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一位美国女策展人眼里中国艺术家独一无二的抽象之旅

姚钰琛 凤凰艺术 2019-04-29

 屠宏涛:时间的旅行者 

近日,龙美术馆(西岸馆)推出了艺术家屠宏涛在上海的首场美术馆个展“时间的旅行者”。展览由美国资深艺评家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ck)担任策展人,共展出了屠宏涛20余幅作品,深入挖掘了艺术家近六年来的艺术成果。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深度解析此次展览。


You made it impossible for me to find you in the present.(你让我无法在当下找到你)


——奥德丽·尼芬格《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这句话出自美国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第一本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事实上,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神秘又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但又或许时间本就是人类的集体幻觉,它其实并不存在。著名的“外祖父悖论”则证明过时间旅行在逻辑上并不成立:如果一名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在其母亲出生之前杀死了他的外祖父,那么时间旅行者本人就不会出生,这与他回到过去杀死外祖父的事实相悖。但在屠宏涛的作品中,我们却仿佛是进行了一次时间的旅行,踏上了一段穿越真实和想象风景的旅程。


▲ 展览现场


2018年11月10日,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了艺术家屠宏涛在上海的首场美术馆个展“时间的旅行者”。此次展览由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国资深艺评家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ck)担任策展人,共展出了屠宏涛的20余幅作品,深入挖掘了艺术家近六年来的艺术成果——在此期间,画家对画风的探索日渐自由化,并超过了他早期作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 开幕式现场,从左至右分别为: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艺术家屠宏涛、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艺术家漆澜

▲ 艺术家屠宏涛与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

▲ 开幕式现场


展览中的作品主要是以风景作为题材,屠宏涛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对于他来说周边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他灵感源头之一,四川的峡谷以及各种秀丽的花草树木景色在他看来都具有很强大的感染力,当这些事物连在一起时便多了很多层不一样的关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ck)是生活在纽约的独立策展人和作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评论家,她曾是安迪沃霍基金会艺术评论家大奖、亚洲文化协会奖金获得者,同时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她在评论屠宏涛时认为:


屠宏涛非常清楚他的最新画作是长时间研究的结果,融入了他从中国和西方艺术大师身上所能学到的一切。在结束了对艺术家的访问之后,我也踏上了旅程,从以欧洲为中心对抽象的狭隘理解迈向对艺术更为复杂、更为细致入微的欣赏,这将是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而正因如此他在绘画中对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方式也等同于重新诠释了对空间关系的重新配置,从而唤起对时间流逝的追忆。


▲ 展览现场


吴蔚在“屠宏涛:不惑的肖像”一文中曾写道:对屠宏涛来说,当今世界既平庸无常,也诡谲离奇。作为一位对视觉特别敏感的艺术家,一位笃信绘画价值的画家,图像世界的剧变对他触动极大。即刻生成的图像如病毒一样传播,视觉经验被工具理性宰制,艺术家的困惑日深:数据和图像对生活的干预要到什么地步?在感受到信息技术和数据对审美意识、行为的规范和同质化以后,艺术家渴望重新界定自我,他选择通过直觉重新认识绘画。在屠宏涛的画面中,人与景以一种辩证的关系存在着,共同指向一群人的精神形态。


▲ 屠宏涛《鸟声穿林》180×280cm,2017-2018,布面油画

▲ 展览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屠宏涛致辞


在他前期的作品中,一种超现实式的物体关系十分明确。作品中的植物会被除去根基,浮游在画面上方,以无根的状态带来不经意的荒诞和离奇,指向一种游移和不安,而在他近期的作品中,一种超越超现实式更自由化式的风格日渐显露。层层叠叠的线条和色块埋藏在浑浊的背景色薄涂之下,带来看似杂乱无章却似有着灵魂的叙事图像感。对屠宏涛来说艺术并不只是单纯的去表现现实,更多的是在对现实不断的思考中去把现实对象象征化,来作为一种象征具体现实的符号,而屠宏涛的笔墨和作品上藏匿着的“人脸”又会作为一种象征的导引,这种图景也终将指向人性的旁白。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在谈到屠宏涛本人时表示,


屠宏涛是个非常温文尔雅的人,没有任何暴力的元素或者倾向,但在他的有些作品中却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来自自然界“暴力”的一面,而这其中有许多变化,比如季节的更替变换等。


但对其屠宏涛则表示自己也在考虑这种暴力人和人之间是否存在?对他来说也许更多的依旧是一种内心的恐惧感,这是他真实的感受。


▲ 屠宏涛《红松石1》布面油画,2015,130×100cm

▲ 展览开幕式现场,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致辞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在开幕式上致辞称:


