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骨三哈|第五讲·陈晓光·中国歌曲百年之路

2017-07-24 骨三哈 中国文艺评论

   


7月22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陈晓光先生为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的学员作了《中国歌曲百年之路》的讲座。


陈晓光先生对中国歌曲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回望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新音乐萌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新音乐运动时期,20世纪50、60年代的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开放30年的再生与腾飞时期这样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对那些具有代表性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时代面貌、创作背景等给予生动、精炼地讲解。他指出,百年中国歌曲发展就像一条奔涌的长河,曾涌荡起三次高潮:从李叔同填词的《送别》、龙七词黄自曲的《玫瑰三愿》、杨度词沈心工曲的《黄河》,到潘孑农词刘雪庵曲的《长城谣》、田汉词聂耳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黄河大合唱》,再到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优秀的抒情歌曲。在这条奔涌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以及令人崇仰的杰出人才,让中国音乐、歌曲艺术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关于歌曲体裁类别、音调的历史承继、音乐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等问题,陈晓光先生一一给予清晰的讲解。在他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曲,每个时代的歌曲都体现一代人的精神气质。纵观中国歌曲的百年发展,成就与失败同在,经验与教训共存。但是,正是前辈艺术家代代薪火相传,才使得中国歌曲树立起可与世界各民族比肩的中国气派。


陈晓光先生以生动的语言为学员描述了中国百年来的歌曲发展历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新歌曲创作到21世纪的当下歌坛,每一个时期歌曲的诞生与流行都有重大的历史背景,呈现出相应的时代精神。中国百年歌曲之旅有成功、有辉煌、有坎坷、有失误、有开放与保守的斗争,有阶级与人性的博弈,但最终走上了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康庄大道。


陈晓光先生的讲座让学员们聆听到了各具特点的旋律线条,感受到了歌词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音乐作品所带来的震撼。




歌曲是最广泛的音乐创作形式,它生动而简洁,能最大限度地影响普通受众的审美观念。中国歌曲百年之路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优秀作品,一首好的歌曲能够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也能够反映时代的容貌。陈晓光先生强调作为创作者,要有感受美的能力,并充分深入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陈晓光老师作品


授课现场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核发:王庭戡

供稿:轩小杨 于洋 刘勇刚

编辑:吴江涛 温馨






猜你喜欢:

骨三哈|盛夏冰城晴方好,风雨无阻艺起来

骨三哈|开班啦!专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骨三哈 | 第一讲·翟俊杰导演·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骨三哈 | 第二讲·张节末教授·禅宗与审美

骨三哈 | 第三讲·王廷信·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方法

骨三哈 | 第四讲·刘曦林·画之迁想妙得

骨三哈 | 现场教学·走进呼兰,走近萧红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香港流行歌曲对内地的影响与启示

《烛光里的妈妈》歌词赏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