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李陵:汉武悲剧双子星的苦难人生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文:张远方(读史专栏作家)
苏武不死,适见其忠;
李陵不死,终成为叛。
苏武,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爱国者。
李陵,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好的汉奸。
偏偏两人还是好朋友。
人生就是这么戏剧,人性就是如此复杂。
在发生改变其一生的事件之前,他们都是汉武帝的亲卫军,苏武略长几岁,和霍去病同年;历史上没有李陵的确切年龄记载,但应该与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差不多大。李陵是著名将领李广的孙子,和霍光,以及后来成为霍光亲家的上官桀同为汉武帝的侍从官,且关系非常铁。
改变苏武一生命运的第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公元前100年。这一年,他以正使的身份出使匈奴,结果被扣,直至19年后才得以归汉,并因此而名垂青史。
改变李陵一生命运的重要时间节点则是公元前99年。这一年,汉武帝派大军讨伐匈奴,只安排李陵做个押运粮草的后勤官,李陵不甘心,和武帝怄气,率领5000步兵独自去讨伐匈奴,结果战败被俘。
李陵因这一战而成名,也因这一战而改变终身。
他起初应该是诈降,但因武帝灭了他全家,导致他真降。
李陵心里很苦,但却无人诉说。尤其是当苏武归汉后,对他的打击更大。
改变苏武的第二个重要时间节点就是公元前81年。这一年,汉武帝已经去世6年,辅政的正是李陵当年的好兄弟霍光和上官桀,他们派使者过来,本是说服李陵归汉的,却不料发现苏武还活着。结果,李陵没回,苏武回了。
苏武回到汉朝,并没有过上好日子,先是儿子参与了霍光上官桀两亲家的政治斗争,遭受血洗。霍光放了苏武一马,但官职是没了的。直至霍光死后,亲政的汉宣帝才重新封赏苏武,使之能够安度晚年。
苏武于公元前60年去世,活了80岁,算是高寿了。
或许是因为心情的缘故,比苏武小的李陵没有活过苏武,于公元前74年去世,大概六十来岁吧。按当时的年龄,应该也算是正常的。
《杨家将》小说中,杨业兵败被围,拒绝投降,撞死在李陵碑
虽然留在匈奴的李陵活得很不开心,但大单于很看重他,把自己的女儿拓跋氏嫁给了他,算是进入了匈奴王族核心层。终其一生,李陵对政治没啥兴趣,但并不妨碍他的后代染指政治——按照匈奴的习惯,李陵的后裔姓了拓跋。大约在汉宣帝末年,李陵后裔的拓跋部落通过联姻等方式,形成了一个鲜卑拓跋部。几百年后,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一场惨案,北魏皇室霸占了李陵后裔的拓跋姓氏,为保存家族,李陵后裔又恢复了李姓。
现在我们知道的,北周名将李穆就是李陵后裔,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公元581年,杨坚登基后,李穆被封为太师,位列三公。
此外,根据考证,李渊和李穆亦属同宗,所以从唐朝开始,李陵的叛汉行为开始“拨乱反正”,逐渐被弱化。最终,李唐王朝将李陵塑造成一位本有王佐之才,却因汉武帝的错误使用,导致其被迫投降匈奴的悲剧英雄。而在唐朝之前,李陵就是一个铁板钉钉的大汉奸。
由此感慨,后代牛了,也可以一定程度洗白自己啊。在这一点,孔夫子更牛,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全赖教了大量的学生——这也是人之常情,谁都愿意往自己祖宗和老师脸上贴金——郭德纲曹云金这类撕逼的师徒除外。
李陵后裔还有一支生活在西亚地区,建立了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
写到此,不得不感慨,回国的苏武虽永垂青史,但却子孙凋零;降胡的李陵虽一生心灵受尽煎熬,却子孙茂盛。
历史就是如此地吊诡。
接下来,我们就粗略地梳理一下汉武时代这一对苦逼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
1、苏武和李陵都是将门之后。苏武的父亲苏建是与卫青同一时期的将领,是卫青的得力助手之一,初以校尉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匈奴,因功封平陵侯,后以将军身份建造朔方城。
苏武三兄弟因父亲的关系,都早早做了汉武帝的亲卫军。
