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总导演周叶:让自然教育在纪录片中生动地流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自然教育论坛 Author 全国自然教育网络


本文根据周叶在“中国自然教育大会 第六届自然教育论坛”的主旨发言《让自然教育在记录片中生动流淌》整理而来。

周叶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总导演

两年时间,摄制团队追寻中国植物,遍寻中国、美国、英国、新西兰、意大利、日本、印度、马达加斯加等国家,翻越陡峭山地,丈量无垠平原。这些已经在自身领域取得成就的工作者们,仍然愿意为了完成一部高质量高水准的纪录片,奔走于世界各地的险峻之地。摄制组历经磨难与艰辛,洒下泪水与汗水,终于收集到了众多如诗如画般的景象,每一帧都是中国植物的真实写照,汇集出十集。中国植物的自然之美与摄制组不辞辛劳的努力相衬,创造出中国第一部全面展现植物世界的自然类纪录片,更创造出了这一美轮美奂的艺术结晶。


我从事的工作是纪录片导演,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我们拍了一部关于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从我们的海报大家也许可以感受到,植物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


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断被问到一个问题:“植物不就是些花花草草,怎么能当主角呢?”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植物不会说话、没有行为,选取这样的主人公,无疑是有巨大风险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坚持植物视角呢?来源于一个思考。



我们知道中国有约三万五千种植物,占世界植物物种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位居世界第三。再缩小点范围,湖北的神农架,大概有4000种植物,这是什么概念呢,基本上相当于英伦三岛的本土植物种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植物远不如我们丰富的国家——英国,却诞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植物纪录片。



我们的使命和信心,

从中国开始,讲好植物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大卫·爱登堡爵士,直到90岁还依然在讲述着植物故事,这些纪录片不仅仅是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生动的自然教育。


而我们就生长在一个植物大国,身处这一题材的富矿,但我们却几乎没有植物类的作品。


中国有着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作为创作者,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使命和信心,从中国开始,讲好植物故事。



植物,让我们的祖先开始在这片未来被叫做“中国”的土地扎根;植物,是叙述文明演变的极好的载体


如果我们回头去看,沿着中华文明的脉络,我们发现和植物的紧密联系,是镌刻在中国人的基因中的。我们说中华文明就是从植物中走来,其实一点不为过。


——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中国先民最早驯化了水稻、小米,之后又驯化了大豆。随后与耕作相关的工具和器皿出现了;由劳作而定居,村庄也诞生了,是植物,让我们的祖先开始在这片未来被叫做“中国”的土地扎根。


——再来看看我们的文字,禾木旁,草字头,竹字头等等,这些都来自植物。

——还有我们的文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一共写到了136种植物。

——从衣食住行,再到艺术,审美,哲学,仔细想想,这些都来自于栖息在中国大地的植物。所以我们说,植物,是叙述文明演变的极好的载体。



植物不仅塑造了中华文明,随着人类迁徙、交换的脚步,植物还为不同的文明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水稻,今天在全世界113个国家种植,成为世界三大主食之一,曾经的一株野草,将稻作文化传播到了世界。



——茶树,是来自中国西南大山深处的植物,它用一片树叶,成为了全球第一大饮品。


——桑树,因为富含蛋白质,而成为蚕的食物,一棵树与一只昆虫的合作,成就了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


拥有丰富植物的中国,也成为西方植物猎人的热土,上千种花卉植物,被带到西方园林之中。英国著名的植物学家欧内斯特·威尔逊曾经说:“我们的花园,深深受惠于中国所提供的植物”。



在长达一年的前期调研中,我们最终选取了对世界产生影响的21科28种植物来重点呈现。我们要让这些为人类贡献巨大却静默的植物成为真正的主角,而人也好,动物也好,则是围绕植物共生的配角。


为人类贡献巨大却静默的植物是真正的主角,而人、动物则是围绕其共生的配角。


那么如何为沉默的植物发声呢?我们需要通过几种重要的武器。


这是我们为植物搭建的一个摄影棚,我们专门有一组摄影师,就在这个漆黑的工作区,不分昼夜地拍摄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里记录了17种植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各个时期的动态影像。


——下图是桑树的雄花,我们用高速摄影机记录下了弹射花粉的瞬间。桑树弹粉的速度几乎和子弹出膛的速度一样,是人眼无法察觉的。


——下图是我们记录的一颗莲子在水下的发芽过程,我们看到的这十几秒的镜头,背后是三个月的反复试验和拍摄,就是为了呈现如生命孕育一般的镜头。


只有通过耐心地观察,真正进入植物生命的视角,才能读懂它们的语言。



但是,还有些植物,由于它生境的特殊性,我们无法把它带到摄影棚里来。于是,我们只能把摄影棚带到野外去。


比如这个被西方植物猎人称为“中国鸽子花”的珙桐,它的花开在二十多米的枝头,珙桐的叶芽和花芽不易识别区分,并且是同时打开。

为了不错过花朵绽放的每个角度,我们为珙桐树定制了一个双层摄影棚,分别在自然光和人造光中,完整记录了21天的开花过程。


通过这些镜头,我们深深感受到植物的静止只是表象,它们其实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只有通过耐心地观察,真正进入植物生命的视角,才能读懂它们的语言。



