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经契约档案·NPD7031」没有脱欧前的那个狂欢的伦敦

鹿小姐 阅录评 2020-03-25

「神经契约档案/Neuro Protocol Document」是「远人计划2」开源创作的基础。

今天我们解锁「神经契约档案·NPD7031」,这是陈怡博士15年前担任《东方早报》记者时的作品。

点击了解:陈怡博士签订神经契约

透过这组文章,你可以了解脱欧前的伦敦,曾经是多元文化的狂欢地,一座对外地人、外国人和外星人非常友好的都市。那个时候,似乎每一个伦敦人都愿意「近身远人」,「远方」似乎已经消失,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透过这组文章你可以了解聚焦外地人、外国人和外星人的「远人计划」,你也可以开始创想,英国「脱欧」宣判了「多元主义」失败之后,伦敦是否正在疏远「远人」?疏远外地人、外国人和外星人?「远人计划2」应该怎么续写?


近身远人:移民的文化实践及思考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怡  发表于 2005-10-9  


一次关于“远人”的文化行为吸引了我们,一些关于“远人”的思索持续地搅动着那些思想者与文化人的神经,而全球数以亿计的“远人”正在以他们原子式的个人行为累积起一场飓风,风化了地表、地貌。


即使我们不能像那些乐观的人们一样乐观地认为这场飓风会将我们引向美妙的天国,但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已经无法和这远近之间无数年的拉扯纠缠分开了,在我们的身体里,就有无数的远人。


上月初,欧盟批准了中欧就中国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在北京达成的协议,滞留在欧洲各港口的约8000万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最终扫除了进入欧盟市场的最后一个法律障碍。


就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的不久,英国艺术家杰米尼·杰克逊从一个《南亚邮报》转载《纽约时报》的社会故事中获得灵感的装置作品《中国制造》在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展出。屏幕的一边是一位中国妇女长达6分钟的中国传统弦乐器二胡经典曲目独奏,从画面上人们可以知道她从中国来到伦敦师从一位英国人。屏幕的背面则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另一位中国妇女由农村走向城市的打工之旅,她最终在一家化妆品厂落脚,为西方市场制作假睫毛。同样是艰巨的任务、重复机械的劳动,但女音乐家最后在伦敦的舞台上登台亮相,获得了内心的解放;女民工却在对每月必须面对的数量高达400片的人工睫毛这样近乎不可能的生产定额的厌倦中丧失了自身在经济和社会领域获得解放的可能。


两个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制作二胡和眼睫毛共同的材料———毛发得到体现,之中也蕴涵了一种对立:商品可以美化人的外表,艺术则用来陶醉人的内心。


沿用这种不同元素之间通过一定逻辑相关联的思考模式,也许我们脑海里的图景可以由此延伸开去:如果以“对世界的压力”为焦点词,那么与当代中国制造经济相对应的、以北京798艺术仓库里“摆摊式兜售”形态为部分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显然还只是前瑞士驻华大使希克和比利时人尤伦斯等国外收藏家们举手可控的囊中之物。


如果用“文化产业”作链接,那么与大都市里目前普遍缺少价值主导和现实关怀的当代“纯”艺术所缺乏的市场形成对比的,却是在中国西部内陆正处于轰轰烈烈开发和“复兴”阶段的城村里,那些面目暧昧的“中国制造”或真假难辨的“外邦遗痕”所赢得的追捧:


从甘肃武威北上张掖,途经永昌县,在位于永昌县城西南15公里的焦家庄有一个俗称“罗马村”的地方———骊靬。这个村庄除了河西走廊历史名城骊靬遗址(骊靬古城今已不存,该地只有一段长约10米,高逾1米的古城墙,黏土夯垒,墙体结实,据考为汉代所筑,被认为是骊靬故址。)之外,还有一座距离骊靬遗址不远的欧式乳白色方形圆顶纪念凉亭,上书“骊靬亭”三个大字。旁边还有一些粗糙的罗马英雄雕刻和简单的欧洲风景雕刻。最有趣的是凉亭中央的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关于罗马军团的传说,落款为“永昌县人民政府”。耐人寻味的是,碑文里没有透露出“这个传说的真实性目前仍在争论中”的信息。