李陵则是名将李广之孙,父亲去世较早,一直由爷爷李广拉扯,及至李广死后,汉武帝把李陵接到宫中亲自培养,年轻轻就做了皇帝卫队的军官。
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观察地形,但没有遇见敌人。回来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五千兵士,驻防在酒泉、张掖一带。
同为汉武帝亲卫军的苏武就没什么名气了,或许,汉武帝都不知道有他这一号人存在。公元前100年,业已40岁的苏武认为机会来了。
这一年,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受到汉朝攻击,于是服软,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等。汉武帝很高兴,决定派人出使,苏武自告奋勇,被授以中郎将的身份。
就这样,苏武带领副中郎将张胜及使臣常惠等两百余人一同来到匈奴。但不巧,匈奴这边有人想造反,将苏武拖下了水。
想造反的是汉朝降将卫律的部下虞常,虞常和苏武的副使张胜是好朋友,就把计划告诉了张胜。张胜贪功,就瞒着苏武参与了刺杀大单于的计划。但计划很快就暴露了。大单于很生气,令卫律招降苏武等人,好以此羞辱武帝。——苏武是汉朝使节,用今天的话说,是外交官,代表国家的,杀了就理亏了。投降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卫律当着苏武的面斩杀虞常,又故作要杀张胜。这张胜怕死,立马表示投降。
苏武却是刚强,说出了这事,他这当头的难脱干系。事已至此,也没啥好争辨的,拔刀就自杀。
苏武重伤,匈奴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救活。越是这样,大单于越是觉得招降了苏武有成就感。所以,等苏武伤势一轻,又来逼降。苏武则继续寻死。大单于既生气又佩服,便将苏武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地区),给他一群公羊,说等生小羊后你才能自由。
苏武自此开始了长年的牧羊生活。当然,不是他一个人,除了投降匈奴的副使张胜等少数人外,使臣常惠等也一直跟着苏武牧羊的。
人就是这么奇怪。苏武越是不投降,单于越是想降服他。但是,设想一下,苏武真降了,大单于可能反而觉得没劲了。
现在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苏武是愚忠。读史君对此不认可,要知道,愚忠是对个人,而苏武,始终想到的是大汉。当然,那个时代的大汉和皇帝是很难区别的。
那么,又会有人问:苏武为什么先自杀后又顽强求生?读史君认为,道理是一样的,都为了大汉的尊严。死,可以维护大汉的尊严,就自杀;活,可以维护大汉的尊严,就强活。此时的苏武,已经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苏武手里的那个代表汉廷使节的穗子全掉了。可是他依旧把那个光杆使节看成命根子,不许人碰。
2、接下来是李陵出场了。
李陵终身只此一战,却一战成名,亦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浚稽山一役,李陵以五千步兵力抗匈奴十一万骁骑,坚持十余日,不可谓不奇迹,不可谓不尽力,然而却最终没有实现其“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诺言。
总之,这一战证明了李陵的军事才能,而最终的结局却使他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这一年是公元前99年。既然匈奴的和平诚意不足,那就继续打。汉武帝命令大舅子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部,同时召见李陵,想要他为李广利的大军押送粮草。
但李陵也想建功立业,而且自认为和武帝比较熟,所以明确表示拒绝,说自己也想冲到斩杀匈奴的第一线:“请不要让臣只做贰师将军的运输队。臣所率领的屯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可缚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军独当一面,到兰干山南边吸引单于兵力,减轻贰师将军的压力!”
汉武帝很生气,但还是喜欢李陵这股豪气的,便说马匹都给贰师将军了,你下次吧。
李陵说啥?“不用给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就可直捣单于王庭!”
