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晖:干细胞制剂的质量的关键在于设计和生产
在2021年BPIT生物创新药大会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吴朝晖在大会上分享了《干细胞治疗质量控制的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报告。
早在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根据《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共同组织制定了《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这一规则的制定加强了我国干细胞制剂和临床研究质量管理。
干细胞治疗通常需要医疗机构和制备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而且对于其质量的控制贯穿于采集、制备和使用等全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检验,每个环节衔接过程中都需要检验审核。
制剂和使用也是影响质量控制的两大关键要素,制剂是指在生产存储以及运输过程中需要严密的监控,而使用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在多个部门中传送,所以在院内操作,细胞管理,细胞输注上都应该严格把关。
干细胞制剂的质量
的关键在于设计和生产
吴朝晖表示:“干细胞制剂的质量不是检测出来的,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检验只是干细胞产品的质量验证,并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干细胞出厂的时效性和检验方法的局限性制约了干细胞放行检的全面性,只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才是细胞质量的保证。
我国为了规范生产质量的管理,于2019年11月制定了《GMP附录-细胞治疗产品》(征求意见稿),为了减少不同批次细胞在研究过程中的变异性,研究者在干细胞制剂的制备阶段应对来源丰富的同一批特定代次的细胞建立多级的细胞库。如初级细胞(Senior Cell Bank),主细胞库(Master Cell Bank),工作细胞库(Working Cell Bank)等三类。
质量检测是干细胞生产的重要环节,整条线路从采集物原辅料到使用阶段都离不开检验,但是其中的难点在于,细胞是活的,具有时效性,所以其制备的方法就要优中选优,满足其稳定性并非易事。
为了确保制剂的质量及其可控性,干细胞制剂的检验可分为质量检验和放行检验,通常情况下需要将二者综合判断。
质量检验是为了保证干细胞经特定体外处理后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而进行的较全面质量检验。放行检验是在完成质量检验的基础上,对每一类型的每一批次干细胞制剂,在临床应用前所应进行的相对快速和简化的细胞检验。
干细胞制剂的放行标注不等于放行检测合格,干细胞的质量放行不能只依赖干细胞终制剂的放行检测,该标准应能反应干细胞的类型和质量,保证干细胞制剂的安全性。放行检测项目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制剂外观,活细胞综述及细胞活率;干细胞标志物;无菌;内毒素;未加因子残留(如牛血清白蛋白等);二甲基亚砜(DMSO)残留(如适用)。
在大会上,吴朝晖理事关于干细胞质量标准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都是当下应该思考的。
如何设定功能指标?
如何能让检验项目更简便?
方法如何统一?
干细胞制剂质量标准应包含基本细胞生物学属性,微生物学安全性,生物学安全性,生物学有效性。干细胞应用的质量控制,不仅需要控制质检流程的规范,也需要相关检测机构的满足标准和要求。对此,在2018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干细胞制剂院内质量管理指南》,用于促进干细胞临床研究规范有序开展。
医疗机构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所用的干细胞制剂应符合《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要求,其制备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要求。在开展合作研究前,医疗机构应全面考察制备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合作中对其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持续评估。
院内质量管理通常包括:1.细胞运输和暂存的稳定性研究;2.院内干细胞制剂的操作;3.干细胞制剂的接收;4.干细胞制剂使用前的检验;5.放行管理;6.追溯。
▲图片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干细胞疗法需经过临床试验验证后方可审批上市,而获得监管部门的临床批件则意味着可以开展临床试验,是新药申请上市的第一步。目前我国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数量已经增至114家,至今为止,我国陆续有12款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获得CDE受理。这一趋势表明,我国干细胞临床应用时代已经开启。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方药品检测是药企按照药品审评中心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临床试验样品的安全性、合规性等方面进行评定,并出具检测报告。第三方药品检测涉及药品生命周期的各个主要阶段:药品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药品注册与审批、上市后再评价,主要服务于新药上市及之前的阶段,承担某些新药质量研究和申报注册的工作任务。第三方检验带来的成本大幅的提升也是制药企业和药监部门考虑的因素。但目前国际上已经有相对完善的”第三方检验“运行模式,可以为我国目前的形势提供参考。我国第三方药品检测行业保持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50亿元,其特有的独立性,推动药品监测行业发展。
干细胞市场未来展望
点击图片,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