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 北京冬奥会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举办,北京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也将以新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无论对进一步促进冰雪产业在我国规模化发展,还是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北京冬奥会对冰雪经济、区域经济以及经济新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出发,结合社会转型期治理现代化等思考,对北京冬奥会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北京冬奥会的推动下,我国冰雪产业得以规模化发展,冰雪消费需求、冰雪文旅活力、冰雪产业结构等得到了提升;北京冬奥会不仅在“战略耦合”下促进了国内区域间经济协同,而且在“一带一路”下促进了国际区域间合作。科技冬奥推动了“冰雪+”产业集群的形成、冬奥遗产经济的开发、科学训练等技术的经济转化、冬奥传播及媒介经济的发展。
文 | 杨三军
(《体育与科学》2022年第1期)
1 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动冰雪经济规模化发展
1.1 以“赛”吸“睛”,激发冰雪消费需求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产生和规模化释放。中国是人口大国,激发与促生大众消费需求,成为一项产业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相关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转变而不断动态调整,进而呈现出阶段性、调适性等特征。如何激发大众需求、如何使大众需求明晰化、如何使分散的大众需求集中化、如何促进大众相关需求长期化等问题,需要产业主体的长期思考。2017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继温饱等基本需求被满足后,我国民众逐渐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等需求,由此催生了众多产业出现。这些产业在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呈现出更丰富的产业体系发展。相较于相对成熟的“衣食住行”等相关产业体系,冰雪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此期间迎来了现代化社会发展契机。这一契机的生成,离不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可以说正是在我国获得冬奥会举办权后,冰雪运动才真正得到全国范围的关注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我国对奥运长期保持着高关注度与参与热情,但举国体制下的体育发展更多聚焦于夏季奥运会项目。选择性地发展夏季奥运会项目,既是国情决定的,也是民情决定的。由于冰雪项目对开展环境要求较高,并有较高的专业设施设备要求,因此对于尚处在国力恢复期的国家和民众来说,普及和参与动力相对不足。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在国家宏观引领、媒体宣传报道、冰雪场馆建设、微社群信息交互等推动下,民众开始注意到冰雪运动,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在民众对冰雪运动从“不知道”“没参与过”到“知道”“体验过”的转变背后,实则表征了政府及媒体等多主体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切入点所共同建构的冰雪文化景观,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民众的冰雪项目认知和冰雪消费需求。虽然我国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呈现出“熟人社会解构”“个体原子化”等趋势,但集群的观念认知仍深刻影响着个体行为选择。初期,民众的冰雪消费需求以“外引”为主,即国家等主体通过对冰雪项目趣味性、符号性等的建构吸引了个体参与。这时的参与虽然并非个体完全“内生”主动的,而更多是以“赛”吸“睛”,但这种先使冰雪项目获得关注、刺激相关需求产生的形式,有效推动了冰雪产业在我国迅速推广,为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开了“好头”。在冬奥会期间的仪式展演、集体狂欢、情感连接等推动下,以及社群积极互动、消费符号内涵再赋予等作用下,最终冰雪消费需求将随着个体主体认知的提高及参与率的提升等而由“外引”转向“内生”,进而促进冰雪产业形成积极的市场氛围。
1.2 以“文”融“旅”,增加冰雪文旅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并于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等相继提出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市场结构、消费模式等也随之迎来转型升级。具体到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模式中,主要表现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精力、资本和意愿等投入到体育消费中,相关的体育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等特征,并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嵌入下激发了新消费需求。在社会转型期,面对体育消费转型升级,提升体育消费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体育功能价值、提供丰富的体育消费选择空间、促进“体育+”跨领域融合等,成为新时期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国家宏观层面冰雪文化建构、中观层面冰雪文化引导、微观层面冰雪文化参与等共同作用下,我国民众对冰雪文化相较传统时期有了较高的认知。此时的认知转变既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又与个体消费需求多样化相符。为进一步建构冰雪文化、推广冰雪项目、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营造冰雪赛事氛围,我国相继颁布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北京市“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等内容。其中促进冰雪文旅产业发展,被作为冰雪文化推广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还是《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等文件,均鼓励将冰雪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部分地区通过冰雪特色小镇等建设,不仅响应了国家发展冰雪项目的号召、促进了冰雪项目在我国的推广,而且借冰雪特色小镇等建设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此期间,冰雪文旅产业融合、冰雪特色小镇建设等,同时成为当代社会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夏奥项目与冬奥项目等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8年至2019年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次达2.24亿,冰雪旅游收入约为3860亿元”“预计到‘十四五’规划末期的2025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次将超过5亿,冰雪旅游收入将超过1.1万亿元”[2]。攀升的冰雪旅游人数表明,北京冬奥对冰雪文旅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冰雪文旅产业在我国尚有进一步挖掘空间。随着民俗冰雪项目与现代冰雪项目、冰雪文旅与地方经济、冰雪项目与数字技术融合等多元化互嵌,以“文”融“旅”增加冰雪文旅活力、建设冰雪特色小镇等将成为北京冬奥背景下的一个特色文旅景观,并进一步推动冰雪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3 以“奥”促“产”,加快冰雪产业升级
