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攻略:新生儿 X 线胸片解读
X 线胸片检查作为评估新生儿呼吸系统最重要的手段,不仅仅用于诊断、排除疾病,还用于检查各种导管的位置,监测呼吸机使用下患儿的肺部通气情况(尤其高频振荡通气时),及检出相关并发症的存在(如气管导管过深时,气瘘、右上肺或左肺萎陷的发生)。
一般来说,标准的仰卧前后位片已足够。首次放射检查时,建议包括腹部图像,以初步评估肠管充气情况,排除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的潜在腹部疾病。
新生儿胸腔内外生理性结构
生后数小时新生儿胸部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为出生相关性,因而解剖学结构表现可出现显著差异,检查新生儿时,需要注意这些正常而又特殊的影像学特点。
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因胎盘向脐带额外的血流输入,心脏可一过性增大;新生儿动脉导管和卵圆孔关闭前,双向分流的存在;因肺内残留液体通过淋巴管-静脉吸收,X线胸片显示肺组织高度血管化;仍然开放的动脉导管在X线胸片上可表现为 T3-4 水平脊柱左侧一凸起,称为「导管结」,是新生儿生后数小时内典型的影像学发现(图1)。
图 1 生后1 天新生儿 X 线胸片显示「导管结」
生后数小时,卵圆孔和动脉导管的关闭、肺血管阻力的减小和肺内残余液体的吸收,可减小心脏体积,减弱胸部血管影像。
新生儿胸腺正面影像表现为,上纵隔内、心脏上方、胸骨后的较高密度影(图 2)。正面观,正常胸腺宽度应为第三胸椎椎体的两倍以上,若不足该宽度,提示胸腺退化(图 3)。
在应激、发热、感染、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营养不良时,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下,胸腺会迅速退化,甚至在 X 线胸片上完全消失(图 4)。这种突然的退化,在应激等压力情况撤除后可逆转,胸腺可恢复正常大小。
A
B
图 2 正常心脏胸腺正侧位片
图 3 判断胸腺大小
A
B
图 4 生后 3h 和生后 4 天的新生儿 X 线胸片,显示胸腺退化
胸腺可表现为如下独特征象:「波浪征」,对应胸腺表面轻微的起伏,受肋弓挤压所致,多在左侧;「切迹征」,是正常胸腺下界和心影相接表现出的;「帆船征」,是胸腺形状特殊,如同上纵隔扬起的帆,多见于右侧(图 5、6、7)。
图 5 生后 9 天新生儿,X 线胸片表现「波浪征」(箭头处)
图 6 生后 22 天新生儿,X线胸片表现「切迹征」(箭头处)
图 7 生后 3h 新生儿,X 线胸片表现「帆船征」(箭头处)
软组织、骨性结构、腹部的X线表现亦可为新生儿临床管理提供相关信息。胸壁软组织的厚度可反映营养状况,低体重新生儿多较薄。近端肱骨次级骨化中心和喙突 X 线可见,这些与新生儿胎龄相关,可作为新生儿成熟程度的标志(图8)。
图 8 生后 24h 新生儿右肩X线,示肱骨近端、肩胛骨喙突的次级骨化中心(箭头处)
以下均为新生儿特征性 X 线改变:出生时胃内多可出现气体,小肠生后 3 小时多可充气,直肠则在生后 6-8 小时。因而结合新生儿时龄和影像发现意义重大。
技术因素和图像伪影
新生儿 X 线胸片拍摄应达到如下技术标准:a.透过心影可见后方椎间隙(胶片密度);b.右半膈在第 8 肋后弓水平(肺充气理想);c.前肋弓尾部倾斜应在后肋弓下方(胸腔中央光束足够集中);d.双侧胸腔骨骼结构对称(新生儿摆放体位正确)。(图 9、10、11)
图 9 符合技术标准的生后 2h 正常新生儿 X 线胸片
图 10 偏斜的新生儿 X 线胸片,双侧锁骨、肋弓不对称
图 11 生后 2h 新生儿 X 线胸片,因 X线管未对准,前肋弓头向,在后肋弓之上
主要的技术问题导致类似病理改变,容易误诊的情况如下:
a.X 线光束穿透力不足,减小了胸腔内结构的密度差异,表现类似肺部不透光;
b.肺通气不足时,引起肋弓变平、心脏胸腺影变宽、肺野透亮度变低,甚至类似肺水肿、肺出血、肺不张及肺实变改变;
c.X 线光束穿透力过强,影像片过深,掩盖了肺野不透光,常见于轻症病例,如新生儿湿肺和肺透明膜病细小颗粒网状影;
