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坚持了15年后,一个90后散打女冠军的下半场

We就是我们 一个叫We的工作室 2022-09-20


唐山事件发生后,单新丹气得一晚上没睡着,心疼、愤怒又无奈,连发两条视频表达态度。她呼吁不管男孩女孩,都去学习武术和格斗,即使打不过,长期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在受到攻击时,下意识的躲闪、反击或者摇闪,躲过对方重击,争取到逃跑的时间,这就是防身。


13岁入学河南塔沟武校,20岁从河南省体队退役时,她已是全国散打冠军。散打曾经是单新丹生命的全部,退役后,她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重新振作后,她开拳馆、做博主、经营短视频,全网粉丝超过400万。


单新丹爱打拳,也爱美,喜欢穿旗袍,蹬高跟鞋,学跳中国舞,她从不在意那些束缚女孩的刻板印象。力量与美,从不矛盾。拳头是底气,有底气的人生,才能更勇敢、自信。




         侠女上少林         



直到很多年后,散打冠军单新丹都记得自己第一天踏进河南少林寺塔沟武校时看到的情景:一队穿着校服、理着寸头的学生,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一袋装得结结实实的沙袋,从不远处经过。他们把沙袋吊在钢架上,开始练习拳击。

当时才13岁的单新丹惊呆了。她满心狐疑:他们在干什么?少林寺不应该像电影里那样:打坐、飞檐走壁、轻功水上漂。武侠是轻盈飘逸的,为什么眼前这群武校的学生的动作如此“笨拙”。

塔沟武校位于嵩山脚下,因为辉煌的赛场战绩,被誉为“天下第一武校”,学生的武术表演活跃于春晚和各种大型盛会,天下武术爱好者源源不断慕名而来学习。

但单新丹是个另类,除了看过一些武侠电影,她对武术知之甚少。但她有一身正气,从小就好打抱不平,每每为了保护胆小的妹妹跟人干架,一条街上的男孩子都曾经跟她交过手。

起初,当其他孩子的父母来告状,单新丹的父亲坚决不信——我闺女这么文静瘦弱,怎么会打架,又怎么能打赢男孩子?直到他亲眼看到闺女把两个男孩子从车上甩下车。

思考再三,从小有武侠梦的父亲希望送她去学武,在征得单新丹的同意后,决定带她上少林。

塔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上午训练,下午上文化课。凌晨5点吹号集合训练,一直到11点,除了吃早饭休息一个半小时,整个上午都是单调的体能和基本功训练。学校对男女一视同仁,所有的训练课程一模一样。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每天重复的练习,累、枯燥、压抑,每隔一段时间,单新丹会跑到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发泄完了,回去照常练习。

入学一年后,单新丹就开始参加比赛,作为一个新生打败了专业队的选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傲气受到了教练的关注。

运动员在比赛中有个大忌——不能生气,无论何时都必须保持冷静。在精神高度集中、体能极速下降的情况下,情绪上微小的波动会影响运动员在场上的判断。单新丹是一个急性子,为了改她的暴脾气,教练花了不少心思。

有次全国赛前集训,恩师李永红教练要求单新丹和另一位学员一起练习组合拳:组合三拳、右腿后鞭腿接左脚侧踹腿,全程不下课、不休息,从下午一直练到天黑。拿靶的人手疼得都举不动靶了,默默流泪,不敢停。单新丹没忍住,率先抗议。“我要放学。我不练了。凭什么一句话都不说,光让我们练这个动作?”

