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黄蓝”事件激起公愤:保护孩子,我们总该做些什么!
导 读
保护孩子,我们要做些什么?
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的阴霾还未消散,日前,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再现疑似“虐童事件”——幼儿遭遇教师扎针、喂药,以及“脱光衣服罚站、关小黑屋”等情况。
11月22日,北京警方已接到家长报案,警方根据家长反映情况进行调查取证。23日晚,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发布情况通报:朝阳警方已成立专案组,目前正在工作中;区政府已成立工作组,进驻幼儿园。24日,红黄蓝教育机构官方微信发表声明,承诺如有任何公司和幼儿园应承担的责任,绝不推脱。目前,涉事教师和保育员等3人已暂时停职,配合警方调查。
在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强光灯下,此事因何发生?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孩子?
疑问:为什么是“红黄蓝”?
目前,受侵害孩子的描述、部分曝光照片、家长的控诉、网友的愤怒不断刷屏。记者的一位朋友看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后表示:想当初给女儿找幼儿园,红黄蓝是她的首选,但前面100多个家长在排队等着,等不起,遂放弃。而现在,“我很庆幸没让孩子进入这样的幼儿园,心疼那些未被善待的孩子”。
据悉,红黄蓝在全国307个大城市拥有853所亲子园、255所幼儿园,在建及筹备园所724家,其官网显示目前“发展成为中国学前教育领导品牌,在营业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均位列中国学前教育行业第一”。就在今年9月27日,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幼教领域首家独立上市的企业。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家长趋之若鹜的“名牌园所”变成今日舆论的众矢之的?
“看到红黄蓝发生这个事件,我一点也不意外。”曾供职于红黄蓝的员工对新京报记者说,红黄蓝盲目扩张,加盟太多,根本管不过来。
此次虐童事件发生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国际小二班,每月收5000元学费,另加其他杂费,价格不菲。
但与昂贵的收费相比,红黄蓝的教师门槛却比较低。
新京报报道显示,截至目前,北京红黄蓝及下属机构共发布685条招聘信息,其中亲子园、幼儿园教师培训岗位,学历要求则为大专及以上,其中一则“红黄蓝亲子园托班老师”招聘信息,将招聘要求设置为“此工作需要热爱幼教工作,并且喜欢婴幼儿的女性”,并未提及需要教师资格。
另有招聘信息则显示,红黄蓝及下设公司在招幼儿教育相关岗位共63个,其中仅12个明确提出需要教师资格证持证人员,另有4个提出“持有教师资格证优先”。此外,有8个岗位提出学历要求为高中或不限。
对于这一情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教师大多素质低下,工作或聘期较短,没有经过规范的培训,甚至有些不具备学前教育资质。
“入园率的不断提升,需要足够的专业教师队伍。而幼师的培养周期跟不上,就会降低准入门槛,甚至一些不具备资质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储朝晖说,幼儿园人数严重超额现象普遍,“学生多,人手不够,就会增加管理困难和教师压力。为便于管理,幼儿园教师会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达不到的话,就会发生打骂事件”。
制度:让法律的“牙齿”更锋利
事件发生后,许多网友和家长都建议幼儿园要360度无死角安装监控,并且让家长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监控,认为“如此才能杜绝伤害事件再发生”。
从管理角度看,这也是一个解决办法,但对于这种观点,幼儿教师们认为伤害了他们的隐私权:幼儿园安装了监控,但只在孩子受伤等情况下才给家长看,“不会提供实时监控,因为我们不是犯人,心理上无法接受同时被数以百计的家长实时监控”。
幼儿教师也是普通人,无法在被设定为“嫌疑人”的前提下工作。网友小布丁认为,“教师队伍中也不乏爱岗敬业、童心依旧、善良如初的好老师,不放大针对的视角,不放过伤害的点滴,真正做到放大格局,公正对待,给正规的幼儿园、正义的幼儿教师一个最好的交代。”
11月23日晚,教育部回应,已责成地方有关部门立即启动调查,尽快查清事实真相;已部署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查。北京市教委也发表声明:相关情况不论发生在哪一个区、哪一所园,出现一起,严查一起,同时要举一反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相关工作,坚决防止伤害儿童事件的发生。
其实,我国关于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相关规定早已有之,例如《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于幼儿教师的选聘始终倡导“师德为先”。
此外,教育部还会开展专项行动或专项督导,加强对幼儿园办学资质和幼师从业资质的监管。
但我们也要面对这样的现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托幼、学前教育无论办学还是监管都有不少“短板”。因为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民办幼儿园和民办培训机构的数量迅猛增长,算商业机构还是教育机构,并不清晰,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办学与管理、监管与保障之间的巨大缝隙,不能光靠给管理者打棒子压担子,还应该加力量派人手,提高治理水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相关部门监管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严,但类似的恶性事件仍时有发生。据财新网记者统计,从2010年至今,经媒体和网络曝光的发生在幼教机构的虐童或疑似虐童事件,已超过60起。
保护孩子,我们还要做些什么?