汉武帝是皇帝啊,本来是找借口不让你去的,你自己倒夸下了海口。再加上汉武帝看李陵豪气的样子,又想到当年的霍去病,认为李陵或真能带来惊喜,遂同意了。
总之,好大喜功的汉武帝,遇到豪气冲天的李陵,做了一个昏庸的决定。最后上天让他们都输了。
武帝输了亲信,李陵输了家人。
显然,李陵是要豪赌一场。5000步兵深入敌后,是超级危险,但也是超级机会啊,只要不死,就是不世功勋。
况且,李陵确实还是有一定把握的,那就是武器。那时的匈奴,人虽彪悍,但武器却一般,还有用骨刀的。汉朝则不一样,尤其是汉武帝一朝,除了马匹外,对武器改进也是质的飞跃,都是精钢兵刃,强力弓弩。
李陵备下几百车上百万支弩箭,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多日,都到浚稽山了,居然没有碰到匈奴的一根毛。
李陵让人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亲兵回朝禀报,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他失去霍去病已经多年了,李陵将是又一个霍去病!(关注“读史”,回复“霍去病”可查看相关文章)
然而,此时的李陵已经踏入危险之境。
深夜,冷月如刀,突然,一阵扑棱棱的雁飞将睡梦中的李陵惊醒。探子来报,已经被匈奴大军包围了——李陵与大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在此不期而遇。大单于不知道李陵是孤军深入,于是想悄悄吃掉这5000步兵。
已无退路!李陵紧急部署,将弩车围起来做掩护,让士兵在后边放箭。
汉军的弩箭杀伤力极大,匈奴军一直无法突破。李陵向南且战且退,一来一去就是数日。眼见离汉地越来越近,大单于怕李陵军只是诱饵,不敢过分追击,但又觉得如此就放过这一股步兵汉军,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又调来8万大军,彻底将李陵军包围。
李陵军被逼退到一个大沼泽里,到处是干枯的芦苇。大单于下令放火,李陵也从里面放火,烧出一 38 40360 38 15535 0 0 4013 0 0:00:10 0:00:03 0:00:07 4013安全地,等匈奴放的火烧过来就自动灭了。
但这也不是好办法呀。眼看士气大不如前,李陵很是着急,夜晚巡查,居然发现军中还有女人。
原来有士兵在出发前,就将一些弩车改成了安乐车,私藏了不少女子。本来还是悄悄的,现在眼看没命,索性公开了。
李陵大怒,把所有的女子都搜出来杀掉了——据说有四五十名之多。
不知道这些用来装女子的车装满弓箭,李陵是否能够回到汉地——毕竟,离最近的关卡居延已不足百里了。而正是这个时候,箭矢基本用完了。
话说李陵军在强弩的掩护下趁夜逃出沼泽,一路向南,好不容易才冲到一片有大树林的山坡。此时的李陵军在匈奴军的反复冲击下,已趋于崩溃。又加上没了箭矢,不得不暂时放弃退却,在一片高坡上固守,等待夜深再做突围打算。
此时,离汉地已非常近,大单于怕有伏兵,已经准备退却了。恰在这时,有人叛变了,将李陵这边的底细告诉了大单于。大单于顿时精神了,令人加强包围圈。真是天灭李陵啊!
是夜,李陵试探着做出几次突围,都失败了,遂叹道:“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他说的这“数十矢”,应该是每人再有几十支箭就能逃回居延了。然而,没有如果。
突围无望的李陵下了最后一道命令:四面开花,分散突围,能活着回去的就给朝廷报个信吧,就说我李陵战死了!
此时,百万箭矢已经射杀上万匈奴兵,而李陵的5000步兵还有3000多人活着。但可惜,没了箭矢,只有赤手空拳,或拿个棍棒,最多也只有短刀了,四散突围,最终只有不足四百残兵逃回汉地。
骑马的李陵则没能逃脱,也没能自杀,而是受伤昏厥被俘虏了。等他醒来时,瞬间已立下决心:活下来,然后找机会带着足以抵偿败军之罪的“厚礼”逃回汉地!