d.旋转导致胸廓不对称,心脏胸腺影向偏移侧明显增大;
e.新生儿腹部中央光束集中不足,表现为胸廓前凸(前肋弓显示头向),并可能引起心脏胸腺影变宽、失真。
另外,若忽略伪影,可能导出不存在诊断。最频繁见到的伪影是皮肤皱襞投射在胸腔上成的像,如同气胸表现。与肺边界不同,该伪影向胸腔下方继续延伸,为一致密斜线,故可鉴别(图12)。
图 12 新生儿 X 线胸片显示左侧皮肤皱襞(箭头处)
1. 正常新生儿及新生儿湿肺 X 线胸片
正常新生儿通常在生后 2-3 个呼吸循环实现全肺充气。胸片表现上,肺野充气应对称,横膈前对第 6 肋,后对第 8 肋。心脏大小常难以评估,因为是仰卧前后位,且存在胸腺影。横向心胸比应<60%。患病婴儿胸腺影消失多与应激胸腺退化有关,而非 DiGeorge 综合征胸腺发育不全。
正常新生儿生后 3 小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肺内液体残留,清除延迟可致气促、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新生儿湿肺,也叫一过性新生儿呼吸窘迫,更多见于剖腹产儿,并与母亲妊娠期糖尿病相关。X 线胸片正常,或轻微过度充气、间质条纹状影增强、向肺外带延伸,伴有正常、或轻微心脏增大,偶有少量胸腔积液。
影像学改变较难与感染、心衰区分,但病程为良性,在生后 24-48 小时逐渐缓解(图 1)。
图 1 新生儿湿肺,可见肺内过度通气及间质条纹状影增强
2、发育异常
(1)食管气管瘘和食管闭锁
气管-食管瘘(TOF, tracheo-oesophageal fistula)和食管闭锁(OA,oesophageal atresia)均早期出现症状,表现为分泌物过多和阵发间歇性发绀,可反复误吸。若胃管无法置入,完善正侧位X线胸片可确诊。胸片可表现为扩张的食管上端憩室,合并右上肺炎实变。
TOF 患儿易出现胃肠积气;TOF、OA 患儿均可伴有其他异常,如 Vacteral 联合征(包括椎骨、肋骨、桡骨异常,先天性心脏病,肾脏畸形,直肠肛门闭锁)。
(2)先天性膈疝
先天性膈疝(CDH,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常通过于膈肌后外侧缺损(Bochdalek 裂孔)发生,左侧较多见。因嵌顿的肠管内气体潴留,X 线胸片上表现为囊样透亮度增光,伴有纵隔移位(图 2)。
若 X 线胸片检查进行较早,肠道液体尚未被气体所取代,患侧胸部表现可较模糊。右侧膈疝亦可发生,因肝、肾进入疝孔,而非肠管,故右下胸部可见密度增高影。胃若进入胸廓,可早期于母亲宫内发生嵌顿,预后常较差。
以上表现需与肺囊腺瘤样病变相鉴别。肠袢走向异常,因肠管嵌顿出现异常增大囊腔,均提示为该诊断。若仍不能鉴别,需完善胸部及上消化道超声造影检查,特殊情况还需 MRI 进一步明确。CDH 通常伴发严重肺发育不全、持续胎儿循环,导致预后差。
膈疝对侧肺组织若能充气,提示预后较好;而对侧气胸常提示预后极差(图2)。此类患儿需重症监护、可给予 ECMO,直到病情基本稳定可实施手术。
图 2 先天性膈疝。进入左胸的肠管将纵隔推向右侧,挤压右肺。胃亦在胸廓内(箭头处),右侧气胸已引流。
(3)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
大多数宫内诊断为先天性囊性瘤样畸形的新生儿,生前病灶已有退化。这些婴儿通常无临床症状,尽管生后 CT 多提示小残留灶,X 线胸片可为正常。
关于是否应手术以防止远期影响,如发展成为肿瘤可能、严重感染等,目前仍有争议。病灶大者可早期出现呼吸窘迫症状。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通常仅累及单肺叶,严重时可致肺发育不全。
由于囊内液体量的差异,本病 X 线胸片表现为大小、密度不一的囊性团块,严重病例可有纵膈移位。有症状患儿应手术治疗。
(4)肺隔离症
肺隔离症是先天前肠发育畸形,部分肺实质与其余肺组织分离,失去气管-支气管结构,由体循环供血。患儿可因明显左向右分流出现呼吸窘迫,可伴有胸腔积液;部分亦可能始终无症状。
