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学术工作坊综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它带动了冰雪经济的发展”。如何拉动中国的冰雪产业是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的中心议题之一。后奥运时代如何以冰雪体育旅游为主体拉动冰雪经济,作为振兴东北经济的增量,是体育作为社会文化构建方式的重要议题。《体育与科学》编辑部2月9日举办了线上学术工作坊,邀请四位专家围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做主旨发言,形成了冰雪认知、具身体验、文化消费、体育产业四个不同面向的认知。由此,看到了北京冬奥会推动中国冰雪文化建设的启蒙价值与冰雪经济效益,理性审视冰雪文化消费现象,探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东北经济振兴中体育产业发展理念,为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及后奥运时代冰雪产业发展贡献理论智慧。
文 | 崔旭艳,殷怀刚
(《体育与科学》2022年第2期)
1 缘起
2 北京冬奥会:冰雪认知启蒙关键点
2.1 冰雪文化知识的启蒙
众所周知,冰雪文化大多数集中在高纬度国家和地区,是整合了区域和地理优势而生成的传统活动或民俗活动。据之发展形成的冰雪运动,具有明显季节性。因此,就中国而言,以东北、新疆等地区为主,才能够形成适宜的冰雪环境,且对于自幼生长在此环境中的人而言,“冰雪”便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冰雪的文化知识亦有比较充分的认知。但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不处于高纬度的地区而言,“冰雪”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的代名词,绝大多数人甚至从未有过切身体验,更遑论认知。故,王智慧认为,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民众面临的第一个启蒙是关于冰雪文化本身的认识。通过冬奥会举办,国内自媒体,或者冬奥会举办场馆周围的社区,都在进行冰雪文化的宣传,普及冰雪文化的教育活动。比如,通过这些普及教育活动,人们能够知道冰雪运动包括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冬季奥运会拥有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冰壶等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再进一步,究竟冬奥会有哪些具体项目成为宣传媒介,或者前期普及教育所达到的成效之一,这些都是冰雪文化知识启蒙的一种表现,而实际上,这也是体育间接带给人们的一种切身参与的体验感,诸如冰雪文化的消费、教育等均包括在内。可以说,冰雪文化知识的启蒙是北京冬奥会首先带给民众的认知启蒙,也为后续冰雪运动展开奠定基础、注入活力。
2.2 冰雪运动参与的启蒙
王智慧认为,民众对冰雪运动参与的认知启蒙是北京冬奥会带来的第二个启蒙。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曾对巴赫说过:“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冰雪运动推广发展的宏伟目标。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所创造的冰雪场域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亲身参与冰雪运动的机会,给予人们真切的体验感。虽然大多数人是基于冰雪参与者的介绍,或者说是在同辈要素的带动趋势下投入冰雪消费和体验之中,但不能否认,这也是实现民众冰雪运动参与启蒙的一种形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践行了个体或者作为个体的人来参与冰雪文化认知的过程,就是技能接触和习得的一个过程。就此,王智慧以亲身经历指出,这个启蒙是自己真切感受到的。在春节期间,他到北京南山滑雪场体验了冰雪运动,亲身感觉到滑雪是高消费群体的活动,普通票价消费达到600元左右,滑雪场里提供技术支持的教练指导,每小时费用为400-500元。实际上,技术指导既有相当大需求,也固定成为高端消费群体的活动,但无论怎样,这都是对冰雪运动参与的启蒙。2022年1月12日,国家体育总局冬季管理运动中心正式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总体目标。可以说,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真切实现了中国民众冰雪运动参与的启蒙。
2.3 冰雪价值意义的启蒙
第三个启蒙即冰雪价值意义的启蒙。王智慧认为,过去我们通过体育来实现制度优越性,或者展示国力,或者存在一种政治符号的叙事动因。在此基础上,普通群众在今天北京冬奥会的场域空间里面,每个人实际上都要思索参与冰雪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我们为什么去参与冰雪运动?这也是自宏大叙事转向了个体。首先,身心健康启蒙。冰雪运动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对人体健康促进具有积极作用与影响,无论是力量、速度、柔韧等身体层面,还是勇敢、意志、社交等心理层面。其次,运动技能启蒙。俗话说“艺多不压身”,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是一次提升,同时亦是对自身能力的一次认可,能够增加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再者,自我塑造启蒙。有研究表明,冰雪运动激发了青少年应对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培养出他们坚信自我选择、直面自己、自我约束、善于应对变化/挑战、享受刺激的卓然独立的个性。这种充分张扬的个性心理、成就感获得以及独特的个人目标是“个人主义”的外延形态。这当然不只针对年轻人,而是面向参与冰雪运动的所有人。最后,生活乐趣启蒙。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生活乐趣培养,强调“享受生活,乐在其中”,而冰雪运动则是非常好的选择。其中,冰上项目最突出的价值是“增进技能-享受生活乐趣”,其次是“增长技能-成就感”,再次是“加强社交关系-与他人幸福温暖”;雪上项目最主要的价值是“增进身体健康-生活中的乐趣与享受”,其次是“增长技能-被他人认可”,再次是“乐趣-刺激”。总之,北京冬奥会为冰雪运动推广发展提供了巨大舞台,其独有的文化知识和参与体验,使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项目的价值意义,而随着北京冬奥会如期举行,也对民众实现了其价值意义的启蒙。
