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2019两会划重点:这些好声音,将给艺术界的未来带来哪些新变化?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2021-09-26
  “2019两会”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分别于2019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文艺界的政协委员们,围绕“美育”、“艺术市场”、“乡村振兴”、“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话题,为文化艺术界的未来发展给出了诸多建议。伴随着近年来艺术界发生的热点事件,我们一起来看看,政协委员们都有什么建议和良策?以下是“凤凰艺术”带来的相关报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沧桑巨变,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面向未来,我国的文化艺术将如何跟随时代的脚步继续砥砺向前?

 

▲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现场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分别于2019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在3月4日,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也收到指示: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具体说来,即是:第一,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第二,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 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图片来源:新华社)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右),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左),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左二),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书画院副院长刘广(左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右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迟小秋(右二),图片来源:中国艺术报



两会期间,来自全国文艺界的政协委员们,围绕“美育”、“艺术市场”、“乡村振兴”、“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等话题,为文化艺术界的未来发展给出了诸多建议。伴随着近年来艺术界发生的热点事件,我们一起来看看,政协委员们都有什么建议和良策?


(注:以下政协委员的排名按照拼音排序)


 范迪安: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 范迪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这次的联组会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讨论、聆听总书记讲话,可以说是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最大收获。我在2014年曾经参加过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从那时开始,总书记就为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一系列关于文艺发展的重要讲话,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又一次聆听了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发展的重要思想。我觉得特别有收获,也深受鼓舞。习总书记在今天的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了中国文艺要与时代同步,要以人民为中心,也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明德引领风尚。这可以说是习总书记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新的要求,也为我们的文艺创作承担时代的使命指明了新的方向。总书记在讲话中,从中国文艺与新时代的关系上做出了新的阐述,指出在这样一个时代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文艺要能够反映新时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在更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特别是用精品力作为时代立言,为时代讴歌,这就促使我们要更深刻地思考我们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来源:文艺之声)



董希源:如何利用国际艺术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 董希源,第十三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六年。六年来,“一带一路”朋友圈成绩斐然。之所以在短短时间内成果显著,离不开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民心相通”。而实现民心相通,一个很重要的桥梁便是文化交流。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各国历史、宗教、文化、社会制度不同,故以文化艺术为媒介的交流和沟通尤显重要。


近几年来,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都很好地借助自己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融通中外,兼论中西,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让各国人民更好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更好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举国上下共同关注“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推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书画艺术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必将发挥更大的纽带作用、肩负起更重要的交流使命。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近年来,我多次参加了中国美协等机构组织的书画艺术海外交流活动,如“艺术与和平”主题与“一带一路”主题美术作品创作展览活动等。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加大中国书画艺术在海外交流步伐的必要性。特别是去年,应邀到缅甸、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写生采风与艺术交流活动时,我和当地艺术家和华侨华人广泛接触、深入交流,感觉到他们对中国书画艺术有很强的了解需求,特别是华侨华人,非常渴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自觉担当起文化使者。


在以上基础上,支持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沿“一带一路”进一步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同时,让世界人民通过欣赏中国书画艺术作品来读懂和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为“一带一路”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议:


1.支持并引导中国美术家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集中创作出一批采风作品,展示沿线国家风土人情、优美生态,真实地反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谐共处、合作共赢、多方交往的良好态势。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国美术作品巡回展览,出版多语言中国画册,充分利用现有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一带一路”美术馆联盟等机构和多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平台,推介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举办美术普及型讲座和培训班,以增强中国文化和美术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2.对中国的美术家尤其是自由职业艺术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艺术创作与交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自由职业艺术家是一支活跃在艺术创作第一线的队伍,接地气、熟民意,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潜在有生力量,更具有传承发展传播中华文化的热枕与担当。但因为在“体制外”,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与渠道相对缺乏,建议有关部门在组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给予自由职业艺术家更多的参与机会,并予以具体的组织指导和必要的经济支持。条件成熟时,建议成立“新文艺群体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为自由职业艺术家给予精准支持和帮助,形成全社会多渠道扶持鼓励优秀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建议文化和艺术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资助自由职业美术工作者进行“一带一路”美术主题创作交流活动。


3.建议各美术院校增加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美术专业留学生,尤其招收海外华侨华人学生,提供必要的奖助学金,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中国文化与艺术,培养高层次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美术使者。


“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际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应当担起重任、再谱文化交流新篇章。




   李象群:加强艺术高校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 李象群:全国政协委员鲁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 中国文联全委员会委员。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艺术高校更要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要发挥好艺术高校在区域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担当。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艺术高校的创作要以书写和讴歌这个时代为主题,引领时代风尚。不负使命创新未来,为社会大众服务。


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是艺术高校办学的方向和宗旨,在“双一流”建设的同时也应担负起服务社会的重任。近年来,一些艺术高校,为尽快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于追求数字化和数据化的指标,而忽略了艺术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学科建设,必然与社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而不是脱离社会的存在。


