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兜兜转转,我终于成为了一位自然体验师

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2-06-07

今天的分享来自新晋第53期自然体验师——水母,刚刚成为盖娅体验师的她,其实早已与自然之友、与盖娅自然学校结识多年,彼时还在读大学的她便参加了自然之友在居庸关长城的种树活动,而直到现在终于成为了体验师队伍中的一员。

对于她来说,自然体验师培训就像一场“充电”之旅,在经历了迷茫和无力后,能够重新获得力量再出发......


现在回想起来,来参加这次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是一种求助,因为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感到极大的迷茫和无力,我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好当时遇到的事情,于是想到需要停下来学习充电,好好想想该往何处走。

我也是自然之友的会员和月捐人,大学时候参加过自然之友在居庸关长城的种树活动,就是那次有幸见过梁从诫先生。转眼好多年过去,和自然之友,和盖娅自然学校有很多交集,一直心怀仰慕。共同的价值观,让我总是以各种角度被吸附到这个群体周围,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成为自然体验师群体中的一员。正应了那句话,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纸短情长,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很多,好像很难说得面面俱到,我把几个特别突出的感悟梳理一下。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目标”


第一个打动我的观点是:自然教育的核心是“目标”:“为什么做”比“做什么”和“怎么做”重要。“为什么做”决定了后边的所有事情,当想清楚了“为什么做”,后边的做什么和“怎么做”都会渐渐清晰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回到“为什么做”这个维度来反思,会觉得是一个“道”与“术”的问题。

就拿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为什么对自然教育特别倾慕,为什么想多自然教育,我想可能源于我在自然里边疗愈的感受,是一个充满热情、好奇心,以及专注力的生命状态。这是一个人短短几十年生命应有的状态,不纠结,不盲从,自然而然,真诚面对生命的绽放和凋零。我觉得也应该让更多地人有机会从纷繁的世事中抽身出来,体会到这样的心境。不想谈特别高远的环境理想,真爱自然就够了,一切从这里而来。



自然教育“做什么”


那第二个感悟就是“做什么”的问题。”我从骨子里是一个特别不善于表达的人,在人群里我会更加感受到一种孤独感,那我这样性格的人适合做自然教育吗?我一度是困惑的,相比于很多活跃的同学,我是特别偏安静的。好在冬小麦老师最后一天说到:“自然教育不是只有做活动,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擅长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使命,重新定义自己的发展目标。”

听了这句话,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职业轨迹,我有过景观建筑专业背景,在《艺术教育》杂志做过副主编,热爱大自然(对自然的热爱源于童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大院生活。对自然的这份挥之不去的感情,几乎是到了我三十岁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才特别意识到的。我的两个女儿分别叫“依然”和“坦然”,那时我发现我想不出别的名字,只想用“自然”祝福她们)。


我觉得如果跨自然领域和艺术领域,那我的方向可能是“生态设计”或者“园艺疗法”。说到这里可能需要再把个人成长经历往前翻两篇:在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其实我是有可能考美院附中的,但是出于很多考虑,我放弃了那条路。培训第三天,我们做自然笔记那天,当黑松问我是不是学过画画,我隐瞒了情况,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逃跑者,我感到深深的惭愧。在那个人生路口转弯的时候,我是没有想清楚的,这让给我后来一直对另一种生活轨迹充满畅想。我想也许顺着那条路,我可以成为一个还不错的画家。

2011年,在本科毕业6年后,我选择读了两年景观建筑专业,前边一直读得非常顺利,可是到最后就是写不出论文来。当时我以第二个孩子马上出生为理由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没有拿到学位。这种放弃的感觉会一直跳出来困扰我,就是为什么这次自己选择的路依然不能走完?我后来反思,为什么在培训最后分组的时候,我看到大气同学举出的牌子是“垂直花园”的时候,我还是被一种什么力量驱使着站在了那一组,我觉得就是一种“不了情”吧。这次看似有点误判的站队,让我内心的潜在的愿望再一次浮出水面。未来,我会在“生态设计”和“园艺疗法”这两个方向多多努力。我想如果是真是命中注定,九曲回肠,我依然可以回来!