囿于冰雪运动对自然环境、设施资源等有着较高要求,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冰雪运动项目大多在北方开展且呈现出季节性特征。在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之前,我国便已开展冰雪相关旅游,其中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以其优美的冰雪景观所开展的旅游尤其得到广泛好评,但与冰雪运动相比,其更多以自然景观吸引游客。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我国的冰雪产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冰雪运动与冰雪旅游进一步结合。在备奥期间,我国部分地区开展了“全国大众冰雪季”“中国冰雪大会”“京津冀大众冰雪季”“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等活动,吸引了部分民众参加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群众冰雪体育的发展。冰雪赛事、活动等成为推动大众冰雪认知转向和参与、促进冰雪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冬奥会所推动的冰雪产业发展并不局限于群众化的冰雪赛事,冰雪旅游开展地也不局限于本身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而是呈现出利用技术创建冰雪运动环境、以冰雪项目的趣味性等特征吸引冰雪参与,推动冰雪设施建设、冰雪服务水平提升、冰雪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等方面。即北京冬奥会促进了冰雪产业升级,这一升级具有复杂性,既包括硬件设施又包括软件配备。北京2022年冬奥会备战与举办之际,刚好是我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之际,此时的冰雪产业升级既是社会所需,也是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无论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还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都说明冰雪等产业发展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发展重点。在北京冬奥会、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建设背景下,冰雪产业获得了“自上而下”的政策、资金、资源等支持,不仅举办冬奥的城市对冰雪相关设施等进行了提质升级,其他地区在国家宏观号召及冰雪运动潜力评估下,也逐渐形成了围绕冰雪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全国整体冰雪产业规模得到扩大,并在治理现代化、协同治理、互联网技术等嵌入下呈现出冰雪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除了冰雪“硬件”配备,在北京冬奥会准备期间,基于日益增长的大众冰雪参与需求,规模化、专业化的冰雪运动教练员、管理者等培养等进一步完善了冰雪产业的“软件”。在北京冬奥会推进下,冰雪产业在组织结构、资源设施、人力资源配置等“硬件”与“软件”方面共同得到发展,加快了冰雪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体育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2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的国内外区域合作
2.1 “战略耦合”下的区域经济协同
现代奥运会作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之一,自举办之初便有着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并被视为宣传举办国形象、提高举办国经济等的重要活动。例如1964年日本借举办东京奥运会,改善了其国际形象、刺激了经济发展的同时,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后几年的发展。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将体育与商业结合,开创了奥运会商业化的转折后,奥运会与举办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惠关系成为部分国家积极申办奥运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奥运会所具有的种种建构和推动意义,新时期我国举办北京冬奥会也有了通过北京冬奥举办促进我国冰雪产业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建构等多重目的。《2016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16年“中国有滑雪场646家……滑雪场分布上,东北超过30%,数量最多;华北约占24%,西部和华东各占18%和14%。”《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暨2020-2021雪季财年报告)》指出:“在综合统计因各种原因暂停营业的雪场之后,2020年正常营业的滑雪场总数统计为715家,其中黑龙江省的滑雪场总数排在全国首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并列第二;滑雪人次按省份排名,河北、吉林、北京继续保持前三名位置。”通过以上数据可知,虽然区域间滑雪场比例不均衡,无论滑雪场数量还是滑雪人次均以北方为主,但总体来看,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呈现出全国整体发展的态势。这既是全国范围内响应国家冰雪项目发展号召、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表现,又包含国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以发展冰雪产业为衔接点、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的。“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当下,区域经济体鲜有能独善其身,常嵌入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并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危机的干扰。”面对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区域间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和不均衡,区域协同发展成为克服不均衡、探索区域均衡发展的路径之一。在新时期,我国选取北京与张家界两地联合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及“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东进”等战略的提出,实则包含了以冰雪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治理现代化等思考。总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可知,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为客观现实,在地区GDP排名中北方地区相对落后于南方地区。