2.4 冰雪产业发展的认知
张瑞林指出,北京冬奥会对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改善了我国冰雪竞技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而且对于推动我国冰雪产业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从申办北京奥运会至今,我国冰雪运动的整个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北京冬奥会民众关注度不断提升,人们逐渐了解到国家为发展冰雪运动而做出的努力,对冰雪产业发展现状产生一定认知,也正如张瑞林所强调的,在国际冰雪产业日益成熟背景下,我们应该对现如今冰雪产业发展有个基本判断。当前,我国冰雪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第一,冰雪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2018-2019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2.24亿人次,规模产值达8000亿元。目前中国滑雪旅游人次也增长迅速,滑雪人次近2000万,已赶超部分滑雪市场成熟的北美和欧洲国家。预计到2025年,冰雪产业总体规模将达到10000亿。第二,冰雪场馆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的滑雪场总体的数量达到了770家,包含室内的滑雪馆。滑冰场馆的数量达到了388家。总体上,近几年不管是滑雪场还是滑雪馆,质量和数量都明显得到强化和增加。第三,冰雪装备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伴随《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颁布实施,到今年年底,我国冰雪装备器材的产业年销收入将超过200亿,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第四,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冰雪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从申办北京奥运会成功至今,冰雪项目在教育系统也得到极高的重视。比如,近几年部分高校设立冰雪学院,建设冰雪专业,培养了大批的冰雪人才,等等。可以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冰雪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也是北京冬奥会的举行,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了冰雪产业领域,从而形成了一定认知。
3 三亿人上冰雪:具身体验中经济效益生成
3.1 情绪调动:具身体验中经济效益生成的基础
群众的具身体验是经济效益生成的基础,因此,围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主题谈北京冬奥会的后续效应,理应围绕观众的“情绪”展开。为什么情绪与冬奥会后效应相关?程林林指出,做资本投资首先便要有情绪,只有这个情绪与市场情绪达到一致时,后面才有具体而精彩的表演,或者良好投资机会才会出现。如果北京冬奥会没有调动民众的情绪,便没有任何根基去谈冬奥会的后续效应。就此,程林林从三个维度展开综合分析,认为北京冬奥会将全国人民的情绪调动了起来。首先,从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情况来看,目前没有负面反应,绝大部分都是赞美之声。可以说,通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全体观众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其次,中国代表团顶流人物非常抢眼,如谷爱凌、武大靖等。中国在冰上项目曾拿到过奥运会金牌,但于雪上项目始终没有突破,但在本次北京冬奥会上,目前谷爱凌、苏翊鸣为中国代表团在雪上项目取得一金一银,实现了零的突破,加之武大靖、任子威等运动员的优异表现,这同样将所有观众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再者,据报道冰墩墩吉祥物有可能产生23亿的销售量,这种供不应求现象也是群众情绪被调动的表现。就此,套用资本投资的认知,民众的情绪被调动,便会产生潜在经济效益,故认为情绪调动是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生成的基础。
3.2 逻辑关联:具身体验中经济效益生成的关键
程林林指出,情绪与冬奥会后期效应之间主要通过一个关注核心和两个关键指标产生逻辑关联,也正是这个逻辑关联下的两个因素,成为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生成的关键。一个关注核心,即关注度的提升。因为民众开始关注冬奥会,才会观看冬奥会、关注冰雪运动项目、关注优秀的冰雪运动员,进而逐渐去尝试参与冰雪项目。因此,关注度的提升是北京冬奥会后续效应非常关键的一个维度。两个关键指标,即VV(video view)视频播放量(观看北京冬奥会相关短视频超过5秒钟)和话题量(凡是涉及北京冬奥会的相关话题均是话题量)。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进行,会产生大量视频,话题量也会逐渐增多。比如,中国队夺得金牌、银牌,苏翊鸣完成1800度高难度旋转动作,裁判是否公平等话题逐渐展开。或者,不断播放或者回放精彩的比赛画面,如中国和匈牙利短道速滑比赛时,最后一瞬间裁判的判断画面等。人们反复观看北京冬奥会产生的大量视频和话题而形成的微微流量和话题量,则构成了后续关注冰雪运动和北京冬奥会的两个关键指标。同时,程林林进一步指明,此两个关键指标引用于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几乎同时开始改革,而文化产业在二○○几年(21世纪初)比体育产业要好,其总体量和规模远超于体育产业。因此,关注文化产业的相关指标,可以让体育产业有所借鉴。可以说,一个关注核心和两个关键指标在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生成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3 机遇把握:具身体验中经济效益生成的支撑
