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中考历史常用纪年法
我要进群 | 商务合作微信 | 我要资料 |
我要微课 | 18205613175 | 我要投稿 |
7-9年级上册历史、数学、生物课本习题答案、微课
一、公元纪年法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历史算起,在中国这一年正好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时间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年)。这就是公元纪年法。
我国从1949年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现在的教材实际上也是把各种纪年方法换算成公元纪年来表达历史时间的,因此,公元纪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纪年方法。
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每一个世纪为100年,从理论上讲,公元1年~公元100年为一世纪,公元101年~公元200年为第二世纪,…….,以此类推,但是按照习惯的用法,人们常把某个100年的最后一年作为下个世纪之首,如公元100年,人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世纪的最后一年,而是把它作为二世纪的最初一年。这样公元一世纪中剩下99年,变成公元1年~99年,以后的每一个世纪仍是100年,即二世纪变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纪变成200年~299年,……..。
公元前的世纪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个世纪的推算要从绝对值大的年代向绝对值小的年代顺序进行,如公元前一世纪的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个世纪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即如果这个年份是两位数,即在1~99年间,那么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三位数即在100~999年之间,那么把这一年的第一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这一年所在的世纪。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数为6,6+1=7,所以这一年是在公元7世纪里。如果这一年是四位数,即在1000以上,那么就以这一年的前两位数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纪了。如1840年,前两位数为18,18+1=19,所以这一年在公元19世纪内。公历的一个世纪中,又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或前半期后半期等。早期,一般是一个世纪的前30年;中期,指一个世纪的中间50年。晚期,指一个世纪的后20年;前半期和后半期是指一个世纪的前50年和后50年。一个世纪的初期和未期一般指一个世纪的前20年和后20年.
从理论是讲,每一个世纪分为几个年代,每一个年代为10年。但是习惯上人们并不具体称每个世纪的前20年(公元后的第一个世纪为19年)为某年代。而是笼统的称之为某世纪初,把以后的20~29年称为20年代,30~39年称为30年代,……,90~99年称为90年代。这样每个世纪实际上只有8个年代。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几处用了“千年代”这个概念,如在讲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遗址时说“这些城市开始兴建于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个“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个一千年,即公元前3000~3001年之间。
在使用公元纪年时,应当指出的一点是: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与单纯的计算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时间有所不同,即必须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如计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间有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这种算法归纳成一个简单公式“前后相加再减一”。这里之所以要减出一年是因为公元纪年不设公元0年,不能按照数学上的正负数的概念来计算跨公元前后的时间。
粉丝专属福利
指导价599元
现在只需0元
为保证学习质量
名额仅限200,扫码免费领取
二、封建纪年法(帝王纪年法)
教材在叙述中国历史时,常常用象“汉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和“贞观时期”,这样的方法来表示时间概念,这种用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的纪年方法,就是封建纪年法或者称为帝王纪年法。
所谓谥号,从西周开始(秦朝不曾采用),古代帝王,贵族和大臣等死后,由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谥号有褒、怜、贬三种寓意,象周文王,“文”汉武帝的“武”,孝文帝之“孝文”等,都含有褒之意;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等则含贬意;周平王之“平”,汉殇帝之“殇”就是有怜悯和同情之意了。所为庙号,是和封建宗法祭祀相联系的一种专有称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奉入宗庙立室祭祀时,都要给予相称的尊号为某祖、某宗,这就是庙号。除少数皇帝的庙号例外,一般的来说,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三代以后的多称“宗”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宋真宗等等。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名称,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所定的“建元”,最后的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使用封建纪年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庙号、谥号和年号的区别 :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最后一字往往是“王”和“帝”,而且从时间上看,唐以前的皇帝由于谥号还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两个字)。所以多用谥号称皇帝。如周文王,汉景帝等等。唐到宋元时期,皇帝的谥号变得越来越复杂,有的皇帝的谥号字数增加到10多个字,于是,一般都用庙号称皇帝。庙号往往不是“祖”就是“宗”,如唐太宗,宋术祖等。明朝到清朝时期,由于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故常用年号称皇帝,如崇祯,康熙,光绪等等。
三、干支纪年法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原是借用树木的干和树枝的支。实是古人的数字,其字如下。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据古书上说,干支是太古轩辕时令大挠所作,十天干是用以名日,十二地支用以名月,后来人们将十天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为一个数,用以称年,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亥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花甲子回头”之称,如1894年是甲午年,那么60年后的1954年也是甲午年。中国历法一直就是采用干支来纪年的,其至还可以纪月,纪时。从殷商出土甲骨卜辞可知,三千多年前古人已很熟练地用干支来纪日;西汉末开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到现在可以说干支纪年已成为中国特有的独立完整的历法系统,即“干支历”。教材中有些地方涉及到干支纪年,如“岁在甲子(指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甲午战争”(指1894年),戊戌变法(指1898年)等,就是采用干支纪年方法。
