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并文 / 万小杰、陈雨航、加德拉 、万旭琪 、何志珐
豆瓣上,在一个名为「反技术依赖」的小组里,聚集了17000多位年轻人,他们在这里分享心得,记录自己在这过程中生活和身心上的变化,寻找自己真正认为有价值的事。在苹果手机应用商店中,时间管理应用「Forest专注森林」和「番茄To Do」分别拥有20万和48万的下载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连接是现代人进行工作、社交、娱乐和服务的基础,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连接也让身处其中的人们身处信息泄露、社交倦怠、信息过载的日夜煎熬中。无处不在的连接,让 “不在线”似乎成为了一种奢望。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通过自己的方式,在数字时代中悄然逆行,酝酿着一场对于连接的反抗。
连接的代价:
「叮咚,叮咚,叮咚」,接连三声微信提示音让小柳停下了进行的任务,她正在为保研准备一份个人申请书,截止日期就在第二天,但她还是下意识地立即打开微信窗口,发现原来是好久不见的朋友发来消息。顺势聊了几句彼此的学习生活近况,小柳正打算结束这段对话,忽然注意到朋友圈的图标显示了“+5”的红色圆圈,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点进去,给评论的好友逐一回复。刚要点击左上角的“关闭”按钮,内心有个声音告诉她:「休息一下,再刷会儿朋友圈吧」,纠结了片刻她还是放任自己的行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恍然回过神来,才发现半小时过去了。「不行,要赶紧完成手中的申请书」,迅速关闭窗口将目光移回一旁的word文档上,小柳才发现原本的写作思路被中断,叹了口气,她最终狠下心选择退出微信账号。「我真的没办法让自己刻意忽视提示音,也无法克制住自己不去顺带着刷朋友圈」,她对自己这种不由自主的状态感到不满,烦躁、焦虑且无奈。明明任务紧迫,但由于担心随时而来的工作任务,小柳必须保持随时在线,但一旦打开微信界面,随之而来的便是沉溺于点击、刷新、互动………当注意力回笼,迟来的愧疚感如潮水般将她淹没。「永久在线,无法断连」,不仅是微信,也是不同数字媒介共同的特性。打开淘宝、小红书等app,首页出现的内容有如读心神探一般,准备好你最喜欢的「菜」,原本的随便看看竟然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点进豆瓣,原本想获取一份高分读物、口碑电影的榜单,最后却忍不住点进豆瓣小组,在「吃瓜」中忘记了最初的目的;刷新微博,本意浏览时事新闻,但看到热搜广场喜欢的idol被议论,情绪愤慨之下随即加入一场混战………效率大幅降低、情绪易受波动、深度思考中断、生活作息扰乱,媒介使用者为深度连接付出了时间成本,也付出了昂贵的身心健康代价。「当我意识到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我却什么都没得到时,这一刻起我决定开始反抗」。媒介技术渗透力的强大似乎已经让戒断媒介从一个常规的举动,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努力和一种个人声明,「必须反抗」就像一种心理暗示不断警醒着媒介使用者,更像是一种开启斗争的宣誓,带有几分仪式性色彩。面对加速主义的车轮,注意力分散时代的浪潮,和手机成瘾的万花筒,作为互联网原著民的年轻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以反思性的姿态寻求各种方法,来实现断联、减速和脱瘾。
逆行之路的开辟:
「智能手机发明后,往日那些由于无聊而抬头看云、低头玩手的时刻,显得单纯而遥远。」其实不止是抬头看云、低头看手机,正在家里准备考研二战的灿灿觉得,在今天这个“无处不连接”的时代里,与那些时刻一起变得遥远的,还有始终为一个目标坚持与奋斗的专注力,而如何找回这份专注力,她开始了多次尝试。起初,她疯狂地刷小红书、b站上推荐「时间管理类APP」的帖子,亦步亦趋地学习着那些所谓「自律型博主」的反抗之路,企图借此将生活重新井然有序起来,来弥补过去浪费的时间。番茄时钟、Forest专注森林、滴答清单……这些app她不加选择地统统下载。然而,灿灿突然发现,在等待番茄时钟解锁一个小时里,她会焦躁难安地进行倒计时,在得到解锁后,她甚至有一种解脱感。「反抗」似乎仅仅转化为了一种「等待」,专注力也自然在这种机械的等待行为中烟消云散。出于和几个研友约好了用番茄时钟「加入小组共同监督」,她并没有放弃使用这款app。渐渐地,所谓的「定时」被灿灿找到了破解的法子,只要不设置「强制管理」功能,依然可以浏览其他网页。一天下来,当灿灿再一次划走番茄时钟的定时界面,手机适时推送的「日均屏幕使用时间」提示的「10小时56分」几个数字又一次让灿灿陷入无尽的焦虑与懊恼,「再玩手机就废掉了」,她再次警示自己。反抗之路要就此夭折吗?