艺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应从这五个方面加强:强基础,抓教育教学。艺术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阵地。艺术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乎国家整体文化艺术水平的发展与提升。教育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培育新人,吸引更好的生源。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是艺术高校坚定不移的基础工作。增实力,抓科研成果。艺术高校的科研是培养大师及名师名家的基础。艺术高校应积极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科研成果促进教学研究与创新,从而增强艺术高校教育教学的实力。为人民,抓社会服务。与社会发展的融合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举例说,艺术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实际问题,调整和充实教学方式及内容,针对千城一面、乡村趋同的现状,艺术高校师生团队发挥其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参与其中,更好的体現城市“美容师”的作用。城市和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环境美学”,艺术高校师生团队根据区域特点为城乡打造美好城市、美好乡村。艺术高校还可以把文创纳入教学内容,不仅能挖掘学生潜能,更主要的是直接为社会服务。“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为社会和区域做好服务,加强各学科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尤其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社会一旦需要我们,我们学能所用,拿出成果,献给社会,献给人民。记使命,抓文化传承。


艺术高校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更要主动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抓住人民最关切的文化艺术问题,满足人民大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忘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林阳:加强对港台地区版权输出的奖励和支持 


▲ 林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成为每个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些年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去中国化”的发展对台湾出版业及社会文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互联网的兴起占用了阅读时间,出版机构逐年萎缩,作者版税不断下降,简体版读物上架率极低等。“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


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对两岸关系和发展充满信心,不断推动两岸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在国际竞争激烈,文化入侵日益严峻的今天,对台湾出版业的支持,不仅可以增进同胞亲情福祉,在新时代携手同心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推动力。特此向大会提出本提案,具体建议为:


1.加强对港台地区版权输出的奖励和支持


近些年国家相关领导、机构对中国大陆出版社的版权输出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设立了“经典中国”“丝路书香”“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多种资助项目,但主要针对的是输出地为欧美各国或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图书版权。


在2017年12月1日《参考消息》中,时任台湾时报出版社的董事长赵政岷就说“台湾出版社向大陆买版权的比例渐渐调高,目前已差不多卖两本买一本”。一年多过去了,我们可以看到台湾对大陆的版权需求有增无减。


由此可见,台湾地区有巨大的版权市场潜力。加强对港澳台地区版权输出的奖励及支持认可,既有利于大陆出版业外向型业务的拓展,也是能促进台湾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既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也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播。


2.进一步推进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出版简转繁工作


现今,台湾当局以“去中国化”为主的政治措施,无所不用其极地拆分着两岸的血脉、情感,以达到分裂国土的目的,其行径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基于当前形式,务必要强化台湾是中华文化一部分的认同感,明确自己的根源,进而能有身为中华文化、中国人一分子的认同。因此,进一步推进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出版简转繁工作,也是深化两岸未来一统的重要心理及文化工作。


将大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简体版出版物,转为繁体字版在台湾出版、发行,不仅有助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了解,更是极具中国意识的任务和工作。尤其对于以“绘本”“连环画”等形式出版的图书,简转繁的工作更具积极、深远的意涵:在孩子们幼儿、少儿、青少年各主要成长阶段及意识形成时期,为其心灵扎下中华文化的根苗,随着他们的成长,文化之根日渐深入人心,也就更能体悟到自己身为中华文化的一分子。


“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出版物的简转繁是应要全力推进的一项工作,甚至可以将其作为长期的“希望工程”持续推进。


综上,希望政府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基点,加强对台出版业的支持及对相关项目的推进,可以为强化国家软实力,达到两岸互利共赢,进一步为两岸统一,振兴中华助力。




 徐里:关于开展美育工作的提案


▲ 徐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2018年8月30日,值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收到的回信,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辞海》中将其表述为“通过艺术等审美方式来达到提高和教育人的目的,特别是提高对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美育从本质上而言是一项审美教育活动的培养,对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作为教育的出发点。美育基于审美,同时超越了审美范畴。蔡元培在100前年就发出了大力倡导美育的呼唤。王国维、梁启超、丰子恺、朱光潜、王朝闻等美学大家纷纷参与并不断推动着中华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并对美育的宗旨、途径、特点等进行了精彩的阐述。


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简而言之,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美,什么是丑;从大处讲,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筑基。


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加速、文化趋同的时代背景下,美育显得格外重要。2018年,全国举办了很多活动,对新时代如何加强美术教育,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及在国际化视野中推进美术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回应。如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办“美育的知与行——全国理论家年会”等等。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美育工作的开展缺少统筹安排,民间机构鱼龙混杂,社会对待美育工作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


美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战略,从国家、社会、学校到家庭,都要重视。美育工作要摒弃功利化的倾向,以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目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美的教育。因此,中央有关部门要联合起来,统筹安排,有节奏、有针对性地开展美育工作;有关单位要加强美育教材的建设,研发出一套适合中国美育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结合人事制度,打造高质量的美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普及;另外,美育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对孩子的美育,而是一项面对全民的工作。希望中央相关部门能给予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政策支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能积极参与其中,让美育工作在提升民族创造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许江:乡村文化振兴与城乡社区美育       


▲ 许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院院长


上世纪80年代,我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时名浙江美术学院)学习后,曾到当时正在修建的乌溪江水电站进行绘画创作。我始终忘不了眼前雄伟的大坝、常年流动着的建筑工人和那些生长在大坝上的孩子们。


以乡土为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传统。过去10多年来,数以万计的学生结合下乡体验生活的课程,为当地老百姓画壁画、写毛笔字,并开办美美讲堂、参与文化礼堂建设,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年复一年,学生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中,在乡村文创产业发展中,都做了积极、有意义的探索,他们了解农村、了解山水、了解百姓、了解文化、了解历史,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应该怎样发挥文化的力量?我认为有4点非常重要。