在历史上十二地支还与十二生肖和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相配对,即子(鼠 23-1时)丑(牛 1-3时)寅(虎 3-5时)卯(兔 5-7时)辰(龙 7-9时)巳(蛇 9-11时)午(马 11-13时)未(羊 13-15时)申(猴 15-17时)酉(鸡 17-19时)戌(狗 19-21时)亥(猪 21-23时)。如1894年是甲午年,也是马年,1895年是乙未年,是羊年。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还将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四季、方位相联系,这个问题很复杂。
四、民国纪年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建立,同时决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此历史上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国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公历一样,不必换算。年代的换算法也很简便。如xx战争爆发在1937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年。反之,知道xx战争结束在民国34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但可得出1945年。
思考题
请你用以上方法算一算中华民国成立这年是公元 年? 民国 年?宣统 年?干支是 年?生肖是 年?这一年与新中国成立相距 年?与秦始皇建立秦朝相距 年?你出生那年是公元 世纪的 年代?干支是 年?生肖是 年?1898年是戊戌年,那么1900年是干支 年?生肖 年?
用帝王纪年法区别下列人物:盘庚是 号,周文王是 号,唐太宗是 号,光绪是 号?有一部电视剧,汉武帝的臣民拜见他时山呼“武帝万岁”,正确与否?
关于“天干地支”的考点清单
1.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天干有十,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组合,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因天干首为甲,地支首为子,所以叫六十甲子。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顺序,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干支纪法。
3.干支历:
干支历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以60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时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因此属于阳历的范畴(斑猫公考整理)。但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后者月长是由人为规定的。所以干支历是有中国特色的阳历。它以立春为岁首,年长为一回归年,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没有闰月,以交节日为月首,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4.干支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干支纪日最晚在商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地支)纪时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以来,一直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的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支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干支历日趋完整。
5.使用干支纪法,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共需四个干支来表达,这四个干支、八个字就是我们所说的“生辰八字”。如某人生于公历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农历八月初十日未时,用干支纪法即为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时,那他的生辰八字就是己丑、癸酉、甲子、辛未。
6.纪时
中国古代使用时辰记录时间,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基本表示方法,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干支记时以5日一个周期。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 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日旦, 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 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 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 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 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哺、夕食, 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傍晚, 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暮, 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 21时至23时。
下列关于天干地支计时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
A.子时一般指的是 23时至01时
B.丑时又称鸡鸣,一般指的是 01时至03时
C.亥时又称人定,一般指的是 21时至23时。
D.中国古代使用时辰记录时间,一天分为十个时辰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使用时辰记录时间,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基本表示方法,每个时辰两个小时。干支记时以5日一个周期。
往期资料分享
初中各科微课合辑
2020年中考历史小论文猜押2020年中考历史选择题精选65题2020年中考历史主观题(二)
部编版:八上历史《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上历史复习提纲+简答
2020中考历史必备的20张思维导图
2020年中考历史选择题精选60题
2020年中考历史主观题11道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香港国安法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中缅建交70周年
2020年中考历史预测:美国危机与种族歧视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