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互鉴”年度大展珍稀文献展品一窥 | 从出版文种的变化看西方通用语的转变

燕阳 上海图书馆 2020-11-02

2020年11月2日至23日,上海图书馆将在第一展厅举办题为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的馆藏文献精品展。本次年度大展以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通过文献展现人类文明的互学互鉴与交流交融,将展出共计104种珍稀文献。


在展览开幕进入倒计时的这一个月里,我们将挑选部分展品,通过这些文献背后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带您提前一窥本次年展。今天我们先通过展品出版文种的变化来了解西方人类语言变化的进程。


出版文种的变化 肯特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1


自从上帝叫停了巴别塔,言语纷乱的人类便离不开某种通用语(Lingua Franca)。在人们眼中的西方,通用语始自希腊语,先后经拉丁语和法语转变今天的英语。本馆的藏书便充分体现了这一进程。西欧自15世纪始有印刷术,同时15世纪的西欧学界多通用拉丁语,所以最初的汉学书籍多以拉丁语写成。在本次列展的104种书中,拉丁语书共21种,大多成书于19世纪以前。其中,最早的是1477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出版的《世界论》(De Situ Orbis),作者为伪狄奥尼索斯(Dionysius  Periegetes),实际可能是古罗马地理学家梅拉的著作。


《世界论》


其次是1483年在荷兰豪达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De Consuetudinibus et Conditionibus Orientalium Regionum)

《马可波罗游记》


最晚的一本是1879年于上海土山湾出版的《中国文化教程》(Cursus Litteraturae Sinicae),作者为意大利传教士晁德莅(Angelo Zottoli)。

《中国文化教程》


从时间上看,拉丁语出版似有400年,但在时间分布上,拉丁语的地位显然江河日下:在21种拉丁语图书中,19种出版于1800年前,1850年之后仅一种。在15世纪的西欧,因为拉丁语最多地保存了古代世界的学术文化成果,又为天主教会广泛使用,故而成为了当时的通用语。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使得西欧各地的民族语言渐渐取代了拉丁语的通用语地位。


2


在各种民族语言中,最早取代拉丁语的学术通用语是法语。在本展的图书中, 29种是法语书。其中,最早的法语书是1671年于法国格勒诺贝尔出版的《中医的秘密》(La secrets de la medecine des chinois),作者为法国医生哈尔文(R. P. Harvieu)。

《中医的秘密》


其次有1710年在荷兰莱顿出版的《各国服饰》(Habillemens de plusieurs nations),最晚的是1950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中国百万富翁:赈贫济乏的陆伯鸿》(Un millionnaire chinois : au service des gueux, Joseph Lo Pa Hong, Shanghai 1875-1937)。


《各国服饰》

《中国百万富翁:赈贫济乏的陆伯鸿》


从时间分布和比例上看,法语崛起于拉丁语式微之时。1700年之前已有13种拉丁语汉学书籍出版,但1700至1750年间,法语书籍已有5种,拉丁语书籍却仅有4种。此后至1950年,几乎每十年都有法语的汉学书籍问世,但拉丁语总共仅5种。法语的崛起得益于17世纪法国国家地位的上升和法国统治者孜孜不倦的推广。17世纪中期西欧的外交条约始用法语签订,17世纪末西欧文人也纷纷以法语沟通。故而法语书籍在本展的图书中占有的较高比例也不足为奇了。


3


然而最终成为如今的学术通用语的语言依然是英语,这一点从本次列展的书目中也可见一斑。但是在1750年前,用英语印刷的图书就相对比较少,在这次展览的范围内,只有一种,即1707年于英国伦敦出版的《医生的诊脉器》(The Physician’s Pulse-Watch)。

《医生的诊脉器》


但1750年以后直至1950年,英语书籍的数量便一直独占鳌头,并在其内容与范围上也较其他语言为广,不仅介绍中国的语言和地理,也有关于汉语文学和中医药学的内容。不难想见,英语地位的崛起立足于大英帝国的扩张。由于中国是英国在远东重要的贸易对象,所以英语虽然在20世纪以前只在商业领域较有优势,但在中国研究方面却提前后来居上了。



2020年11月2日至23日,上海图书馆将举办题为“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的馆藏文献精品展,欢迎大家点击“预约入馆”—“展览预约”,莅临观赏。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