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技术产品发展之"道"
近日,中国文物报社和全国文博技术产品发展联盟举办了题为“博物馆与新技术”的文博沙龙,以下为歌华集团总工程师陈刚先生的发言内容:
△歌华集团总工程师 陈刚
今天主要从产业的角度来谈文博技术产品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律。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2002年从中科院博士毕业之后,在国家文物局信息中心工作了六年,2008年又去了文化部的文化市场发展中心,2012年来到歌华集团。
文博技术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今天来的有不少是企业界的朋友,从企业界来看文博新技术产品的发展,觉得有这么几个问题。
对市场需求(特别是对用户需求)把握做得不深入。因为我们传统的博物馆都是有什么讲什么,也不会问用户到底需要什么。现在互联网+思维都是以用户为核心,我们这些企业在为博物馆提供服务的时候,实际上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对整个博物馆文物的价值发掘不深入。价值发掘不只是把一个东西给观众看,或者有一个什么模型,转过来转过去,这跟看实物有什么区别,当然,可能看起来更方便一些。我们还要有深入的价值挖掘,叫做知识挖掘,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家单位是把这个工作往前推的。
博物馆对文博保护、利用、挖掘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的技术利用不太合理。有的是滥用,应该是满足博物馆的要求,而不是只看技术的先进性。这是第三个问题,就是没有做到合理的利用。
对数据资源如何利用做得非常不够。博物馆数据采集难,博物馆没有力量自己做,而社会力量却没法介入;博物馆的数据采集出来后,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开发利用通道,这又牵扯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文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
新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前景
新技术一般是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主要是云、物、移、大、智。用工信部一个副部长的话来说,就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
云计算。博物馆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博物馆里很多高精度的、大容量的数据处理,包括二类模型、三类模型,最后都需要很大的计算能力。
大数据。化实际上就是内容,内容就是数据,就是大数据。
物联网。相当于人的感官,相当于人的四肢。第一是要感觉信息、获取信息。第二是要采取行动。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一个博物馆物联网技术应用联盟。
移动通信。主要是移动应用,移动应用给博物馆在虚拟化展示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口,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微信、二维码等应用极大地方便了观众。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最近比较火,AlphaGo 4:1战胜了韩国的李世石,这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其实人工智能就是建立在前面的几项基础的基础之上。陈煜老师刚才说了,二维码在70年代就有人提出,80年代就有标准了,为什么一直没用?因为技术没到这个程度。人工智能,比如我们做AlphaGo是两块技术,一块是神经网络,再一块是蒙特卡罗的一些算法,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就提出来了,为什么没有往前推进?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做出AlphaGo出来?因为那个时候实际上缺乏技术支持,说白了,就是没有算得这么快的计算机,要不然20年前就可以把AlphaGo做出来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AlphaGo实际上在去年的11月份打败了欧洲的一个围棋三段,过了仅仅不到四个月时间,它就能够打败世界排名第四的李世石,它只学习了三个月,所以可以看出来它的学习能力。它这三个月,每一天都学习五万盘棋谱,所以它一共学习了350多万盘棋谱,它把人类所有的顶尖棋手下的棋都学了,所以它赢李世石是毫不费力。
人工智能在博物馆里怎么用智能化的手段,让博物馆的表现能力更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AR、VR、MR,就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这块技术上也已经突破,博物馆都觉得非常热门。有一个段子手说,人从直立的猿人进化到低头一族,再进化到鸵鸟,戴着VR的眼镜,实际上就是把沙子埋在沙子里面,不看外界的事物,就像一个鸵鸟。这也说出了VR技术的缺陷,就是你可能太关注于虚拟世界,把实际世界忘了,就像人把头埋在沙子里,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技术是文博行业发展的驱动力