有了情绪、逻辑,还需要把握机遇,机遇是经济效益生成不可或缺的因素。程林林认为,这个机遇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宏观环境。目前,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经济环境,整个基调均是在稳增长,其目的是确保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在2021年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基本上或者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人均GDP的低线水平,再进一步即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但是,如果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滞后或波动,便可能掉入1.25万美元以下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持续下降则形成经济学备受瞩目的“中等收入陷阱”,这对国家和国民而言均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2014年出台46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到2019年出台40号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19年9月4日又继续出台43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如果跳出体育领域,于宏观背景下审视,便会发现国家对体育和体育产业寄予的厚望。其二,产业环境。目前我国产业环境较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35年的时候,体育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性产业。其相关指标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快而且要好,即包括冰雪产业在内的任何一个体育产业,都需要高速高质量发展。因此,这为冬奥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较好的产业环境基础。其三,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为冰雪产业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基础和人口基础。以上种种,均为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生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3.4 后期效应:具身体验中经济效益生成的结果
程林林认为,北京冬奥会的后续效应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催化效应。自2015年申办成功,至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冬奥会像催化剂一样,对冰雪产业化起到实实在在的催化作用。比如,2021年冰雪休闲旅游产业收入达到3900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1万亿。第二,辐射效应。北京冬奥会召开之后或者之前的筹办,在实现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过程中,已经改变了冰雪运动单一的空间布局,从东到西、从北到南都有室内外的冰雪场地可以使用,如成都新都区的尖峰旱雪场等。但是,辐射效应主体还是在东北。因为,对于南方来说,冰雪项目不一定是主项,但一定是新开展的项目。而相较之,对于东北来讲,冰雪项目一定是主项、强项。因此,要借助北京冬奥会落实各方面政策措施,为冰雪产业发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第三,消费效益。有一种观点认为,成瘾的体育项目有三个:滑雪、马拉松、高尔夫。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会使更多消费者喜爱冰雪运动项目。从这个角度可以发现,北京冬奥会能够促进冰雪消费结构的优化,这个优化是在举办冬奥会时政策上的变动,而在北京冬奥会后续效应上,应该是居民的冰雪消费逐步占到主体地位,这才是北京冬奥会后续效应的良性表现。第四,带动效应。北京冬奥会能够带动或者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带动数字人民币使用的快速扩展;带动清洁能源的使用;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智能机器人的应用;5G网络、超高清电视转播技术等的使用。总之,有了“情绪”“逻辑”“机遇”,北京冬奥会才能产生后续效应。
4 理性审视:冰雪文化消费现象解析