X 线胸片可正常,或因隔离部分而出现肺底部密度增高,范围大可引起纵隔移位(图 3a、b、c)。超声检查可发现回声团、异常动脉供血及静脉回流。CT、MRI 对于进一步明确病灶有帮助,但血管造影为心胸外科医师首选,可明确病灶血管关联。
a
b
c
图 3 早产儿肺叶外隔离肺,临床表现为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RDS)。a. IRDS全肺磨玻璃样影基础上,可见左肺底部密度增高影,轻度纵隔右移。b.经上腹、肺底超声截图,显示左肺底回声团,存在异常血供。c.主动脉造影示两条动脉从主动脉分出,供应隔离肺。
3、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大小及轮廓异常,肺血管异常,显著肺水肿均需注意先天性心脏病(图 4-6)。尽管多数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动脉导管均未闭合,仅 1/3 早产儿明显左向右分流、进而心衰。X 线胸片显示心脏增大,肺血增多,因肺水肿不透亮。临床可疑应完善心脏彩超确诊。
图 4 肺闭锁,表现为肺过度通气、肺血减少
图 5 动脉导管未闭,表现为心脏增大,肺血增多。注意肺水肿后中央大片实变
图 6 心脏小、肺间质显影增强,提示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右侧少量胸腔积液(箭头处)。注意脐静脉导管位置不当,未内经过静脉导管到达下腔静脉。
4、X 线评估导管位置
检查脐动、静脉导管位置时,亦应涵盖腹部上 2/3。脐动脉导管末端应在腹腔干上方 T10-11 水平,或肾动脉分支下方约 L3 水平处;脐静脉导管的最佳位置在 T8-9。
长期静脉通道需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维持,导管末端不应跨过右心房,通常终止于右心房下方下腔静脉,或右心房上方上腔静脉。导管位置不当可引起心律失常、胸腔或心包积液(图 7)。
图 7 中心静脉导管尖锐末端刺穿右心房壁后引起心包积液、心脏扩大。
各种肺充气障碍 X 线胸片表现。
(1)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RDS)
在常规给危重早产的母亲预防应用皮质激素后,肺透明膜病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有下降。但肺透明膜病仍是新生儿呼吸窘迫最主要的原因。本病是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肺泡萎陷、终末支气管扩张、气体交换少。
IRDS 患儿多在生后立即出现明显呼吸呻吟、三凹征,亦可在 4-6 小时后出现上述症状。IRDS 多见于 32 周以下胎龄早产儿,偶见于足月剖腹产儿、孕母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及围产期窒息患儿。
X 线表现取决于疾病严重程度,肺充气不良是主要的特点。轻症者肺野呈细小均质磨玻璃样(1 级);较重者可见广泛明显支气管充气征(2 级);再者为肺泡融合影(3 级);最严重病例为白肺,心界消失(4 级)(图1)。
图 1 严重 IRDS 可见融合肺泡影、支气管充气征(箭头处)、心脏轮廓几乎完全消失;注意气管导管插入过深,导管末端位于气管隆突处。
X 线胸片表现可因机械通气模式、拍片时呼吸气相、治疗措施而异。虽然 IRDS典型表现为均质、对称分布影,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注入后可产生不均匀、斑片影,易误诊为感染(图 2)。此外,本病可合并呼吸系统并发症如气瘘、肺出血,和呼吸系统外并发症,如颅内出血、大脑缺氧缺血损伤。
图 2 IRDS——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肺内潴留液体不完全清除,以右肺底实变明显
(2)气瘘
气瘘与正压通气关联密切,可自发或复苏后继发。肺泡破裂后,气体沿间质腔隙和淋巴管扩散,表现为肺间质水肿(PIE,pulmonary interstitial emphysema),甚至气胸、纵隔气肿、气腹、心包积气(图3-6)。
