无体化,由此便模糊形成了武术身体体悟与主体生成关系的研究框架。

谈武术身体体悟离不开功夫话题,“工夫所至,即其本体”,中国武术“功夫论”是中国哲学“工夫论”真正的主体性实践,身体体悟是以功夫的本体体验为前提的,查阅了武术传承的一些口述史材料如《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等、国外以学者倪培民为主的功夫哲学研究以及国内一些武术传承与功夫研究的文献,逐步理清了功夫、身体、主体的关系,没有功夫习得就不会有主体的转化与生成,身体体悟缺席而谈主体是“假象以显义”。在对以上思路梳理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武术功夫习得与主体转化》的论文题目,围绕主体转化的“发现身体、拥有身体、实现身体”功夫实践三部曲进行论证。

在论文正文的论证中,以“武术功夫习练的文化实践旨在建构新型的身体”“武术的文化实践不仅是主体性转化也是文化性转化”为假设。在第一部分“先天身体”的发现中,与西方体育注重分割模式的后天身体观进行区隔,提出了武术技术动作“六合”的先天身体观与“联动一体”的运动模式;在第二部分“拳种身体”的拥有中,以身体运动方式的形与神诠释由常人身体到武术人身体的拳种特征;在第三部分“自我身体或主体身体”的实现中,以统一的武德规范和各具天赋特征的功夫,表征天性与天赋被激活后的主体身心状态。

最后,研究认为武术功夫习练的文化实践是主体性转化,也是文化性转化。武术功夫习练的主体性转化表现为两重含义,一重转化是由常人转化为武术人的过程,以拳种的身体为标识。二重转化是由武术人身体转化为自我身体的过程,以统一的武德规范和各具天赋特征的功夫作为表征。其文化性转化也表现为两重含义,一重转化表现为既是技术性身体的建设,也是道德伦理性身体的建构,是技术和道德伦理结合的身心重构。二重转化表现为既是规范性建设,以拳种文化传承的标准化建设为集体记忆,也是个性化建设,需要主体的天性与天赋作为酵母进行个体技术表征。论文以身体为切入点,以武术功夫习练对主体与文化的双重转化研究服务武术传承与研究自觉。




文献引用格式:

杨国珍,段丽梅.武术功夫习得与主体转化[J].体育与科学,2021,42(03):58-63.




往期回顾 

李小龙海外传播“功夫”的实践对中华武术走出困境的启示

体育助力区域扶贫:美国的经典案例和我国的启示

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的经验与启示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3期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