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让我更理解每一个孩子的行为
开学在即,绿色生活营的孩子们也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在营期中写给未来自己的信,当然还有来自蚊滋滋和引导员们的信。在一封封信件中,孩子们重温着营期中的感动,带着对自己的期许开启新学期的旅程。
而绿色生活营对于引导员们来说也是一次成长的冒险,在和孩子们相处的7天里,引导员们示范、支持、观察孩子的同时,也从孩子身上学习,成就更好的自己...
绿色生活营结束了,乘坐大巴睡着后醒来,发现已经到了三元桥,明明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地方,背着行李走过却有种恍惚的陌生感,汽车呼啸而过的嘈杂声离得很近,高楼大厦的玻璃反射出耀眼的光线让人眯起眼睛。回到家中的我迫不及待的写完了给孩子们的信,也忍不住和每一个见过的朋友分享了这次绿色生活营的经历,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能够观察22个孩子的营期。不同于需要长距离转移的活动,这七天里,我们几乎只在营地和盖娅•沃思花园之间移动,虽然距离不远,但每个人都觉得经历了很多很多。
这是蚊滋滋在晚上总结会上常说的一句话。我负责的是全营年龄最小的男生三人组,刚进宿舍,两个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就展现出不同的一面,H同学开始一件件的拿出衣物、书、日常用品,几乎摆满了屋子里所有的空间,Q则是一开始就选好了靠近墙壁的床铺,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墙边。
接下来我考验了一下他们的东西有没有带齐,两位营员依次把东西拿出来给我展示~都查看了一遍带了什么东西之后,需要决定这几天会穿到的衣服放在哪里,只见Q把衣服逐一叠好放进了行李箱,H经过一番挣扎纠结,决定放在了浴室的“鞋架”上(几乎要挨到地面了),我提醒了这样可能会把衣服弄湿,H同学小手霸气一挥说没事,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随后几天,Q展现出了能够很好的照顾自己,并且帮助小伙伴的一面。先是H找不到自己的坐垫,Q带着他到浴室的衣服堆里找到了;去取洗好的衣服时,Q还能把H的衣服一并带回来(他竟然记得H的衣服长什么样子,并且我也没有说要他把别人的带回来)
观察到许多孩子的状态,我曾经猜想,也许是孩子们太投入在活动中了,以至于没有看到别人在做什么呢?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种能力,会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关注力的范围更大而渐渐变好?然而实践证明,关注周围的环境和他人是需要学习的。年龄小的孩子,有时候反而更会照顾别人,关注到他人的举动,反而是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没有经受过学习和训练,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不管不顾,“破坏力”更加惊人,这其实与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何止是孩子的内在成熟度和外在不一致,很多成年人都是“巨婴”,身体成熟了,心里还是个“宝宝”。一方面有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一方面更是环境和周围的人的影响,长期被当个“宝宝”对待,就会真的以为大家都应该围着自己转。
第一天讨论队名的时候,我们经历了“几个人提出名字—被反对—彼此都不满意—投票—仍然不同意票数多的名字—僵持不下—暂停—再讨论—几个人妥协—暂时达成一致”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曾经提出,是否有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的队名,D就提出叫“望天无名队”,然而仍然遭到了反对。从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窥见每个孩子在团队中的特点:M想出了好点子就很有积极性,一旦被反对就会进入沉默;D在持续不断的提出新的想法;T和X比较游离,Z是对于女生们提出的名字都是反对;Q是觉得怎样都可以;Z是N的支持者。
之后的小队活动一直在吵吵嚷嚷和互相合作中进行,“你又把土扔到我身上了!”“饼要糊了糊了!”“咱们两个一组吧。”“翻完土之后是什么来的?”在生活中可以看到每个孩子一点点的变化,Z从叫也叫不回来,不参与活动,逐渐主动积极参与活动融入了团队,大家好像已经习惯了他一下子就跑到了别的地方,会一起呼唤他归队。D前两天总是打多了饭,最后总是剩两口,到后面再也没有剩过饭,吃不下的土豆也知道可以分给想吃的伙伴;X刚加入团队时都没有自己介绍自然名,到闭营仪式的时候,已经可以表演和模仿其他队友的语言,虽然自己还是有点不好意思。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一个场景发生在营期的倒数第二天,讨论闭营式的演出时,确定了演出形式,M提出了一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开始写每个人的台词剧本,我看到M和D几个女生在特别投入的想每个人都有什么经常说的话,甚至不是在小队时间都聚在一起头碰头。但是到了在写完台词演出的时候,我发现N不是很高兴,Z基本上不想参与。到后来实在是演不下去了,Z一直在强调说“你们把我们写的太差了!”女生说“写剧本的时候你们怎么不参与,现在才说!”,三个人都留下了泪水。
看到这里,我觉得是个促进彼此了解的好时机,于是召集了大家谈了谈,“每个人最讨厌的事情是什么”。到了晚上,小队成员已经嘻嘻哈哈玩成一团了。只有七天的时候,就能看到小队从一开始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来活动,彼此之间互不聆听,对彼此在做的事情不参与,到最后能一起商量,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共同呈现一个我们小队都懂的演出,我真的很开心!
