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揭晓

2016-05-16 文博圈

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于5月15日—16日在北京举行。25个入围项目领队和汇报人,终评会的评委、来全国的考古人、媒体记者及参加旁听的学者、学生和古爱好者齐聚,一起见证全国十大重要的考古新发现的产生。

入围项目汇报人向评委和公众介绍入围本次项目的发现情况,并现场释疑解惑。从入围终评25项目中,16日下午经过投票,最终脱颖而出的以下十项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结果充分展示了过去一年考古工作的成果与意义。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


1

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

2

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3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

4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5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6

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7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

8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

9

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

10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详情介绍


01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

发掘单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刘建辉

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是云南省继元谋人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早更新世旧石器旷野遗址。遗址地层堆积为湖滨沼泽相沉积,地层堆积连续稳定,化层较厚,文化遗物丰富,是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原地埋藏遗址。

遗址石器工业面貌原始而独特,石制品剥片以砸击法为主,且存在两种砸击技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砸击技术文化体系。遗址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物,这在国内外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及为罕见。其中,木制品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研究空白,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制品。植物种子化石为研究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素材,其中发现的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种类,对研究古人类采集行为和食谱具有重大意义。

遗址发现的用火遗迹,似篝火遗存,基本原样保存,这种型制的用火遗存在我国旧石器早期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无疑为东亚地区古人类本地起源的学说提供了新的佐证,再次证明了滇中高原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为旧石器早期文化对比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02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兴化博物馆东台博物馆

发掘领队:林留根

 

蒋庄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2011年10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泰东河为界,遗址分为东西两区,总面积45万平方米。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区,总共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墓地一处,发现房址8座、灰坑110余座以及水井、灰沟等聚落遗存。出土玉、石、陶、骨器等不同材质遗物近1200件。


蒋庄良渚文化墓地位于聚落东北部,整体呈南北走向。清理墓葬282座。随葬玉璧、玉琮的较高等级墓葬主要集中于墓地南部,而“平民墓”主要位于墓地中北部,体现了对应的社会分层现象。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多样,一次葬与二次葬并行。二次葬分烧骨葬与拾骨葬两种,随葬玉琮、玉璧的较高等级墓葬均为二次葬。


蒋庄遗址发现的重要意义:


蒋庄遗址首次在长江以北发现随葬琮、璧等玉质礼器的高等级良渚文化墓地。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


蒋庄遗址良渚文化墓地为良渚文化核心区之外发现数量最多的良渚文化墓地。人骨保存情况较好,是良渚文化保存骨骸最为完整丰富的墓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埋葬习俗、社会组织关系与人种属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蒋庄遗址地处水网密布的里下河地区,出土的各类陶鼎等主要炊器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对于构建江淮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良渚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以及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墓地中所发现的无首、独臂、无掌、或首身分离以及随葬头颅的现象可能与战争或戍边相关,为良渚文明边缘区域的聚落、社会形态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从而对研究良渚文明都邑聚三重社会结构、国家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03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余杭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山东大学|南京大学

发掘领队:王宁远

 

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同时。2007年发现了良渚文明的都邑——良渚古城后,新近又确认古城外围存在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

 

该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证实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王城、外郭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完整都城结构。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结构保存最完整的早期都城系统。


该水利系统位于由11条人工堤坝连接山谷和孤丘组成。工程浩大,估算其总土方量即达260万方。初步推测该系统具有防止山洪、形成水上运输网络和农田灌溉等多种功能。

 

良渚的水利系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将中国水利史的源头上推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


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出现,均与治水活动密切相关。良渚古城正是中国境内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其水利系统发现的意义不言而喻。同时,世界其他的早期文明中,埃及、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流域均为旱作农业文明,以小麦种植为经济支柱,水利设施多为以灌溉为目的之水渠、水窖、池塘等形态。与之形成对照,良渚文明是东亚湿地稻作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水利系统以堤坝形式出现,带有明显的防洪调水功能。东西方文明所存在的这种差异性,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04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

发掘领队:傅宪国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海南省万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三亚市东部海岸地带。2012年3月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海南岛开展田野考古调查,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先后发掘了陵水桥山、莲子湾以及三亚英墩三处遗址,并在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发现了陵水岗山、走风等30余处史前遗址。


通过田野工作、初步整理与研究,发现了英墩、莲子湾、桥山三种全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及自然遗存,为我们全面地认识其文化面貌与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


英墩、莲子湾、桥山三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及文化内涵表明,以英墩、桥山遗址为支点或桥梁,可初步构建起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编年序列。在英墩遗址发现了英墩遗存早于莲子湾遗存(即英墩晚期遗存)的地层叠压关系。而在桥山遗址则存在莲子湾遗存(即桥山早期)早于桥山遗存的明确的地层证据。如此就首次建立起“英墩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 →“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框架,为构建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与谱系提供了重要的、关键的证据。


同时,桥山遗址出土了海南首座史前墓葬,并出土人类遗骸,将为研究海南先民的体质特征、DNA信息等提供支持。莲子湾、英墩遗址出土了丰富的海、陆生动物遗存,为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及人类生计方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05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王占奎、雷兴山