现在兰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正打算从该村村民的DNA中提取证据,但地方政府已经等不及了,不管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先建起了一条“罗马旅游文化街”,这一视觉呈现,意味深长地折射了当代中国“西部开发语境”下,所谓的“文化产业”在西方概念通过权力和经济的力量流通于中国并运作后,怎样使真正的西部文化面临窘境。同样的,西安的“回民坊”里,兜售着由消费统一决定了的“东方美食”、“中国符号”,福建、金门、成都、兰州的具体地名一概被抹去,笼罩于一个“遥远他者”的诉求下……


那些为了生存远渡重洋去异国他乡的移民们,他们的梦想和那个从二胡起源的国度到英国学习二胡的女演奏家一样荒诞,而又从荒诞中盛开出理想的花朵,还是像那个“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女民工一样,只是换个地域,经受甚至比在故土更加辛苦的劳役?这是他们主动的选择,还是那些在他乡梦圆的人们带来的“影响的焦虑”?穆斯林们收起“黎明前的认同”,转身融入白人人群,成为“唐人街”“小甜瓜”眺望中的风景的时候,那一瞬怀乡的辛酸有人来倾听吗?他们的处境和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化又有什么隐秘的关联?


岳路平的“远人”计划所要实现的也许正是整合这些看来纷乱芜杂、互不相关的时代现象,并穷究其后盘根错节关系的野心。这有点像那个600年前从阿拉伯半岛来到中国的“远人”,他面向世界的主动性也正成为今天岳路平身上远古“中国文明”的一个基因。


“远人计划”关键词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怡 采访  发表于 2005-10-9


“远人计划”项目负责人岳路平

远人


明清时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汇———“怀柔远人”,它折射了传统中华帝国朝贡体系中的全球概念。西方学术中有一个对等的概念:“他者”(otherness),这个概念侧重的是异国情调,以及如何从中汲取营养。事实上,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一直较少,他们忽略了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个由多民族文化构成的文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国家(nation)当然,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自我误读的一个结果。我希望在不同的文明之间形成一种对话。“远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间渡


中国文化的现状需要一种命名,而我们今天缺少一种命名的勇气。英语词根中有一个“inter”,就是中文“间”的意思,“国家间”、“网络间”……都用这个词根。所谓“渡”,可以看作是一个由“developing”到“developed”的过程。而今天的中国文化在我看来,更接近于“在‘A’和‘B’之间作选择的协商、谈判”和“向现代化过渡”这两者的结合,用“间渡”更能说明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同时,“渡”有两层含义:除了现代化进程的“过渡”,还有文化间相互“渡过”的含义。所谓“渡”,也意味着从此岸到彼岸,但你到了彼岸,还不一定是彼岸的人,依然会有一种游客的心态,这也是中国文化现在的处境。亨廷顿曾经说,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不是像非洲那样完全被西方同化,而恰恰是为了抗拒西化。在政治、经济上学习西方,但语言、文化被顽强地保存了下来。


上海(曾经的通商口岸)和香港(曾经的殖民地)都是殖民主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全球大都市。它们都是“间渡主义”的实验场。谈判、过渡通常最先会发生在此。我感兴趣的是,西方的现代化如何通过种种文化符号的渗透、演变,从这些沿海开放城市一直渗透到中国内陆像西安这样的地区。

空间站


“空间站”是我对自己(可能也包括其他移民)多年以来生活状态的一个隐喻。我使用这个提示疏离感的概念,因为一方面它是向外拓展的象征,另一方面它有坚硬的外壳来与危险的外部环境相隔离,有自我保护的功能。我在西安生活十年,现在的户口终于也是西安的了。但是我感觉自己一直跟西安有一个强烈的距离感,这是“土著”居民无法感受到的。我会时时刻刻把西安当作一个整体,站在远处来观看。我的内心里面只是把它当作我的一个驿站,在内心深处提醒自己的情绪根茎不要跟这里的土壤发生关系,因为我还要上路。我像是宇航员一样穿着一件厚厚的宇航服在保护自己;同时我又要不断地走出舱门,去勘探这个基地的状况。因此我能够保持持久的对西安的好奇心。这种自我保护和向外探索的自觉随着岁数的增长越来越强烈、明确。伦敦的唐宁街以作为“空间站”的意义来说,与我“继续西游”途中携带的蒙古包没有太大差别,它们本身都是一个行动的空间,我的行动是游牧性质的,不断地在路上去寻找与人们互相理解的真诚。