为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治理中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随着北京冬奥会相关工作的开展、冰雪产业的全国推广,冰雪产业发展战略与京津冀、东北三省等区域间协同发展战略实现了耦合,促进了体育经济与地理经济等的融合,并在战略耦合下推动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例如东北三省作为有着天然冰雪项目开展优势的地区,结合北京冬奥会备奥、办奥期间所形成的浓厚冰雪文化,开展了系列冰雪产业建设,并形成了兼具地区冰雪特色及协同产业链的城市群,其中“以沈阳、大连、鞍山等城市为中心的辽宁城市群,以长春、吉林、辽源等城市为中心的吉林城市群,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市等为中心的黑龙江城市群”在此期间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发展成效,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东三省的经济振兴提供了思路和动力。除此之外,北京-张家口奥运场馆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京津冀的冰雪产业发展,而且推动了区域间的交通、生态、产业等协同发展。在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新一轮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正在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等方式来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我国在新时期的冰雪发展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耦合,激发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动力、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等,成为北京冬奥会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
2.2 “一带一路”下的国际区域合作
体育作为一项可以跨语言、跨区域交流的活动,不仅促进了个体间的社会交往、群体间的关系维护,而且成为国际区域间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甚至成为促进国际关系缓和的载体。例如1971年的“乒乓外交”对推动当时的中美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基于体育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与价值功能,我国长期重视体育发展,并将之结合到国际交往中。伴随我国获得北京冬奥举办权,以北京冬奥会、冰雪产业及赛事等为连接点,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区域合作,成为我国一段时期内的国际关系建构路径。从2013年习近平在出访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文简称《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如今“一带一路”已逐渐“从共识变为行动”。根据《愿景与行动》所指出的“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可知,在“一带一路”这一开放、包容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中,体育交流被置于重要位置。从《愿景与行动》中所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可知,在“一带一路”中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构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在与俄罗斯、芬兰等“一带一路”上的冰雪强国交流中,除了通过政治、经济等建立合作,冰雪运动、冰雪赛事、冰雪文化等也为我们提供了交流路径。伴随我国获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开不仅促进了我国内部区域间的协同合作,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冰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一带一路”国际区域间围绕“冰雪”形成了文化交流、产业互动、教育互鉴、关系维护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的现代冰雪项目起步相对较晚,因此无论在冰雪项目训练,还是在冰雪项目普及,抑或冰雪文化发展中均存在不足,此时向冰雪强国学习,不仅有益于我国冰雪项目水平提高,而且有益于国际关系建构。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推进下,国家间通过冰雪文化交流增进彼此理解、通过冰雪产业互动建立经济互惠关系、通过教育互鉴交流冰雪项目发展经验、通过冰雪进一步促进国际关系维护等成为可能。例如,2016年中俄两国签署的冰球运动的合作协议,使冰球联赛正式落户中国;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芬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和推进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体育交流与合作,以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动冬季项目的交流和奥运筹办方面的合作”;2019年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杜布罗夫尼克纲要》“与会各方愿加强包括冰雪运动在内的校园体育交流合作,以及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筹备工作”“加强开展体育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加强协调,以共同促进各国体育事业发展”等,均表明我国以冰雪项目为载体,进一步与俄罗斯、芬兰及中东欧国家等建立起了“柔性”的国际区域合作关系。相较于高层的政治合作,融合民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更具亲和力。在“一带一路”与“北京冬奥会”的同步推进中,国际国家与区域间逐渐形成了围绕“冰雪项目”所开展的交流,进一步推进了国际间交互理解的同时,促进了国际间经济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3 科技冬奥推进下的经济新发展
3.1 数字技术推动“冰雪+”产业集群
据世界旅游组织报告显示,冰雪旅游产业是全球体育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增长率到达每年14%。随着我国获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资格,冰雪产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其他产业的交融发展。无论是“冰雪+旅游”还是“冰雪+消费”等产业模式,均以“冰雪”为核心并在数字技术等嵌入下形成了现代化的“冰雪+”产业集群。在马歇尔看来,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特定空间上大规模集聚为“专业化产业区”。不同于“传统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地理上相邻且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相互关联”,在互联网普及、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冰雪+”相关产业集群不再局限于地理区位,而呈现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转变。此时的“冰雪+”虚拟产业群,通过数字技术等使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冰雪+”相关企业、组织等建立了信息共享、协作互动的依存关系,丰富了既有的产业集群形式。在现实产业集群与虚拟产业集群的交互中,不仅相关冰雪组织、冰雪产业的发展有序性得到了保障,而且增强了冰雪产业间的信息交互效率、经济合作概率、抵抗风险能力。正如事物的发展不是独立的,随着“冰雪+”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虚拟化有机组织体系的规模化发展,我国整体的体育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3.2 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冬奥遗产经济开发