4.1 “三亿人上冰雪”的数据认知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经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发展目标,创造了世界公认的奇迹,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数据提出质疑。对此,易剑东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目前提出的3.46亿冰雪人口,这个数字没有办法被行业公认,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等都无法官方证实。因为,目前日本冰雪项目体育人口占比9%,美国是8%,奥地利和瑞士大约35%,中国达到了24.56%,一跃成为世界前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数据真实,国内冰雪产业不会呈现出如此萧条的状态。王智慧也赞同易剑东的观点,认为以官方数据而言,我们已经实现了3.46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但以冰雪参与角度而言,这个数据确实存在一定问题。据部分官媒的深入报道,实际上在中国3.46亿冰雪人口中,真正上冰下雪的人数一共只有8000万左右。由此,王智慧再次提出质疑,北京冬奥会以后所释放的冰雪消费和冰雪启蒙的潜力,与目前1000个左右滑冰场的数量统计是否形成矛盾?而且还存在之后每个滑冰、滑雪场是否能够良性运转的问题。因此,虽然增加体育参与人口,促进冰雪文化消费,推动冰雪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应理性审视这种现象,发现其背后问题,才能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有保障地推动系列目标的有效实现。
4.2 驱动冰雪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
谈及冰雪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首先即得益于依赖北京奥运会而形成的场域空间,正如程林林所指出的,北京冬奥会可以将全国人民的情绪调动起来,有了情绪才可以产生之后的种种效益。比如,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诸多运动员的广告投资已遍布大街小巷。以谷爱凌而言,其在2021年之前承担的均是与体育或者滑雪运动有关的广告代言,但在冬奥会之后,她的代言会瞬间剧增,包括其已成为中国银行的代言人,或者承揽诸多与传统竞技运动无关的广告代言。其中体现出的即是金牌和冠军的利益驱动因素,故王智慧发出疑问,究竟应如何在媒介喧嚣的场域空间里去冷静地看待金牌和冠军?2021年“双十一”期间,京东平台上滑雪服消费增长率同比增长270%,滑雪单板增长率是590%(当然数据的追踪有待考量)。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购买雪板的需求增长了590%,雪镜的消费增长了300%,而且尽管面临着疫情风险的限制,在“双十一”之后的冰雪计划出行率也同比增长了206%。这些数据也足以表明,中国对于冬奥的激励确实能够对冰雪文化消费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由此,王智慧指出,这些数据以及北京冬奥会营造的启蒙与参与的场域空间现象表明,中国目前有着巨大的冰雪文化消费群体,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但无论是其他媒体统计的数据,还是上述的京东数据,这里边绝大部分人都以跟风心理、从众心理去参与冰雪的文化体验和消费。除此之外,更宏观的因素是在现有冬奥会背景下,国家需要推动冰雪文化消费,推动冰雪产业发展,正如《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所要求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初步形成以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为基础,冰雪大众休闲健身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以冰雪体育旅游为带动,冰雪装备制造为支撑的冰雪产业体系。到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000亿元,到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
4.3 冰雪文化消费群体的阶层差异
过去人们常说体育是有钱又有闲的活动,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悖论,但处于不同时代背景,物质条件不同的状况下,这又何尝不失为一“真理”。现如今,冰雪运动项目便可说是符合这一“真理”。王智慧认为,作为冰雪文化的体验者来讲,它目前实际是一个高消费,代表着中产阶层基本消费的格局状态。依据丹尼尔贝尔在社会结构转型现代化的研究观点,后工业社会是因中产阶层的形成,被视为现代化走向成熟、稳定的标志。同时,套用这个认知,就可说以冰雪旅游为主体或者是以冰雪文化体验为主体的中产阶层的培育和形成,是带动更多社会群体的参与及激发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的关键,故中产阶层消费在保证冰雪产业稳定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按照现在社会阶层的划分(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国社会里仅有21%的人群属于中产阶层。所以,能够长期从事冰雪行业,能够长期从事越野滑雪,或者马拉松等户外探险行业的消费群体,是脱离普通市民阶层的。由此可见,冰雪文化消费虽是面向全国民众,但[JP2]无论是按照客观发展规律,还是冰雪文化消费定位,其目前的消费群体都存在较大阶层差异。那么,如何延续现有消费群体,使之能够产生推动冰雪消费的常态化力量,是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更应关注到普通市民阶层的需求,消灭冰雪文化消费中的阶层差异。
4.4 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后的落差现象
