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少年家事法官姚轶捷:“沙盘”中读懂孩子的心 | 法匠
“两个孩子我肯定要一个!”
“他平时又不管孩子,孩子不能给他!”……
在这样一幅剑拔弩张的画面中,法官姚轶捷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面前这对夫妻已经是第二次上法院来闹离婚,育有一子一女,为了两个孩子的抚养权互不相让,各自阐述的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是, “孩子们怎么说?”姚轶捷静静抛出这个问题。
自2017年担任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静安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以下简称少年家事庭)庭长以来,姚轶捷几乎每天都要问同样的问题, “孩子是怎么想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往往考验着法官的智慧。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该如何沟通?如何让孩子去理解、接受爸爸妈妈即将分开的事实?还能多为他们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日常萦绕着她,也促使她带领团队摸索、借鉴、总结出一套套方法:引入心理干预机制、离婚冷静期、家庭指导……
“我始终认为,少年家事法官解决的不仅仅是家事案件,而是一个个社会问题。”姚轶捷轻柔但不失严肃地说道。在她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一段段少年家事法官“走心”的历程逐渐清晰了起来……
记者 | 王菁视频剪辑 | 张旭凡图片 | 张旭凡 部分源于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编辑 | 刘家杭出品 | 上海法治报融媒体编辑部
“我喜欢助人的感觉,法官就是帮助他人、匡扶正义的。”热情、正直的姚轶捷从小就立下当法官的志向,大学一毕业便进入了静安法院。而与少年家事庭结缘则是在2017年。彼时,静安法院少年家事庭经历改革,正是出成效的时期。而姚轶捷已在民事审判领域颇具经验。原本以为只是一次简单的业务调动,但她接手后才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
“和以往我经历过的民事审判工作相比,少年家事庭的外触面太广泛了。”姚轶捷坦言,曾经她也不理解为什么少年家事庭的法官在审判之外要做这么多社会工作,但当自己站在这个位置上,在适应的过程中,她感悟到:“家事案件的审判并不困难,审判之外才是考验法官智慧的时刻。一个案件往往牵扯着千丝万缕的情感问题。”
一对夫妻来法院诉讼离婚。育有一儿一女的俩人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时发生了冲突,丈夫认为即将上小学的儿子应该跟自己,但妻子则坚持姐弟俩都应该由她来照顾,因为丈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缺位。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一幕。
“双方的经济条件都不错。两个孩子,男孩跟着爸爸,女孩跟着妈妈,看起来也是合情合理的诉求。”看似合理的要求,但是姚轶捷关注的是:孩子们怎么想的?
在她的要求下,父母二人带着姐弟俩来到法院做沙盘游戏。进入沙盘室后,姐弟俩边摆放物件边叽叽喳喳开始聊了起来,“这是在抗疫、支援湖北……”而当姚轶捷赞叹弟弟时,姐姐也会很骄傲地夸赞,看得出姐弟俩的感情非常好。
“这种情况下,应该就是他们俩已经意识到了父母之间的问题,也知道这个回答其实就是今天的核心问题。”看出俩人的防备心理,姚轶捷不再继续追问。而是岔开了话题,聊起了平时生活的细节。渐渐地随着沙盘和言语展现,一幅幅画面也勾勒在了眼前。
孩子对于爸爸并不抗拒,只是长久以来,爸爸在他们的印象中,总是“回家很晚”“总是看不见”。沙盘中弟弟呈现出对父爱的渴望,而姐姐则是缺失父爱的愤怒,两人不同程度出现了分离的焦虑。姚轶捷走出沙盘室,对一直隔着玻璃观察孩子们的夫妻二人说起了道理:“爸爸在生活中缺失,这点你得认。孩子们的感情很好,他们之间的依赖性也很强。如果将他们分开,会不会造成心理落差?”当面临真的要将两个孩子分开的境地时,原本坚持己见的夫妻俩沉默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姚轶捷时不时地做着二人的工作。终于,诉求离婚的真正心理也浮出了水面。原来女方是觉得男方父母在二人婚姻中干涉过多,进而牵扯出了一系列争执,二人为了争口气,于是闹上了法院。而在姚轶捷的释理和开导下,双方正考虑调解解决。
“其实很多离婚案件中的双方,并没有弄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得到孩子并不意味着胜利,孩子是责任,是父母双方在今后的岁月中都得承担起的责任。”姚轶捷感叹道。