绿色生活营还有一件事让我也印象深刻。小队里面的Z会比较自顾自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蚊滋滋还在讲话的时候,他要去洗饭盒,小队讨论的时候他跑到一边找别的东西,除草的时候把泥土甩在别人的身上.....经过了三天之后,我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因为Z不按照我说的话而产生的愤怒(我的假设是我说的是对的,你应该听);有自己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的无力感;对他不考虑他人的行为的不理解。于是我在车上拉着他,说,“咱俩打一架吧。”他既没有问我原因,也没有表示不满,很冷静的说“好啊,但是今晚不行。”我们后来还讨论了不能打哪里,能不能用脚这样的问题。
到了晚上,我看他在外面晃荡,拉着他说咱俩聊聊吧。后来他爬上了树,我就在树下,月光很亮,周围很安静,偶尔有几个好奇的营员来看看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聊了很多,我也很直接的表达了我的困惑:明明他有很多让人欣赏的地方,可是为什么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呢?在我说了他的“优点”之后,他沉默了一会说:“从来没有人这么捧过我。”他说了一句话让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忍不住了,他说自己在家里经常被打,而且很多时候都没有辩解的机会,他说他恨不得把打他的拖鞋、尺子装在炸药里炸飞,他觉得以后也许会飞来个盘子击中他,他说情绪不好的时候就拼命喝水,或者爬树。
听了这些,我感到自己的情绪消失了,我理解了他的行为有他的合理性,是家庭带给他的模式,他可能只知道这一种表达的方式,他也曾经经历过失望,所以他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们大多数时候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做什么工作,与怎样的伴侣共度一生,选择过哪种生活,甚至决定如何离开这个世界,却唯独无法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孩子才是最别无选择的那个人。
对于Z这样所谓的“问题”孩子,指责、谩骂甚至暴力都是没有用的,他已经用一个坚硬的外壳抵挡了可能会伤害他的语言、暴力,唯有关怀和爱能够渗进去一点点阳光。从孩子们的身上,我总能学到很多,是孩子们成就我了。
作为绿色生活营的引导员,深深的感受到绿色生活营是做“人”的学习,学习关注自己、照顾自己,关照他人的感受和行为,关心我们生活的环境,无论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营员们要学习的。
引导员是以身作则的示范者,每餐不剩饭,实在一餐吃不了,冷藏起来下一顿接着吃;怎样接触昆虫和亲近自然;怎样正确快速的完成小任务......也是营员的支持者,行李箱很重但也要自己拿;饭不小心打多了鼓励她们吃完;伤心难过时的疏导和鼓励,有的时候只要轻轻的托孩子们一下,她们就可以自己来完成。
引导员也是团队中的观察者,观察每个人的状态,特点和可以成长的点。有的时候我也会因为自己很投入活动,而对孩子们的状态关注的比较少。这些积累的观察经验,除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引导孩子之外,也是我们在做课程设计和带领的时候必要的素材。
不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退后一步,把争论,其实是成长的空间“让”给孩子,由他们的小队成员指出问题,互相争辩,达成共识,会比我们来指出错误更重要。在小队总结农夫组的工作流程时,M把土堆的高度记成了木棒的高度,我看到之后第一反应想给指出来,但是忍住了,在一旁默默观察。然后令人惊喜的一幕出现了,Z虽然在一旁晃悠玩耍,但是他注意到了这一点,指出了两次这点记录有问题,但是M没有听,Z也就不想再参与了。直到最后完成了,我问大家,这是我们小队确定的共识嘛,这个时候Z忍不住拿起笔来改正了这一点,其实小队成员也记不太清了,但是最后好像还是认为Z说的比较对。
在最后的闭营式上,我和我的搭档仙人球并没有提出我们认为应该怎么演,而是完全的交给了营员们,我注意到当话题跑偏的时候,会有1、2个人知道要把话题拉回来,会有人在主导,有人在默默听,不时的发表意见,有人在积极呼应和参与讨论,看到他们能自己完成,我觉得真的非常棒!
我自己也非常享受这个营期,学到了新的技能,很多事情以为自己掌握了,其实越学越做才会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比如说风绳和外帐像是雨伞,可以隔绝雨水,将外帐和内帐尽量分离,可以避免内帐被露水打湿;地布塞进帐篷里不仅仅是怕踩脏,还要避免积水弄湿帐篷底部;还学会了使用气罐,用气罐来做饭;甚至是清理工作,虽然之前做过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处理孩子的冲突方面,也许会了引导他们看到彼此的感受,增进对彼此的理解,有的时候就是表达方式不一样。
图:盖娅绿色生活夏令营工作团队
飞鱼:我眼中的绿色生活夏令营
凤凰木:不必急着划句号
延伸阅读 放手,从历山营开始 | 让我重新认识你 | 有泪有笑,赴一趟名为成长的旅行 | 小改变的力量 | 那些感动我的片段——我和儿子的历山之行 | 这片都市郊野,人和野生动物在此交汇 | 自然之友公益律师故事 | 想去乡下过日子?不要错过这份绘本书单哦!
参加培训 自然教育基础培训(9月北京站)| 中级培训加开一场!2019年十月,北京,集训! | 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活动招募 《垃圾魔法书》深圳站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