易剑东指出,奥运会的举办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希望能够与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发展并存,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同时,国际奥委会意识到,小的申报国家或城市举办非常困难,从而比较倾向于较大的经济体,如巴西举办时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而雅典勉强举办,但据说每个雅典国民因奥运会背了5万多税收,直至现在也仍未偿还完成。因此,在奥运会申办阶段,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城市提出一个要求,即申办城市乃至整个区域需要有相关战略匹配。从过往经验看,办一届奥运会或冬奥会,可带动旅游、医疗、安保、教育、物流等诸多领域发展。但除体育外,其他产业难以计量,因为它们可能会为了奥运会极速增加投入、极速带来产出。由此,可以确定,在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后会产生巨大的落差现象。
首先,举办冬奥会的挤出效应。以奥运会为基础,很多投资均倾向于与奥运会直接相关,北京奥运会业务口是68个,到北京冬奥会是54-56个,包含交通、通讯、人力资源、清洁卫生、环保等54至56个行业,奥运会非常有辐射性。那么,这些相关投资在赛后能否继续实施,或者能否受益?不难发现,它们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且会导致挤出效应产生。其次,举办冬奥会的政策落差效应。北京出台的用水政策对特殊行业用水收取特殊价格(140元以上/吨水),以此为标准,开雪场基本上无法盈利。因此,在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用水政策有所调整,规定只有当用水量超出正常限值后才按高价收费。如果这些相关政策无法继续实施,包括河北的7个大型雪场,几乎都无法盈利。再者,举办冬奥会的行业投益效应。冰雪行业对配套行业要求较高,如交通、酒店服务、餐饮等。因为,消费滑雪的群体比较注重服务质量,行业配套不齐全或者质量较低均有可能浇灭人们滑雪的欲望。因此,一旦冬奥会热度逐渐消散,与之相关的所有行业可能在投资与收益上均有所落差,并不是想当然的所有行业都能受益。总之,北京冬奥会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而我们也将之牢牢把握,但我们更应冷静思考,理性对待前进中的每一步。
5 金山银山: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东北振兴
5.1 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的研判
当前,我国冰雪产业虽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已经开始逐渐趋向于高质量发展,这可以说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此,张瑞林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对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作出研判。从国际情况看,第一,从全球各地区滑雪接待人次及输出人次占比来看,2016年至2020年亚太地区逆势增长,供给侧及需求侧呈现明显东移态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快速增长的冰雪需求市场,中国冰雪产业发展迎来黄金周期。第二,全球冰雪产业主要集聚在欧洲、北美和亚洲东部,随着资源供给、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中国将成为冰雪产业转移的需求中心和供给重地,中国的冰雪产业发展将迎来新机遇。第三,在世界十大冰雪旅游目的地强国中,举办或申办成功冬奥会的国家有9个,美国、法国、加拿大均举办过3次以上。举办冬奥会次数越多的国家,其滑雪人次越多,冰雪旅游吸引力越强,冰雪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因此,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是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冰雪产业和冰雪经济也将更多地得到世界关注。
从国内情况看,第一,北京冬奥会促进冰雪产业要素向华北、东北地区集聚,如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滑雪场占全国51.56%、滑雪爱好者占72%、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数量占55%,冰雪旅游强市和强县(市、区)主要位于这两个区域,为冰雪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第二,打造“亚布力滑雪场”“崇礼滑雪场”“万龙滑雪场”等度假属性强的国内大型滑雪度假区,接待床位数量、缆车数量、雪道总面积和年滑雪人次,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一直是中国滑雪度假的引领者,开启了全国冰雪产业转型升级新时代。第三,中国冰雪装备产业先由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北方向南方转移,而后在北京冬奥会等因素推动下再次向北方迁移,与冰雪旅游集聚发展的华北、东北地区实现空间重叠,冰雪装备与冰雪旅游“双核驱动”为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基于以上情况分析,得出冰雪产业正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格局。
