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这些高级别人物都说了些什么
11月10日,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深圳开幕。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广东省长朱小丹、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埃及遗产部部长、马里文化部部长等外国部长级政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班德林,国际博物馆协会总干事等国际组织重要官员和世界多国文化部长、40多个国家博物馆馆长和专家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探讨发挥博物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与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展开,分为“新兴博物馆的创新、形态和挑战”,“战乱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的责任以及从业人员的道德与技术标准”,“博物馆、收藏品及文化资产方面的公共政策发展”四大类议题。
论坛为期三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国家文物局、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至正艺术博物馆承办。
高级别人物都说了些什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
习近平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100多年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习近平强调,希望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们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的丰富馆藏都活起来,为共同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国务院副总理 刘延东 宣读习近平贺信并致辞
刘延东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博物馆事业的高度重视,必将鼓舞推动国际文博领域交流互鉴,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刘延东强调,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中国把发展博物馆事业作为国家文化战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形成了多元多样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已不仅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还成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延东指出,建设、保护和利用好博物馆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我们应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倡议,深化陈列展览、文物保护、人员培训、科技成果运用、打击文物犯罪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让各国丰富馆藏活起来,在文明传承和民众心灵交流中彰显更大价值。
▲广东省省长 朱小丹 致辞
朱小丹表示,将加强濒危文物的抢修,完善智慧博物馆建设。下一步将促进免费博物馆的推广,为推广博物馆文化创造条件。
▲深圳市委书记 马兴瑞 致辞
马兴瑞表示,本次论坛将发布的《深圳宣言》将为推动博物馆事业做出贡献,深圳也将借此论坛提高文化国际地位。
▲国家文物局局长 刘玉珠 致辞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发表主题演讲
演讲主题为《蓬勃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与建议书在中国的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 弗朗西斯科•班德林 致辞
弗朗西斯科•班德林介绍说,此次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间加强合作,以及加强博物馆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扮演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能力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物馆负责人nao致辞
nao介绍了即将发布的博物馆建议书的内容。建议书包括论述、引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和当下博物馆面临一些问题以及功能性的作用。nao强调,博物馆多样性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负责人ms.emily致辞
她表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意在对藏品的整理、保护、教育。博物馆的藏品展示了自然历史的多样性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现代科技对文物保护、收藏和展示有利好作用。新媒体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联系。希望国际文化交流对文化促进交流和文化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外国与会嘉宾在会场交流
▲与会嘉宾在合影
▲与会嘉宾在合影
▲与会嘉宾在现场
▲与会嘉宾在现场
在此次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故宫博物院等近30家中国内地博物馆的负责人均将亮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业学者们汇聚一堂,听他们讲述对博物馆的认识与观点。
博物馆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势力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
国际博物馆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由于博物馆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漫长的历史,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博物馆的理解不尽相同。关于博物馆职能的定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世纪之交,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延伸,新的观念被注入到原有概念当中,开始探索博物馆事业发展进程中更为核心的问题。“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博物馆的工作重心在悄然发生转移,在很多情况下,博物馆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势力,开始以各种姿态呈现于大众的社会生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博物馆事业起步相对较晚。自1905年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建南通博物苑以来,历经坎坷,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中国政府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博物馆建设热潮持续高涨。进入21世纪后,每年新建、改扩建的大中型博物馆均在70座左右。截至2015年,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4692座,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座、非国有博物馆1110座。中国博物馆形成了门类众多、特色化专业化博物馆成为发展主流、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并逐步向农村拓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兼顾的蓬勃发展态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博物馆事业更面临新的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积极适应新形势,加快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水平,激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加快博物馆融入社会生活的步伐,是国际博物馆界共同关注和积极实践的重大命题”。
增加国内外博物馆界从业人员交流频率
从近年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可以看出对人类面临问题的普遍关注,以及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博物馆界始终关注社会发展、跟踪社会热点,先后针对博物馆与环境、与全球化、与无形遗产、与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变革及发展课题进行积极探索,开始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全体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这些博物馆发展理念的变化,充分反映出新时期博物馆关注社会现实、承担社会责任的清醒意识。博物馆不仅从最初的收藏保护发展为开放展示,而且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建立起更加融入社会的发展理念。”单霁翔说。