她有些不甘,虽然番茄时钟没能从根本上帮助她戒掉媒介,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方式或许走向了失败,但潜意识中依然具有「反抗意识」,不服输的灿灿继续尝试新的「逆行路」。与灿灿一样,小柳、小田与秋哥的反抗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尝试过很多的方式,从用光电量到拔掉WIFI,从关掉手机到将手机藏起或放置在视野之外,物理空间的隔绝保持了身体与技术间的距离,但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效果常常不尽人意。而想要反抗「连接」带来的信息焦虑与算法推荐的可儿与王飞则采取了卸载APP、关闭信息推送与“猜你喜欢”推送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媒介的碎片化使用时间,但大多会产生反弹行为。App被一次又一次的下载回来,她们花费更大段的时间去报复性汲取更多的碎片化信息,反抗仍然停留在最初的原点。
在经历了持续的探索与尝试后,走到最终,灿灿才意识到,反抗行为只有真正上升到精神层面,当发自内心地认同反抗行为,进行自我约束,才能让反抗落在实处。而这种「反抗精神」正是在漫长的尝试中真正追寻的东西。「通过反抗,我达成了与媒介的和解,获得了一种对媒介、对自我的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这种反抗精神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东西」。
小柳低下头很认真地回想,似乎在很久之前,她就隐约有了这样意识。「也许做出反抗举动的时候,并不是我反抗的真正开始」,反抗的精神可能源于更久远的过去,像一颗种子根植于每个逆行者的童年,此后一路生根、发芽、成长,影响他们的日常惯习与往后的人生。「起初,我对学习并不上心」,父母从不在学习上强迫小柳,她自己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小柳清晰地记得,那时放学前老师会点优秀学生带全班领读课文,爷爷总是最早来学校接她,却从没能看到在讲台前领读的她。谈及这件事,小柳摇了摇头,有些苦涩,「透过窗户,我仿佛能看到爷爷有些黯然的目光」,她的心有点疼,好像辜负了爷爷一直以来的期待。「我想看到爷爷眼中的光,想让他觉得这么早来接我很有意义」,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小柳开始学会改变,将更多的娱乐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书店和其他自习场所总能看到她的身影,而每每上讲台领读,她总是习惯性的瞥一眼窗外,心里充满了安定。哥哥姐姐们很不理解小柳的努力,在他们看来,电脑、游戏机远比看书学习要有趣得多,逢年过节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能玩一整个通宵,「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他们为电子游戏而痴迷的样子让我觉得有些害怕」,现在回想起来,小柳很庆幸当时的自己不再是当局者,而是一个旁观者,对比之下,她觉得自己「反抗连接」这一步走对了。秋哥和小张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随心而为,「想玩就玩,学不下去就刷会儿手机,从没想过要克制自己想玩的欲望和冲动」,但面对考研、考公这样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刻,他们开始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了。如果不尝试反抗或者放弃反抗就会导致负面连锁反应:学习、工作效率的降低导致考研失败、升职失败,失败又往往会导致情绪的低沉,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旁人都觉得,是现实的压力逼迫他们不得不反抗,但秋哥和小张自己明白,主动权在自己手中,要想更好地达成人生目标,放弃过去那些极易上瘾的日常娱乐方式是必须的。「我在考研的时候,非常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定要成功上岸,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就要让自己学习效率更高」,再回首三年前的经历,如今就职于Bilibili,拥有不错薪资待遇的秋哥非常感谢那时的自己,现在的他工作基本稳定,已经没有了三年前那么强烈的反抗意识,却依旧没有放弃反抗的习惯。
小张则是个容易被信息左右情绪的人,当他发现自己因网络上的流言蜚语和对立观点而心事重重、无法思考,甚至难以入眠时,他惊觉自己变得像「林黛玉」一样终日郁郁寡欢,「想改变那时的状态,于是尝试用断网来反抗,让自己的情绪变得稳定下来才能理智地对待周围发生的事」。伴随着反抗精神的觉醒,他们放下手机开始思考,究竟什么东西对自我而言最为重要?