一是保乡土。我呼吁专业人士更多地深入农村,对传统乡村进行全面认真的调研,并对文化地标进行保护。遵循保护为先,同时把景观功能和文化旅游、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二是倡乡风。我们要提倡建立好的乡风民俗,要重视今天的新农业与传统农业生产、农居生活的联系,重建乡风民俗。我们还要审视农林牧渔与自然山川、地理风景的关系,塑造一村一器、一村一俗,不断优化农家的风情,提升乡村的风味。


三是兴乡文。今天,浙江已经有超过一万座文化礼堂。我们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充实它,用数字化的媒体方式武装它,使文化礼堂不仅成为乡村娱乐学习的场所,还能成为兴盛地方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农村的故事有新的延续。


四是聚乡心。面对城市化大潮,我们要重建乡民对原乡的热爱和信心,重塑他们对家乡深切的承诺和责任,聚集起值得世代相传的乡村共同体的习俗和心愿。


“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优秀的文艺资源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大剧院,而城乡社区接触到优秀文艺精品的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群众,更是难与这些文化精品结缘。”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今年特别关注文艺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在他看来,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艺术的展示和传播方式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


“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为广大群众接触文化精品提供了多样的渠道,但由于传播质量、版权限制等因素,多媒体传播方式存在着不少欠缺。”许江认为,国家应采取文化精品数字下乡的战略行动计划,建立智慧时代背景下城乡社区美育的创新传播平台。


在谈到具体建议时,许江认为,首先,应在城乡社区建立高水平的社区美育多媒体创新传播节点。“传播节点应该配备先进的多媒体互动式展示系统,以精美、互动、丰富的展现方式,及时展现我国和世界文化艺术的传统精品以及当下在各大主要场馆展现的时代精品。传播节点可以和多样的功能空间相结合,以贴近群众生活,并和中小学教学、文化创意孵化器等各种形式结合。”


同时,应建立国家级的文化精品数字化建设资源库。 ”许江认为,要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与社会优秀的文化机构合作,将散布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展演平台的文化精品制作成适合多媒体传播与互动的数字内容。通过统一的渠道,向全国城乡的节点网络进行传播,保持内容的动态更新,并根据群众反馈不断提高传播水平。


许江还提到,应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和多渠道资金来源的保障机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要通过加盟、授权、加密等多种办法,使文化精品的知识产权得到尊重与保护,同时通过国家拨款、地方支持、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形成多渠道资金来源保障。”


近年来,法国政府开展了一项文化传播计划,联合法国各大博物馆等机构,将馆藏精品和时代精品制作成高精度的多媒体内容,通过散布在全法各地的“小疯狂屋”向广大民众进行传播,以改变文化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弊端。“我国开展社区美育计划,可以考虑和相关国家进行国际合作,通过内容交换等形式,一方面将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分享给社区居民,同时,也将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品更好地向世界各地民众进行传播。”许江表示。(来源:光明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中国艺术报)



张建国:传统京剧艺术亟须搭上5G快车


▲ 张建国: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


张建国说:“目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超过8.17亿,互联网已成为文化作品传播的重要渠道。京剧艺术亟须利用接下来的5G发展契机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以创新的方式增强艺术效果,拓宽传播渠道,焕发新的活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据张建国介绍,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就结合自身的职业提出了“互联网+京剧”的概念,今年的提案又发出了“抓住5G时代机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烈呼吁。今年61岁的他却始终都没有离开互联网太远,每次演出前的排练、彩排以及演出过程中,他都会拍一些视频素材上传到抖音等短视频客户端,用他的话来讲,这既是对京剧本身的热爱,也是对京剧传播的热衷。


“近年来,国家对京剧艺术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演出资金扶持、演出服换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张建国说,“但是传统戏曲艺术与互联网高科技手段方面的融合还没有到位。我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国剧,让国剧变得更时尚,让更多青年人喜欢上国剧。”


谈到当前京剧艺术发展亟须互联网高科技支持的具体原因时,张建国认为,一方面原始资料匮乏,需要大数据来进行整合。由于早期记录手段的缺失,许多京剧艺术资料没有留存,仅存的一些珍贵的资料还零散在四处。京剧艺术资料的抢救、留传和数字化刻不容缓。并且,京剧有关数据的获取、梳理都有一定困难,较多优秀京剧资源未能上传互联网,数据资源分割严重,难以共享。这就需要大数据、云计算来进行后台支撑;另一方面传播和表现方式陈旧,需要新一代网络进行传播弘扬。京剧目前的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舞台表演、电视、电台,卖座率及收视收听率较低,需要借助网络社交媒体进行进一步广泛传播。


张建国所在的国家京剧院每年都有一台新剧目奉献给观众,演出过程中也将对美的熏陶给予了观众,戏曲走进百姓、贴近生活,而他本人也凭借苏武、嵇康等角色获得了梨园内外的一致好评。他说:“当传统戏曲已套上马车即将出发时,更希望有5G、AR、VR、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予以保驾护航。”


针对京剧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张建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成立专门机构。由全国政协京昆室等部门牵头,组织京剧表演艺术家以及熟悉信息技术的年轻一代京剧工作者,成立“5G+京剧”工作组,探索利用5G、AR、VR、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使戏曲表演更有临场感、冲击力、互动性,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占据更广阔的受众群体。


