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好“一场戏”有多难?这个方法也许能帮到你

刘纯羽 编剧圈 2020-02-13

本文摘自《电影剧作观念选编》

作者:刘纯羽


克里斯蒂安·麦茨

 

(让·米特里认为)即使摄影机得到了充分“自由”,已经按现代的移动方式进行拍摄,它仍然可能照旧表现构思上未脱离戏剧窠臼的故事。当然,经过电影的多年实践,动作的地点和事件可以千变万化,在这一点上,大多数舞台剧是望尘莫及的;但是,一部影片仍然要分为一定数量的自成起讫的彼此截然分离的时刻,每一个“时刻”便是“一场戏”。所谓影片,长期以来就是前后衔接的各个时刻和连续出现或平行展现的空间。这种情况相当广泛地持续存在于有声电影中,如今远远未见绝技。[1]

 

威廉·阿契尔

 

必需场面是观众(多少清楚地和有意识地)预见和要求的一个场面,设若没有这个场面,就会引起观众完全合理的不快。如果做一粗浅的分析,我想,我们就可以发现有五种方式可以使一个场面变成为具有这种含义的必需场面:(1)它是主题所固有的逻辑所必需的。(2)它是特殊戏剧效果的明显需要所要求的。(3)作者用似乎是由必然发展而形成的方法把一个场面处理成为必需场面的。(4)它可能是为了证实极其重要而不能忽视的性格发展或意志改变所必需的。(5)它可能是由历史或传说所提供的。这五种必需场面可以分别简称为:逻辑性的必需场面;戏剧性的必需场面;结构性的必需场面;心理性的必需场面;历史性的必需场面[2]

 

加布里洛维奇

 

一场戏不只是整个电影剧本情节中的一个环节,而且还应当有它自己的情节。处理每一场戏的情节,是一件最重要的、最必需的工作。每一场戏,不管整个影片的总的情节如何,都应当有它本身的情节发展,应当有它本身的突然的“变化”。[3]

 

编剧应当随时利用电影中在选择一场戏的地点方面的广阔的可能性——这对导演非常重要,也能丰富演员的表演,并使观众感兴趣。[4]



分析与阐述:如何写好一场戏

 

以上观点陈述了写好一场戏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借用威廉·阿契尔的论述来明确本段落所阐述的“一场戏”的内涵。通常,人们讨论的“一场戏”的写作,所针对的是“必需场面”的一场戏。这并不包含过场戏,也不等同于由场景地点所决定的一场戏。这里的一场戏,包含了具有完整起承转合的有具体事件的相对完整的段落。它通常有一个主要的场景来支撑,承担了情节的转折和表达思想的任务。

 

针对以上语录,需要强调的并不仅局限于写好一场戏的重要性——明确其重要性不过是在观念上引起重视,对于编剧来说,比明确意义更加重要的是掌握写好一场戏的原则方法


 

由于“一场戏”仍具备完整情节的结构要素,所以,在写作时同样要设置完整的发展过程。然而,“一场戏”的核心内容和作用在于揭示情节的变化。一场戏写作完成时,若没有变化,就不成为一场戏,然而,若变化不能扣人心弦,引发观众的惊奇,同样不能算是成功的创作。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结构上安排好一场戏。

 

人们常常以抛砖引玉的方法来体现“玉”的重要性。对于一场戏来说,“玉”便是戏核,是情节变化的关键节点。写好关键变化的“法宝”并不是怎样把变化写得生动有趣,恰恰相反,关键在于如何把前面那些“砖”铺设好。铺垫和准备是突显变化的关键因素。

 

不过,为“玉”抛“砖”并不是靠极力地渲染——那样做只会更早地暴露变化的迹象。实际情况中,猝不及防的变化最能令当事人和观看者刻骨铭心。所以,这里的铺垫并不是渲染,而是反向铺垫和反向渲染。也就是说,希望产生怎样的变化,就朝着截然相反的发展轨迹做反向描写。

 


施隆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导演的电影《铁皮鼓》中有一场重要的戏,是奥斯卡目睹母亲和叔叔的婚外情后下定决心让自己不再长大。作为影片的第一个突转,作为最具有交代意义和态度倾向的情节点,这场戏需要具备富于戏剧张力的表达形式。若按照常规的处理方法,奥斯卡在平静的氛围中安静地完成荒诞的人生转折,恐怕不会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


 

作者在表达这一段情节时,设计了家庭聚会的气氛。在奥斯卡四岁生日的当天,他的家里聚满了亲朋好友,到场的还有母亲的情人,奥斯卡的叔叔,查理·扬。在这一场景中,作者以大量的篇幅写了大家唱歌跳舞,吃喝打牌,将成人世界的游戏表达得丰富多彩,当然还有奥斯卡的母亲同叔叔扬之间的暧昧举止。外在氛围的热闹同小奥斯卡的神态和行为形成对比。


 

在这一场景即将落幕时,在所有人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只听得奥斯卡一声尖叫——他从四米高的楼梯上摔了下来。前景氛围的热闹同悲剧发生后的死寂和母亲的哭喊形成了极端的对比。前景的热闹下意识地将观众的心情带入轻快的氛围中,渐渐地,在欢乐中浸入奥斯卡的独白,不祥的预兆扭转了观众的态度,让人做好期待的准备,直至剧情突转。若没有前端的反向铺垫,场景开始就引入奥斯卡的荒诞计划,就不能带给人深刻的情绪变化,惊奇效果的产生也不会那么显著了。

 

要突出一场戏的重要性,就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反向原则是场景设计中的方法和技巧,它可以造成观众的心理变化,引导人们记住剧情,并且引发好奇心。因此,场景写作的反向原则不只是一项技巧,更是符合自然和心理真实的创作原理。

 

[1]《当代电影理论问题》(下),克里斯蒂安·麦茨

[2]《剧作法》,威廉·阿契尔,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3]《怎样写一场戏》,加布里洛维奇,节选自《电影艺术译丛》,1956年第5期,第14-15页。

[4]同上,第17页。


相关阅读:如何利用“反向原则”塑造人物?


新书推荐

作者:刘纯羽

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社

出版年:2018-8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从电影、戏剧、文学、哲学等领域的名家名著中,选编了可以为剧本创作带来启发的重要言论,按照选材、情节、人物、对白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同时兼顾镜头语言、声音、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等层面,让创作者可以从不同维度思考剧作的核心理念。


书中所收录的言论来自古今中外八十余位理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李渔、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左拉,以及巴赞、爱森斯坦、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夏衍,等等。同时,作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影片进行解读、分析、阐释,以便让读者获得具有实践意义的借鉴。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该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