5.2 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影响因素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时刻在脑海中回荡。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使之能够比肩甚至超越欧、美、日、韩冰雪产业的实力,是冰雪人始终为之努力的方向,但是我们目前确实面临着不同因素制约及影响。张瑞林认为存在三个制约因素,即中国冰雪产业市场主题亟待加强;中国冰雪产业消费模式亟待创新;中国冰雪产业体系组成要素亟待完善。进一步分析,首先,影响冰雪产业市场主体的产品生产企业和服务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其中,产品性主要表现为冰雪重型装备(造雪机、冰车等)和冰雪器材(滑雪板、滑雪鞋等)以及冰雪运动服饰(滑雪服、滑雪帽等)关键核心技术落后,高中低专业技术人员缺失;服务性主要表现为冰雪休闲健身服务的有形性服务被感知度不高(设施)、可靠性服务的承诺呈现度不强(声誉)、响应性服务的反应能力迟缓、安全性服务的胜任能力不足、移情性服务的客服人员投入精神欠佳。其次,冰雪产业消费方式尚显传统单一,冰雪消费的融合性需求(休闲、度假等)满足度不高,冰雪消费时间性成本阻滞力未被削弱,冰雪消费政策激励措施未能充分体现,冰雪产业观赏性消费和体验性消费形式尚显固化单调,冰雪产业消费群体培育机制尚待开发。再者,冰雪体育产业体系尚未健全,影响产业体系形成的产品服务标准化、产品质量认证与检测、规上和规下企业(个体户)统计制度等主要要素尚处于缺失或断裂状态。经调研,目前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单就体育统计环节而言,仍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份不具备健全的冰雪体育产业体系。
易剑东提出两个问题,认为如果无法解决,冰雪产业无法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那么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冰雪产业发展的主要掣肘因素。首先,2021年我国的人均GDP是1.27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是0.55万美元,恩格尔系数是28%,这三个经济因素不理想,如果未能达到相应标准,很难使24.56%的人愿意在滑冰滑雪上投入。其次,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发展历史短,无法与其他行业形成良好的耦合度。再者,冰雪运动技术动作难、运动风险大、消费门槛较高。第二,冰雪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体育产业的数目很“漂亮”,但报表所呈现出的数据却发人深思。目前,冰雪产业呈现的并不是有效的产业发展结构,如果其合理有效,赛事公司不会全部是亏损状态。可以说,我国冰雪产业虽然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但目前存在种种阻滞因素,若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冰雪产业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将会很艰辛。此外,易剑东回答了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与“双碳”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赛后中国雪场数量会缩减,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冬奥会结束后关注度冷却后的结果,且目前国内800多个雪场本身并不是都在正常运营。同时,由于气候、项目竞争和选择原因,让中国24.56%的人都参与冰雪运动不现实。由此认为,赛后冰雪产业的市场主体会减小,但规模更加集中,故二者之间虽有矛盾,但不会产生较大问题,对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5.3 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5.3.1 规律认知:洞察发展规律,提升发展实效
张瑞林指出,冰雪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特征是推动和制约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认识和利用得是否充分和主动,将直接制约着我国冰雪产业(朝阳性产业)能否实现跟跑、并跑、领跑的水平和状况。为此,认真研究市场经济背景下冰雪产业发展规律,是实现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实现冰雪产业政策能否激发冰雪市场活力(如金融资本是否能流入、市场关注程度是否能提升等)、冰雪产业发展关键制约要素(如人才、技术等)能否被破解、冰雪产业全产业链条能否被建立健全或延伸、冰雪消费结构能否被优化拓展、冰雪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否被提档升级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对其发展的规律性认知,且要全面而透彻地认识。如此,才能精准定位冰雪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瓶颈,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从而提升发展实效,使之发展行稳致远。
5.3.2 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主导,解决政策梗阻
张瑞林指出,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体现政府主导作用,发挥政策引领作用。首先要明确政府主导的内涵和力度。即根据政府职能和权限,制定冰雪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冰雪产业发展政策、强化冰雪产业发展监督,进而服务冰雪产业发展。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是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力度和创新,具体体现在吸引市场主体关注和介入的税收、人才、水电暖运维成本等是否具有激励作用。易剑东亦强调,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更多来源于消费,为了从消费驱动的视角去推动行业,必须及时发现关键问题,解决政策梗阻,才能推动冰雪产业发展。其次,要突出政府主导下的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准确判断冰雪企业主体成长的特殊属性,研究探索市场化运作基础上的政府职能转化与助推(培育)企业成长衔接途径。即按照政府职能转化要求,认真研究对应冰雪产业发展的“放、管、服”改革内容和事项,让市场对“权力”既能接得起,对“资源”又能接得住,也即政府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对滑雪场等市场主题企业的塑造。如果一“放”了之,便会形成忽视职责和效益的结果。因此,在重视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也要重点关注于此,进而主动地打造适应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而制约“营商环境”的关键因素,根本上便是政策问题,故要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政府主导,解决政策梗阻。