二是实施京剧艺术大数据库建设和京剧艺术数字博物馆工程。把建立京剧艺术大数据库、数字博物馆作为国家一项文化工程,将上个世纪初至当下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的艺术珍品,京剧名家的代表作、演出剧目、选段、音配像,收入大数据库,并建设数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三是建立“中国京剧艺术传播平台”。建立面向全球传播京剧艺术的“中国京剧艺术传播平台”。国内及全球京剧票友可以在线观看我国各个流派的京剧经典剧目、演出视频,以及了解最新演出等信息。


四是进行京剧艺术传播的移动端开发和应用。移动端可具备以下功能,一是京剧艺术海量资源的搜索查询;二是开设京剧教学直播间,由艺术名家在线直播,为广大网民表演京剧名段,或针对“唱、念、做、打”等基本功,进行线上互动教学,网民可以通过移动端支付,付费在线学习;三是推出京剧票友在线表演等具有“吸粉”能力的内容。


五是加强“5G+京剧”的人才培养。要加强针对“5G+京剧”的教育工作,在京剧学校开设互联网的公共课程,培养既能熟悉移动互联网又懂京剧艺术的创新型人才。建议支持京剧院校与互联网企业联合设立相关培训机构,国家在办学资质审批、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和优惠政策。(来源:人民邮电报)




 万捷:专注文化艺术行业发展


▲ 万捷: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


减免文物艺术品进口税税率,让文物回家


1840-1949年的一百年间,我国大量文物因各种原因导致流散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海外民间藏中国文物数量是馆藏的10倍之多。


针对让流失文物回国的问题,社会各界人士一直在为此做出努力。2月28日,美国政府将一位私人藏家手中的一批被掠夺的中国文物(361件)返还给中国政府,这是自2009年中美签署限制进口中国文物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美方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一次中国流失文物返还。


此外,高税负也是阻碍文物有家难回的巨大障碍。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委员提出调整文物进口关税、控制文物进口增值税的提案。2018年5月3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印发《关于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18〕4号)》,公告指出,降低包括艺术品在内的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


这一举措给予了文物艺术品相关从业者极大的信心。然而,对个人携带进境征收25%进口税仍严重阻碍我国流散文物的回流。对此,今年的两会上,万捷委员再次提出“关于减免文物进口税税率,让文物回家的提案”,并建议:认定流失文物为“失(散)物的回归”,并非进口外国商品,对原产于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予以零税率,对原产于国外的文物艺术品予以最低税率。如为便于掌控和管理,可先行对个人携带进境拍卖的原产于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予以零税率。


落实《电子商务法》,促进网络拍卖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艺术品网络拍卖也快速发展起来,不仅艺术圈内各机构纷纷试行,各大电商也纷纷加入。在网络拍卖火热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良莠不齐的现象,影响到了拍卖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早在2013年微信拍卖兴起的时候,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就在提案中呼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网络拍卖相关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


2018年8月31日,经过5年的酝酿,我国电子商务领域首部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通过,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电子商务法》的发布和实施,将对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以及正确处理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


对此,万捷委员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抓住《电子商务法》颁布实施的契机,切实加强网络拍卖主体资格审查,进一步明确拍卖经营许可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职责,调动拍卖、电子商务等行业协会商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




 王春法:建设智慧国博,打造精品展览,让文物“活”起来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主持人:王馆长,听说咱们国家博物馆今年春节假期的接待量与往年相比大有不同?


王春法:今年春节是非常特殊的假期,观众流量太大,大年初一大概3.7万多人,初二马上就到了6.7万多人,初三是6.8万多人,初四、初五大概是6.6万多人,远超过国家博物馆设计的接待能力。因此,不得不召集在北京过年的工作人员全员返岗,以应对客流的参观高峰。参观博物馆成为过年的习俗,也就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外出旅游者参观博物馆的比例超过四成,这在五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主持人:您觉得大家愿意在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春法:主要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前过年,大家在一起吃顿年饭、守岁、看春晚、包饺子。随着人民收入增加,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人们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逛博物馆、旅游成为最近几年春节假期的新消费趋势。


主持人:除了外部因素,从国家博物馆自身角度,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更好的展品、布展以及展览形态,吸引更多的观众参观?


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响应让收藏在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推出多样的展览,包括文物展、艺术展、引进的交流展、考古发掘展等。春节期间,非常主流的展览是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从去年11月13日开幕到2月24日,观众总量超过385万人,所有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都希望从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除此之外,国家博物馆还推出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和复兴之路新时代等展览,系统反映中国5000年发展的历史变化,以及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的特展汉世雄风、中法国家工艺大师展览等,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展览形态。


主持人: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博物馆建设,您有哪些好建议?


王春法:博物馆与信息技术融合是发展的大趋势,典型的形态是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大数据技术,数据的采集、清洗、挖掘、管理、应用在未来博物馆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国家博物馆最核心的资源是各种各样文物的数据信息,所以我们专门设立数据管理和分析中心。不过,在建设智慧博物馆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如果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做法,未来,博物馆之间交流以及展览文物数据的应用、互鉴、IP授权都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2018年国家博物馆的观众总量超过861万人,提供个性化的观展服务也是国家博物馆面临的突出问题。


主持人:在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文物的精准开发和联合协作,对博物馆来说非常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博物馆和其他业态有机整合?