罕见情况下可发生血管内气体栓塞,致死率高。肺间质水肿表现为透亮线性结构或小囊从肺门向肺外带延伸。严重者肺过度肿胀、变大、变硬,压迫心脏和纵膈内结构,减少静脉回流。
PIE 常为双肺对称性,单侧、甚至单一肺叶分布亦可见。纵膈气肿气体通向前方、围绕胸腺,将胸膜推向两侧;气体亦可通向心脏后方、肺韧带下方、直到胸膜腔。若胸腺及心脏外界气体环绕,则提示纵膈气肿,容易观察到(图 3)。
图 3 自发性纵隔气肿。注意胸腺周围气体包绕,外观如「天使之翼」(箭头处)。
然而,通向前方的纵隔气肿较难与气胸鉴别。侧位片有助于两者鉴别,因为纵膈气体仍环绕在胸腺周围,而局限性气胸会上推胸腺。气胸常发展迅速,显著张力可导致纵膈移位,尤其是伴发 PIE 肺硬化时。
气胸通常容易在 X 线胸片发现,但若气体位于肺下横隔处、或前方局限性则较隐匿。此时,侧位片尤为实用,可观察气体走向,还可用于评估肋间穿刺引流后气胸情况(图 5)。
图 4 严重双侧肺间质水肿,左侧气胸肋间引流后(粗箭头处)。注意脊柱左侧纵膈气体通向腹腔(小箭头处)。横隔膜全长可见,上腹部上方透亮度增高,提示明显气腹。注意胃管过短,末端位于食管中段(细箭头处)。
a
b
图 5 a.右侧张力性气胸,穿刺管肋间引流中。图中可见横隔膜变扁平、中线移位、左肺压缩;b.侧面观显示胸腔引流管置入后方,不能理想引流前方和肺下方聚集气体(星号处)。
图 6 心包积气合并肺间质水肿。注意双侧皮肤皱襞易误诊为气胸(箭头处)。
(3)肺出血
肺出血是肺水肿的严重形式,是婴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急剧恶化最常见的原因。通过气管导管吸引出粉色泡沫样血性液,可作出诊断。X 线胸片表现多样,可为对称均质性、斑片样不均匀影、甚至「白肺」。
(4)胎粪吸入综合征
胎粪吸入综合征最常发生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在分娩过程吸入粪染羊水引起。粘稠胎粪可引起成片支气管部分或完全堵塞,随后可发生严重炎症反应,并激发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X 线胸片表现为广泛的斑片影浸润,伴肺外带过度通气,可伴有胸腔积液(图 7)。可发展成为气瘘、肺出血、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通常需要通气支持。
图 7 胎粪吸入综合征表现为肺内不均匀斑片影浸润,外带过度通气。注意右侧肋膈角局灶性过度通气区域
(5)新生儿肺炎
多种微生物经胎盘、吸入污染羊水、分娩过程经产道途径传播均可引起新生儿肺炎。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 B 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真菌感染亦可致病。
X 线胸片常表现为斑片状影或大片肺浸润,伴肺间质影增强(图 8)。仅通过胸片可能较难区分肺炎与 IRDS、经胸壁针吸活检,但肺炎婴儿通常会伴有显著系统疾病表现。
图 8 B 族链球菌感染肺炎。广泛肺间质浸润影,左下肺叶大片实变,右肺水平裂液体浸润(箭头处)
(6)先天性肺泡蛋白质沉积症
先天性肺泡蛋白质沉积症,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B 缺乏有关,可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尽管罕见,足月儿需注意该诊断,特别在排除了感染和心脏疾患,呼吸窘迫治疗 1 周仍不能改善者。X 线胸片表现类似 IRDS——弥散性颗粒影、支气管充气征。高分辨率 CT 显示弥散磨玻璃样影,小叶间隔显影突出。
本病确诊需要肺活检,在新生儿结合病史、典型 X 线表现、肺泡灌洗液分析、外周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B 检查、HRCT 典型表现基本已足够诊断。在肺移植前可提供适当呼吸支持,但疗效尚不肯定,也需要同时考虑放弃治疗可能。
大家都在看
★★★★★
看完记得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