话音刚落,教练一记直拳,把单新丹打倒在地,好几秒,眼前一片漆黑,耳朵嗡嗡的,呆坐着起不了身。刚踉踉跄跄站起来,又挨了一拳。李教练是中国首位女子散打世界冠军,这两拳,威力可想而知。

一直到第三天,单新丹的耳朵还是没有恢复听力,去医院检查,发现耳膜里头破了,穿孔流血,“医生直接按着我的头,拿个镊子在里头一顿捯饬,补了一块猪皮还是人造革进去,10来分钟就搞完了。”回忆那次就医经历,单新丹轻描淡写,仿佛普通人感冒咳嗽上了趟医院。

作为一个自律、刻苦、头脑灵活的学生,那是单新丹为数不多的几次“挨揍”。这让她记住了“生气”的代价。

严师出高徒,在李教练的悉心培养下,单新丹“武力值”迅速增长。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完美发挥出训练过的招式,并击中对方,让她感到兴奋。“如何把完整的一个动作组合,很漂亮地打到对手身上了,而且全部击中,这很难,但很有意思。”

2011年,习武三年之后,单新丹终于入选梦寐以求的河南省体工大队散打队,成为48公斤级的4名主力之一,获得了代表河南队出战的资格。

第一次参加全国武术学校武术散打比赛前一周,单新丹右手骨折。彼时,刚进省队的单新丹渴望用成绩证明自己。她说服教练继续比赛,最终带着一只“残手”拿下了人生中第一个全国冠军。




         冠军的逃离         



2013年,是单新丹硕果累累的一年。这一年,她在第十三届全国武术学校武术散打比赛中蝉联冠军,并在全国自由搏击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中分别荣获第二名、第三名。但在第二年春末,她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退役。

2013年全运会后,与她同宿舍的队友决定退役。28岁在退役女运动员中年龄已经偏大。运动员大都伤病缠身,但那位队友异常严重:夏天穿着外套里面套着秋衣秋裤,还冷得不行。省队的训练,全年无休,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女生生理期,都要照常训练。长年累月,身体损耗过深。

单新丹也受过伤。她的脚腕太细,承受不了猛然间爆发力踢出的力量,容易崴脚,老是骨裂。右腿骨裂两次,以为是扭到了,继续踢,每次等骨裂都长好了,才发现是骨裂。腰肌劳损、肩和手扭伤更是家常便饭。

19岁的单新丹心想,自己肯定不能到28岁,带着一身伤病离开。

而更坚定她退役想法的,是她人生中接到的第一个诈骗电话。

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家里只有单新丹和弟弟妹妹三个孩子。作为大姐,单新丹接过电话,却一步步走入骗子设置的陷阱中,在即将告诉骗子家庭住址和户口本信息的时候,尚在读小学的弟弟终于忍不住接过电话并质问对方,对方一时语塞,弟弟果断挂断了电话。

弟弟妹妹都批评姐姐“傻”,“怎么连诈骗电话都分不清”。替妈妈看服装店收假钱、骑电动车出门不记得拔钥匙,结合她在家里的种种表现,母亲担心大女儿与社会脱节,失去自理能力。

母亲在她面前哭,也背着她哭,担心她未来的人生。

这给单新丹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她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变成了一个只会打拳的“傻子”。学校不允许用手机,队里的生活数年如一日,全年无休,三点一线,训练、吃饭、休息,长期与外界脱轨,她对社会的复杂面越发迟钝。

犹豫和怀疑,动摇了根基,也扰乱了她的心性。成年后,单新丹第一次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需要改变。

心理上的挣扎变成了生理上的反应,有一天,单新丹走进训练场,发现自己“头晕、恶心、想吐”。“爱的时候,无论多苦多累都可以坚持,但一旦不爱了,一秒钟都不想待下去。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思考再三,2014年的春天,单新丹决定离开。

13岁到20岁,7年习武生涯,单新丹按下了暂停键。骤然停止一种持续数年的生活方式,单新丹很快受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反噬: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人生没有方向。她暴饮暴食,用食物填补空虚,一个月从97斤胖到130多斤。

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后,单新丹终于回过味儿来,离开的滋味是苦涩的。离开散打擂台,她能做什么?