王春法:从文物角度来讲,我们国家文物工作相关的原则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使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对文物的开发和使用应该在合理范围之内。关于博物馆和旅游产业融合,有些博物馆适合做旅游景点进一步开发,有一些博物馆由于具有特殊性,会面对过度开发和消费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这个度也是需要我们处理好的难题之一。在大文旅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给观众提供更好的周边产品,国家博物馆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去年“国博衍艺”推出90多款文创产品、IP授权70多款。


主持人:国家博物馆是我们国家的重要门面,面对众多中外观众,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王春法:对博物馆来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要的方法就是办好展览。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就是展览,博物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策展能力,这是能否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


在办展览的过程中,能否把展品、藏品蕴含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展览的设计、展览的制作很重要。其次,还要做好讲解,把展品里面蕴含的故事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传达出去。第三,文创产品是展览的藏品、展品价值的进一步延伸。展览有期限,但文创产品可以一直延续、并不断扩大和扩散。从这些方面来讲,讲好中国故事,方式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从多方面做工作。(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



吴洪亮:如何利用国际艺术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建设部城市雕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副秘书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摄影:北京青年周刊梁琴


吴洪亮委员认为:

在过去中国文化活动的对外交流过程中,有“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其中“走出去”以带展览、演出等文化活动出国为主要形式,虽然经过多年积累,有诸多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文化活动带出国成本高。

以在国外举办艺术展览为例,重要藏品走出国门所需保险、运输、展厅、人员等各项支出更是花费巨大,其影响力难以与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正比。

2. 文化活动带出国门却难于落地生根。

由于周期短、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走出去”的文化活动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很难在当地文化中产生长效的影响,更难于进入当地的主流文化界,无法更好地塑造中国文化全面立体的形象。


吴洪亮委员介绍说:

在近十年与世界各国各大博物馆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重要大学、博物馆、美术馆拥有数量惊人的中国艺术藏品资源。以美国为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器物类藏品近两万件。位于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的中国绘画就超过1000幅。在美国的博物馆、高校等相关研究机构中,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者和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此类机构中往往只有一到两名东方艺术策展人,或者仅设一个东方艺术的教授席位,机会少、人员少、经费少。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捷克国家美术馆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皆藏有一百多件齐白石艺术精品,但展览及相关学术活动的机会却很少。由此可见,虽然关于中国艺术国外已有大量资源,但由于缺乏专业团队及资金的支持,其展览、研究、传播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尽如人意。


吴洪亮委员建议:

1. 以国家名义建立稳定机制,资助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人才和中国艺术传播项目。

目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俄亥俄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海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中有很多致力于中国艺术研究的优秀学者,建议在外交部、文化部等单位的支持下,以国家的名义建立一个稳定的机制,用于资助海外的中国艺术研究人才和海外的博物馆等机构开展中国艺术项目,充分利用已经散播到国际上的中国艺术收藏,凭借当地资源、当地人才,在当地完成展览、研究等学术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已经落地的中国藏品在海外开花,也能让中国文化形态以最简单、快速,可以无缝链接的语言方式在其他文化体系中传播,进入当地主流文化圈,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同时,这些海外的项目还应纳入中国学者一起参与,以期用更深入的方式、在更多元的领域加强中外人文交流。

2. 在海外机构中赞助中国艺术展厅。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长期得到来自日本的支持,其东亚艺术的收藏与研究以日本为中心展开,日本政府还出资支持美术馆日本展厅的装修。中国在海外虽然也有一些受华人影响而建立的展馆,如英国V&A博物馆中由华人收藏家出资修建的专馆,但都是以个人身份而不是国家形象出现的。建议以外交部、文化部等单位为依托,在海外有重要影响力、有珍贵藏品资源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其他机构中赞助完善或建立中国馆,使中国的艺术资源以常态化的方式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内容,树立中国文化形象,丰富中国故事的内涵与影响力。

总之,充分挖掘国际艺术藏品与人才资源,利用其他国家现有的条件,在当地完成中国艺术的展览、研究和传播,其结果成本低、见效快、影响大、融入深,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吴为山: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


▲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



 1 


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在主动生产和创造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处于解放状态而获得的感受。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美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种生命塑造,属于本体层面的教育形式。其核心,是培养生命意识,了解生命价值;其内涵,是尊重和珍惜生命,发掘生命的社会意义。而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有别于前人的最独特之处,则在于指出人类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非沉溺于虚幻的精神王国以致脱离现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让人类的审美活动超越了艺术活动或精神活动领域而涵盖人类的一切活动,并且发现了遵循美的规律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活动时的重要原则。

 