这也算是家传了。他的爷爷李广被俘后,也没有自杀,而是选择伺机逃回汉朝。
3、李陵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
出乎意料,武帝没有发怒。因为连汉军主力李广利大军都遭到了惨败,所以没有理由对小小一队的李陵军抱过奢的希望。
但显然,武帝心中是有气的,只是不知道要找谁发。
汉武帝是很要面子的人,他要给自己找台阶下。所以对李陵大家褒赞。毕竟,5000步兵,对抗匈奴11万大军,居然还杀死了上万敌军,且退到了边关。武帝说,这很了不起!
当然,汉武帝表扬李陵的前提是认为李陵已经死了。
但打武帝面子的是,他刚表赞了李陵,就得到消息:李陵没死,还投降匈奴了!
汉武帝心中之气可想而知,而一帮佞臣居然也不知武帝的真实心境,对李陵极尽谩骂,以宽武帝之心。
武帝哭笑不得,便问太史令司马迁。这司马迁并没读懂武帝的心,但却把话说到武帝心里了,说还是比较了解李陵的,他不但孝顺,而且体恤下属,忠于君上。他不会是真投降,最多是诈降,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逃回来再报答陛下的。
汉武帝深以为然。但台阶还是不好下,又加上司马迁顺便贬低了贰师将军李广利,遂发怒把司马迁关进大牢。
应该说,只要李陵自杀或者回来,汉武帝的面子找回来了,李陵的家人和司马迁应该还是没事的。
汉武帝于是派人去寻李陵,嘱托一定要找机会把李陵接回来。但派去办事的人不力,在边关转了一圈,打听了一点消息,就回来给武帝汇报说,李陵真的投降了,正帮匈奴练兵呢。
面子无论如何拾不起来了,汉武帝大怒,夷灭李陵三族。同时,连司马迁也遭受了宫刑。
这真是活一人而死全家。
李陵听到全家被诛杀的消息已是半年之后了。他在野外漫无目的地暴走,愤怒的思绪在头脑里翻卷着漩涡,但又不知道该找谁发火。
不久,有汉使到匈奴,李陵质问使者:“我为汉朝领步卒五千横扫匈奴,因无救援而败,哪一点对不起武帝啊,他竟然杀我全家!”
使者说:“陛下本想设法营救你回去的,但听说你已经投降,而且都帮匈奴练兵了,才恼了杀你全家哩。”
李陵怒说:“那是李绪,不是我!”
李绪本来是汉朝的塞外都尉,驻守奚侯城,匈奴来攻便投降了。
当天晚上,李陵就闯入李绪的幕帐,将他杀死了。然而,这个李绪却是大阏氏的相好,大阏氏恼火,要杀掉李陵。大单于便将李陵送往北海一带。
等大阏氏病死,再将李陵接回来时,他整个人已经变了。过去匈奴与汉朝间的军事谋画李陵是绝对不参与的,如今却主动参与提建议了。看来李陵已默认投降了。单于大喜,遂封李陵为右校王,并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他。
想把女儿嫁给李陵是早就说过的了,但李陵一直拒绝,不过这次他想也不想就答应了。
对此,张承志感叹道:“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一死易,不死难。
如果李陵战死或者自尽,他必然会成为一个千古流芳的英雄。如果,李陵全心全意地归附了匈奴,做个“汉奸”,倒也简单。可他却走上了一条终日承受良心煎熬的不归路——因为他和苏武太熟了,苏武就像一面镜子笼罩着他。
4、大单于知道李陵和苏武交情深厚,便派李陵去“劝降”之。
两人开始只聊一些旧事。因为李陵到匈奴这边的时间晚,又有门路知道一些汉廷的消息。李陵对苏武说:“现在的武帝年龄大了,喜怒无常,经常无故杀人。你的大哥苏嘉因驾车失误,撞到了宫殿柱子上,因此使得武帝大怒,被逼以大不敬的罪名自刎;你的二哥苏贤也因没有完成武帝的一个小任务,惶恐之下自杀了。还有,我来时,你的母亲就已经去世了,你的夫人改嫁了。你家里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不知道情况怎样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苏武却毫无悲伤,说:“我们苏家父子没有什么功劳,都是因为陛下才能位列将帅,获爵封侯的,我们即便是肝脑涂地,也难报答朝廷的恩情。你再怎么说,我也绝不会怨恨陛下的。”
李陵又试着劝说道:“你说的不对啊,兄弟。武帝已不是当年的武帝,他现在已经年老昏庸,早已不记得还有你苏武的存在了;而你在汉朝的家人也早已凋零。人生苦短,与其白白在这里吃苦,不若早点为自己打算,生活地好一点。”
苏武放下酒杯,斩钉截铁地说:“看在你我旧交的份上,我才和你一起吃饭叙旧的。请你不要再说劝降的话。右校王(李陵在匈奴的爵位)如果一定要让我投降,就请停下今日的欢宴,我直接死在你面前!”