屠宏涛是我一直非常欣赏的一位艺术家,十多年前我已经关注并且收藏了他的作品,彼时他作品中那些令人不安甚至诡异的画面和人堆,让人为之一怔,印象极为深刻。


▲ 展览开幕式现场,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致辞

▲ 屠宏涛《锦江春色》布面油画,2018,230×180cm


在屠宏涛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幅画中都隐藏着各类各色的“人物”,肖像在屠宏涛的画中从未缺席,无论是2010年前的《剧场系列》《人堆系列》中借人偶塑造的欲望容器,还是之后散落在风景里人一样的植物与植物一样的人,又或是隐藏在每一种颜色背景下的人物。从紧凑、坚实、孤立的肖像一直到开放、松散、错杂的风景,他试图将身边熟悉的家人、朋友到艺术家、诗人等都变为他作品中的组成成分,屠宏涛的画中有荒木经惟的部分,有洛神赋中的“丽人”宓妃,也有根据自己女儿原型创造的放大版人物。每一幅画中也许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但对他而言故事始终是现实的影子,他借助绘画语言的力量,将它们慢慢剥离和处理,直至向生命意识的深处渗透,重建精神的空间。


▲ 周春芽(左)与屠宏涛(右)在展厅看展

▲ 艺术家何多苓(左一)在展厅看展


如果说2017年屠宏涛的系列肖像画是对之前诉诸感官快感、制造视觉奇观的图像绘画更彻底的反叛,那么此次个展所表现出来的便是他同时期下,平静又细腻的重新审视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将中国画的图式结构结合至西方的多重透视中,创作出的风景和植物也更为奇崛深邃。


中国的抽象绘画与西方的抽象艺术相差甚别,西方抽象艺术有热抽象和冷抽象之分,从康定斯基再到蒙得里安,他们都通过放弃画面中具体的内容和情节,完全突出运用线、面、点、色块、构图等纯粹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内心的感觉,进行情绪的宣泄与理性的摆布。但是从赵无极再到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屠宏涛所表现的中国抽象绘画中,可以深刻的体验到中国的抽象绘画更像是中国人对意象的另种表达,所谓“道,自然也。”这便是与西方的热抽象和冷抽象完全不一样的关键点。



▲ 展览现场


而正是这种所谓的中国“移步换景”的空间层次感特色,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在布展时也遵循了这样东方传统美学视觉效果,在油画展览的布展中,房屋的柱子是万万不会放在布展空间中来挡住作品的,而此展览中像是特别设定了“柱子”的存在整个展厅一下子有了特别的屏障感、迂回感,这便是所谓的“曲径通幽处”了。当你置身展馆内,也许眼前的屋柱会侧面挡住作品,但当你继续前行时,又会突然发现透过柱子你便可以看到另一幅作品。让人不禁想到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隐而不露,曲径通幽”。




▲ 展览现场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曹植 《洛神赋》


在屠宏涛的作品《洛神》中,巨大的画幅与中国式的“卷轴”观感,让我们能感觉到:仿佛置身于森林里面,从不同的点和不同角度去观察着四周的树木、河流、瀑布等。在传统的绘画中,当你看到这幅画时,画中所包含的所有元素便已固定,也许左手边是树,中间是“洛神”,而右边可能是看到观察者的元素,但是屠宏涛这幅画是完全颠覆了我们所谓的定点,它仿佛是一个流动的时间性作品,你需要将自己置身其内地去“走动”,才能够看到所谓的“树”、“瀑布”、“河流”、“女神”等元素。当你在移动时,你也可以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时间流逝后留下来的踪迹,这是一种通过不断的延续和移动来体现时间和空间的动感,这便也是展览中“时间的旅行者”所描绘出来的主题性。


▲ 屠宏涛《洛神2016》布面油画,2016-2018,180X560cm(下为局部图)

▲ 展览现场


同样地,大卫·霍克尼是屠宏涛已经“发现”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逆转透视”理论刚好契合屠宏涛对中国画的研究。他在《竹书》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件作品中,竹子与书法发生了“碰撞”,他的灵感也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他喜欢写字,有一段时间经常去抄碑帖,抄的头昏眼花的时候便开车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有一片竹林,就在这一瞬间他觉得车灯照在竹子上的时候,就像是开到了一片碑林里,而正因产生了这样的幻觉,创作出了这样相互碰撞的作品。这张画可以是一种并置、开始、波动的关系,从画中的中国书法、竹林再到所用的画纸的材质,都表现了一种向内的感觉,带有书卷气息向内空间的檀皮纸与带有进攻感、文化的侵略感的油画材料相结合,却是添加了另种空间叠加、意象并置的感觉。


▲ 展览现场


对于屠宏涛来说,明代晚期的画家、学者、书法家、艺术理论家董其昌是他的重要灵感来源。董其昌的表达方式超越了现实主义,他的山水画的空间关系往往极其扭曲。屠宏涛说道:


尽管董其昌稔熟中国画的结构和传统,但他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随心所欲的表达语言,我对这样的冲突性十分感兴趣。