多元文化


英国向全球扩张时,从非洲运了许多奴隶到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地区,这些人,主要是其中的黑人奴隶后来滋生出一种自己的语言,好像叫“克里奥尔语”,用的是英文单词,但语法却是西非的,这让英国人看到了文化完全同化的不可能。现在英国在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时技巧就相对高超。“多元文化”在英语中叫“multiculture”,这个词组的最初意思是“多头怪”,欧美国家现在把它看作是一种拼贴式的“马赛克文化”,已经在原来的贬义中融入了褒义,尽量使其他民族保持原来的权力、社会组织结构,同时能够与主流文化平等相处。而我们常常将“多元文化”实施为“localization”,外来文化或少数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中就像“一把糖或盐洒到水里”,转眼就看不见了。这种强大的“同化”力量是真正的同化吗?穆斯林“黎明前的认同”让我对此产生了疑问。(早报记者陈怡采访)


诺丁山狂欢节pk壮族“三月三”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怡  发表于2005-10-9  


岳路平去伦敦进行“远人计划”期间,8月28日、29日两天正好赶上诺丁山地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上百个街区里分布了上百个演出地点,以黑人为主的少数族裔穿着缤纷多彩的服装,在大卡车上载歌载舞,将hip-hop的音乐开得震天响。整个伦敦出动了一万名警察,耗资850万美元来维持秩序。游客从地铁站出来,挤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基本上就不能动了。


这是全欧洲最大的露天Par-ty,但在当时岳路平的感受中,这个地区内部的复杂性已经不完全是在国内看影碟时,休·格兰特和茱莉娅·罗伯茨呈现给观众的轻松幽默可以一笔勾销的了———就在这之前不久,伦敦“7·21”爆炸案的四个嫌疑犯中两个(来自东非索马里的移民)就是在这里被抓获的。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这个地区就以少数族裔经常闹事的混乱出名,从1964年起,伦敦政府每年在这里举办为期两天的狂欢节,让当地人尽情释放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喜悦的、愤怒的、悲伤的、不平的……如果没有今年的爆炸案,人们几乎可以完全相信伦敦政府的权力运作在技法上的想像力,在这些年是多么成功地控制了那些在当地没有生根、缺乏安全感的移民们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就像巴赫金在他的狂欢理论中所揭示的那样。


在这个热闹无比的盛大节日里,岳路平感到了悠悠的乡愁,那里有童年的记忆。


“在1980年代,文化馆就是中国精神生活的中心,有点像现在的中央电视台。我母亲在全广西总动员演出《刘三姐》的时候,是县里的佼佼者。用现在的话说,她就像县城里的‘林心如’,绝对是个受欢迎的‘红人’。但是后来电视、电影涌进来以后,政府对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的扶持就渐渐少了,现在的‘三月三’庆典已经不太请少数民族的艺术家,改办成了‘大地飞歌音乐节’,请王菲、蔡琴、罗大佑这些港台歌手来演唱,这也难怪,艺术是要服务于市场的。”


成年后岳路平的失落其实与母亲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艺术家号召力的渐渐淡化没有太大关系。今年7月,当他以“远人计划”的项目,成功地申请到英国艺术委员会每年从英国六合彩的赢利中得来的几亿英镑艺术基金中的一部分,站在位于英国权力核心的唐宁街白厅(WHITEHALL)、春园(SPRINGGARDEN)一带的英国文化协会演讲厅里作演讲的时候,他依然一点不掩饰自己“在想象中找回了当年站在文化馆的楼顶放烟火时的优越感”那种孩子般的得意和喜悦。


童年的他所不理解的文化馆员优越的原因,这时也豁然开朗了。而这种懂得里,却包含了隐隐的悲情:似乎同样是艺术由政府养着,某种程度上,给予现在的他这份优越感的英国政府的行为,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由无数他的同伴们所汇成的当代中国艺术的走向。


这种影响力,在曾经的中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号召来实现的。“岳路平”的名字,就像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后留下的一个理想主义的尾巴。于是他的悲情里,就有了九曲回肠的心路历程,那种一个家庭与少数民族文艺命运紧密相连的沉浮经历,在今天看来近乎传奇,但确实足可以给有悟性的人以巨大的启迪。


在岳路平的记忆里,当年的《刘三姐》可不是现在张艺谋电影里的印象“刘三姐”,那是可以载入社会主义文艺史册的。母亲一直以来是县里的文艺骨干,而父亲几乎就是因为《刘三姐》和当时缤纷多彩的文艺生活的“诱惑”,放弃了高中的学业。这样一个被民族文艺深深引导的家庭生活在后来《刘三姐》的命运迅速地由盛转衰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像许多因为出演该剧目而受到牵连的演员一样,曾经是剧中男、女二号的岳路平的父母亲也被下放到农村。艺术的理想在政治面前何其脆弱,他们希望孩子未来的命运不要像自己这样坎坷,所以给他起名“路平”,而岳路平今天依然清晰地体味到其中的理想主义色彩:“‘岳’是高山,山路怎么能走得平坦?”


