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骨三哈 | 第三讲·王廷信·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方法

2017-07-19 骨三哈 中国文艺评论


7月18号上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为“骨三哈”(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学员作了题为《艺随人走、虚实相生——中国传统艺术的存在形式、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的讲座。王廷信教授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特色,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体的创作观。围绕着这种价值体认,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创作方法论和以“兴致、兴味”为追求的批评观。


王廷信教授认真授课


王廷信教授认为:当下语境中,“物”具有强大统摄力,而中国传统艺术看重“人”的作用,形成“艺随人走”的基本逻辑。今天我们在中西对话背景下寻找着自我定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身份逐渐确认,文化身份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国传统艺术这种以人为主体的体用特色无疑具有很大价值,也是构成文化自信的一个基点。





组图截自王廷信教授课件,特此致谢


王教授进一步从“四知”角度阐述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的着力点,即“知境、知人、知理和知味”,知人而论艺,兴味而达艺,兴致、意味的生发,使得艺术创作和批评超越了功利层面,达到艺术的高远境界。



讲座结束后,王教授与学员的交流互动非常热烈。“如何看待当代戏曲创作美学的繁复、物质化,而西方戏剧却相反?”“如何看待中西艺术虚实相生之同异?”学员们踊跃提问,王教授认真解答,他认为虽然西方艺术也会有虚实相生美学的实际存在,但从“倾向性”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在此方面是坚决而自觉的。

有的学员表示,虽然和王教授相识多年,但要感谢骨三哈,得以第一次听他讲课。他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存在形式、创作方式与艺术批评的特点概括为“艺随人走、虚实相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比如说我们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物不重人”的现象,既不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规律,也大量浪费国家资源。比如他对艺术批评(观艺)的“四知”说——知境、知人、知理、知味,并认为“作品之美,源于味,经于气,成于韵,归于味”,就很有新意,值得反复玩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家园,而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艺术则是凝聚着先辈们心血和智慧的传家宝,不同艺术形式在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时虽各显神通,但都同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崇高的审美理想。经历了中外文化长期的对抗融合,能否正确认识、科学阐释传统艺术的审美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批评话语,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与传统艺术的命运息息相关。王廷信教授的讲座娓娓道来,引领我们回到传统艺术发生与发展的源头,主张继承中国传统美学方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来解释中国人自己的艺术,这不就是传统艺术研究领域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吗?王廷信教授的见解和主张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更将启发我们向民族美学精神的更深处探寻。



“骨三哈”授课现场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核发:王庭戡

供稿:颜全毅 李伟 刘佳

编辑:王筱淇 熊然




猜你喜欢:

骨三哈|盛夏冰城晴方好,风雨无阻艺起来

骨三哈|开班啦!专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骨三哈 | 第一讲·翟俊杰导演·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骨三哈 | 第二讲·张节末教授·禅宗与审美

“中国绘画发展百年之路”研讨会专家发言集萃(组图)

邵大箴:当前中国画继承与拓展之我见

王廷信:节日民俗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