比董其昌早三百年的元代学者赵孟頫同样影响了屠宏涛。赵孟頫以反抗皇家画院沉闷的传统规则而闻名,是最著名的文人画家之一。


▲ 展览开幕式现场,观众参观

▲ 展览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屠宏涛和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进行导览


为了阐述古代大师与他当前创作实践的复杂关系,屠宏涛完成了看似相当混乱的《梦见董其昌》。这件作品并不是笔与墨的挥洒,而是油彩在画布上的活力之旅。乍一看,画面似乎被左右的灰白占据,中央则是十分复杂的三角形结构。进一步检视,画面的所有区域因为书法般的笔触而灵动起来,几乎又增添了一层叙事(从右向左读)。在阴影笼罩的画面中心,一张面孔逐渐浮现,它可能是董其昌的化身,正是它突破了中心空间。背景依然让观众有在场景中进进出出之感,这样的场景看起来就在前景中心人物的背后,时而又退回到距离很远的背景之中。


▲ 屠宏涛《梦见董其昌》布面油画,2014-2016,120×340cm

▲ 展览现场


而同样作为被董其昌所影响的艺术家漆澜在开幕式上也同样表示:


在7年的时间当中,屠宏涛做了三个非常好的展览,一个是“植物的欲望”,一个是“不惑的肖像”,以及今天的“时间的旅行者”。我是非常感叹他旺盛的创作力,以及他打持久战的耐心。我觉得在我们新时代中艺术家的这种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 展览开幕式现场,艺术家漆澜致辞


在《万物一马》里也可以看到对透视的扰乱。作品的标题来自于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论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然而,画面中并没有马,屠宏涛通过在苍白背景上大胆描绘的线条表现了时间的飞逝,浅蓝色、粉色、金色的色块则进一步强化了表达。


▲ 屠宏涛《万物一马》布面油画,2014-2018,210×320cm


屠宏涛其实一直在“抛弃”他此前完成的工作。进一步说,和肖像画类似,他的风景画也同样是在重生重建中展开的,每张画耗时数月乃至数年,颜料在艺术家笔下不断地涂抹和堆积,让油画变得更像是物件。屠宏涛的作品不仅仅只是与自然邂逅的结果、当代风景画的绝妙例子。他更多追求的是重新诠释时间与空间,重新调整空间关系以表现时间的流逝。


芭芭拉·波洛克在回忆生命中经历过的许多旅程使,也表述道:


这些旅程或多或少影响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横跨美国(或者中国)的州际公路上驾车旅行本身就是对透视的研究:转过不同的弯道、上坡下坡,地平线随之不断变化。同样地,屠宏涛在每一件作品当中都注入了穿越时间到达各个时刻、“休息站”和“风景”的感觉。


他通过在同一件作品中融入了不同的透视角度,呈现了整段时间旅程而不仅仅是某个具体地点。因此,这便是“时间的旅行者”能给予的最好的旅程记忆吧。


关于策展人


▲ 本次展览策展人,美国资深艺评家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ck)


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ck)是生活在纽约的独立策展人和作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评论家,她曾是安迪沃霍基金会艺术评论家大奖、亚洲文化协会奖金的获得者。她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担任教授。


自1994年开始,芭芭拉·波洛克为《纽约时报》、《美国艺术》、《艺术新闻》、《名利场》、《乡村之音》等重要国际媒体撰写中国当代艺术的评论文章,并著有《狂野的东方:美国艺术评论家在中国探索》(2010)等书籍。她的最新著作《Brand New Art from China: A Generation on the Rise》已于2018年9月在美国和英国(出版社:I.B. Tauris)出版,并计划于2019年出版其中文版(出版机构:理想国)。


关于艺术家


▲ 艺术家屠宏涛


屠宏涛,1976年出生于成都,曾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属高中,1999年毕业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曾于2008年在西班牙马德里的马吉画廊和纽约的中国当代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11年在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后分别于2013、2014和2017年在北京蜂巢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2016年在新加坡 Yeo Workshop 举办个展。


近年来,他在北京、深圳、成都、上海、美国圣塔莫尼卡、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和首尔等地参加了很多重要的群展,包括2009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风景与纯影”画展和同年举办的第四届布拉格双年展、2011年首尔现代画廊的“在烈日下”画展、2016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歧感激流”画展。屠宏涛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被广泛收藏。


展览信息


屠宏涛个展:时间的旅行者


策展人: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ck)

展览时间:2018.11.10—2018.12.02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第六展厅,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近瑞宁路)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撰文/姚钰琛 责编/yyc)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上海玻璃博物馆2018年“退火”项目:“塞上——孙逊个展” & “物镜——刘建华个展”

▲ 《毛焰 韩东》

▲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 “十面埋伏——另一种社会视觉的介入”大展

▲ 艾敬: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中国工业博物馆个人艺术展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