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临展,让博物馆成为“终身学校”
临时展览是针对博物馆基本陈列而言的,一般小型多样,展品选择比较自由,陈列内容和形式也比较灵活,可作为补充和辅助基本陈列的展览,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欲望,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某些效果是基本陈列所无法替代的。其特征包括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激动灵活、容易更换、无时间限制,且不受博物馆性质的约束等。根据以上特征,策划公共教育活动时,可以根据每个展览的不同特征进行相应的活动策划。下面就列举几个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不同特征来策划临时展览活动的新思路。
基本陈列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一般都是内容科学、严密、系统、制作精良的陈列,往往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基本保持不变。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基本陈列“古代中国”,开发策划出一系列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发适合本年龄段可以接受的学习兴趣点,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中寻找乐趣,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同时,根据基本陈列中有关文字发展方面的展品不详尽的情况,国家博物馆又推出了临时专题陈列展——“中国古代书法展”,详尽讲述了中国书法的演变与发展,在基本陈列中孩子们可以学到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在书法展中可以学习到书法的发展和延伸。在策划此类活动时,可以借助基本陈列作为活动导引,临时展览作为拓展和延伸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
临时展览所具有形式多样和内容不受约束的特征,不受基本陈列的内容和题材的约束,可以广泛涉及生活与自然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丰富博物馆陈列内容、展示民族文化沉淀,满足各种阶层观众的需要,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国家博物馆在北京APEC会议召开之际,特别筹划“丝绸之路”文物大展,通过精选的400余件组珍贵历史文物,多层面立体地向世人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灿烂成就,倡导人类平等、包容、交流、互鉴的共同发展理念。与此同时,策划推出的“重游丝绸之路”特别活动,让孩子了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通过活动感受到各国民族融合后,人们丰富的文化生活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种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更加迅猛,博物馆应主动参与到这种文化和文物信息交流之中,加强与国内乃至国际博物馆的联系,不定期交换展品,进行广泛交流。通过临时展览,把一些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文物建立专题展览,这样不仅可以吸引人气,更可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走出国门与“进口”展览,以临时展览的形式走向世界,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很多大型的国际临时展览,如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举办了“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随着“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的大幕即将拉开,中法两国本年度的纪念活动也将因为罗丹的思想者抵京,而达到一个新的巅峰,并由此为一系列纪念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两个展览,都策划了与之相关的特别教育活动,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活动体验。博物馆社会教育是博物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博物馆各项工作中最贴近公众的部分,承担着联系历史与现实、科学文化与公众素质、博物馆与社会这三个层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学校书本中的知识,在博物馆中可以用实物来加以佐证,加深理解。博物馆不仅向人们传播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而且通过陈列艺术手段,为广大观众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服务,为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为成人终身教育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和文化休闲服务,使其教育职能包含了多层次的内容。
以“伏尔加河回响——特列恰科夫画廊巡回画派精品展”为例,此展览带领中国观众走入俄罗斯巡回画派的艺术世界,引发了一阵俄罗斯文化的热潮。此展览的宣教活动除了常规的讲解活动外,还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发了符合孩子内容的特别活动“邂逅神秘的伏尔加河”,让孩子通过一条河流来认识俄罗斯,认识俄罗斯文化和艺术,认识艺术家们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对伏尔加河的情感。正是通过此类临时展览活动,让观众们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世界,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不同风土文化。
博物馆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可以促进博物馆各部门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协作关系,教育活动和展览策划同时进行,互相协调,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有效保证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同时,举办临时展览促进了博物馆宣教人员的学术研究工作。临时展览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挖掘文物的潜在教育价值,同时又可以在临时展览中展示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博物馆学术研究工作的不断前进。
临时展览不同于基本陈列,由于其时效性、针对性较强,对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宣教人员要不断探索适应不同展览主题的工作方法和策划形式,围绕主题掌握大量资料和广博的知识,根据不同层次的观众,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教育活动,传播展览信息。临时展览也使博物馆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增进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互通共享。
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对扩大博物馆本身的影响力、号召力、宣传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方式如同为博物馆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样,让大众保持新鲜感。加之根据不同临时展览策划的教育活动,也会使人们随时关注博物馆教育的动态。长此以往,博物馆和博物馆教育都将不再给人以沉闷之感,成为“永葆青春”的“终身学校”。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往期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文博行业需要关注哪些新科技?
>>><<<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