 

周原新一轮的考古工作,基于对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在全面调查,重点区域钻探的基础上,一方面选定凤雏建筑群为中心的贺家北区域持续开展工作,管窥整个遗址的聚落结构;另一方面以厘清池渠类“框架性遗迹”为目标,宏观把握周原的聚落结构和功能分区。


遵循这一思路,本轮工作取得了重要发现和收获:三号建筑基址的发现丰富了凤雏建筑群的内涵,明确的层位关系,为解决1976年发掘的甲组建筑的年代、性质等关键问题提供了地层参考。院内的立石、铺石遗存是以往西周遗址中未曾发现的特殊遗迹,可能是西周时期的“社”,对于其用途和性质的解读也有助于对整个凤雏建筑群和贺家北区域性质的深入讨论。殷遗民属性的“居址—墓葬区”有助于思考周原遗址的族属分布与居葬形态。周原遗址水网系统的发现与确认,进一步强化了以往所发现的诸多重要遗迹之间的有机联系,加深了对周原遗址聚落扩张过程与水源关系的认识,为旨在探寻聚落结构的田野作业提供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


06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发掘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发掘领队:陈树祥

 

四方塘遗址墓葬区位于大冶铜绿山Ⅶ号矿体(大岩阴山)北坡,坐落在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马鞍形山岗上。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墓葬区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2275平方米,清理墓葬135座。其中,西周晚期3座、春秋时期120座,共出土铜、陶、玉、铜铁矿石等质地文物170余件。


首次在矿冶遗址发现墓地,揭示了矿冶生产的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相关信息。一椁一棺墓和随葬青铜、玉器的宽边长方形小型墓规格高于其他墓,墓主身份可能为矿区较低层次的生产管理者或高等级矿师。根据随葬品情况推测他们可能有分工,如随葬铜兵器的可能与矿区安全保卫有关,随葬铜斧、铜凿、铜刮刀等的可能与矿区采冶、竹木管理和制作有关,随葬铜削刀的可能与生产记录相关。随葬孔雀石、铁矿石、石砧等碎矿工具的或无随葬品的小型墓墓主,可能是矿冶生产底层的技工或工人。这些为研究春秋时期铜绿山乃至中国古代矿冶生产中的人力分工和技术种类等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首次较为完整地揭示了采选冶铜遗址与墓地组成了一处铜矿产业链。墓葬区与近几年在岩阴山脚遗址发现的洗矿尾矿堆积场、选矿场、35枚矿工脚印、四方塘遗址冶铜场及Ⅶ号矿体5处古代采矿遗址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同时代同地区的较为完整的矿冶产业链,为研究东周时期铜绿山铜矿采冶空间分布、生产规模、技术流程等拓宽了视野。


揭示了铜绿山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冶炼技术的信息。墓葬区的文化属性显示扬越文化和楚文化共存融合,楚文化因素渐逐加强。对墓葬出土的部分铜器和孔雀石进行了铅同位素示踪分析,这些铜器的原料多数来源于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冶炼场出土炉渣分两批次检测,含铜量平均为0.49%和0. 68%,皆说明炼铜技术已达到了近现代冶铜技术的水平。


07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新建区博物馆

发掘领队:杨军


2011年至今,历时5年时间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工作,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取得了重要成果。


通过对海昏侯墓周边5平方公里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以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海昏侯刘贺墓园以海昏侯刘贺和其夫人墓为中心建成,由两座主墓、七座祔葬墓、一条外藏坑和园墙、北、东门及其门阙等墓园的相关建筑构成,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海昏侯刘贺墓由墓葬本体及其西侧的一个车马坑组成,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功能清晰明确,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等级葬制具有重大价值。


迄今已出土的1万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奢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中数千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出土的整套乐器,再现了西汉高级贵族的用乐制度。出土的5辆安车、大量偶车马,特别是两辆偶乐车,为西汉高等级贵族车舆、出行制度作了全新的诠释。诸多带有文字铭记的漆器和铜器,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籍田、酎金、食官等制度。


大量的出土文物,完整的墓园结构,高等级的建筑遗迹,鲜明的墓葬特点,明确的墓地与都邑位置关系,组成了关于墓主身份的多重证据链,清楚表明墓主是西汉时期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08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

发掘领队:钱国祥

 

2012-2015年,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启动了汉魏洛阳城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中枢区考古勘察。发掘面积1.2万平方米,考察取得重大收获。


太极殿遗址位于北魏宫城中部偏西,北距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金村约1公里,南距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约460米。


勘察表明,太极殿是由位于北魏宫城主要建筑轴线中部、东西向分布的三座大型夯土台基建筑为主体构成,结合记载当分别是太极殿和太极东、西堂遗址。在太极殿主体建筑周围,还围合有廊庑、宫门等附属建筑,形成东西约340米、南北约310米的大型宫院,前面的三号宫门为太极殿宫院正门。


