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224期(2023年8月)
(点击图片,直达购刊)
编者按
流风遗躅似飞鸿踏雪,
令今人见微知著;
理论研究之于学科,
亦有此功。
本期新刊内容,呈现了不同角度、不同时代的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成果,内容覆盖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新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重要建筑师等多个领域,既有对个案的深入解析,考诸同类案例提炼的特征和规律,亦有理论思辨和学术反思,围绕核心问题或案例调动大量史料,综合运用图像学、考据学等多种研究方法,角度各异,特色鲜明。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看山西”,《山西忻州九原岗墓葬宅门图双柱构造现象考论——北朝壁画所揭示的建筑演化信息(上)》从横纵两个方向进行文献与实物的对照与考证,揭示出中国北朝时期建筑结构技术的传播与演变。
《东亚角部一柱佛殿:从类型到原型(下)》从梳理敦煌壁画中角部一柱佛殿图的图像谱系与画法演变入手,通过对建筑图像与建筑遗存的互校互证,重新发现、确认了7世纪前后一种我们没有充分关注的佛殿建筑类型——角部一柱佛殿。
梁思成先生在评论中国建筑特征时提到,“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建筑文化传统既然是循着延续、渐进的道路逐步发展,种种构造做法的衍进脉络自然也要遵循量变引发质变的基本原则。《从随昂构件的斜置与泛用倾向看溜金枓栱的产生》借由华头子斜置之类的构造现象,探讨铺作中不同斜向构件的组合规律与拼装原则,进一步廓清溜金枓栱与下昂造铺作的传承演变关系,追溯明清溜金枓栱的原型,揭示出木构技术多元一体的演进状貌。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持续性分离是国际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立足具体的规划实践案例,实证性、交互式地探讨规划理论与建设实践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规划理论的实践响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文教区规划的历史考察》阐述了作为城市功能分区思想的具体落实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教区规划对北京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规划理论与实践响应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迪。
“札记”栏目两篇侯幼彬先生的研究随笔,从建筑的“软分析”谈到有关“老学”的认识,将哲理的精髓与建筑理论的研究相结合,拓展了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留下相关研究议题的深度思考和线索。
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关于海外执业者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建筑工程师也往往隐没在建筑设计者背后,成为默默无闻的贡献者。“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栏目的《历史浪潮中的扁舟——华侨建筑工程师陈其芬》一文中,作为中国近代早期建筑工程师,陈其芬不仅对祖国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也对东南亚国家的建筑工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他的研究,开阔了近代建筑史学界的国际视野。
“建筑教育研究”栏目三篇文章分别聚焦意大利建筑图学学科与博洛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建筑绘图课程,欧洲的建筑遗产保护教育及多学科、跨学科教育,1950—1980 年代间中国建筑设计及教学实践,对如何积极应对当前我国建筑学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如何与新兴技术相融合并在学科交叉中保持学科自治进行了深度思考与突破。
本期同时还有“建筑设计与理论” “书评” “至上堂书话” “设计点评”等多个栏目,为读者们从不同角度提供多元、深度、精彩的学术文章。值得一提的是,本期“至上堂书话”专栏文章《索尔·勒维特的立方体与维度——读索尔·勒维特的<源自立方体的二十种形状>一书》介绍了一本重要而独特的小书,对立方体与维度的关系作了最佳诠释,不仅是概念艺术的大作,同时也对建筑师和设计师们产生过无形的启示,可谓一本影响人类认知世界的大书。
衷心感谢为本期撰文的各位作者,希望这些成果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启发。
纸刊荟萃更多精彩研究内容,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多多关注与支持。(点击购买 | 点击投稿)
目 录
历史与理论研究
004
山西忻州九原岗墓葬宅门图双柱构造现象考论
——北朝壁画所揭示的建筑演化信息(上)
平一鸣 吴国源
015
东亚角部一柱佛殿:从类型到原型(下)
唐聪
026
从随昂构件的斜置与泛用倾向看溜金枓栱的产生
喻梦哲 惠盛健
032
规划理论的实践响应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文教区规划的历史考察
李浩 王晨
札记
040
研究随笔一
——话说“软分析”
侯幼彬
046
研究随笔二
——外行写的三则“老学”小文
侯幼彬
舟航柱梁——纪念建筑先贤,再思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048
历史浪潮中的扁舟
——华侨建筑工程师陈其芬
魏筱丽 罗薇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054