每当我们回眸过往,便可以深刻认识和领悟到:中国近现代美育与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因此越来越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继而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步步脚踏实地以大美化育人民,以大美塑造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种大美贯穿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的理想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百折不挠顽强御敌的意志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宜将剩勇追穷寇”,夺取全国解放的精神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积极进取、建设家园的担当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意气风发、革故鼎新的创新美;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同心同德,追梦圆梦的自信美……在新时代,美育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立足民族未来,审度时代大势,结合现实国情,指出新时代的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方法论。这一重要论断,扎根国情、挺立时代、契合民意、寄托理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之光——它不仅赋予了中国美育具体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基础,也为中国当代美育铺设了实践存在论的底色,因此必将培养出更多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统一,具备更高文明程度和更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发出了:“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指示,说明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美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高度认可。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正是相关从业者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我认为,加强新时代美育,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从本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从精神之源生发出来,能作用于创作实践的系统性思维、价值和方法。美育只有回归它、依靠它,运用它、发展它,才能昭示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强。具体来说,中华美学精神包括儒释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仰观俯察的观察方式,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八个方面,它们是中国精神的表征。何为中国精神?在我看来,它是深厚的传统人文精神,是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是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是中国人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是中国人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矢志不渝的精神。由于中华美学精神映涵着中国精神,才使作品成为“大美之艺”,才能流芳百世,垂馨千祀。所谓大美,是涵养道德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它通过诗化的哲思与生动的直观把握世界真谛,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而大美之艺,蕴涵着从“技”到“艺”再到“道”的创作升华序列,蕴涵着艺术家整个生命过程创造的理想追求,乃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融汇后的赫然显现,是中华美学精神所外化出的曼妙图像。

 

其次,聚焦艺术教育。艺术源自审美,以审美为基础,也是审美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因此很大程度上,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是重合的,艺术教育乃美育的最佳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的出现属于动态的“生产”,即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生产。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看作人类生产自己的新生命。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生产的理解,无疑更凸显了艺术本身的美育功能。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学和艺术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独特的作用。2019年3月4日,习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明确把文化文艺定位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内容!可见,艺术作为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掌握方式,其教育必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其本质则是意识形态的。艺术教育要歌颂生命的美好,荡涤灵魂的黑暗,反映正确的价值追求和崇高信仰,有助于民族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同时,艺术亦与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环境同构,艺术教育也相应地要关注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昭示人之存在的真理,使人勇敢而乐观地直面人生、直击现实、直观未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再次,重视社会教育。中国美术馆珍藏着大量充满底气、骨气、正气、大气,并且兼具亲切度、穿透性、覆盖面和震撼力的作品。它们是出类拔萃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华美德最好的代言者,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艺术瑰宝。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坚持与时代同步伐,通过策划举办越来越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展览来活化经典,吸引观众,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全社会,让美育融入公共生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这些经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发挥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最后,培养中华美德进行艺术创作。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者和教育者,肩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要以“大爱之心”与“大美之艺”来培养“大德之境”。中华美德是真正的大德。培养中华美德,必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让美成为个人的生命底色。进行艺术创作,必须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信仰才有目标,有情怀才有温度,有担当才有筋骨,三者兼备,才会有“大爱之心”,才能铸“大美之艺”。所谓大爱,就是爱祖国、爱民族、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英雄、爱生活、爱文化,它是与天地往还的广博之爱,与时代共呼吸的磅礴之爱,与人民共命运的深切之爱。创作者秉持一颗大爱之心,就能将道德、智慧、知识化为涓涓清流,继承传统,创造未来,把“中国梦”理想化为现实!要言之,艺术创作要以中国精神为创作灵魂,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审美理想,以明德引领风尚,将爱国主义担当注入生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民充满温情,对国家充满深情,对创作充满激情,呈现中国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独到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加强新时代美育,还要结合广泛的艺术传播。换言之,这也是对新时代美育成果的充分展示。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艺术则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可以完美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价值。艺术的传播,正是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是在与其他地域文化的不断交流互鉴中才最终形成如今的万千气象,它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要努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活力,特别是要表现70年来党和人民砥砺奋让国家发生天翻地覆这首伟大壮阔的奋斗史诗,阐释这一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从而塑造出当代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当我们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进步思想,传播和平发展的价值观时,要立足于国家软实力构建、国际话语权竞争的高度,用全世界都能理解的方式阐释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深刻反映时代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以我自身经验为例,立像、办展、演讲等都是推出经典的有效方式。立像,是指为先贤立像。办展,通过对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的作品展览,完整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会使世界感知这个民族前进的步伐。演讲,从语言文字道出一个有意味的中国故事。中国艺术作为一种直指心灵的世界性语言,推广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它通过丰富的视觉形式、多样的交流渠道以及适宜的对话语言等融通中外的新表述,实现中外文化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让全世界的观者都能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进程中,美育一直如影随形。它让中国人的生命不断积淀文化内容,于感性展开同时完成理性规范,成为中国人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继续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立德,以美树人,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养性,以美怡情,以美治言,以美导行,用美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沉淀文化自信沃土,塑造文化秩序与培养文明高度,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美。



2


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

借美育之力树立中小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


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具体而言关系到能否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目的和意图是通过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程得以实现的,但对一线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课程中承载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具体呈现于教材之中。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贴身之物”,其影响更直接也更具体。

 

正因为如此,国家对教材建设高度重视,将教材作为国家事权,必须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因此,教材建设依然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制意识和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教材需要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理性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但对中小学生来说,借助于美育的理念和方法,收“以情感人”之效,是另外一种智慧的选择。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习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也强调了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借助于美育的力量,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在美术及其他学科的教材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我看了各个地方编写的教材,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阐述得不够系统,介绍得不够充分,存在西方经典大于中国历史传统经典的倾向。我认为应当加大中国经典的比重,让学生感佩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和文化的深厚与灿烂。这样,文化自信、中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就不是一些空泛的名词。应该整理出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又具有现代教育价值的美术作品,使之成为中小学美术教材和其他教材中的典范。

 

