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学校”的实战典范,值得借鉴

2016-10-26 黄 琛 文博圈

编者按

他们,制造了一个博物馆界的罕见现象:一年上交教育服务类事业收入700多万元。

他们的创新实践,不但完美诠释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而且探索出了一种文化增值服务新模式。

他们关于青少年教育的实战经验,为全国博物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借鉴模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深入开发公共教育内容上不断开拓进取,积极发挥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作用及引领文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示范作用。

自2011年3月恢复开放以来,接待观众超过3300万人次,近三年来观众量保持在年均700万人次以上。其中未成年人观众从2011年30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131万人次。举办320余个特色鲜明的陈列展览;组织以“国博讲堂”为代表的学术讲座、文化论坛、艺术沙龙、非遗演出共计360余场;提供讲解服务超过22万小时;开发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1248课时;每年接待前来上课的中小学生已达到18万人次。

初步形成以实现博物馆教育职能为目,提供文化增值服务为核心的新国博公共服务体系。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为丰富和发展博物馆学理论特别是博物馆公共教育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教育活动向教育课程转型

形成博物馆特色课程体系


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它以陈列展览为主要阵地,通过多种手段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做好传统人工讲解的同时,十分重视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 2011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导览APP中文版上线,同年11月英文版上线。目前导览APP内容总量超过120小时的内容。与此同时,博物馆围绕“历史与艺术的体验”这一主题,开发建设了独具特色的三大课程体系,不断深化博物馆公共教育内容。

一是面向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群体, 开发了“阳光少年”系列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博物馆意识为主导,形式上则充分发挥儿童自主学习潜力强的特点,鼓励他们自主学习,锻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艺术鉴赏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生的平衡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 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以及博物馆展陈,学校老师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共同探讨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该系列课程有机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天文、生物、科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劳技、品德等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立足于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是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观众, 开发了“文化博览”系列课程。这是博物馆教育人员以国博藏品资源为依托,自主开发的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如历史类的“千秋英杰”,艺术类的“古乐飘香”,讲座类的“走进考古现场”等。旨在立足于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培养核心观众的“艺术情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深邃与博大。

三大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国博展览主题和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对中华历史文化学习研究的兴趣与能力。这些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引观众的博物馆系列课程的陆续推出,体现了国家博物馆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社会价值,也使国家博物馆公共教育完成了从“教育活动”到“教育课程”的转变,同时也是博物馆教育从“同质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这是博物馆与学校资源融合的有益实践,促进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深化和拓展,进一步提高了博物馆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推进跨领域合作

形成文化增值服务新模式


博物馆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是“实践教育”的一种补充。 学校为青少年提供基础的正规教育,主要以课本为载体,向他们灌输知识,并通过考试测评某段时间内学习的优劣,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分为语文、数学、英语、历史、自然、政治、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科技等,不同教育阶段课程名称和数量不尽相同。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书本知识大部分都可与博物馆资源相结合,足以使博物馆成为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主要形式。

学生通过“博物馆+学校”的学习模式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学科知识,他们的审美与认知能力也随着时间的累积在博物馆中得到提高,从而构建他们的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2012年6月,国博专业人员针对家庭型青少年群体编写了《博物馆教育体验项目案例分析》一书 ,全书共收录54个教育活动案例,合计50万字。为协助北京市教委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国家博物馆联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共同开发了“绘本形式博物馆课程”,其中《认知——国家博物馆课程学习绘本》一经推出广受社会好评,一年内3次加印,印量超过4万册。


2015年7月,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组织专业人员共同开发的《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包括8册学生用书和4册指导用书)。


该整套课程是专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一门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从认知自然入手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进行梳理总结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在3年多的开发时间里,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抽调4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开发团队,先后完成了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学科统筹工作。课程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4大主题,共计32组教学单元,136课时教学内容。课程以学生所熟悉的汉字、饮食、服饰、乐戏为基础,通过“历史与艺术”的体验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博大,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与关系、人文文化与规范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艺术审美情趣,加深他们对个体与群体;民族与国家;历史与艺术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具备初步艺术鉴赏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

2016年9月新学年伊始,国家博物馆携手史家教育集团和新蕾出版社,为孩子们编写了《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博物馆教育丛书,共计15册。这是史家教育集团依托国家博物馆优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规则”“尊重”“责任”“生命”和“创造”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教育”,旨在调动全日制小学阶段全学科知识,通过五大主题贯穿小学生发展全过程。课程内容努力突出实践性,结合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需要,组织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教材选材丰富独到,体例编排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2016年教师节前夕,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与北京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教育-中学全学科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课程属综合实践性校本课程,内容贯穿全日制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的全过程。此次合作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日常教学的融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链条贯穿于中小学基础教学中,使传统文化成为一股清泉浸润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强化教育功能,是当代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时代对博物馆更好融入社会发展的呼唤。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其教育水平,特别是对青少年观众的教育水平,除了开发利用自身资源外,还应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教育资源,特别是学校教育资源进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基于各自特长之上的优势互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国家博物馆通过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推动了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建设专职队伍

创设奖惩机制


国家博物馆系列课程推出后,受到北京地区学校师生的欢迎,也得到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关注。近3年来,参与博物馆系列课程的学生观众逐年增加,2013年为5万人次,2014年15万人次 ,2015年达到18万人次。在来馆参观的观众构成上,未成年人观众的接待量从2011年的8%增长到目前的18%。2012年投入使用的1500平方米教育体验区已无法接待如此众多的学生观众,经馆领导批准,将南5展厅进行改造。2016年3月,11间装饰一新的体验教室投入使用,至此用于向学生观众提供的教育体验区域面积将达到3000平方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授课地点紧张的问题。