与城共生的建筑永恒之道
——埃里克·冈纳·阿斯普隆德与皇家总理府方案解读
李欣 解惠婷 刘启明 童乔慧 樊芷茜
064
传统木造现代重构的可能路径
——从隈研吾梼原木桥博物馆的建造逻辑与形式表达展开
孙婷 李凌洲 孔宇航
073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园规划更新与发展文件编制研究
林燕 奚琰冰 黄骏
建筑教育研究
080
从Disegno反思我国建筑图学教学 与城共生的建筑永恒之道
孙政 张莹莹
087
欧洲建筑遗产保护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初探
陈曦 陈亚珉 张鹏
095
中国建筑中地域建筑理念的重塑
——1950—1980 年代两次全国设计竞赛及其衍生
汪妍泽
书评
103
分裂的领域:读《什么是建筑史》
王为
109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与《空间、时间与建筑》第一版解读
闵晶
至上堂书话
121
索尔·勒维特的立方体与维度
——读索尔·勒维特的《源自立方体的二十种形状》一书
方振宁
设计点评
125
25. 海浦沃斯美术馆:空间单元聚合体
张路峰
127
26. 胡美兹美术馆:叠置的盒子
张路峰
精彩栏目推荐
历史与理论研究
山西忻州九原岗墓葬宅门图双柱构造现象考论——北朝壁画所揭示的建筑演化信息(上)平一鸣 吴国源文章围绕九原岗宅门图中双柱问题而展开,谨慎对待后世成熟大木作法式构造概念系统的诠释方法,从文献与实例中对照,视野兼顾国内外,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认为双柱形象存在历史因缘,在结构与空间方面属于土木混合至纯木框架递变背景下的特有现象,在礼序方面存在僭越动机,界面装饰范式上或与欧亚大陆丝路文化传播与糅合的北朝时代文化背景有关,抑或一定程度反映了北朝晚期内地的祆教火社与景教十字寺的具体细部形式。双柱实存的论断下,通过细查汉魏石刻与法隆寺金堂草架的重要细节,结合对用材与卯榫连接思维变化趋势的思考,推导了宅门图建筑可能的构架形式,与双柱屋身相匹配。此类双柱样式在后世趋于消逝,至于其消失的原因,从物质层面建构方式与思维的转变和观念层面等级礼序及其审美的变迁这两个层面作出了解释。宅门图特异的双柱样式,反映出早期建构思维的丰富性,揭示了建筑演变过程中易被忽略的页帧,也折射出独特的北朝建筑文化。
规划理论的实践响应
——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文教区规划的历史考察李浩 王晨
文教区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之城市功能分区思想的产物,其建设情况反映出社会实践对规划理论的响应逻辑。在广泛查阅原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文教区规划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分析了以1954年国家计委审查意见为标志的有关北京文教区规划的争论及其原委,进而以文教区规划为切入点阐述了规划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响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与城共生的建筑永恒之道—— 埃里克·冈纳·阿斯普隆德与皇家总理府方案解读李欣 解惠婷 刘启明 童乔慧 樊芷茜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回顾了 20 世纪初瑞典建筑师埃里克·冈纳·阿斯普隆德对建筑环境整体性的持续思考,重点解析了他的未建成的作品——皇家总理府国际竞赛方案,着重从“肌理织补”“空间渗透”“与城共生”三个方面,分析了基于城市织补思想的设计探索。通过对传统城市肌理的延续和转化,创造了一个由新旧建筑实体所共同定义的城市空间系统,丰富了建筑的历史内涵,再现了城市的空间记忆,其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从抽象空间到具体场所的转变,完美诠释了与城共生的建筑永恒之道。
传统木造现代重构的可能路径——从隈研吾梼原木桥博物馆的建造逻辑与形式表达展开孙婷 李凌洲 孔宇航
本文尝试以隈研吾设计的梼原木桥博物馆为样本,观察东亚传统木造技艺现代转译的路径。文章从梼原木桥博物馆展开研究,溯源木桥博物馆设计的概念原型:日本刎桥与斗栱,追踪这些传统木构的实际建造技艺,并解析隈研吾木桥博物馆与传统木构间的异同。通过对设计与建造的详细分析与研究,文章指出隈研吾木桥博物馆是对传统木构建造技艺的现代重构。这与许多中国建筑师对传统木构现代转译的探索产生可比性。通过比较王澍、王灏等建筑师与隈研吾的设计思想与实践案例,探索传统技艺的现代转译,为国内建筑学提供学科话语的一种多元化可能性。
建筑教育研究从Disegno反思我国建筑图学教学
孙政 张莹莹
本文介绍了意大利建筑图学学科与博洛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建筑绘图课程,讨论了意大利语 Disegno 一词的不同词意与我们对布扎体系的误读。提出我国的建筑图学教学面临现代转型,以及对如何批判性继承布扎体系图学遗产的看法。
快速订购《建筑师》224期杂志
【扩展阅读:研究与保护】
《建筑师》总194期: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专栏
《建筑师》总203期: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建筑师》总206期:古代营造的核心逻辑
《建筑师》总207期:建筑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建筑师》总218期:建造与思想互动
【日常征稿】
【新刊征订】
2023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责任编辑:刘川内容统筹:陈海娇内容终审:易娜微信编辑:邵婕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The Architect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