儿童权益保护一直是我国法律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宪法》,还是《民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都有针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规定,国家还制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等。但记者询问相关律师得到的结论是“由于规定过于抽象,许多法条在现实中缺乏操作性”。
另外,根据刑法的规定,对儿童有监护或看护职责的人虐待儿童才构成犯罪,而没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主体的虐待儿童案件,还处于法律“真空”状态。
同时,网友“巴山夜雨”提醒,虐童行为往往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产生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但可能由于对儿童身体的伤害不够明显,施虐者很少能受到较严苛的刑罚制裁,判决也就很难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威慑效果,“这是我国‘虐童罪’需要健全和完善的方向,法律的‘牙齿’还要再锋利些”。
支招:家庭教育要跟上!
在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强光灯下,相信事件很快就会有权威而清晰的答案,相关人员必然会被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然而,从上海携程亲子园教师喂孩子吃芥末,到广西合浦县廉州镇小红帽幼儿园、玉林市玉州区旺卢村小天鹅腾飞幼儿园,再到北京金色摇篮幼儿园、红黄蓝幼儿园,伤害事件一直在发生,家长们不能只寄希望于每一次的“事后觉醒”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有评论认为,虐童事件舆情短期集中爆发,当务之急是让防虐待、防性侵等儿童课程进入托幼机构,给孩子、家长、老师都上一课,讲清楚如何对虐待、性侵说不,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
此前多个媒体报道,国际小二班不少幼儿家长都是在看到相关报道后,询问和查看孩子身体,才发现孩子受到虐待。
公益组织“女童保护”统计2016年公开曝光的侵犯儿童案例中,最小的受害者不足2岁。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可能很难完整、详细地表达侵害事件,但他们会突然出现恐惧感、性格突然发生较大转变等情况,这些是孩子可能遭遇侵害的信号,家长“无论多忙,都细心观察孩子的异常反应”。
虐童案件频发不是某一方面的问题,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盲点。事实上,家长没办法让孩子时时刻刻都处于远离伤害的“真空”中,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早点让孩子明白,在生活中存在着可能伤害他们的人。有专家建议,家长可以模拟各种生活场景,与孩子讨论遇到疑似伤害的情况下如何应对。
专栏作家陶瓷兔子撰文指出,得不到父母信任这回事,不仅仅让人沮丧而已,更是一种伤害。所以,无论你的孩子2岁,还是12岁,请教育他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更请相信他曾用弱小声音对你讲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句话。这或许才是一个家庭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和最好的加持吧。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孩子们不能等”,守住“幼有所育”的底线,需要每个人从今天开始,吹散虐童阴霾,让幼儿在晴朗的天空下健康长大。
内容来源 | 根据新京报、财新网等媒体报道综合整理
微信编辑 | 冬慈
微信投稿、商务合作等请联系中师君
(微信号zgjsbhh)
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