尤其,当他总是带着一种“远人”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这个成长道路顺利、笑语爽朗明澈的年青人的视线里也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淡淡忧愁,与其说是一时一瞬的地理乡愁,毋宁说那是一种永恒的文化乡愁。


无疑,在今天专门用工商管理学中的“eventmanagement”课程来应对“诺丁山狂欢节”这样的事件,并以与经济利益制度化结合的策略来实施文化管理政策的国度,文化和其所带来的产业经济都会走得更稳健、更有生命力。而体育与文艺,从来都是社会主流权力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媒介。岳路平感兴趣的是:中国当代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再现与诺丁山狂欢节对少数族裔文化再现的对比。这里面一定有相似之处,比如他发现,英国文化协会也会因为对艺术项目评判机制的不健全而养懒人,和他一起的孟加拉国女艺术家的丈夫,就因为和该艺术项目官员关系不错,而住到了艺术营,心安理得地占据了原本属于其他艺术家的资源;但这里面显然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壮族的“三月三”消失了,而英国少数族裔们的“诺丁山狂欢节”却存在40年了,依然这样红红火火。


记者手记:主动性是谈判的筹码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怡  发表于2005-10-9  


当代艺术常常是需要一些概念和噱头的,比如:“从‘7·11’到‘9·11’”。一开始,我们就被这个项目书上的标题吸引住了。岳路平一定是个聪明的人,在他的“远人计划”到伦敦的GASWORKS艺术中心发展的时候,他选择了7月11日去,9月11日回。因为今年的7月11日,是穆斯林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日;今年的9月11日是美国遭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袭击4周年纪念日。他说:“纪念日可以最大化地提示记忆,影响现实。”


《大英帝国剑桥插图史》中评价精通英语,但坚持用孟加拉语写作的泰戈尔:“他极大地改造了孟加拉语,使孟加拉语成为文学语言。”岳路平认为,这样的主动性才是我们将来真正与西方谈判的筹码。


而他的“远人空间站”,也因此在时间的河流里获得了一种与空间上的向外拓展同样的开放性。三年前,他决定继续唐代伟大的玄奘和尚的西行(目标是中国西边的印度)精神,走向瑞士(今天的中国人更向往的西方)巴塞尔;两年前,他带着一个蒙古包,从中国的西北农村行走到北京的798,这个蒙古包后来变成了“乌托邦蒙古包”,走到了法国里昂。


现在,他从自己喜欢移动空间和“永远在路上”的状态而引申出来的“远人计划”,已经将他这个在广西出生、西安成长的“远人”带到了伦敦,就像他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的行动打开的边界。他所要作的探索和发现,是在那些从2004年6月起就开始收集的一千零一个穆斯林的故事里,或者更早的行走旅程间。虽然到现在故事只收集了十几个,而这些民间的话语、地区的方言、根部的图像里面蕴涵的对话与玄机,却远比所谓“从‘7·11’到‘9·11’”这样概念化的语汇丰富得多。


一个只关注“7·11”与“9·11”的人无法体会日常生活中那些在某一时刻的爆发前涌动、汇聚的潜流,而岳路平,期待以一个与政治家“以土地换和平”不同的艺术家姿态,用对穆斯林故事真诚地诉说和聆听,来换取这个充斥着无数无形的“玻璃幕墙”的世界中未来可能的协商与和平。他也因此将自己区别于在中央帝国朝贡体系的世界观中“怀柔远人”的祖先,区别于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视角下,永远戴着有色眼睛看待“他者”的大洋彼岸的人。


岳路平说,彼岸不是终点,他期待用寻常日子里童话般的温情,点点滴滴地融化那一天、那一地的瞬间里,阴影般投在全人类心底的寒冷、恐惧与仇恨。


“远人”西行漫谈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怡  发表于2005-10-9


东方早报: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了西安、临夏和伦敦这三个地点作为“远人计划”的田野考察的现场?    


