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营第三天:建立安全大本营,逐步突破舒适区
01
有秩序的生活是绿色生活的基础
突破舒适区之前,要先建立舒适区。
绿色生活营为小营员们做了充分的导入,包括招募文、电话访谈、说明会、营员手册,这都在营造一些期盼的心情,也可以对未来的单飞生活有一些预期。
正式来沃思花园做任务的第一天,三个小队就协商分配了小队大本营,每个小队都有一个休息、完成小队任务的地方;有的在大桑树下,有的在凉棚教室,让小队有一个可以“回去”的、有归属感的地方。
接下来分配了小队公共物资区,每队有一个三层白筐,第一层放水杯、第二层放饭盒、第三层放小队公共物资;在仓库每个小队也有各自固定的地垫放书包。小营员们每天来了都要完成放物资、有序使用、晚上收拾到自己的背包里背回去的过程。
有秩序的生活意味着自己需要的资源有度有限、清楚自己的东西在哪里。现代生活的特色是物质的充盈乃至过量……同类的物品太多了依然会再去买,因为经常忘了自己买过、或者找不到了。把自己的物品归置的清清爽爽, 不会因为混乱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整洁的环境也能够减少心理上和情绪上的消耗。
共同建立团队的规则也是特别重要的,这是大家讨论后的共识,是在营期能够彼此合作、正常活动的前提。小队的队规里,大家提到最多的是对队友和对环境的具体的行为准则。
每天早上的小队亮相都会念一遍自己队一起制定的队规,每个小队都会说一说看昨天做的不错的地方,也会提出想要改善的地方。这是提醒大家别喊口号,说到做到,对大家的共识要尊重。
有的小队说:“勇于尝试不退缩做的很好,在清理工作中都没有因为植物可乐的气味而不做。”
有的小队说:“帮助他人这点做的很好,有人想家或者想哭的,都没有嘲笑TA,而是去安慰TA。”
自己的身心安定了,才能顾及他人。营期第三天,总召蚊滋滋提出了要求:关注自己的变化、关注伙伴的变化,给予支持。
02
谁说日常生活不是一种冒险呢?
在绿色生活营里,会尽可能的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干固定的事,在日复一日的规律中,建立安全大本营。把非日常生活过成日常生活的过程,就是一种舒适区的突破。
从非日常生活到日常生活是不断重复的过程,仅仅做一次尝鲜是不够的,在营期至少要做三次。过去的两天里,每个小队每个半天都会重复做一次本小队的任务,在重复中建立安心、可预测的感觉,也就有了安全感。
因为是生活营,年龄是跨度很大的8-12岁混龄,因为大家的生活能力和年龄并不必然相关,小龄可能某些生活能力更强。营员们在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在这过程中,从经常和同龄人相处、到和不同年龄的人相处,了解和每个人的相处方式,每个人找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也是从不舒适到舒适的过程。
前几天里,小队里的哥哥姐姐会特别的帮助弟弟妹妹们,教他们使用工具、或者把自己想做的任务让给弟弟妹妹,因为约定俗成的观念里一般有“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到了第三天,伴随着这种约定俗成的观念给自己的压力,和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委屈,累积的情绪也会让哥哥姐姐崩溃,可能伴随着情绪的爆发。
其实年龄大的孩子不一定要忍让,大的也不一定是团队的领导者,大的也不一定每件事都做到最好。大的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需求,也需要健康的表达。
03
引导员:帮助小营员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在一定承受范围之内,自发的去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冒险。创造一些条件去扩大舒适区,就是冒险教育。
引导员每日的工作会议中,会回顾一天里对每个孩子的观察,不会因为某些孩子安静、乖巧就忽略,也不会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表现显眼的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舒适区需要突破。
今天引导员反馈“昨天没有吃完饭的小营员,今天吃完了,而且对明天吃完饭也很有信心”;“一个每天接连丢东西的小朋友,今天结束时想起来问:我东西拿全了吗?”;“第一天有位小朋友小队任务分配不如意,二话没说扭头就跑躲起来哭了,今天和其他小朋友有冲突,留下来没走,而且很坚定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有位小朋友之前很怕狗,现在每天都很享受撸猫撸狗”。
和其他人的关系也在逐渐的磨合,熟悉了每个人的反应和方式,大家也会更舒适。但舒适并不是目标,一起完成事情,并且在协作的任务中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才是。这个过程中引导员的作用很重要,并不是根据引导员的判断,给每个人在团队中确定一个位置;而是通过思考,让营员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引导员的作用就是通过暗地里的支持,让团队自然而然的形成,达成默契。这是引导员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突破自己以往的经验、突破自己舒适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