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本体回归”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
2022年1月9日,《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举办了主题为“‘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本体回归”线上工作坊,围绕“双减”政策背景,学校体育如何落实学生的成长性与教育性问题,探寻体育教育之本。做主旨发言的专家有国务院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晓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贾齐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水泉教授,湖北省骨干教师、武昌实验小学徐仲书。
“‘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本体回归”学术工作坊顺利举办
汪晓赞主旨发言的题目是《坚守与突破——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与使命》,她从三个坚守和三个突破进行表述。第一,坚守学校体育的主阵地,让运动场更有温度。首先要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其次要打造优质的体育健康课程,华东师大课程研发团队开发的KDL体育健康课程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Know it(知之)、Do it(行之)、Love it(乐之)的课程理念,旨在培养懂运动文化、有运动能力、热衷于运动的人;同时要严抓课堂教学质量,课标组组长季浏教授在2015年就提出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提出课堂教学要满足运动负荷的要求、每节课十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结构化运动技能的学习三个要素;最后还要营造浓郁的活力校园氛围。在双减政策下,华东师大团队就已经尝试了入校指导放学后四点半以后的活动。强调运动场更有温度不仅仅是孩子们在运动,还要触动教师走到运动场,每天锻炼一小时。第二,坚守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底线,让全民共享学校体育的红利。第三,坚守以体育人的功能与价值,让学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不仅能够提高认知,增强注意力,还能改善不良情绪。
三个突破分别是,第一,突破固有的教育思维,从传统的体育向新时代体育转变。2020年12月,华东师大研究团队发布了《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提出了“兴、融、亲、常、智”五+体育行动愿景和五大行动方案。第二,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从孤军奋战向家校社联动转变。第三,突破固有的评价体系,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希望通过坚守与突破,让学生在体育与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王水泉主旨发言的题目是《双减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双减”背景下体育课程、教育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展开。基于对国家出台《“双减”意见》的背景,其中体育课程、教学的位置,以及其主旨(“精准施策,重在质量”)的解读,指出“双减”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在时间和机会得到保障的同时,更应该做的是切实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且后者才是根本。另外,针对《“双减”意见》将校外体育培训看作非学科类培训的说法,他还对体育是否属于学科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支持体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但指出由于没有独特的学科理论和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支撑,当下的体育还称不上一个学科,体育要成为一门学科,必须从这两方面去努力。
徐仲书主旨发言的题目是《双减政策下的学校体育优质发展如何落地》,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双减政策给学校体育优质发展带来的机遇。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升了,现在家长对孩子体育重视程度提升了,体教融合的空间在增大。第二,需要把握方向和改变思维。学校体育应该扎根于教育,明晰义务教育的核心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一定要抓好体育课程教学这个主阵地。第三,关于体育中考。当下的新中考,考试科目是有增无减,最后减少的只能是学生的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小学中高年级体育课程的学习要回应中考内容,因为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习内容和需要中考的课程科目多,在小学进行必要的、充分的学习,就能做到学生在初中“减负”。以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在政策的落实相对要比中学更好,因为它有时间和空间。
最后程志理做了提炼性的总结,他说,听了四位专家的主旨发言颇有启发,汪晓赞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的新体育课程体系蓝图,这是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创新之处。汪教授的观点与他在阐释“体教融合”时提出的“体育三性”——命赋性、成长性与教育性,有相似之处,因为体育是一项以体力为基础以智力为灵魂的事业。贾齐站在国家基础教育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义务教育与体育校外培训市场的关系;“无体育不教育”口号的合理性置疑;体质测试和运动技能的关系;一刀切选拔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比如体质测试)和非甄别性评价(比如过程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体育作为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是关乎国家命脉的问题。长治久安的全民身心健康是民族体质人类学的命题,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更是一个民族体质健康的基础。王水泉教授仔细解读了“双减”文件精神,讲了体育教育的质量问题和体育的学科属性问题。体育教育的质量需要从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入手阐释,自然就涉及体育的学科属性。新中国以后我们的体育学建设遵循苏联体育学模式,强调“巴甫洛夫学说是体育的自然科学基础”的理念,认为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这就与生物学交叉,失去了学科独立性。在“体认范式”本体论理路引领下,近些年的体育学研究开启了行为学转向。由研究“人体”的“生物体育学”定位,开始向运动行为叙事的“行为体育学”迈进。已有的基于科学还原论的研究成果,作为相关性研究为体育学走向独立学科门类,提供了运动行为多元互证叙事中“证实亦或证伪”的学术依据,我们找到了一条体育学逼近运动行为真相的“方法学路径”。这次论坛我们在做方案时,特地请了体育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徐仲书老师以他在小学教体育切身感的体会,讲了“双减”政策给学校体育优质发展带来的机遇,体育课程校本化解决影响学校体育优质发展落地的关键性、重点性、难点性问题。
本次工作坊的学术综述全文将在《体育与科学》2022年第2期中刊载,敬请期待。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