调整一段时间后,单新丹来到单新丹妈妈的服装店,成为了一名导购。从“冠军”变成导购,她非常不适应。面对顾客,不好意思开口说话。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单新丹推荐了两件衣服,对方试都没试,直接要了。离开的时候,对方很不好意思地跟她说:我跟你一起比赛过,当时你是冠军,我才进前八。

当天晚上,单新丹回家和爸妈大吵了一架。她不想干了,觉得丢人。父母告诉她,她从小到大吃穿住行的钱,都是用这种“丢人”的方式挣来的。

吵完架,平复心情,单新丹终于想通了,自己不可能永远都躲在冠军的这一个角色里,退役了,就要回归生活。只要努力,导购小妹的工作也可以有成就感。



     散打界的“搞笑女”     



单新丹老家位于鹤壁浚县古城,有一天晚上,和爸爸一起登山,站在山头,她突然说:好开心,终于回家,可以待在家里了。13岁住校后,单新丹很少回家,一个人出门在外,难免感到孤独。

但爸爸指着山下亮灯的城区说,你看那些亮灯的地方,浚县就这么大,多少人想要从这里出去,你为什么想回来?

父亲的话点醒了她。2016年,单新丹决定出国留学。几经筛选,决定去欧洲,但父亲的生意突遭变故,家庭经济陷入困顿。

放下留学梦,单新丹来到深圳打工,替家里分担压力。在深圳的头两个月,是单新丹过得最贫苦的一段时间。头一个月,她受骗上当,工作了一个月,最后只收到1000多块工资。第二个月,她打三份工,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而手里可支配的现金只有300块。

城中村的住处离地铁口步行需要20分钟,她不舍得坐摩的,每天早上睡眼惺忪出门,晚上步履沉重回家;一日三餐,全靠吃咸菜喝粥。为了在新同事面前掩饰自己的困窘,同事们喊她一起吃饭,她只说“不饿”,虽然整个身体都充满了对食物的渴望。

有一天下班路上,单新丹“斥巨资,花了两块钱买了两个饼”,但回家才发现饼是发霉的。南方的夏天闷得人透不过气来,又累又饿的她,不得不出门找老板换饼,却被老板拒绝。重新回到城中村的房间,单新丹看着两个发霉的饼,失声痛哭。

此前,每次接到家人、朋友的电话,她都假装自己在深圳挺好。但那一刻,她装不下去了。“那个饼是我最后的底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想我都这么穷了,为什么还卖我发霉的饼。”回忆起来,单新丹仍然心有不平。那天晚上,她就着眼泪,喝完了粥,赶紧上床睡觉,怕醒得太久,又饿了。

第二个月的月底,俱乐部的老板又打算拖欠工资,这次,单新丹没有选择忍气吞声,她当着老板的面给在深圳工作的师兄师姐打电话,三分道理中夹着七分威胁,终于要回了全部工资。三份工作,一共收入10000元。她告别城中村,搬到了深圳南山,从事私教工作。

深圳离香港近,休息日,同事们经常结伴去玩。但单新丹一次都没去过。她努力上课、开单、拓展客户,每天的目标就是挣更多的钱。

大家都出去玩了,一个人待在工作室,单新丹感到孤独。2016年,她在快手上注册了@散打单新丹的账号,并随手发一些健身和生活日常,账号粉丝迅速超过10万,是成名最早一批的武术博主。那时候的视频内容与现在的开朗是截然不同的风格。视频中,她总是一个人,一个人打拳、跑步、练器械。不久后,单新丹成为了工作室的销冠,工作太忙,她疏于打理账号。

2019年,单新丹尝试重新运营账号。单新丹是散打届的“搞笑女”,脑洞大,出镜没有偶像包袱,几个爆款段子过后,她又迅速回归到一线武术博主的行列。


散打重在实战训练,通过不断的实战模拟来提高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临场反应。“实战”也成为了单新丹的一则信条:“我不相信那些光说不做的人,我想什么都是直接行动,实战上手。”

单新丹没有任何运营短视频的经验,但她有一个很大的本子,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灵感,快手上200多条视频,从创意脚本到后期剪辑,全部都是她一个人完成的。

2020年初,单新丹在郑州开了一家拳馆,刚装修完开业就遇到疫情,被迫停业5个月,房租一分没免。倒是短视频的粉丝量持续增加。自媒体原本只是单新丹的副业,最初的走红没有任何策划和营销,却成为了她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她正着手招聘专业的摄影师,准备入局直播赛道。



