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三哈|第七讲·王一川·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
7月23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为骨三哈(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的昵称)的学员作了题为《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的学术讲座。
王一川先生介绍和分析了当前文艺的种种新趋势,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上所提出的“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文化自信其实已经成为当下文艺繁荣的基础,而文艺也通过自身独特的符号表意形式去传达人生意义,使其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感染力。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文学艺术的价值,并以筑就文艺高峰为新目标,激活中国艺术心灵传统或中国艺术精神传统。
王一川先生以宗白华、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李泽厚等美学家的艺术思想为例,分析中国艺术心灵传统是如何被重新激活以及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上述现代美学家们通过各自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实践,有的从孔子那里汲取营养,有的从庄子那里获得灵感,有的将儒道释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的道路。
例如宗白华受到斯宾格勒“文化心灵”和“基本象征”论的启发,发现了“中国艺术心灵”或“中国艺术精神传统”。
内容选摘自王一川先生课件,特此致谢
方东美区分了中西美学的差异,指出中国人与西方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我们的宇宙是道德的园地,亦是艺术的意境”。
内容选摘自王一川先生课件,特此致谢
徐复观则基于一种深刻的现代性危机意识,特别从庄子那里汲取思想资源,强调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纯粹性,“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强调中国艺术心灵传统” 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此一精神,自然会伸入到其他艺术部分。
内容摘自王一川先生课件,特此致谢
李泽厚与徐复观等人不同,他从中华艺术史的发展视角,得出了中国艺术心灵传统是中国人不断实践积淀成为“有意味的形式”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其他文化或者艺术的汇入,最终形成了以儒道为核心的中国艺术心灵传统。总的来说,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和吸收其他文化积淀而成,这也注定了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的特征。
内容摘自王一川先生课件,特此致谢
王一川先生结合上述几位美学家的艺术理论,努力思考和总结出独到的学术见解和理论体系,并将中国艺术心灵传统概括为“感物类兴” “我他涵濡” “观有品无” “三才分合” 以及“兴味蕴藉”等五大特征。
王一川先生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理论学养、鲜活风趣生动的举例和谦逊幽默的大家风范,赢得了学员们的热烈掌声。他立足当下,放眼全球,提出“中国艺术心灵传统”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而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认识和发现传统,这对我们认识当下中国文化和艺术诸多现象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核发:王庭戡 何美
供稿:曾一果 温朝霞 陈海
编辑:吴江涛 温馨
⊙文章版权归此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猜你喜欢:
骨三哈|盛夏冰城晴方好,风雨无阻艺起来
骨三哈|开班啦!专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骨三哈 | 第一讲·翟俊杰导演·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骨三哈 | 第二讲·张节末教授·禅宗与审美
骨三哈 | 第三讲·王廷信·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方法
骨三哈 | 第四讲·刘曦林·画之迁想妙得
骨三哈 | 第五讲·陈晓光·中国歌曲百年之路
骨三哈 | 第六讲·索久林·中华美学和摄影艺术通感
骨三哈 | 现场教学·走进呼兰,走近萧红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骨三哈)的信息