李陵羞愧万分,自此虽还也来找苏武喝酒叙旧,却再也不提劝降的话。但从心底讲,李陵是希望苏武变节投降的。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会觉得好受些,否则,他永远是大汉叛徒,苏武这个忠君爱国者就如一块磐石,紧紧压在他的胸口,异常难受。
一句话,对李陵来说,昔日好友苏武的存在,既是高尚的道德训诫,也是令人焦燥不安的噩梦。——应该说,如果苏武、李陵本为不相识的路人,李陵也不会有这种锥心之痛。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得到消息的李陵再次来到苏武牧羊的地方,将这个消息告诉他。苏武听后,向南大哭,吐血数升,昏厥过去。
李陵的心中也极不是滋味,感觉胸中有一股闷气。杀他全家的武帝死了,他却没有高兴的感觉。
公元前81年,让李陵更加胸闷的事情来了。
汉武帝去世后,年仅8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即位,辅政的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一向与李陵交好,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任立政等三人来匈奴招李陵归汉。
任立政等到匈奴后,大单于置酒款待,李陵、卫律都在座。酒席上,任立政故意大声说:“汉已经大赦,中原安乐,主上年少,霍子孟、上官少叔执政。”很明显是向李陵递话,那边现在是你老朋友当政呢,他们都希望你回去。
李陵却有意无意地摸摸自己的头发和服饰,说这前几年还不习惯的胡服,现在却异常合身,舍不得脱了。意思很明确,不回。
任立政不死心,趁卫律外出方便之际,明说:“少卿劳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希望你归汉,并为汉匈和解做出贡献啊。”
李陵却已死了归汉之心,说:“回去不难,但是,回去不也只是徒然再多受一次侮辱吗?还能如何?”
他知道,即便是老友当政,他回去也还是叛徒,很难有好的结果。
不过,他也没有告诉任立政,苏武还活着。由此可见,李陵心底是对苏武又敬又恨的。他打心底不希望苏武成为名扬千古的忠臣。
不过,任立政出使匈奴的消息还是传到了苏武部下常惠的耳中,常惠设法见到了汉使,将苏武的情况说了。汉使很是吃惊,回去便将这个消息上报。于是,新一拨汉使来到匈奴,严厉要求大单于放苏武归汉。
大单于故作吃惊,问部下说,苏武不是死了很多年了吗?汉使却有准备,谎说:“苏武没死。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此时汉天子才几岁啊?但这是告诉大单于,别装了,这是给你面子,我们已经知道苏武在北海牧羊呢。
大单于没办法,只好派人将苏武等人接回王庭。
此时的苏武倒很平静。不平静的是李陵,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
临行前,李陵设酒筵给苏武送行,喝着喝着便醉了,说:“今天你回去,在匈奴中扬名,在汉廷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所绘画的人物,都没谁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胆怯无能,但假如武帝当年不杀我的老母,不毁我的全族,我也绝不会投降的!然造化弄人!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
说罢,又立身起舞,唱道:
径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李陵的声音渐渐颤抖,两行清泪流到颊边。
没有人能够体会他心中的那份折磨。
5、十九年后,苏武终于回到祖国。
去时壮年,回来时已须发尽白。
而当年随苏武同去的200余人,只有9人得以还归。
如李陵所说,长安的人民听说苏武回来,都自发出街相迎,没有一个不说苏武是大丈夫的。
昭帝也对苏武等人进行了褒奖,下令苏武带一份祭品拜谒武帝园庙。同时官拜典属国(相当于外交部长),俸禄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官拜中郎将,赐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因年老而返乡,各赐钱十万,终身免徭役。