大多数情况下,离婚案件的庭审现场就犹如是情绪的“修罗场”,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双方都怀着或委屈,或愤怒,或不甘的心情,为了争财产、抚养权,用言语攻击着对方。“每对闹上法庭的夫妻,似乎都忘记了当初决定组建家庭时的承诺。”姚轶捷叹息。
审理这类案件时,她往往都要求双方当事人必须亲自来。不管是庭前调解还是开庭审理,她让双方尽情将心中的愤懑委屈吐露干净。“涉及孩子、情感的问题,不仅仅是争取到多少权益就能解决的。只有当情理的问题化开了,法理的部分才能解决。”姚轶捷随后讲述了一桩前后历时近三年的案子。
然而二人各自的心结却没有解开。有一年春节,男方将孩子带回去,发现孩子身上满是伤痕。追问之下得知竟然是妈妈打的。气愤的男方给姚轶捷打了电话,要求变更抚养权。
另一边,女方也声泪俱下来哭诉。原来,男方在离婚后不久就有了新的恋情。而女方既要带孩子,又要重新适应职场,加上男孩子调皮,种种压力之下,她情绪失控了。“很多父母打孩子,都未必是孩子的问题,只是当父母的情绪遇上孩子的调皮,就爆发了。”姚轶捷开导着女方。
走出了情绪的阴霾,眼见双方恢复了理智。姚轶捷开始解决核心问题,孩子到底该跟谁?“离婚案件中没有胜者,因为伤害最深的往往是孩子。”在这个案件中,女方存在打骂孩子的情况,男方已然有了新的家庭,这场判决显得左右为难。
姚轶捷发现这个孩子性格外向,但内心存在很多憋闷情绪。由于妈妈之前的不当处置,孩子对妈妈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通过细致的家庭生活调查,姚轶捷了解到孩子曾和奶奶的感情很好,于是她要求奶奶“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和,孩子和奶奶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再由奶奶带着他进入了男方的新家庭,最终权衡再三,本着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孩子判给了爸爸。妈妈也在姚轶捷和社工的帮助下,生活逐步步入正轨。在法院的安排会面下,母子之间的隔阂和排斥渐渐消散。而爸爸在亲子教育中,也更加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现在一到六一儿童节,这个孩子就会到我们法院来参加活动。也会对我说起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感受。”看到孩子恢复了阳光、开朗,姚轶捷的一颗心才算放下。
“以前的我是个急脾气。”看着记者讶异的神情,姚轶捷不禁莞尔。“但到了这儿,我就成为了一个苦口婆心的‘老妈子’,宁愿多花时间去把他们的情绪纠结点先化开。”毕竟,能多挽回一个家庭、能多让一对父母冷静下来,就是多呵护了一个孩子,“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姚轶捷所在的少年家事庭可以算是静安法院中调解率最高、上诉率最低的一个庭室,这与她的工作理念分不开。在她看来,许多当事人其实都是很痛苦的,如果她能一次性解决掉,把道理说清楚,把里面牵扯到的千丝万缕的情感利益关系理清楚,是希望他们能够心服口服地接受结果,而不是再重新经历一次这个痛苦的拉扯过程。
2016年,上海的王先生与东北女子玲玲达成代孕协议。玲玲生下了儿子天天,之后按照约定离开。然而母子连心的纽带让玲玲日夜难寐,她将王先生告上了法庭,想要天天的抚养权。
一审二审法院都把孩子判给了王先生。但没过几个月,玲玲再次把王先生告上了法庭。这一次,她要求的是天天的探视权。
作为主审法官,姚轶捷犯了难。“这起探视权案子太特殊了,两个从来没有共同生活轨迹的人,却有了孩子。我们暂且不去谈代孕违法这一点,但是孩子的成长该怎么保证?他有权拥有爸爸妈妈啊!”时隔两年多,当她回忆起当初的情况,还是为孩子感到无比痛心。
后来,在姚轶捷和执行法官们的提议下,法院创新性地引入了“探视机制探望监督人”,经过深思熟虑,她最终判决玲玲每月可以在社工的陪同下,对天天进行一次探视。
然而前几次的探视并不是很理想。由于自出生起就没有妈妈陪伴,天天对这个陌生的“阿姨”非常抗拒。好在在法官和社工的专业引导下,天天与玲玲坐在了一起,这对特殊母子之间的心灵隔阂渐渐打开。第四次探视时,天天终于开始接纳了“妈妈”。
如今已经过去两年,姚轶捷依然还在持续跟进着,“现在孩子对妈妈已经有了很深的情感了。”这个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孩子,正逐步开始步上正轨,这是一个让她始终放在心上的孩子。
我们总说“法官判决的不是一个案子,而是一个人的一段人生”,这句话在姚轶捷身上被诠释得似乎更加明显。阅尽了人间百态,见过了人情冷暖,判过了悲欢离合,姚轶捷对自己肩负的责任也愈加理解清晰,对于她来说,每判一个案子,或许就真的影响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而她也将始终继续“走心”地用她的方式润泽每一个与她“有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