我认为博物馆、美术馆蕴含着大量的中国文化经典与艺术资源,应该有机地与中小学美术教材及其他学科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认识更多中华艺术瑰宝。比如小学教材里应多用一些经典美术作品作为插图,像李可染《万山红遍》、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关山月的《绿色长城》等,应广泛地收入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地理教材、历史教材和美术教材。

 

基于以上思考,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中小学的美术教材中应当加大中国传统与现当代美术作品的比重,在教材的文本上突出“中国意识”,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通过选材与文字表述,让学生感受到教材对中国文化及艺术的“偏爱”,并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从小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并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情操。

 

第二,在诸如《语文》等非美术教材中也尽可能运用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感染下,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与原理。美术作品与照片虽然都有直观的特征,但照片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情感与价值倾向不明显,美术作品则是经过艺术家主观选择和艺术强化的,因此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爱国主义的正向倾向。比如,在地理教材中用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用雕塑《雷锋》,在历史课本中用老子、孔子等经典绘画或雕塑,都能获得照片或者文字说明难以企及的感染力和学习效果。

 

第三,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应该无偿地向美术教材的编写提供中国传统和现当代优秀美术作品的图片资料,以帮助教材更好地体现“中国味”。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馆藏作品是国家的财富,国家的财富理应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中小学教材的建设就是重要的国家利益。因此,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应该无偿地支持国家的教材建设,以保证美术教材的“中国味”,并提高其审美品质。

 

第四,建立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积极开展馆校合作教学,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相应的机制。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上美术课(目前许多学校以安全、交通、时间等理由对此加以阻止)。博物馆、美术馆也应该提供场地,制作导览资料和提供其他信息设备,安排公共教育专家与学校的美术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既活化了展(藏)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又帮助学生以直观和体验的方式认识了中国传统和现当代优秀美术和工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情怀,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


我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服务逐步迈向均等化,功能服务逐步增强,场馆设施更加齐全,文化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7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136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1978年的15倍,目前仍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家实行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从2.8亿增长到9.7亿,数十家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百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499家美术馆,较2012年的265家增长88.3%,2017年全国美术馆接待观众3724万人次,年增长超10%。但2017年全国美术馆从业人员4576人,自2012年来增势逐渐放缓,特别是 2016年以来,美术馆从业人员呈现零增长态势。事业编制“零增长”,与参观人数、建筑体量、社会责任不匹配,导致“小马拉大车”现象日益突出。

 

不仅在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基层文化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一方面扩建面积、人流量节节攀升,与编制“零增长”之间的现实矛盾日益突显;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要求与文化管理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我国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缺乏,已成为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实现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同时,基层文化机构的基础设施与功能配套也普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区存在“无藏品、无人员、无活动”的“挂牌馆”“空壳馆”。

 

近年来,我考察走访过一些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国家投资兴建、扩建了不少又新又大的美术馆,但是内容空空荡荡。每次调研后,我都自觉地和他们讲,我愿意做你们的“志愿者”,把美术馆管理的建议和经验带给你们,把国家美术馆的文化资源带给你们,从根源上支持当地文化建设。比如,2017年中国美术馆把馆藏延安时期的版画复制装裱,无偿地捐赠给延安鲁艺;2018年把表现周恩来总理馆藏美术作品复制赠送给周恩来纪念馆;今年将把珍藏在中国美术馆表现遵义题材的作品赠送给遵义美术馆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响应“文物活起来”的指示,提高基层文化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中国美术馆率先将藏品无偿送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举办巡展,以经典作品攻坚文化扶贫,丰富“四区”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国美术馆所实施的“走向西部”展,足迹遍布重庆、广西、贵州、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许多出现在教科书和出版物上的经典作品,使久渴审美大餐的西部各省市观众,尤其是美术工作者如获至宝。

 

公共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也是是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美在新时代”“美美与共”等脍炙人口的典藏活化展览,观众如潮,无论严寒酷暑都不辞辛苦排队几公里来参观。这说明公共文化机构要有好展览、好节目、好演出,才能对得起我们所建的文化场馆。

 

我们要看到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发展的背后,人才缺口问题进一步显现,加强人才培养能够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乡村旅游、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搞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在于管理者。不仅要送文化下乡,更要把基层的文化管理团队“带出来”。

 

因此,各地应结合不同的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制定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多措并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特别是美术馆馆长的培养,增强他们满足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能力和为基层服务的自信心。

 

建议:


1.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应高度重视文化管理人才重要性,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合理配比编制,让高素质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与价值。


2.在综合性高校、专业院校开设相应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学历教育,培养更多优秀适用的文化管理人才,即拥有跨学科背景、素质综合、既懂文化艺术又擅文化管理的综合性新型人才。


3.利用各级各类文化干部学院、行政管理学院、国家重点文化机构、省级重点文化机构的力量,开展非学历教育,组织开设专题班、主题班,比如美术馆馆长班、剧院院长班等,侧重于对基层文化管理人才进行深度培训,提升其素质能力。


4.重点文化机构可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如中国美术馆是全国首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美术馆,吸收35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到中国美术馆专项研究美术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馆管理人才。


5.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干部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把乡村文化管理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吸引年轻人投身于乡村文化事业建设。

 

同时,应加强党校、行政干部管理学院的艺术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还要加强文化艺术学习,提升文化素养。文化塑造灵魂,文化自信只有在管理者身上体现出来,才能更广泛地在全国各项事业中得到体现。