5.3.3 创新驱动: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突破
张瑞林指出,基于冰雪装备制造,需要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等重要因素,尤其发展重型装备企业,若缺乏技术与人才肯定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如果不能对此有充分认识,冰雪产业核心技术的产生将会很难。因此,要发挥冰雪装备产业的创新驱动作用。通过体制创新、人才聚集、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建设,以创新驱动专业人才培养,突破关键技术,从而加快推进重型冰雪装备、轻型冰雪器材与智能化、智能型的装备的协调发展,打造全球性的冰雪装备产业生态圈和国际一流的冰雪装备产业研发基地。易剑东亦指出,当前冰雪人才欠缺,专业人才及高级人才更欠缺。目前,媒体报道等对专业基本知识不了解,如奥运会运动员注册问题、运动员国籍转换规则等基本常识不足。这也暴露出体育院校学科专业体系设置的问题。在人才如此欠缺的背景下,为什么体育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某院校体育管理专业的某个班级学生80%不在体育行业就业。另一方面,教育部虽然提出产教融合,但在体育系统实施却很难,如某体育院校虽有科技园,但却被别人挂牌等,这些问题非常突出。同时,易剑东认为,要突破关键技术,解决技术瓶颈,追赶世界领先技术。为什么无法突破?一是欧美等国占先(欧美冰雪装备品牌占领全球市场70%的份额),二是国内消费量较低,可能导致斥巨资研发的产品,无法达到理想收益效果,但这是实现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能逃避的问题。总之,必须要以创新为驱动,解决专业人才欠缺问题,从而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5.3.4 数据保障:推进智库建设,精准分析定位
易剑东指出,当前说真话、说实话的人越来越少。目前,学校、社区、商场、俱乐部等基层渠道通过冬奥会已经获得很多福利,如部分学校会到社会上购买冰雪服务等。但是,当下这些保障体系是否能够得以延续,我们需要得到真实数据。比如,基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设的500所奥运特色学校,实际上现在只有50所在运营,其余450所已完全停运。本次北京冬奥会的冰雪特色学校总计有1500所以上,这些学校是否可以持续运营?这需要通过体育智库来统计。因为,体育智库之存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克服信息不完全传递,为我国体育事业战略和决策提供“思想工厂”和“思想市场”,让观念、思想进行碰撞、讨论,进而提供更优秀、成熟的产品以供政府决策者进行选择。其中,我们更应重视民间智库建设,只有通过第三方进行数据统计,才可得到真实数据,以避免因数据误差导致的错误决策,或者盲目乐观。因此,推进智库建设,对冰雪产业发展问题精准分析定位,保障数据真实,以提高决策科学水平,是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5.3.5 协同带动:优化产业结构,建设体系链条
张瑞林认为,首先,要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拓展冰雪运动项目布局,优化竞技成绩奖励政策,强化科技助力和科学化训练,扶持冰雪运动竞技运动人才梯队,完善冰雪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冰雪运动场馆建设,打造“冰雪赛事+”品牌性竞技赛事、大众赛事、商业赛事活动,以发挥冰雪运动基础推动作用。其次,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冰雪文化内涵,发展冰雪文化新型业态,增强冰雪与现代艺术、电影文化、影音娱乐等的嫁接融入。打造“冰雪博览会”,以发挥冰雪文化产业辐射作用。再者,打造世界级滑雪度假综合体(年度雪季接待量超50万的滑雪场),著名冰雪乡村旅游胜地,以发挥冰雪旅游主体带动作用。最后,在不断加强冰雪产业主体培育、冰雪消费模式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设和体育、文旅、市场监管、统计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努力建设适应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完备的冰雪产业体系链条。发展“冰雪+交通”,提高重点冰雪区域交通通达性;建设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实现冰雪科技突破;创新拓展寒地大数据产业,培育发展“大数据+冰雪”应用模式;优化冰雪运动体验、旅游线路设计、装备数字化改造等服务。从而,优化冰雪产业结构,建设完善冰雪产业体系链,在与其他行业的协同带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5.4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东北振兴的思考
5.4.1 北京冬奥会成为东北振兴的契机