岳:我在西安住了十年,发现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有非常丰富的多元文化的线索。唐朝很多大臣都是从高丽等国家来的外国人。当时的长安分东、西两市,西市其实就是国际市场,它有很多多元文化的现场。    


第二个现场选择甘肃临夏地区,因为那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一个真正的“远人”聚集地。我们可以在这个地区得到这些“远人”在自我封闭、自我保护和为我所用地跟所在环境发生关系之间寻求平衡的种种策略的视觉证明。这些策略跟笼罩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很多微妙的区别。正视它们,可以使我们的文化健康地试探“多元化”的可能性。    


去伦敦是ARTISTLINKS项目促成的一个机缘,这座城市就像它东北区的午夜舞会呈现给我的一样,形形色色的人穿着奇装异服,跳着舞着就开始讨论社会、政治问题。你会发现各种国家、智慧、文化、职业、肤色的人在那里碰撞,这种碰撞也许是表面的,但我仍然认为伦敦是“伟大的多元文化的实验室”。


跨文化阅读中的“庄周梦蝶”    


东方早报:“远人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关注中国文化、穆斯林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关注在现场有哪些相应的收获?    


岳:这种收获常常是在各种视觉风景的汇合下发生的。种种有趣、怪诞的映照和互文,就像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是“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感觉。    


比如:西安市中心的“回民坊”,非常像伦敦中央地区的“唐人街”,西安人对回民的提防就像老外对“唐人街”里中国人的提防。更有趣的是:现在的西安“回民坊”的对面也开始建“Chinatown”,从前异国对中国文化的模仿现在又“出口转内销”地回到国内。政府在其上挂起“再现盛唐雄风“的横幅,而市民们普遍认为“Chinatown”将来应该是住老外的。这种种呼应而形成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景中折射的幽默实在“黑色”。伦敦的“唐人街”是中国文化的翻译吗?或者说是在伦敦“再现”中国文化?西安的“唐人街”是不是唐长安的“再现”?到底是“庄周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周”?要从真的“远人”、假的“远人”、在虚构与事实之间左右逢源的“远人”中清晰地分析这个问题,可能是“远人计划”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穆斯林世界里的双重风景    


东方早报:你曾经说起,在西安附近的一些村子里有些村民信仰基督教,他们的门神干脆就是用十字架做,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语法和西方基督教教义协商、谈判的结果,不是简单的融合。像这类不同文化“协商”的产物,在你的考察旅途中多见吗?    


岳:很多,这也可以列入我所说的“间渡”症候。从兰州到临夏的四个小时的车程当中,我们看到了沿途形态各异的清真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跟中国的楼阁建筑结合得十分紧密。在临夏,我们也看到曾经的外国人把伊斯兰教义融入中国传统的对联中,用的完全是汉族的视觉符号和语法,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信仰和群体认同。


穿越“玻璃幕墙”我们需要护照


东方早报:你所看到的不同地方穆斯林世界的生活,是不是也有些差别呢?    


岳:其实穆斯林内部也是多元的。但是尽管中国临夏、西安地区的清真寺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英国的清真寺有西方建筑的风格,这都不影响它们在内核上认同的一致。“‘7·7’爆炸案”的四个嫌疑人都是英国人,但人们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是:他们都居住在穆斯林聚集的利兹社区。实际上在穆斯林社会中一直运行着“西方的”和“穆斯林的”两套文化,这在西方人看来很难理解,而中国人在伦敦的“China-town”对三条街名字的翻译中所采用的文化体系却和这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是两套的。    


某种意义上说,穆斯林有非常高的应变的文化能力。事实上,当我真正进入穆斯林文化,发现作为个人,他们彼此之间友爱团结,他们那种同胞之爱真的是无国界的。    


东方早报:你看到各地的社会开始在争取这种进入他们的世界“护照”了吗?    