近年来,文娱界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再来看看明星委员们针对最近发生的流量造假、学历造假、天价片酬、偷税漏税等热点事件如何回应:


(注:以下政协委员的排名按照拼音排序)



冯远征:国家需重新规划艺术基金

演员真才实学最重要


▲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冯远征,图片摄影:中国艺术报记者赵志伟、张璐


“坦白说,我对去年提案的回复,不太满意”,冯远征说,当时,自己就跟负责人说,如果一年后,关于这个问题没有看到太大进展,他将在政协会上再次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调研中,冯远征发现,地方上有些团体用申请到的艺术基金解决“生存问题”,有的地方完成一个作品后,演完国家规定的场次,就立刻“封箱”,去申请下一笔基金。“跟国家设立基金的初衷背道而驰。”


冯远征认为,重新规划艺术基金的使用,很必要,“因为国家设立艺术基金是为了打造艺术精品,是为了打造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一直说,我们要传承中国文化,很多时候,要靠艺术精品,而国家给了你这笔钱去打造艺术精品的时候,你不要拿去做了别的。”


在本次提案中,他提出演员学历和实力的问题。他认为演员的学历并非最重要,有高学历自然好,而演员门槛低也已是当前现状,演员有提升学历的愿望很好,但必须得去真学实干才行。(来源:中国电影报、火鱼观点)




 巩汉林:什么人设都没有做人重要


▲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巩汉林(右),全国政协委员、导演陈力(中),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左)图片摄影:中国艺术报记者赵志伟、张璐



巩汉林委员的两会提案关注“新媒体新平台的建设”。他表示,当下信息的传播速度、覆盖能力、渗透能力超出他的想象。有的人发一条信息就会震动全社会,因此注重信息安全的管理和管控就非常重要,不好的信息引起社会震动就很麻烦。


巩汉林同时呼吁,主流媒体要进行媒体融合,打造自己的主流媒体新平台。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全民媒体时代,如果主流媒体声音处在下风,对社会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导向会受到影响。


近一段时间,有关“明星刷流量”和“天价片酬”的现象时有发生。巩汉林认为,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不仅仅是文艺界,各行各业都应该做到这一点,诚信是全民要关注的问题。他说,在社会当中经常看到“霸座男”、“霸座女”违背了要求和法规,被采取措施。作为演艺界人员也要讲诚信,要建立征信系统,如果随便编造虚假信息、流量,伪造收视率,一定要采取措施。


“文明是怎么来的?文明是管理出来的,不是说我们都是文明人,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的时候,就要有外力干涉,使你逐渐变成一个文明人。加强自身修养非常重要,什么人设也没有做人重要。”巩汉林说。(来源:中国电影报)




 张光北:先做人,后演戏


▲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张光北,图片摄影:中国艺术报记者赵志伟、张璐


张光北表示,老北京电影制片厂等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业最正宗的血统,我所在的艺术创作人员中心,云集了北影厂几代服化道、摄录美的人才,但这几年,艺创中心的“艺创”二字并没有得到特别有效的发展。


张光北说,近几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得到了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的关心,确定在北影厂老址上建立中国电影研究策划中心,是机遇,也是挑战。他呼吁国有电影企业收纳人才,召集人才,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各级有关执行政策的单位能够提供支持。


关于影视人才的培养,张光北表示,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之后,如何给他们提供平台。比如中国电影集团20年没有招过人,以前的创作队伍中,最年轻的是赵薇那一批。20年,影视院校毕业生没有进入中影集团,没有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他们在社会上自己闯荡。张光北认为,有关单位应该给他们提供平台,他们才有创作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不是单打独斗,应该有组织、有规划。


谈到演员如何做到“德艺双馨”,张光北说,每一个学生在上学时,老师都说“先做人,后演戏”,要“戏比天大”。他认为,一些现象的出现与社会风气和人们审美要求的变化有关,现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很重视这件事,老艺术家起到了表率作用,一起弘扬“德艺双馨”,未来会好的。


目前,电影行业正在筹建“道德建设委员会”,张光北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有这样一个组织,就会有要求,就会有人管这件事情。出现问题不能全怪年轻人,也要怪我们这些引路的人。




 郑晓龙导演谈演员造假与偷漏税     



▲ 全国政协委员、导演郑晓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电视剧《甄嬛传》导演郑晓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流量造假、学历造假,凡是造假,一定是一个严重的污点。他还严肃强调:不光是艺人,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坚决杜绝造假,做人诚实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往后说。


3月4日,郑晓龙在参与政协小组讨论时表示,演艺圈偷税漏税的原因是:第一有些人不愿意交税,第二国家税务政策和地方税务政策的重叠或者不一致,第三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当中没有关于应该依法纳税的教育。他建议,作为公民教育,就应该早早地在孩子们身上给予他们思想认识,这样当他们有了收入,有了更多的收入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依法纳税的概念。(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网)




 成龙: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     



▲ 全国政协委员、演员成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成龙表态:2019年继续扶贫,去年做的有成效,再接再厉。此前,由成龙发起、电影频道组织的诸多明星参与的“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就已启动,扶贫范围辐射全国30个贫困县,成龙的作为精准扶贫的发起者也获赞无数。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撰文/责编/Mimi )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王焕青:85新潮以来的艺术创作

▲ “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

▲ 我,我们






“体系”:隋建国 2008—2018


“邱志杰:寰宇全图”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