自然教育“怎么做”


第三个感悟是关于“怎么做”。在几天的培训里面,我觉得在三大关系中,我特别习惯呆在“人与自我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里面,对于“人与他人之前的关系”感到比较薄弱。这可能更多的是性格里面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一种家族气质。但是即便是做“生态设计”“园艺疗法”依然需要和人打交道,生活中也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觉得很多感受没法轻松的表达出来,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这时候冬小麦老师的一句话触发了我,大意是说,“为什么有的时候你觉得心里都有,但是表达不出来,那很可能是你的体验还不到,还没有满得溢出来。当一个人的感受足够丰富和饱满,那就不需要再去为怎么表达操心了。”我觉得特别认同,我还需要做长期的自然体验,才可能更加自然的表达,同时也是更加独特的表达。“蒙眼毛毛虫”我体验过三次,这次感受最沉浸也最深入。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冬青老师独特的引导方式,安静而神秘,那时候感觉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就想放下一切这么走一直走下去。后来这种静穆的感受时常能清晰地记起,真想赶上松脂滴落,我们这群“毛毛虫”变成一颗永恒的琥珀。

同时我也反思对于表达的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并不一直都是美好的,也有非常残酷的时刻,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只有充分的交流、合作、互助才能存活下去。在倒数第二天的无情赞美和诚恳建议环节,我体会到来自同组伙伴之间相互欣赏和支持的力量,好像长大后已经很久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无情赞美了,非常难忘。这也是自然交给我们的生存法则。



自然教育“一直做”


第四个感悟是关于“一直做”。这次培训我是第二次去盖娅 沃思花园了,看到蚊滋滋和长角羚守护着那方水土进入第六年,那里已经成为他们和野生动物共同的家园。距离与蚊滋滋第一次见面已经快十年了,作为环境教育的元老级人物,从没听她唱过环保高调,反倒是近年来对生态旱厕的介绍越来越出神入化了。我发自内心地羡慕他们的生命状态!就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真实地活着,把想到的事情实现出来,哪怕下一秒就是世界末日了,一切也都是圆满的。对于我而言,此次疫情加速了一些改变,但是从情感、意识、知识,到行动,我才刚上路。我告诉自己不要着急,就这样一点点去坚持和改变吧。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这次培训,我觉得是“洗礼”。我是一个特别不愿意归属于哪一类人的人,但是多年的敬仰让我以成为“盖娅人”为一种荣耀。说是“盖娅自然体验师”,我自知还远远不能成为“师”,我就是“盖娅自然体验者”。这个名号足以赋予人生低谷中的我以力量: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四季更替,草木枯荣,自然会让万物复苏!


最后,再次感谢橙子、冬青、冬小麦、蚊滋滋四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你们都那么真实而精彩!特别荣幸获得冬小麦老师的那张纸条,看到就有点想哭:艺术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走向精神的自由,走向美!

感谢小伙伴的陪伴,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起这段共同的经历,我们都将笑容满溢!

感谢这个活了八辈子的2020,一切都将来日方长!期待再见!


文:水母
图:捻子果、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组

—5天,给自己一个充盈身心的假期吧—
报名倒计时|11月30日~12月4日自然体验师集训营(深圳站)

更多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报名活动    西双版纳冬令营(1月31日~2月6日)亲子+单飞 | 丽江#闻见自然#亲子营,探索#水的喆里#单飞营(2月18日~2月24日)

  参加培训    11月30日~12月4日自然体验师培训(深圳站)

  推荐阅读    在我们的“秘密王国”,探寻植物与水的奥秘 | 在不浪费食物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 这些环境友好的标识(织物类),您认识几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