岳:“9·11”以后,BBC等媒体都请了穆斯林社区的领袖去发言,作一些公开的演讲和辩论。在伦敦中央清真寺旁的RegentPark,你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头巾,穆斯林们在那里划船、喝啤酒,舒适地倚在弧度优雅的西式座椅上。我觉得这道风景是英国真正的骄傲。因为从前我接受的艺术教育告诉我,西装革履的白人倚在绿色的草坪上才是和谐的。而那个时刻,我相信那些穆斯林女性的头巾在这样的公园里涌动也是多么美好。    


当然,也许它依然潜藏着一些误解和危险:表面上看起来像一块民族调色板,其实仍然有许多看不见的“玻璃幕墙”,阶级与阶级、种族与种族并没有真正实现完全的平等,总有我们站在外面的人永远不会知道的,就像“唐人街”三条街名的翻译里只有中国人自己可以乐在其中的文化。所以,即便是这样的伦敦,依然遭遇了恐怖爆炸的袭击,这更加让我反思我们对待穆斯林的态度,在临夏和西安,我看到他们与汉族的交融,更像现在那里的戏曲《花儿》那样,从戏服、行头到内容,“汉为回用”的多,这显然是不够的。



end




远方已经消失,我们必须重新发现远方。


                   ——Fairy「《屏民窟谈话录》主角」


神经契约×远人计划2


什么是「神经契约」?


「神经契约」发起于2018年,是一个开源创作计划。目前已经有95人参与该计划「点击了解:神经契约


什么是「远人计划2」?


2005年岳路平在伦敦发起「远人计划」,聚焦作为「外地人」、「外国人」、「外星人」的「远人」。15年后的2020年我们联合「神经契约」开源创作计划,启动「远人计划·重制版」,即「远人计划2」,聚焦在作为「远程人」的「远人」。

点击了解:远程空间经营的哲学

点击了解:远程空间经营的艺术

「远人计划2」第一季时间跨度预计是两年,2020年3月26日启动,2022年初结束。在此期间将同步筹备第二季内容。

「远人计划2」第一季的场景设定在伦敦,呼应15年前「远人计划」的主场景。

「远人计划2」第一季分为两个板块:

「伦陷/London Has Fallen」是一个偏线上的互动媒介开源创作计划,成果预计将在2021年初发布。

「伦回/London Loop」是一个偏线下的互动媒介开源创作计划,成果预计将在2022年初发布。

神经契约档案

我们将陆续解锁「神经契约档案」,这些丰富的档案将成为「远人计划2」开源创作者的核心创作指南。这些档案包括:

……

创作者如何参与「远人计划2」?


1,选择你的创作方向

你可以选择参与「伦陷/London Has Fallen」的创作,也可以选择参与「伦回/London Loop」的创作,当然你也可以两者都参与。如果你对线上互动创作更感兴趣,推荐你选择「伦陷」,如果你对线下互动创作更感兴趣,推荐你选择「伦回」。

你可以根据「神经契约档案」选择你感兴趣的档案编号,针对性地参与创作。你可以选择创作:人物角色视觉形象,远西公园地图,纳米侦探操作系统、UI、服装系统、音乐系统,documen的武器、道具,四树宝藏……你甚至可以改写《屏民窟谈话录》,创作全新的故事。


2,签订神经契约

透过阅录评公号联系鹿小姐或者YOULOOP,了解「开源创作协议」,签订「开源创作神经契约」。


3,获得更多非公开线索,开始你的创作

签订「开源创作神经契约」之后,我们将会根据你的选择针对性解锁更多非公开线索,并且给出用于创作的工具「软件or硬件」、方法、原则的建议。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你可以跟我们持续互动。

根据你的创作进展、质量和意愿,你的成果将会被不同程度录入「远人计划2」的最终成果发布版本中。


「远人计划2」的开源创作延续三年前发起的「众创现实实验室」的玩法。「点击了解:众创现实实验室

「远人计划2」联系方式


官方信息发布媒体:阅录评公号

邮箱:249193221@qq.com

联系人:鹿小姐「电话:0086-187-1025-5625」

知识星球:神经契约星球


希望报名参加「远人计划2」的创作者可以透过以上形式联系我们

远人计划


「远人计划」是岳路平2005年在伦敦启动,于2006年结束的一个创作计划。探讨「远人/Far People」的处境,「远人」包括「外地人」、「外国人」和「外星人」。

「远人计划」由多件作品构成:《远人计划》、《1001夜》、《傅满洲》、《蔡罗马》、《拍卖》、《本初子午线》、《远人空间站》、《小英博物馆》、《忐忑现代》、《远人计划直播间》、《远人航班》、《蔡罗马的房间》。

广义的「远人计划」还包括「远人计划」之前的「继续西游」计划,以及之后延伸的「分水岭空间」、「花椒万国码」、「舍利回家」、「极体营」、「开源村」、「神经契约」等计划。


您可以从这个网址了解「远人计划」的部分信息:https://www.gasworks.org.uk/residencies/yue-lupi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