除了利用延时摄影的手段,我们还借助微距和显微摄影,进入更微观的植物世界。

——比如,借助显微拍摄,我们发现了让竹子具有韧性的维管束组织,是如何排列的;


——还可以仔细端详银杏微小的雄球花,去研究它繁衍的秘密;

——我们还可以进入到一朵花的内部,借助这些非常规视角,我们希望打破人眼的局限,重新认识植物。



在漫长的演化中,

植物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

它们有朋友和敌人,有合作也有博弈,在大自然中,植物的故事无处不在。


植物世界也有跌宕起伏的故事。


——比如我们看到有一种专门以茶树叶为食的昆虫小绿叶蝉,为了阻止它的啃食,茶树会释放特殊气味的信息素,吸引小绿叶蝉的天敌——猎蛛。所以植物面对对手攻击的时候,虽然不会像动物一样躲避,但植物也有自己的智慧。


——下面的这种热带植物海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它为了不被啃食,而演化出了毒素传导机制,但竟然被一种叶甲昆虫完全破解了,它们通过画圈将叶片分割开,将毒素隔离在圆圈之外,之后就可以安心地进食了。


在漫长的演化中,植物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它们有朋友和敌人,有合作也有博弈,在大自然中,植物的故事无处不在。



我们更希望以植物生命为尺度,

对生命进行一些思考。


当我们把镜头对准植物的时候,我们发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是巨大的。


这种植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在蚂蚁森林种过的梭梭树,我们知道梭梭的根系非常发达,因为它要向地下很深的地方去寻找生命之水。


这是我们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拍摄的一棵老梭梭树,在经历了高温的风沙天气之后,它的根已经裸露在外,为了能够活下来,它放弃了对枝条的水分输送,让它们枯死,它要把所有的营养和水分都留给根系,只要根还活着,它就仍有生存的机会。


而这样的生命力贯穿梭梭的一生,当它还是一粒种子,土壤中微乎其微的水分就可以让它迅速萌发。它渴望水,却不过多索取


还有很多像梭梭一样的荒漠植物,它们用极强的生命力,维持着自然与生态的平衡。我们发现,当我们越走近植物,就越被它们的生命力所震撼,所以我们希望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传播植物知识,我们更希望以植物生命为尺度,对生命进行一些思考。



——我们的拍摄覆盖了中国27个省市93个地区,在高原、荒漠、森林等不同生境,展现中国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

——我们还追随植物迁徙的脚步,去往国外7个国家30多个地区;



——在三年的时间里,有上百位专家学者为我们提供支持和帮助,两百多位创作人员共同完成影片制作,最终凝聚成了十集,每集50分钟的系列纪录片。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想为大家展示一棵树。它被称作桑树王,生长在西藏林芝,雅鲁藏布江畔。


它1600岁了,是纪录片中年纪最大的主人公,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棵桑树。1600岁,我们算算看,目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到它的1/20,在它面前,最长寿的老人也不过就是个孩子。



当我们把时间轴再拉开,植物,早在4亿多年前就生活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相比它们,我们只是地球的新物种。而如果把地球过去46亿年的历史,压缩成一天,人类出现在最后三分钟。我想,这就是我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目标:用影像建立植物的生命档案,塑造植物的力量,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这个周末我最大的感触是,整个社会对自然的关注,对自然教育的关注这种力量正在悄然兴起。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团队,参与到自然教育的事业中来。


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朋友,可以多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提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孩子们的看法,对我们很重要,他们的好奇,也许可以填补我们的局限。


未来我们还希望做更多的植物传播,也许形式更多元,纪录片,短视频,纪录电影等等,但目标是不变的:用影像建立植物的生命档案,塑造植物的力量,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更多论坛干货分享】
论坛干货|Marianne Krasny——自然教育成效:从研究到实践




图文转载自公众号“自然教育论坛”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活动报名     西双版纳亲子冬令营 | 丽江#闻见自然#亲子营&“水的喆里”单飞营 | 日本栗驹高原雪地冬令营 | 出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参加培训   1月6日~10日盖娅自然体验师(初级)集训营-丽江站 | 2020年4-5月北京朴门永续PDC认证课程 |关于盖娅的自然教育培训课程,你问我来答
   近期精彩    那一刻,我没有回头 | 写在《冬树之美》后 | 不求立竿见影,只愿细水长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