苏武回来,他的两个女儿情况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他的儿子苏元还在,这对苏武而言是莫大的安慰,但他没有想到,仅仅一年之后,苏元就因陷入霍光和上官桀之间的斗争,被霍光处死。
廷尉甚至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奏章搁置,只将苏武免官。
当年,苏武这个铁铮铮的汉子在北海牧羊,渴饮雪,饥吞毡,战胜了匈奴人无数次的威逼利诱,战胜了异域艰苦的生存环境,甚至战胜了家破人亡的怨愤之心。
可是这一次,苏武却连挣扎的力量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阔别十九年、聚首不过一年的儿子被杀头,然后是自己被免官。
写到此,不得不感慨:这是一个从大汉起就容易忘却英雄荣光的民族。苏武,多重要的民族脊梁,说拿捏他就拿捏他!试想,若中华民族遍地苏武,清也好、蒙也好,小日本也好,又岂敢对我猖狂?
只是,从古到今,我们却一再看到让苏武这般的英雄受自己人的委屈——外部的折磨算什么,自己人折磨苏武们,才是值得注意的。
白发人送黑发人,英雄流血又流泪,这可能是苏武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了。
好在,我们也不是永远让英雄流血又流泪。霍光去世后,汉宣帝重新封赏了苏武,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并派人把苏武遗留在匈奴的儿子苏通国赎回大汉,伺候年迈的父亲,让迟暮的英雄享受温暖的人伦之乐。
历史是残酷的,但残酷中带有温情。
历史是黑暗的,但黑暗中蕴含光明。
苏武终于得到英雄所应该匹配的荣耀。
6、关于李陵和苏武别后的事,史书上没有留下记录,只知道在苏武归汉几年后,李陵就病死了。
翻阅典籍,后世文人多同情李陵,或许是因为他身上纠结了太多的大命题:家和国,军人和文人,背叛和守节。李陵用尽一生的气力,在国家和个人的矛盾冲突中,做着艰难的选择,直至成为历史尘埃。(关注“读史”,回复“汉武帝”查看相关文章)
毫无疑问,在李陵的心底,纵便再找理由,自己投降匈奴始终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很多人也为李陵做出各种辩解。不过,同情归同情,却无法改变李陵是降将,是汉奸的事实。如果李陵不是汉奸,那么后世的吴三桂、洪承畴们,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理解一下他们的苦衷?
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明确指出:“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若陵有两袒之心,单于岂能相信他,委以重兵与汉将相持?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
是的,至少,比起昔日麾下战死在异国的那五千忠勇士卒,李陵的后半生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不仅锦衣玉食,还拥有不小的权力,当年那些把他麾下五千兄弟斩杀殆尽的匈奴人,如今却已成了他的同僚,乃至属下。
唐人陈陶为此曾作诗一首: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诗中流露出对那些埋骨他乡士兵的怜悯,可怜那五千“深闺梦里人”,全死于野心家李陵的私心私欲之下!
总之,降就是降,任何辩解都不能改变其事实。
只能说,李陵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他因一战成名,也因一战而名灭;他自认忠良之后,却做了降将;他一心想要光耀门楣,却害得家破人亡;他虽然在异族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但是却始终无法消除那胸中的一股郁气!
呜呼!苏武不死,适见其忠;李陵不死,终成为叛。
一对值得沉思的历史人物。
02:刘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