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警惕看似积极的“假性努力”
走出“假性努力”的怪圈。
在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看起来十分勤奋,也会积极探讨人生的各种可能,却始终不能获得足够令人满意的成长。究其原因,他们大概是陷入了“假性努力”的怪圈之中。
我就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读初二那年,在一个周末上午,我坐在家门口的草垛上冥想了半天之后,忽然有了一个伟大的志向:我要靠自己的努力离开这个小村庄,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我很明白,要想冲出这个小村庄,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于是,我飞奔到屋里,把影响学习的物件一股脑儿塞到破纸箱里。然后,我找来一块干净的旧布蒙在破损严重的“书桌”上,把所有用过的课本整整齐齐码在书桌一角。当努力学习的外部环境基本布置妥当之后,我拿出一张漂亮的硬纸片,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这样一句“名言”:从今天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第二天早晨,我被闹钟叫醒,也的确完成了当日计划。但接下来的日子里,那些成为大人物的宏图大志渐渐被淡忘了,日子又回到优哉游哉的安逸之中。
记忆中类似的努力曾经在我的生活中多次重演,虽然每次的志向不同,坚持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无一例外都是半路夭折。更为可悲的是,在每一次间歇性踌躇满志之后,我都会用更大的虚度来补偿那几天的“劳累”之苦,从而陷入更加颓废的虚度之中。当然,在每一次立志失败之后,我也会陷入不可名状的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和不争气而深深自责。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发式的“假性努力”。一个“假性努力”的人,通常会热衷于编织各种雄心壮志,但坚持起来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在我们身边,类似的努力并不少见。往往是,忽然之间觉得读书很重要,于是便整理书桌、购买名著、制订读书计划,当一切最容易做到的基础性工作完成之后,读书的激情基本上也就开始慢慢消退。也可能在某一个时刻灵光一闪,觉得应该去写作,于是建博客、开公众号,接二连三写过几篇之后便觉得写作好无聊,倒不如在办公室里闲聊更为痛快。
为什么会有这种“假性努力”?也许是因为,我们有自我改变的意识却又缺少自我建设的能力。每个人都会从内心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感到不满意,不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平庸,却又缺少强有力的变革性行动,所以只能用这种近乎“撒娇”的方式向自己的失败和生活的困顿表达出“温和”的抗议。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努力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表演,无能为力才是它的真实本质。当一个人失去了自我建设的能力,却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怯懦,通常会尝试做一些短暂而无力的挣扎,以此来证明自己曾经努力过。
那么,如何才能去掉人生中的“假性努力”?
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就是放弃虚假的自我认知。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看不清楚自己是谁。许多时候,我们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习惯于用虚假的自我去构筑虚幻的目标,从而为自己筑起宏大而不切合实际的梦想。比如,早年的我坐在草垛上萌发出来的梦想,现在想来是那样的空洞可笑,根本不可能真正产生有质量的行动。假如我在自我觉察到“必须改变”之后,能够在真实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懒惰与不足,为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拟订具体有效的行动计划,也许就有真正产生改变的可能。所以,看清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不足,才是真实努力发生的基础和基石。
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放弃装腔作势的努力。
许多人看起来很努力,但也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仔细辨别起来你就会发现,那些努力里“装”的成分太重。所有的“装”,往往都是从努力的外围入手,不会触及本质的东西。以读书为例,最外围、最容易实现的努力便是购书,所以许多人的装腔作势也大都会放在这一环节。鼠标轻点,一大堆各色书籍便进了自己的书房,然后发发朋友圈,告诉大家我要读书了。然后,一时兴起读了几本,慢慢就忘了还有读书这件事。而读书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读下去。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放弃自我安慰式的假性积极。
有的人,一生都在看似积极的行动之中。今天听了一个讲座,看到了别人的成功,便马上放豪言、立大志,决心成为一个像人家一样的名师;哪天看了一场书法展,便又做起书法家的梦来,开始去学习硬笔书法……爱好的频频更换,带来了应接不暇的忙碌,也带来了看起来很热闹的“假性努力”。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努力会带来一种自我满足感——看,我做过这么多的尝试,足够努力了。然后,就有可能更加心安理得地去享受“假性努力”带来的满足感。其实,当我们收到了来自外部的正向启迪后,应该启动一系列正向的行动,坚持一段真实而又接地气的努力,这才是真实有效的努力。
于每个人而言,人生都是第一次,都不会有太多的经验让别人去借鉴。但是,我们可以在自我的一些经历中去对比、甄别,从中选取出那些积极的、有益的行动和努力,作为人生的一种可能,从而去掉那些看似积极的“假性努力”。
* 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教研员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微信号zgjsbhh)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