    拳头、高跟鞋和旗袍    



打拳的女生,通常被冠以野和男孩子气的刻板印象。好似女性气质天生阴柔,拿不动兵器,握不紧拳头。

但单新丹喜欢穿高跟鞋和旗袍,跳中国舞,长发飘逸,是个又美又飒的姐姐。这些都是她个人的爱好,很少被放到视频创作中。女为悦己者容,美是自娱和互相欣赏,而不是单方面的取悦。


由于长期训练爆发力,单新丹的臀大肌发达,拥有很多健身女孩追求的“翘臀”。这让她在公共场合多次遭遇咸猪手,明明只是因为长期训练自然形成的肌肉体态,在男人眼里却饱含性的意味。

有一次在早餐店排队时,身后的一位男士,先搭了一下肩,她以为是队伍太拥挤没在意,对方又摸了一下背,最后结结实实地摸了她的臀部。单新丹立马转头怒喝:你在干什么?男生一米七出头,身形普通,语气蛮横:你干什么?

单新丹没有言语,直接拎着对方的衣领往店外走,到了门口,习惯性两拳一腿打了一套小组合拳,又接连踢了好几脚,男生这才蹲在地上求饶:对不起姐,我错了。

这个干净利落的场景,像电视剧的一幕。围观群众聚拢又散去,甚至没搞清楚起因经过。

每当单新丹在快手上发布一些展示拳脚功夫的视频时,底下留言总是分成两派。一派惊呼“好飒的姐姐我也想学拳”,另一派则婚恋恐吓“这么凶的女人没人敢娶”。

对于那些“直男言论”,单新丹早已习惯并忽略。但对于那些想学拳的女生,或者想让自己的孩子学拳的父母,单新丹反复鼓励:女生一定要学一些防身术。她还单独录了几期视频,教大家在紧急时刻如何击打有效部位逃生。例如:踢裆、插眼、击打咽喉、下巴等部位。


在单新丹拳馆的成年学员中,女性占七成。唐山事件发生后,单新丹气得一晚上没睡着,既心疼、愤怒无奈,连发两条视频表达态度,希望不管男生女生,都去学习武术和格斗,即使打不过,至少能抵挡住前几招,然后寻找机会逃跑。

单新丹在后台也经常收到各种私信,很大一部分是女粉丝的求助。对此,她总是感到无力。个体的力量,面对社会的恶疾,杯水车薪。“我只是专业能力比较强,但是要真让我去挨个儿帮她们,几乎不可能。”


她曾经帮助过一个受到校园霸凌的高中女生。那个女生被全班女生孤立、殴打,向她求助,希望能从这位有力量的姐姐这里得到一些帮助。单新丹教她,面对群体暴力,在合理情况下可以正当防卫,“如果明天再打你,直接反击带头的女生,哪怕咬也不要松口。”

1个月后,单新丹再次收到对方的消息:今天她们又打我了,我还手了,虽然我被她们打到鼻子和后脑勺,流鼻血了,但还是打过她了。以后我一定会好好保护自己。”

面对校园暴力,单新丹对拳馆的小学员教育原则是:第一次不搭理,第二次严重警告,第三次用拳头回击。用拳头回击后,很少有孩子会再次被骚扰的。在暴力面前,谦卑从不是美德。

虽然毕业多年,单新丹仍时不时回到嵩山脚下的校园走走,那里有她的青春和最初的事业,有恩师,也有朋友,还有一批批眼睛有光的师弟师妹。她最喜欢练功场,四面都是群山,站在那里,“心里头又平静又兴奋,感觉风都是甜的。”最初学武是为了圆父亲的梦。不知不觉,她也融入了这个梦中。

虽然已经不在散打擂台上,但她已经拥有了更大的舞台,用拳馆和自媒体的力量,帮助更多女性和孩子建立自信,用拳头击碎沉默,夺回属于女性的力量和光芒。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周屿

编辑:裴大哥 | 丑橘

图片:散打单新丹(快手ID:SXD36967)


 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大山支教的11年

  40岁的牛庆花决定为自己活一次 

全职宝妈的向前一步:成为整理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