过去人们常说:“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更多是指东北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薄弱的现象。但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举行,中国冰雪文化和冰山资源得到展示的同时,东北冰雪产业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东北运动员在冬奥会赛场的出色表现也为东北提供了巨大机遇与久违的存在感。如同前中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王濛所认为的,北京冬奥会一共有三种语言,第一是英语,第二是普通话,第三就是东北话。1月28日公布的数据也显示,176名冬奥会运动员,如果按照出生地划分有100名左右的运动员来自东北,而热衷短道速滑比赛的运动员都是来自东北。就此,王智慧提出金牌改变社会流动的观点,发出身体是否成为底层所拥有的原始力量,从而在整个社会里起到关键作用的疑问。答案或许是肯定的,因为“在运动员的初级意识形态里所建构的表征成绩的‘金牌’与‘冠军’是个体参与竞技训练的早期动员机制,也成为未来转化社会资本的最有效图景”。对此现象,王智慧提出三个疑问,即我国多数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的阶层同质性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我国竞技运动现状是否代表着竞技项目参与群体的固化?金牌与冠军是否能够带来主观阶层认知和民众获得感?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但无论怎样,北京奥运会给东北人带来了久违存在感的事实不会改变。同时,基于北京冬奥会而激发出的民众冰雪旅游和参与动机将会使东北成为下个雪季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也会给东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再开发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机。
5.4.2 北京冬奥会带动东北产业结构调整
王智慧指出,东北文化里先天具备的冰雪资源,及后天在经济里所呈现的冰雪竞技项目统治优势,均能够持续强化“冰天雪地也是金山”的发展理念。同时,国民冰雪文化的启蒙种子,通过北京冬奥会营造的场域空间已经播撒。那么,如何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我国冰雪产业,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呢?王智慧认为,第一,以冬奥会举办为契机,梳解东北后奥运时代冰雪文化消费的潜能,对于潜能消费,或者说产业发展,其重要着力点是完善并构建新型产业链,以丰富经济活力。实际上,东北很多冰雪场地的产业辅助结构确实不如京冀(张家口和北京)。在北京滑雪场周围,围绕着冰雪服装消费、器材消费,形成了冰雪器材一条街,或者说产业地带,而这昭示了确实存在一定的冰雪消费群体,从而启示了东北产业结构需要转型。第二,以冰雪旅游带动冰雪文化发展,带动东北产业结构调整。过去,服务业是东北相对薄弱和滞后的一个产业,如前几年出现雪乡消费的问题,及诸多改变东北旅游形象的负面问题,实际上均与此因素有一定关联。基于此,发挥冬奥会具体效应,如“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或者东北三省冰雪资源的体验,即是这种效应的宏观呈现。以此打开东北冰雪旅游产业,这是一种新兴产业意识,是催生新兴产业结构的思维理念。第三,以人为关键,以冰雪旅游或者冰雪文化消费展现资源禀赋、文化禀赋力量的同时,要改变传统东北所呈现的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使之转向生态文明的思维。总之,这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是以北京冬奥会带动东北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振兴东北所需要的具体举措。
6 结 语
工作坊最后,程志理回答了这两天的热门话题“谷爱凌现象”中关于一个孩子成长期的身体运动问题。从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角度来理解,体育是人成长的重要方式,有必要把体育纳入社会性的全民教育体系中。体育全过程均需符合和适应生命规律,生命资源的系统开发、汇聚、积累,构建了身心一元的“体育命赋性”。谷爱凌有着美国思维和中国情怀,她不断挑战自我,这是人类的基本精神,世界应该有的样子,她证明了“体认范式”下成长的一代,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不是冲突的,为我们有效落实“体教融合”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也验证了体育三性——命赋性、教育性、成长性。
随着北京冬奥会接近尾声,人们的目光也由冬奥会的赛场逐渐转向其后期效应,但也正如易剑东所认为的,由于之后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不要奢望冬奥会的效应能够自动、如期、长远地实现。因此,如何更好地阐释“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的如期实现,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工作坊的召开,从冰雪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北京奥运会的启蒙价值,从具身体验角度阐释了北京奥运会经济效益生成,从文化消费角度解析了冰雪文化消费现象,从体育产业角度思考了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及东北振兴,为更好地实现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认清形势、指明问题、厘清思路、提供对策,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镜鉴。
文献引用格式:
崔旭艳,殷怀刚.中国梦与奥林匹克风——《体育与科学》“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后期效应”学术工作坊综述[J].体育与科学,2022,43(02):8-16.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