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桂宏:弘扬百廿南师传统 奋进教育强国征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肇始于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20世纪初叶,承续于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改革开放之后,繁荣于国运昌盛、奋进复兴的伟大新时代,在教育报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之一:百廿传承 教育报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优良传统是一所大学的根和魂。中国大学传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始终和家国紧密相连,承载着为国奋斗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精神的气质,体现出大学使命的自觉。南师是三江渊流中唯一承继“师范”校名的高校,积淀形成了以“厚生”为内核的优良传统。


百廿南师,有着与生俱来的师范基因。清末张之洞等人主张“师范学堂为教育肇端之地”“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创办三江师范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堂。以此为开端的120年发展历程中,南师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诸多历史第一。救亡图存的岁月里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在近代中国首创图画手工科,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美术师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体育专修科,首开大学男女同校制度;国立东南大学开创我国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之先河;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设有10系1科,专业数为全校之冠,在全国也首屈一指。振兴国家的征程上,南师先后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第一所实验幼儿园,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第一个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百廿风华,南师为国兴学、为民启智,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教育业绩。


百廿南师,有着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六朝松下,有过杨贤江等革命者留下的身影;南高梅庵,召开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园校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了上万名平民妇孺,厚生大爱永载史册。五四运动、抗战西迁、“五·二〇运动”,救国抗争的时代画卷中镌刻着爱国师生的身影。学校里走出南京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南京第一批共产党员,新时代更是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大批先进人物。


百廿南师,有着严谨求实的治学风骨。唐圭璋先生以一人一手之功,用时七年编纂了鸿篇巨制《全宋词》;李旭旦先生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倾注了全部心血;陈邦杰先生足迹遍布祖国大地,采集4万多号苔藓标本;周士谔先生在“一五”期间就投身热能装备专业建设,为国家节约煤炭上亿吨。还有徐悲鸿、陈洪、高觉敷、吴懋仪、徐绍武等一批学科奠基人、大先生,他们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是南师“校风馥郁、学统端庄”的根本来源。


百廿南师,有着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李瑞清“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江谦以“诚”为训,推行德智体三育并举;陶行知主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吴贻芳以“厚生”做为校训;陈鹤琴在“活教育”中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鲁洁教授领衔主编《道德与法治》国家统编教材,每年为全国1亿5千多万名中小学生所使用,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特等奖。一代代南师人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们的教育思想、家国情怀与终身奋斗,是南师宝贵财富,更铭刻在中国教育史的丰碑上。


“正德 厚生 笃学 敏行”,南师的校训凝聚着百廿积淀的优良传统,蕴含着我们的价值追寻与历史实践,激励着一代代南师人的接续奋进。



之二:百廿奋进 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实现从传统高师向新型师大,再向综合性大学的办学转型;完成从地方师范院校到“211工程”高校,再到国家“双一流”高校的跨越发展。新时代的南师,虎踞石城,龙盘仙林,得钟山之紫气,延三江之文脉,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师范大学和地方高校第一方阵,国际学术评价和世界影响持续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和卓越研究生,十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16项,学生屡屡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等荣誉。学校累计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50多万名人才,走出了两院院士、奥运会冠军、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教师等一大批优秀校友。目前,奋战在江苏教育界的我校校友超过10万人!首届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中,4人是南师校友,“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南师校友占据半壁江山。


聚力内涵建设,综合办学实力持续攀升。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建设一批新工科学院,形成多学科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第四轮学科评估6个学科获评A类。持续创新驱动,促进文理工交叉研究,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实力突出,十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7项,在最新一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斩获5项一等奖。坚持人才强校,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涌现众多的国家级人才,一批教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等荣誉。


回应时代需求,服务国家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四个面向”,在服务“两个大局”中发出南师声音,做出南师贡献,体现南师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中,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东亚季风研究;生态文明实践中,有几代生科人对濒危鲸豚类的接续保护;中华文明探源中,有对长江起源、中国古代文明演化的新发现;传统文化弘扬中,有历时8年对《史记》的点校贡献;教育现代化推进中,有南师人总结的“中国经验”,贡献的“中国理论”;全面依法治国中,有受到中央领导肯定的《法治现代化蓝皮书》。


深化开放办学,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拓新。打造融合创新协作体,与省委宣传部共建全国重点马院,与地方共同打造一园多区的大学科技园。打造教育发展联合体,牵头四省六高校,落实国家“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探索新型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开放合作共同体,成为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常设秘书处单位,助推江苏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留学生近2万人。


“严谨 朴实 奋发 奉献”,在百廿优良校风滋养下,南师人薪火相继、接续奋斗,为学校进军一流目标、迈上更高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百廿校庆之际,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伟大的党和时代、向校史上的先贤前辈、向所有奋进中的南师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关爱、支持和帮助南师的所有校友和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之三:百廿新程 问鼎一流

百廿沧桑度,山河岁月新。今天的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天的南师,一定要和时代同步,将努力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弘扬优良传统,作出更大贡献”,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更是南师人的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


南师将切实担负第一职责,在引领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发展中打造一流师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教育事业上的根本体现。人民性,是我国教师队伍的根本属性。师范大学办好师范,培养人民教师,不仅是特色,更是本色与底色。南师将始终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教师教育改革共同体建设,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涌现更多的人民教育家,更好支撑江苏基础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支持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南师将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在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展现一流担当。超大教育规模,叠加国家战略意志与新科技革命驱动,使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注定成为一个追赶与超越并行,不断产生新思想,提供新经验的进程。这一进程中,必将涌现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师范大学。南师将矢志建设一流教育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上实现大突破;服务国家教育决策,在构建教育治理新格局、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上体现大担当;集中学科资源和人才队伍,在国家统编教材、课程标准等领域上贡献大成果;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在中国教育方案的全球推广中展现大作为。贯彻中央领导要求,在德育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南师将直面时代变革挑战,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中建设一流大学。人类文明史上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变革与新的一流大学崛起。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和中国高校第一次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南师将围绕“师范特色、文科特长、理科特强、工科特新”,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推进交叉融合创新,打造一流高峰学科,追求世界一流学术。加强一流队伍建设,突出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战略科技和创新团队的引育,提高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创新与社会的人才交互机制。贯彻省委、省政府对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激励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培养一流时代新人,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南师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作出一流贡献。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法治现代化、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优势,产出原创成果,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在“智能、健康、生态、文化、善治”等领域,加快推进交叉融合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对“强富美高”进行嵌入式答题,寻求在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中的系统性贡献。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江苏双向开放战略加强国际交流。把学术成果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江苏山水间,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相互交流中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弘扬优良传统,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新时代南师人奋进的号角,是百廿南师新的崇高使命。让我们牢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军“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努力在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江苏和国家建设发展,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END   往期推荐:




聚焦党代会︱以高水平党建引领办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成斌:弘扬优良传统 作出更大贡献


聚焦党代会|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持续增强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历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源 | “新华日报”学习强国号编辑 | 何悦审核 | 何悦 马海港 陈祝峰


为南师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