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奖励的方式来推垃圾分类,有用吗?|后果可能比惩罚还可怕

文||刘心放 金蜜蜂
2024-10-14


上一篇文章(《为何有些好老师教不出好学生?|解开背后谜团,才明白中国垃圾分类之难》),我对以惩罚的方式推进垃圾分类表示异议,得到了部分读者呼应。这让我觉得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并不孤立。


正当我试着探讨这个问题的对立面——奖励是否对垃圾分类有促进作用时,我发现这个问题完全不用讨论。因为答案早就摆在那里了。


以下ABC内容均来自网络,不是我的原创:


A“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挑选一些学生解答智力难题。实验的第一阶段,所有学生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奖励组的学生完成一道难题就会得到1美元奖励,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研究员通过观察学生在业余时间是否继续做题,来判断学生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被奖励的学生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地快,而未被奖励的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解题。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做一件事很开心时,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真实故事,正是“德西效应”的明证。


B“动机的寓言”


心理学中,有个广为人知的“动机的寓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C “奖励的惩罚”


教育改革学家埃尔菲·艾恩在其名著《奖励的惩罚》一书中,痛斥了家庭、学校以及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奖励制度:奖励会将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乏味。


一件事情需要给予物质奖励才做,表明事情本身并不值得做。这否定了人或事情本身的价值,造成了一定的消极暗示,从而降低人们的内在动机。


比如,父母为了鼓励孩子的正向行为,一直给予物质或金钱奖励,就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做事就应该得到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不但不会感激父母一直以来的付出,反而会因为偶尔一次没给奖励而不满。


这其实是在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


艾恩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企图用激励制度来操纵人们,从短期看也许会奏效,但最终这样的方法还是会失败的,甚至还可能造成持久的危害。


看完以上摘抄的内容,我想各位已经知晓了奖励的低效和危害性。


将这些道理运用在垃圾分类领域,我们就能分辩和论证哪些手段对促进分类并没有实际的用处。


比如,某市某街道2015年拿出一笔经费,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奖励,这在全国都算是先行者,奖励力度也比较大。其中一个小区380户,实施积分奖励4年,每天能坚持去积分投放的不到25户。也就是说,真正因为积分奖励驱动去参与垃圾分类的比例并不高。


目前,仍有一些垃圾分类试点地区在采用积分制的利益驱动模式,从表面上看,这种用积分刺激分类的工作模式似乎合乎逻辑,但是这与“产废者负责”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驰,从长远来说,甚至对垃圾分类进程是有害的。


使用奖励手段推进垃圾分类,危害至少有三点:将分类动机“报偿化”;忽视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降低人们对分类的兴趣和热情。


埃尔菲·艾恩指出,奖励和惩罚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强势群体压迫弱势群体的手段:要么惩罚不服从,要么奖励服从。


由于惩罚所强调的重点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本身,所以它真正教会人们的,是尽量避免惩罚。比如,一个居民乱扔垃圾被抓住后非常后悔,他后悔的不是自己乱扔了垃圾,而是自己被抓住了。因此,他要琢磨和解决的问题是“下次如何不被抓住”,这就成了笑话。


奖励的初衷是促进更多的好行为重复出现。但实际上,奖励意在操纵人们关于垃圾分类的行为,为了维持持久的行为优化,推行者通常需要保持奖励源源不断,还得不断升级,这跟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也相去不远了。


不客气地说,目前有些社区采用奖励手段,是因为人们没有耐心分析原因和等待结果,只将注意力投向决定性因素,而不在乎中国垃圾分类面对的具体国情以及其深层次成因。


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奖励和惩罚以外,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方法。


至于创新的方案方法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本文是回答不了的。


但是社会责任理念早就给我们指明了路径:这些问题应该通过社会大讨论,逐渐形成合意空间,并放之于广泛的社会大实践中,经过反复验证和打磨,最终得到一个相对合理并能够持续改进的方案。


缺少了利益相关方的同行,我们也许会走得很快,但不会走得很远。


欢迎大家文末踊跃留言,对本文的观点发表个人看法,也可以给出自己对垃圾分类推进模式的建设性意见。


➤ 延伸阅读:

为什么飞机上必须放置烟灰缸?|帝都与魔都垃圾分类不一样的原因找到了



编辑:王秋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金蜜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