自2011年新馆开放以来,宣教部门的工作稳步发展,在馆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馆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职员工的专业素质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2011年开馆伊始,馆里加大了人员培训的力度,先后邀请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张家声、濮存昕、杨立新以及著名节目主持人鞠萍和白岩松来博物馆辅导讲解员的发声吐字和语言表达;邀请北京奥运会礼仪培训师李柠、形体训练师马妮为新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不仅提升了国博专业队伍的专业水准,同时也提高了公众服务的质量。

国博社教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开拓进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果显著。以实现博物馆教育职能为目的,推出大量有品质的文化增值服务内容。在工作人员数量和政府投入资金不增加的前提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跨越式增长。仅2015年,接待观众729万人次,前来上课的青少年观众超过18万人次,上交教育服务类事业收入超过700万元,这在国际博物馆界也不多见。


摸准学生思维方式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国家博物馆课程是对学生思维方式变革的探索,致力于其哲辨思想和系统思维的形成。孩子们走进博物馆可以窥探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在由一件件国宝构建的广阔时空里,孩子们怀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在这里,孩子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所寻找到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会形成孩子的终身记忆。此外,在国博课程的主题分类学习中,学生进行各学科知识的联动,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以文物器具为线索形成的贯穿古今的思维方式,多角度认识真实世界的哲学思想,成为课程的最大价值。

在实践中,博物馆教师和学校教师还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

第一,确立了“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即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博物馆老师完成展厅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寻找、发现、探究为主,帮助学生认知感悟;学校老师完成课堂内的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体验为主,帮助学生梳理规则。以《汉字的起源与统一》一课为例,博物馆老师带领学生在展厅中观察新石器时代的稻纹陶钵、人面鱼纹彩陶盆、刻画符号陶尊、商代刻辞牛骨、西周的虢季子白青铜盘、秦代的琅琊刻石6件珍贵文物,引导学生去发现汉字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形态,在实物基础上探究汉字从起源到统一的漫长历程。回到教室后,在回顾以上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归纳出汉字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比如陶尊上的刻画符号是古代文字萌芽,刻辞牛骨上的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早成熟汉字;最后,总结出汉字是如何从图画诞生,一步一步发展成熟,最终变成规范统一的文字这个过程。两段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互为基础,相得益彰。

第二,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有意打破学科壁垒,同一题材的课程内容中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有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汉字的起源于统一》这堂课的内容就涉及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多种学科,如语文、书法、美术、劳技等。有关汉字构造的知识是语文学科里的,欣赏和理解史前图画文字可能是美术史上的课题,书法课上老师会讲到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这里面又涉及相应的历史发展背景。甚至,在动手体验画陶片、刻甲骨、编竹简等活动任务时,也是在考验同学们劳动技术课上练就的本领……可以说,在博物馆里完成一节综合实践课程,是在增长多学科的知识积累乃至培养生活中需要的其他经验和见识,对学生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对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第三,体现“历史与艺术并重”、“认知与规则同步”的核心教学理念。整个教学围绕“历史与艺术”、“认知与规则”同步呈现,通过讲述、展示;启发、引导;观察、思考;总结、模仿等环节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仍以《汉字的起源与统一》为例,首先通过展示文物、讲述历史,让学生观察,认知汉字发展的过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再通过梳理要素、启发思维,让学生思考,总结汉字发展的规则,解决“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学习内容到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四,尝试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尝试引入通常在大学阶段才使用的导师制,每个班上课时有两位老师辅导,学校老师和博物馆老师各有专长,可以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这种模式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并试图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找到“结论”,老师多数情况下只提供“帮助”和“引导”,不轻易下结论,鼓励学生多元思维。从而在博物馆这个激活记忆与创造力的地方,使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得以保护与满足。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博物馆里的藏品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见证。通过它们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夯实做人根基;文物的真实感适合孩子们具象思维的特点,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实证思维,培养学生追求真实的态度和深入探究的能力。同时,博物馆也为孩子提供了比较系统和准确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培养兴趣,形成对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今天,博物馆的教育更强调“人”的教育即培养一个“合格人”的教育。博物馆不仅仅是文物保护机构,更重要的是教育机构。博物馆收藏的是过去,但博物馆一定要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对未来做出贡献值得我们研究。希望国家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经验可以成为中国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试验田、研发基地和推广站,这些宝贵经验将为北京市和全国博物馆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式。 

文来自:《中国文物报》| 原标题:不忘初心 思虑前行|配图:网络|编辑:向日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往期精选阅读(直接点击进入)

中国博物馆进入“策展人时代”?

动物考古为什么会因为一顿饭火了

财政部:继续支持博物馆、美术馆发展

博物馆该如何迎接IP运营时代?

国家文物局:净收入50%奖励文创有功人员,企业享受资金税收扶持政策

一个馆长的魄力:所有博物馆都必须改变

看完考古学家吃饭,很多人服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讲解员?

博物馆旅游功能日益突出,如何打造博物馆奇妙之旅?

他把博物馆当做文化旅游项目来运作

从一座馆,看一座城

我们有多少博物馆,能让公众产生文化依赖

博物馆如何应对新科技的挑战?

博物馆文物修复行业,为啥留不住人?

他对文物界来了一次“拨乱反正”

视频:海昏侯墓的考古故事,居然这么有趣

陈列部主任每天在干什么?

敦煌原创动画《降魔成道》引起一片叫好!

>>><<<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