文博行业的发展到底是技术驱动还是内容驱动?我的观点:新技术应用是推动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动力,技术是驱动力,而不是内容。因为内容跟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都一样,都在那儿,还是需要新的技术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这个新的技术谁掌握?也是我们在座的各位企业界的朋友,你们掌握这个技术,由你们来推动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时候在为博物馆提供服务的时候,我们要听博物馆的需求,但是有时候还得有技术来推动这些事情,这一直是我的一个观点。你可以给博物馆提出建议,我用这样的技术行不行,博物馆要去理解,如果你把它说服了,那这些技术就可以得到推广应用。所以我想强调一下,技术是文博行业发展的驱动力。
必须遵循文博之“道”
文博产品和文博技术发展的道是什么。《老子》里面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是按照大地的运行规律,大地是按照天的运行规律,天是按照道的运行规律去运行,道是按照什么呢?道是按照自然,就是一切都按照自然规律。文博新技术、新产品是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但是这个产品研发也必须遵循文博发展本身的道。如果你不掌握这个道,那么你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不符合它的需要,就没办法发展应用。
为什么说文博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是因为如果你不理解文博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你就很难进来。我碰到过很多大公司,甚至上市公司,我说你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否则的话进入不了这个行业。
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和服务企业对资源共享、开发、利用、保护做得不够的,所以我就提出“ROAD”的模型,就是“道”,道路、途径、方法。如果要想做好文博新技术产品,必须要掌握以上四个要素,就是“ROAD”,这就是我要提的文博新技术产品的发展之道。
第一个是R,Rrole,角色。角色就是与文博相关的人和机构,人包括参观者、工作人员等等,机构包括博物馆、文保机构、管理部门等。对角色的需求要有了解,比如你要找需求,每当你开发一个产品或者应用一些技术的时候,要搞清楚它的目标用户是谁,谁来用。然后再做需求分析,实现这个用户的目标。不然你前面做的都是白忙活。
第二个是O,object,对象。对象是文博机构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包括文物藏品、场馆设施等等。围绕这些物质基础,我们做很多工作,包括文物产品的管理、库房的管理监控、展厅的管理、环境管理、设施管理、物联网监管。我们针对这一个对象,提出了对它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进行管理。
第三个是A,Activity,活动。活动是文博机构的核心职能,包括征集、保护、研究和展示传播。这些方面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像展示传播,去年国家文物局说要把所有的展览信息都要采集下来,后来只做了一部分,最后不了了之了。其实这些活动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很多的网站没有内容,如果把这些活动信息都采集下来是非常好的。对博物馆而言,有很多很重要的活动、展示,比如文物的分级、保护、修复,这些都是博物馆经过很多年的发展而形成的规律。我们要为这个行业提供服务,必须就要把握这些活动和行动。
第四是D,Data,数据。数据非常非常多,文物的本体数据、环境数据、参观者的数据、档案资料、网络数据等等。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加工、开发、利用,目前受到体制的约束,很多路是没有打通的,目的还是分散的。但是有一些单位,比如故宫稍微好一点,其他很多的博物馆没法往前推进。
下一步的方向是,能够允许社会力量来进入文博领域做信息采集,所有采集的信息,包括加工的信息,有一个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渠道和平台,然后再增加文博数字资源的版权交易的平台。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比如影视行业,每一个做电影、电视的,你跟他一说,他就做IP、做数字版权。但是文博行业在这一点上远远滞后。
所以我觉得这一块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像国家文物局的中国文物信息中心,采集了多少数据,100多个T的数据,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哪怕一块钱的数据经验,没办法用。这个工作是没有做通的。
总之,第一,文博领域的新技术驱动力不可小觑。第二,文博新技术产品发展必须遵循文博的“道”。所谓“道”,一是要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二是所有的工作都要基于对象资源来开展,基于场景、基于场馆、基于设施来做工作,才能够把新技术和产品做起来,这是基础。三是要善于去发掘活动的价值,展览只是一个渠道、一个环节,还有很多其他环节,比如考古发掘,都值得我们去发掘;四是要重视数据资源。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文中小标题为编辑所加。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自“文博圈”
文博圈,投稿邮箱3319995230@qq.com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
更多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