自1996年《奥林匹克宪章》首次增加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条款以来,系列有关奥林匹克可持续发展的文件,诸如《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体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指南》《奥林匹克2020议程》《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相继被颁布,可持续性被视为评价奥运举办资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也表明了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长期发展、奥运遗产利用率的关注。继我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夏奥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后,相关奥运遗产不但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继承,而且成为地区的文化符号影响着地方民众体育认知。2022年的北京冬奥遗产,同样被寄予了众多期望。我国作为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背后暗含着我国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如何有效激发相关的市场和消费需求,成为产业发展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虽然我国的冰雪产业在申办北京冬奥前便开始发展,但由于冰雪产业对技术、资源等有着较高的要求且冰雪市场需求不足,因此并未能够形成规模化发展。随着我国成功申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举国发展冰雪运动为契机,各地纷纷建立起的冰雪场地为民众冰雪参与提供了空间,通过北京冬奥遗产的继承以推动冰雪产业发展具有了现实可行性。北京冬奥会提出要推进体育遗产、社会遗产、环境遗产、文化遗产、经济遗产、城市发展遗产、区域发展遗产等七个方面的遗产保护与开发。相对综合的奥运遗产保护与开发计划,将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逐渐得以实现,这时的冬奥遗产将与城市发展、生态维护、消费升级等相融合,形成更具持久力、协同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3.3 疾疫背景下的科学开发及经济转化
2019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疾疫打破了全球的发展节奏,不仅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且部分体育赛事也因此而暂时停办或延期举办。受疫情影响,原本应在2020年举办东京奥运会推迟至2021年,且基于防控需要对到场观赛观众进行了条件限制。虽然如今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时时监测和防护仍不容松懈。“为在共识危机情境下更好地保障运动队的安全与健康,隔离成为加固于封闭集训外的又一层屏障。”面对我国冰雪项目水平总体不高等现实,以及疾疫共识危机挑战,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与冰雪训练等结合成为我国冰雪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冰雪体育强国有着不同的科技侧重,诸如在冰雪项目训练中“加拿大重视数据分析技术、美国重视新型辅助训练器材的使用、德国重视雪车雪橇赛道的建设与相关装备的研发、俄罗斯注重从实践出发,花滑功勋教练与工程师共同研发出多种高科技辅助训练设备”。相关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冰雪训练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思路。例如通过数据监测技术对运动员的训练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运动员状态,而且可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通过自主研发神经-生物力学增能技术,并集成于便携式可穿戴神经启动设备中,可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技能学习能力。除了将科技结合于冬奥项目训练中,“科技冬奥”也体现在北京冬奥场地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例如人工造雪、场馆形态数字化设计和赛道剖面精细建造等。这些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非是短期性的,而是随着“科技冬奥”的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被推广至相关产业发展中。在科技开发与经济转化的过程,我国部分体育发展模式和效率也将随之提升,进一步推动相关经济发展。
3.4 新媒体时代的冬奥传播及媒介经济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等的普及应用,我国也进入了新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短视频、公众号等传播形式层出不穷。据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超过15亿电视观众,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电视收视率创历史之最。在新媒体发展以及后疫情时代,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有可能创造更大规模的收视率,相关的版权收益等也可能随之骤增。在马歇尔·麦克卢汉看来,“没有一种媒介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相互作用之下,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当下,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传播主体也随之丰富,不仅中央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传播媒介加入传播,抖音、快手、咪咕等视频平台也将参与其中,此时跨平台联动、多媒介协同将构成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传播语境。此时的传播主体间不仅是竞争关系,同时也是共同的市场开发关系,创造更大的媒体传播平台和市场进而获得更高的版权收益,成为新媒体时代多主体的共同目标。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推动下,媒介多主体的市场开发潜力将进一步被激发,相关的广告、代言等经济也将随之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多主体交叉互动中推动媒介经济发展。
4 结 语
文献引用格式:
杨三军.北京冬奥会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2,43(01):1-6.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