也许是完成短期的既定目标,也许是对抗自我惰性,抑或许是在与自我欲望的拉锯战中获得一局胜利,但小柳认为真正的成功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反抗举动,用反抗行为来解放自己的心灵」。不被系统所困,不为外物所累,自由如风,这是她微博的个性签名,也是她想成为的模样。「要拿回自己的主动权」,她内心一直有这个念头,也一直坚信自己才是自己时间的管理者。「网络上关于男女对立的问题已经被极端化地夸大」,被迫卷入负面情绪的宣泄与争吵中,让灿灿觉得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主宰力,她突然觉得这样的世界好喧嚣,自己好疲惫,不想再去了解,也不想参与讨论,因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负能量的影响变成一个陌生的自己。于是她尝试通过反抗媒介让自己远离这样的嘈杂,「从此,我拿回了自己情绪的主动权」。小张则通过反抗媒介获得了自我判断力的主宰权。平日里他喜欢刷知乎,但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他有些失望,他发现知乎宣称的所谓「千人千面」的多元知识信息,实际上仍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内容。更让他感到不适的是,知乎似乎能看穿他的内心、窥探他的生活,「前一秒我在和朋友聊一个话题,傍晚就给我推荐类似的内容」,恐慌之下他开始怀疑这些科技公司通过获取个人数据,利用算法对自己的价值偏好进行潜移默化的操控。一番挣扎下,他最终放弃了知乎转战Quora,「比起被进行信息投喂,利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获得有效信息才是我想要的」。如今,当个人数据成为可再生的资源,连接成为可窥探个人隐私的手段,为了保有自我精神价值而进行的反抗更显的珍贵,「我希望至少有一部分自己是完全属于我,而不被他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是拥有情绪控制能力、批判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自我,是对抗「连接代价」的精神净土。反抗的过程也是一个失去的过程,当小柳和灿灿回忆反抗的经历,他们对失去的娱乐生活有些遗憾,但不后悔。「如果这是获得主动权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我愿意」,毕竟可以自由地去追寻新的东西来填补缺失的部分,像是阅读中获得的新知识,又像是考研途中结识的几位良友,这些年轻的逆行者们显然将眼光放得很长远,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些才是未来人生途中更为宝贵的财富。
连接之城的“众生相”:
并不是所有人都追求对连接的反抗,有些人将连接视为生活的恩赐。「我每天花1小时在抖音学说话,因为小时候没人教我」。假如你要选择失去一种感觉来换取继续使用手机?在上海昌硕科技工作的西西沉默了一会儿,低声道「触觉,每天在流水线上组装手机配件,我的手已经麻木了」。但事实上,她不需要失去感官就可以每天夜里盯着手机屏幕直到沉沉睡去,再在早晨带着倦意奔向下一批零件的装配。如此往复的日子,可能要持续到她回陕西老家结婚为止。西西的生活是枯燥而漫长的,一个鸭腿加一份炒面,高热量的食物会让她在工作的时候「元气满满」——西西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除了夜班,西西绝大部分的夜晚都在十人间的宿舍和手机相伴度过。西西的理想是丰满而具体的,「我们厂里有女孩子,拍抖音火了,开直播有人刷礼物,还有人在网上陪聊,也可以赚钱」。但西西觉得自己长相普通,「不像那些能火的女孩一样会扭,说起话来是榆林的口音,没人喜欢」。2015年,西西读初一的时候,和自己的两个同班同学合买了一部二手小米,她出了200多块钱,她们君子协定在前,「我们轮着玩,每周一和周四轮到我」。西西已经记不得她用那部手机看过的明星,读过的小说,只记得熬夜后第二天数学课的昏昏欲睡,还有一落千丈的成绩。初中肄业的父母也只是干着急地从劝慰到警告再到放弃,却没能发现她熬夜的黑眼圈。每年春节,是西西最讨厌手机的时候,也是最想「反抗手机」的时候。「爸爸在家里抽烟打牌,妈妈忙里忙外一刻不闲,同龄人不是王者荣耀就是抖音快手」,她提起小时候春节的热闹,既有回忆又有迷茫。或许当时爸爸妈妈能发现她的那部「合资手机」,现在的自己是否会变得不一样?没有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大部分时间,西西觉得手机是自己最亲密的伙伴,除了社交app里未曾蒙面却愿意和自己彻夜长谈的朋友和代入感极强的穿越女主爽文小说,西西还喜欢抖音上的「人生经验分享」。她很注意避免在陌生人面前露怯,因为抖音上说,这样会让人瞧不起自己。「反抗媒介」这个词,对西西来说陌生到有些奢侈,经过一番解释她才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西西只会觉得工作日熬夜刷抖音第二天工作没精神会被主管骂,玩一整个王者荣耀的春节“没年味”。她不会为在陪聊平台上传身份证而担忧隐私泄露,更不会想到还有人为她陷入「信息茧房」而担忧。相比于抵制数字连接的逆行者,对西西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单单是生活就已经足够困难了,手机于他们既是生存工具又是娱乐设备,更多的时候他们希望通过媒介看到他们所向往的知识世界,用色彩涂抹自我的空白,「反抗媒介」这样的意愿在他们看起来甚至有些何不食肉糜的离奇。网络连接编织起一座密不透风的围城,少部分人能挣脱,但更多的城中人,他们曾有过警惕和疑虑,「沉溺于社交软件的我最终能否适应真实的现实生活」,但最终仍向媒介「妥协」,因为媒介已经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生存方式,他们以为透过媒介看到的更广阔天地,实则只是日常单调生活的重复与略微延伸。当生活只有苦味,当媒介成为苦味生活的甜味调剂品,对于这样的他们,反抗又从何谈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