据发掘解剖,太极殿建筑群的建筑时代主要为三个时期,其主体建筑始建于曹魏时期,北魏时期重修沿用,北周时期改建未成。


这项考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确定了该宫城墙垣的四至范围与时代序列;其次,进一步了解了该宫城中枢区轴线建筑的空间布局;第三,对宫城最重要核心建筑太极殿宫殿建筑群的布局结构有了崭新认识;第四,证实了文献记载曹魏新建的洛阳宫是一座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由此也确认了中国古代由汉代多宫制到以后各代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的转变时间,由以前认为的南北朝时期提早到三国曹魏时期,这是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崭新认识。


始建于曹魏时期的太极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其创建的宫室制度及都城格局,开创了中国及东亚古代都城布局的一个新时代。


09内蒙古多伦小王力沟辽墓

发掘单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文物站|多伦县文物局

发掘领队:盖志勇

 

2015年6-12月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多伦县蔡木山乡小王力沟辽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编号M1、M2)。


其中 M1出土随葬有铜、铁、瓷、琥珀、银等几大类,其中三节莲花形铜灯、手持柄式莲花香炉,为不可多得的辽代文物精品。还出土了大量的随葬瓷器。


M2由全长近四十米,墓门仿木结构,唐风浓郁。该墓出土了银、银、铜、铁、玉、琥珀、玻璃、木、泥、丝绸等大量文物。其中许多文物与辽陈国公主墓出土遗物相似,但制作更为考究。墓葬出土瓷器为大宗,瓷器器口、足多包金饰,是辽代釦器出土最为集中的一次。还出土了五件玻璃器,应为伊斯兰玻璃,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墓葬中发现墓志一盒,中部阴刻篆书“故贵妃萧氏玄堂志铭”几字。据墓志可知墓主人为辽圣宗妃,其家族在辽代九帝中共出过四位皇后,是辽代外戚最为显赫的一支。


这两座墓葬的发掘意义重大,取得了重要收获:

M2出土墓志有对后族萧氏姓氏来源的相关记载,称辽皇族耶律氏汉室之宗,刘氏也。后族系出兰陵,故称萧氏。

统和十九年三月:“皇后萧氏以罪降为贵妃。”检《辽史》所见,圣宗仅此一个贵妃。因此我们怀疑,墓主人即为辽圣宗第一位皇后,但结论有待探讨。


10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发掘单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周春水

“丹东一号”沉船位于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处。2013年11月,为配合丹东港海洋红港区的基建项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涉海基建范围内的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2013-2015年,历经三个年度共四次的水下考古调查,在深达24米的海底找到一艘钢铁沉舰,并确认为清北洋水师的致远舰。通过历次水下考古工作,抽沙揭露出长达60多米,宽9-10米的舰体残骸,舰体外壳用钢板构造,使用铆钉连接。水下发现沉舰整体受损严重,从残存的锅炉高度、舯部穹甲看,沙中舰体残存高度已位于水线以下,按舱室结构已是底舱的动力机舱,其高度已不到完整底舱的顶部。沉舰发现多处火烧迹象,从周边抛撒的钢板、木质船板、锅炉零件等物品,可推测发生过剧烈爆炸。历次考古发现并提取水下文物计60个种类、180余件文物,涉及船体构件、舰载武器以及船员生活物品等等。其中,能确证“致远舰”身份的遗物有:方形舷窗、152毫米炮弹、十管加特林机枪、鱼雷引信、“致远”文字款识的定制餐具等。致远舰的考古调查发现,为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舰船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名单


1


安徽东至华龙洞旧石器遗址

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掘领队:宫希成 

2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

发掘单位: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掘领队:陈杰

3

陕西榆林寨峁梁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榆阳区文管办

发掘领队:孙周勇

4

山东定陶十里铺北遗址

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历史文化与考古研究所|定陶县文物局

发掘领队:高明奎

5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发掘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馆

发掘领队:张昌平

6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发掘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

发掘领队:雷雨

7

浙江绍兴越国王陵及贵族墓考古调查与勘探

调查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

发掘领队:黄昊德

8

河南伊川徐阳东周墓地

发掘单位: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伊川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发掘领队:吴业恒

9

湖北荆州刘家台墓地与夏家台墓地

发掘单位:荆州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发掘领队:田勇 

10

新疆和硕红山墓群

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闫雪梅 

11

黑龙江阿城金上京皇城西建筑址

发掘单位: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赵永军 

12

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皇家神庙遗址

发掘单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发掘领队:赵宾福 

13

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城址

发掘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领队:唐俊杰|王征宇

14

广西桂林靖江王陵


发掘单位: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桂林市文物工作队

发掘领队:韦革 

15

贵州遵义团溪明代播州土司杨辉墓

发掘单位: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遵义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张合荣


终评会现场掠影


photo



文中图片部分来自@中国文物报微博

了解更多“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请见近期《中国文物报》或登陆“中国文物信息网(http://www.zgwhyc.cn/)”


>>><<<

文博圈,投稿邮箱3319995230@qq.com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


更多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博物馆“高” 公众就“冷”

当前政策环境下,博物馆潜在的转型和升级

馆长、专家谈“博物馆与文化景观”

郭小凌:作为文化景观之一的博物馆

什么阻碍了博物馆文创的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