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逐渐跻身博物馆大国行列,但是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和博物馆职能的履行上看,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必须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转变。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研发数字化产品,将“故宫藏美”以更便捷和更亲民的方式推向大众,方便大家欣赏故宫建筑及文物。这些皆以普通博物馆爱好者作为目标受众,简单易懂,生动可爱,取得了极高的下载量和很好的推广效果。此外,不断与国际博物馆界加强合作,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先后落户故宫博物院,这反映了国际组织对中国博物馆界、对故宫博物院的信任,也证明了故宫的文化魅力与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视野。
单霁翔强调,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博物馆虽处于不同地域,但全世界的博物馆都面临着如何解释我们本质上从哪里来和处于什么地位这一问题,并试着探究我们是谁和我们将如何发展一个共同的未来。“国际博物馆界面临着共性化的发展难题,因此,增加国内外博物馆界从业人员之间交流的频率,提升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享资源、观点和战略,确实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
让“躺”在库房里的典藏“活”起来
▲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良
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学术价值
谈及当下国内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龚良指出,国内博物馆数量快速增加,却出现“千馆一面”的现象,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为呈现不同的面貌,南京博物院管理团队花费4年时间进行规划、梳理自身定位。2009年首次提出“成为全国综合性最强的博物馆”的目标定位。
龚良介绍,“综合性博物馆”的特色定位基于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馆藏资源。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42万件,既有出土文物,也有宫廷传世品,文物类别之丰富堪称全国之最。“1933年后,包括中央博物院所属的古物陈列所文物与故宫文物一起南迁到南京,后又移迁到四川、贵州等地,抗战结束后,有20万件运到台湾,目前南博还余留10余万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南博除面向全国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外,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活动,收集大量珍贵标本,成为今天的非遗藏品。”
然而,数量巨大、品种丰富的收藏并未让南博的发展止步于“守成”,而是积极探索“活化”馆藏资源的方式,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学术价值,让“躺”在库房里的典藏“活”起来,且进一步突出综合性特色定位。
让公众喜欢来、愿意来
龚良表示,南京博物院主要从两方面“活化”馆藏资源,突出综合性特色。第一,强化综合性的机构建制,为“活化”馆藏资源建立学术支撑体系。具体来讲,南京博物院以科学的机构分类为依托,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在江苏,所有跟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省级研究部门,全部集中在南京博物院,包括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江苏省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江苏省古建研究所,以及南博陈列艺术研究所等,并且设置大遗址保护中心和开放管理中心。目前,南博每年保持同期开放的展览在22个左右,每月保持2至3个展览的更新频率,试图将馆藏资源打造为更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第二,拓展工作范畴,对馆藏资源实现综合性利用、开发。近年来,南京博物院工作重心从单纯的博物馆内文物征集、展览、研究转向对江苏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综合性的工作性质促使南京博物院在推出精品展览的同时,也能做好收集、保护、研究、利用馆藏藏品的大文章。为充分挖掘馆藏文物资源,南京博物院于2013年在调查走访、研究筛选的基础上,结合馆藏文物特点,研发出一批具有南京博物院风格的文创产品7大类近3000个品种,包括陶瓷、铜器、琉璃等典藏精品类,山水、花鸟、人物画等书法绘画类,文房四宝等趣味生活类,共计文创产品十余万件。“最为关键的不是南博拥有多少资源,而是能够用活多少资源。”龚良说。
此外,南京博物院致力于将“综合性博物馆”的效能最大化,积极创建集历史探索、文物欣赏、艺术展示、社会教育于一体的多样性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完善公共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创新引入多媒体导览系统,增进公众参与感。“南京博物院正以藏品架起沟通桥梁,以多元、分众的服务方式吸引观众,试图将博物馆优质资源与社会共享,努力成为公众喜爱的博物馆。让公众喜欢来、愿意来,逗留的时间更长”。龚良说。
博物馆要“历史与艺术并重”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陈成军
建设与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曾被西方经济学家将其与保卫本国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并列为政府的三大职能。回顾往昔,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产生、发展的历程与政府在行使这一重要职能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政策有效性紧密相连。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
在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如何协调符合自身规律的发展与政府文化政策的动态平衡,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同仁始终思考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的学术自觉和学者自立的风气,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同仁在与国内外博物馆交流中思考自身的发展之路,这一思考终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后结出硕果,以吕章申馆长为代表的新时期博物馆人确定了“历史与艺术并重”这一新的定位,使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展览、藏品征集、公共服务等基础工作产生根本性变化。
陈成军强调,定位的自觉改变,使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各项工作呈现出多元的、立体的、兼容并包的时代特点,不仅与国际博协修订的博物馆“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这一内容高度契合,也与政府文化政策所赋予的建设文化强国、展示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相一致,充分彰显了政府文化政策的有效性。
博物馆要打开眼界、心胸和格局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
“今天的博物馆已经不能关起门来办馆。”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这些年来,对博物馆的责任和使命增加了很多新的认识。而博物馆新的责任和使命的提出,对于博物馆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的定位同样带来很多新的要求。
在杨志刚看来,“守正”和“开新”是博物馆两种很重要的价值理念。所谓“守正”,即博物馆有自己的工作规律和领域;同时,博物馆不是与世隔绝的,馆里所有工作人员都是积极入世、有着现实关怀的人;所谓“开新”,则是要研判新的趋势和新的格局,树立国际和国内的博物馆发展的两个坐标体系,开创新的局面,继续提高馆里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把基本的业务工作做扎实。杨志刚认为,陈列布展是博物馆的核心产品,也最终体现了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博物馆事业就是百姓的事业
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
“博物馆事业说到底是老百姓的事业。”叶杨表示,现在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最想去看的就是博物馆。因为这能让你最快地了解这个地方,了解这里的人,了解他们的环境、历史、文化、艺术。“由此可见,博物馆在社会上和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博物馆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的博物馆,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数量和质量都迅速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是远远不够的,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公众需求而言,人均博物馆拥有量还处在较低水平,所以中国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是必然的。
叶杨表示,西方的博物馆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起步很晚,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中国快速的发展,使得文物的数量有些跟不上,“因为文物和藏品的积累需要时间。但中国的后发优势很强,硬件非常好。同时,中国的博物馆的专业研究队伍是比较欠缺的,国外一个博物馆动不动有几百人的研究团队。所以,他们的博物馆在对于文物上会有深度的维护,有利于事业做深做透,还能更广泛地影响全社会。中国和国外的博物馆在历史过程和体制上都不一样,中国的优势是效率更高,迅速发展。双方有相互学习的地方,盲目照搬都不可行。
综合:新华社,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图:深圳新闻网、其他网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往期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